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言雜語輯 <p class="ql-block"> 近年來,特別是2016年10月開通微信后,閱讀書刊也好、把玩微信也罷,亦或山邊水旁遛彎,時不時對所讀所見所聞有所感,心血來潮時,便以文字記之。日積月累幾年下來,就有了三幾十段“M氏雜言雜語”,近日欣聞幾同學(xué)、好友要分別結(jié)集出書,不免心動手癢,拙作雖無法同他們的大作相提并論,但畢竟也是自己的心語,于是乎,便借《美篇》一方寶地將其中一部分串于一起,以作紀(jì)念亦為小結(jié)。編排上未按時間順序而是隨意而為,是為序。</p> <p class="ql-block">賞《詩詞大會》談電視愉悅身心</p><p class="ql-block"> 中央電視一臺開年大戲《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烽煙乍起,鏖戰(zhàn)將酣。鄙人自去年第一季始期期不落,連同《中國成語大會》《漢字聽寫大會》每每看得心醉神迷。此間不禁想起前期與同學(xué)A君的一段聊天,談到個人性格、愛好,A君說電視只看看中央四,上網(wǎng)只看鳳凰網(wǎng)新聞且每次半小時,其余空閑時間專注于讓自己活得真舒坦的心理學(xué)知識。對A君如此執(zhí)著于一門知識深感羨慕和敬佩,且值得學(xué)習(xí)。但同時又想,對于我們這些將年屆退休的人來說,這樣的生活似乎有些過于單調(diào)乏味。其實在當(dāng)今這個知識大爆炸且日新月異的年代,多媒體是接受知識最全最快也最有效的方法。即便一個學(xué)富五車、才高八斗的飽學(xué)之士也不可能擁有大媒體所涵蓋的知識面。因此在不荒廢自己鐘愛的知識學(xué)習(xí)的同時,適當(dāng)看看電視上那些益智類節(jié)目對于愉悅心情、調(diào)節(jié)心身、完善人格恐怕更有好處。何況有些電視節(jié)目還是價值相當(dāng)高受益非常大的,如《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詩詞大會》《漢字聽寫大會》《國家記憶》《記住鄉(xiāng)愁》等益智類節(jié)目,再有像《文明之旅》《遠方的家》《探索發(fā)現(xiàn)》《記錄》《老故事》《中華醫(yī)藥》等專欄節(jié)目都是價值很高的。</p><p class="ql-block"> 也許這正是我與A君的最大不同。A君的做法是專而精,求其然更究其所以然,從中獲取智慧和快樂,從而提高自己。而我卻恰恰喜歡雜而淺,任何事只求其然不深究其所以然,不能持之以恒而是淺嘗輒止,滿足于一瓶子不滿半瓶子咣蕩且自視清高,這大概就是我一事無成的悲哀所在,也是不被人所接受之所在吧,今后努力放下清高,做一個平淡寧靜的、謙虛平和的人,且在學(xué)習(xí)上有所長進。此與同學(xué)共勉。</p><p class="ql-block">(寫于2017新春佳節(jié))</p> <p class="ql-block"> 儒釋道與人生雜談</p><p class="ql-block"> 說起儒釋道,都以為很深奧。其實人生旅途無非就是在自覺不自覺地學(xué)習(xí)和演繹儒釋道三者的思想內(nèi)涵,不同之處在于收獲大小、深淺而已。</p><p class="ql-block"> 人從呱呱墜地開始,面臨的第一個課題就是如何入世,或者說是安身立命,這最好的教科書自然是儒家思想,也就是立足于世,就得進取、擔(dān)當(dāng),要拿得起、有正氣。入世之后如何立得穩(wěn)、站得牢?這時最好的選擇當(dāng)然是道家思想,也就是要超世、豁達、無為,特別是在物欲橫流的當(dāng)下,要想得開、有大氣,有所為,有所不為。而當(dāng)人生到達一定高度、一定年齡,自然而然就會面臨如何華麗轉(zhuǎn)身、全身而退,或者說是出世問題的思考,回答這個問題,佛學(xué)無疑是最好的答案。