<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元宵說“消”</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時間像一列飛馳而過的高鐵,剛駛離"年",一眨眼又停靠在了"元宵"。</p><p class="ql-block"> 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p><p class="ql-block"> 元宵節(jié)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根源于民間開燈祈福古俗。據(jù)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jīng)受到重視,不過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真正作為全國民俗節(jié)日是在漢魏之后。正月十五燃燈習俗的興起也與佛教東傳有關,唐朝時佛教大興,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這一天“燃燈供佛”,佛家燈火于是遍布民間,從唐代起,元宵張燈即成為法定之事。</p><p class="ql-block"> 燈,于是與元宵結下不解之緣,張燈、觀燈、舞燈……</p><p class="ql-block"> 在我們老家,自小還有一種說法——"元宵當消"。</p><p class="ql-block"> "宵"與"消"同音,"元宵當消",這里的"消"究竟有哪些意思?我是這樣理解的。</p><p class="ql-block"> 首先是消停。從年開始,張燈結彩,走親訪友,聚餐聚會,熱鬧的春節(jié)氣氛始終停不下來。元宵于是成了一道檻,以正月十五為限,過了十五,該停的就要停。所以老家有這樣一些不成文但約定俗成的規(guī)矩。比如走親訪友等都應在元宵節(jié)前結束,"過了元宵不拜年",元宵之后再上門,則說明晚輩對長輩的不尊敬,不重視。再比如,"過了元宵不舞燈"。老家有舞燈的習俗,也就是土話講的"滾龍燈",但滾龍燈活動一般都在初二到十五,過了元宵節(jié)就會停下來,便不會再有燈帖。</p><p class="ql-block"> 其次是消化。在我的印象里,祖輩父輩為了過年,會盡全力置辦一些年貨,突出表現(xiàn)在吃的方面。但舊時的條件差,生活也不寬裕,葷少素多。所以往往會準備幾個"看碗",也就是一些魚、肉、雞、鴨,這些萊從年三十開始,一般都不會動筷子。一是為了討個彩頭——有魚有肉、有雞有鴨。二是為了撐個門面。正月客來,給客人留下一個主人待客豐盛不缺萊的印象。其實客人也心領神會、心照不宣,都知道那是"看碗"。這些菜,到了元宵,才可以大大方方地吃掉,因為"元宵要消"。這里的消,就是消化掉的意思。遺憾的是,這些好菜因為放置時間長,往往失去了原有的鮮美口味。</p><p class="ql-block"> 在中華傳統(tǒng)民俗文化中,關于元宵有很多說法,普遍與喜慶熱鬧的燈元素、家人團聚的"和"文化有關聯(lián)。但我從小聽到大人們念叼的卻是要把沉浸在輕松氛圍中的閑適安逸之心消停下來,投入到緊張的忙碌之中。畢竟一年之計在春,人勤春早就是這個意思。除此之外,把該吃的食品食物消化掉,就是為了避免浪費,養(yǎng)成勤儉節(jié)約的習慣。</p><p class="ql-block"> 時過境遷,當下的生活方式及內(nèi)容已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物質(zhì)越來越寬裕,很多習俗也被時間的長河沖刷而逐漸淡化甚至湮沒。但兒時祖輩父輩口口相傳的一些說法卻悄悄在內(nèi)心沉淀為記憶的礁盤,任由歲月蕩滌而愈發(fā)堅韌于心。</p><p class="ql-block"> 這是一種自覺的傳承,只是我擔心,不是每個人都像我一垟,內(nèi)心都還為記憶的礁盤留有一塊小小的空間。(2021.02.26隨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作者簡介:黃建軍,男,1974年生,江西鉛山人,江西省上饒市作協(xié)會員,公務員。喜歡文學,作品散見于《中國旅游報》、《人民公安報》、《當代江西》、《廈門文藝》、《上饒文藝》、《上饒日報》等刊物。</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