這就是放得下、有靜氣,做到心中無“我”,以大我詮釋小我,或者說無我即我,我即無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p><p class="ql-block"> 總之,人生的最高境界無非就是以出世之心,憑超世眼界,做入世之事,這恐怕就是儒釋道給我們的最好啟迪吧。</p><p class="ql-block">(寫于2019、6、5)</p> <p class="ql-block"> 雨夜散步汶水有感</p><p class="ql-block"> 霏霏細(xì)雨中的汶水夜景別有一番悅?cè)司爸?,淅淅瀝瀝中漫步,任滴滴水珠親吻額頭,溫潤的濕氣沁入心脾,也帶給我別樣的感受和滋味。自然界的天氣變幻無常,有艷陽高照、春意融融,有瑞雪飄舞、寒氣逼人,更有云雨交集、雷鳴電閃,而人之內(nèi)心世界又何嘗不是喜怒哀樂悲恐驚眾味雜陳,甚至有時它們之間的變換讓人猝不及防,無法招架。記得自己曾在一篇讀書雜談中寫到:〃人生何嘗不是一次苦旅,只有嘗盡百味,歷過千辛,才得圓滿,才知坦然,才懂淡然,也只有坦然、淡然面對,人生才能拿得起放得下。拿得起是能力,放得下是智慧。只拿得起而放不下,只算得是能人,既拿得起又放得下才是智者,愿眾同學(xué)朋友都能成為智者〃。話雖好說,事卻難做,身為一個凡人的自己更是無法企及那個智者的境界和情懷!凡人看來只能是凡人了。</p><p class="ql-block"> (寫于2018.7.9)</p> <p class="ql-block">妻逝周年雜記</p><p class="ql-block"> 9月2號,一個刻骨銘心的日子。去年今天,妻駕鶴西游,鸞翔天國。今年今日,墓地之上,凝視孤墳,縱腹有萬語千言,卻任由淚如泉涌,吟詠不出只字片語,只好借蘇軾悼妻王弗《江城子 ? 記夢》以寄相思。蘇軾雖曠世奇才,然命運多舛,除仕途跌宕曲折,婚姻也不幸連連,妻妾數(shù)人,幾次婚配,然前后三任妻子皆先他而亡,幾段姻緣雖各有千秋,然其惟對首任王弗用情為最。王弗,大家閨秀,16歲嫁19歲蘇軾,至親至孝、至情至性、至溫至柔、至賢至慧,給蘇軾眾多人生感悟與啟迪,深得倚重,然十年美好王弗便香消玉殞。又一個十年后,已身在孤墳千里之外密州任上,且已有性如王弗之第二任妻子王閏之和兒子陪伴左右,然蘇軾對王弗之款款深情依舊無法釋懷,十年祭日夜忽與王弗夢中相逢,依稀醒來,遙望遠方孤墳,滿腔思念幻化成千古悼亡第一詞:〃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v使相逢應(yīng)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xiāng),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lt;/p><p class="ql-block"> 好一個:不思量,自難忘,無處話凄涼;料得年年腸斷處,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鬢如霜。嗚呼!天國之吾妻,爾可知曉,為夫此時心境便恰如蘇氏東坡:情何堪!神何傷!惟寄相思孤墳岡!無語卻彷徨!兩鬢染如霜!感謝你在天之靈,重啟我閱讀與思考之興趣,喚起我與寫作再續(xù)前緣之靈感,今之我,以書法為友,閱讀為伴,寫作為伍,京劇為陪,我不寂寞,亦不孤獨,勿念!在我心,你永在!惟愿你天國快樂!一切安好!來年,與君天國再聚!</p><p class="ql-block"> 哀哉!僅以泣血小文,拜祭早亡之妻,愿君天國永寧!</p><p class="ql-block">(寫于2017、9、2夜)</p> <p class="ql-block"> 讀《大學(xué)》偶感</p><p class="ql-block"> 被疫情囚于家中,百無聊賴,翻看閑書,今重讀《大學(xué)》之“所謂齊家在修其身者…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偶有所感:</p><p class="ql-block"> 儒家在這里講修身齊家的關(guān)鍵是克服感情上的偏私:正己,然后正人。</p><p class="ql-block"> 儒學(xué)的進修階梯是由內(nèi)向外延伸,這是中間一環(huán)。此前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都在個體自身進行,此后的齊家、治國、平天下則是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guān)系,從家庭走向社會,從獨善其身到兼善天下。</p><p class="ql-block"> 正因為家與修身關(guān)系親密,所以首當(dāng)其沖的是要克服感情偏私。而對于齊家,不同的國家、種族有著不同的理解:我們中國人常說:“家和萬事興”;而美國人則講“家是父親的王國,母親的世界,兒童的樂園”;德國人又說“人無國王、庶民之分,只要家有和平,便是最幸福的人”;法國人的解釋則更好“對于亞當(dāng)而言,天堂是他的家,然而對于亞當(dāng)?shù)暮笕硕?,家是他們的天堂”?lt;/p><p class="ql-block"> 家、齊家看來是永恒的話題。但如果不排除偏私之見,修身正己然后正人,就可能造成“壞家庭無法養(yǎng)育我們純潔的靈魂,倒可能成為我們自掘的墳?zāi)埂?,也就是說一個人連自己的家、家族都管理不好,也就無從說起治國平天下,你的修身養(yǎng)性也是失敗的。所以修身對于一個人至關(guān)重要,而活到老學(xué)到老則是修身養(yǎng)性的最好方式。此為自勉。</p><p class="ql-block">(寫于2020、3、1)</p> <p class="ql-block"> 書左宗棠“擇高處立,就平處坐,向?qū)捥幮小庇懈小?amp;nbsp;</p><p class="ql-block"> 晚清重臣左宗棠不僅為晚清政權(quán)立下汗馬功勞,在為人處世方面也留下了眾多名言警句。其中,題于江蘇無錫梅園的那句“擇高處立,就平處坐,向?qū)捥幮小本统錆M著人生智慧,更是被后人奉為為人處世的至理名言。</p><p class="ql-block"> 這句話道出了我們一生都應(yīng)奉行的三種境界:青少年時,立志高遠;中年時,心態(tài)平和;老年時,寬厚有度。人生之路曲曲折折,但其實既復(fù)雜又簡單。說復(fù)雜,復(fù)雜到需要花掉全部歲月才能活得通透自然;說簡單,簡單到只有青少年、中年、老年三個階段。要想擺正位置,就要在不同階段,做適合這個階段的事。</p><p class="ql-block"> 人在青少年,應(yīng)擇高處立,當(dāng)以志為翼,以云為衣,以天作床,不畏流離,闖蕩天下,盡覽人間旖旎風(fēng)光。擇高處立,志存高遠,才能賞人生風(fēng)光;</p><p class="ql-block"> 人到中年,要就平處坐,落座于平處,才能看到生命中的歲月靜好。紅塵俗世中的燈紅酒綠,帶走了人們內(nèi)心深處的平和,讓人們?yōu)楣γ甲?,為利欲而不休。與其忙忙碌碌、熙熙攘攘,倒不如放平姿態(tài)、淡泊生活。唯有在平淡之處修養(yǎng)高貴,方能于平凡之中遇見不凡。就平處坐,平和淡然,才能品人生滋味;</p><p class="ql-block"> 人到老年,要向?qū)捥幮?,要有山的寬厚,水的從容。向?qū)捥幮校仁欠胚^別人,也是成全自己。只有向?qū)捥幮校彩驴撮_,才能掙脫自己給自己豎起的心牢。學(xué)會向?qū)捥幮?,是一種歷經(jīng)萬千沉浮而凝結(jié)出的豁達態(tài)度。人生有度,過則為災(zāi),向?qū)捥幮?,寬容有度,才能悟人生智慧?lt;/p><p class="ql-block"> 我們正由中年向老年行列邁進,惟向?qū)捥幮校侥軐櫲璨惑@、去留無意;方 能心寬體胖、安然無恙。</p><p class="ql-block">(寫于2020、5、12)</p> <p class="ql-block"> 致父親</p><p class="ql-block"> 俗話說 “父愛如山”,然,家父棄我西去已24年。一九九六年十月初九大約六點,父親在醫(yī)院如廁回病房途中猝不及防從我攙扶他的手中倒下去的那一瞬依然歷歷在目。35歲,正是我人生最需要靠山的時候,父親卻帶著滿身疲憊和對家人的無限眷戀,靜靜地、靜靜地走了,走的是那樣安詳卻又突然,突然得令人無法接受,更無法忍受——醫(yī)生頭天查房時還說:“已經(jīng)恢復(fù)得很好了,明天就辦辦手續(xù)出院吧。”可老人家竟猝然走在了將要出院的當(dāng)天早上。</p><p class="ql-block"> 大山既倒,思念無限。24年來一直有個心愿——為家父寫點什么??擅棵刻峁P,萬千思緒總是剪不斷理還亂,一次次、一遍遍,終是越理越亂,總是無果而終;即便老人家百歲誕辰之時,再三告誡自己一定、一定、一定完成心愿,可結(jié)果居然還是淚眼婆娑,千言萬語不知如何下筆,只開了個頭便又無法繼續(xù)。如今又是近四年過去了,依然徒留遺憾。</p><p class="ql-block"> 今父親節(jié)之際,就把萬語千言匯成:“平民智者,布衣仁人”8個字,敬獻父親,以寄哀思,并祈愿老人家(也祈愿母親)天國永寧!佑我后代子孫幸福安康!??????</p><p class="ql-block"> 同時也祝福天下所有父親:節(jié)日快樂??平安幸福!??</p><p class="ql-block">(寫于2020、6、21父親節(jié))</p> <p class="ql-block"> 同學(xué)相約有感 </p><p class="ql-block"> 閑來無聊,憶起前日欣偉同學(xué)邀洪萍、守美二美女同學(xué)來濰相聚,不覺心生感慨。時間如白駒過隙,倏忽間,有些同學(xué)已36年不曾想見了.</p><p class="ql-block"> 曾記否?38年前,一群朝氣勃發(fā)的莘莘學(xué)子,懷揣夢想、背負(fù)希冀,從渤海之濱、嶗山腳下、日照之城、齊國故都,相聚于白浪河畔、膠濟路旁那略顯荒涼卻充滿生機、活力和希望的“81物價”,開啟人生新的旅程。</p><p class="ql-block"> 尤可記,七百多個日夜,五十多名同學(xué),親如兄弟情同姐妹,同吃住共勞作、攜手齊心、互幫互助、相親相愛、親如一家,徜徉于知識海洋,游玩于白浪河畔,把知識探求、把人生規(guī)劃、把未來向往。</p><p class="ql-block"> 而如今,三十八載俱往矣。多盼望:已近花甲之同學(xué),再聚北海古郡、風(fēng)箏之都,把酒言歡、抵足而眠,暢述同學(xué)友誼、酣抒兄弟(姐妹)親情!愿同學(xué)相聚于共和國七十華誕之際!</p><p class="ql-block">(寫于2019、7、11)</p> <p class="ql-block">七夕感懷 </p><p class="ql-block"> 銀河寬又深,兩隔斷腸人。經(jīng)年只一見,相望情更真!</p><p class="ql-block"> 七夕快樂!朋友,趁年華尚好,有愛、能愛,就盡情去愛吧!回頭就是一世,錯過便是一生!人生,沒有來日方長,只有逝者如斯!孑然一身,雖然擁有更多的自由,但同時也要付出無以言表的寂寞和人前是笑臉、人后淚濕襟的哀傷和無助!感恩、珍惜上天賜予的另一半吧,失去便再無法擁有!</p><p class="ql-block">(寫于2019、8、7)</p> <p class="ql-block"> 妻百日祭</p><p class="ql-block"> 今日是內(nèi)子百日祭,墓地歸來,唏噓良久,嘆人生苦短,生活無常,吾命竟是如此!和朋友前微信《母親祭》,吟小詩一首,不合乎格律,僅寄托心中哀思——</p><p class="ql-block"> 泣祭妻百日</p><p class="ql-block">內(nèi)子今何在?無爾臥鋪寒!分明燈下影,飄渺碗中餐。纏綿身前事,逍遙云外鸞。對坐誰肯語,添箸抑心酸。</p><p class="ql-block">——安息!爾若天國有靈;來世,吾再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p><p class="ql-block"> 也衷心祝福各位同學(xué)好好珍惜呵護自己的另一半,人到老年,伴侶是第一張底牌,更是王牌!嗚呼!失去便永不再有!</p><p class="ql-block">(寫于2016、12、10,詩中借用了朋友個別字句,如有侵權(quán)敬請諒解)</p> <p class="ql-block">玩微信半年感懷</p><p class="ql-block"> 前幾日轉(zhuǎn)發(fā)過一篇關(guān)于玩微信的文章,提到對于微信要微信而不能全信。此實是對那些所謂心靈雞湯、養(yǎng)生之道及秘史珍聞之類所言而非全部,很多還是很有益處。我本是一正統(tǒng)守舊、木訥、率真、剛直、隨性之人,對于時髦的東西向來不屑一顧,譬如對流行音樂、歌曲甚不感冒,而對京劇,對古典名曲、經(jīng)典老歌卻情有獨鐘。因而對〃微信〃原是有偏見的,總以為玩微信不過就是聊天調(diào)侃,甚至于亂七八糟,故一直沒上,直至去年培善同學(xué)邀我入81物價群,為得見、得聞三十幾年未得見、得聞同學(xué)們的音容笑貌,方開通,半年來的事實證明,多媒體時代,順應(yīng)潮流,接納新生事物利遠大于弊,它能讓人收獲意想不到的東西。譬如81物價讓我感受到了同學(xué)親情,回憶起學(xué)生時代的美好,也得到了同學(xué)們的無私幫助與關(guān)心鼓勵,更拉近了同學(xué)間地域上的距離,雖身處異地,心卻連在一起。再如安丘一中(79、8)師生群,一個高官、學(xué)者、專家、教授多多的群,讓我常常聽到、看到一些茅塞頓開、醍醐灌頂?shù)恼嬷埔?;更有?4歲高齡的語文老師(一個性情率真、隨和、可親、可敬的老“右派”、老大學(xué)教授)時常在群里發(fā)些小文章,既有其曲折人生的感悟,又有國內(nèi)外時局的精辟點評,其思維之敏捷,思想之深邃,文筆之犀利,章句之雋秀,令我輩汗顏且無地自容。由此也深深感到毛主席所教導(dǎo)的〃活到老學(xué)到老〃是多么發(fā)人深省。一個人隨著歲月老去的是年齡,是容顏,但思想、精神卻可以通過不間斷的接受新事物、常學(xué)常新而青春常在。而精神不老青春永在,一個人就能夠樂觀豁達,生活就能出彩出味,就能夠舒心常相伴,健康永相隨。學(xué)習(xí)是一個人永生的主題,也是人生的不竭動力,愿學(xué)習(xí)閱讀與我們常伴常依。</p><p class="ql-block">(寫于2017、5、6)</p> <p class="ql-block">假如我是詩人,如何解讀〃床〃?</p><p class="ql-block"> 近期在微信朋友圈數(shù)次見到李白的〃靜夜思〃,其中一些號稱國學(xué)知識的,言之鑿鑿把〃床〃解釋為〃井上的圍欄〃,還告誡讀者為了孩子要收藏,可你上百度一查,關(guān)于〃床〃的釋義至少有五個意思,對一個有如此眾多疑義的詞,只給出一個答案便要人家收藏,未免太誤人子弟了吧!假如我是詩人,我對整首詩的理解會是:一個皓月當(dāng)空,夜色皎潔的深秋之夜,在一庭小院中,詩人放一小桌,置一盞香茗或一壺老酒,拿一躺椅,品茗或酌酒,邊時不時仰望星空皓月,邊時不時俯看身前白如霜雪的、鋪滿庭院的月光,思緒不禁飛回那魂牽夢繞的故鄉(xiāng),于是欣然命筆,以抒胸意,這該是多么貼切、多么逼真啊!故我更傾向于馬未都等人為〃坐具〃的解釋,而且馬未都先生不僅對學(xué)問有造詣,還是改革開放以來,國內(nèi)首個私人博物館——觀復(fù)博物館的創(chuàng)始人,對古代的臥具、坐具有收藏和研究,他的解釋不無一定道理。</p><p class="ql-block">(寫于2017、5、23)</p> <p class="ql-block">踏青尋春紀(jì)詠</p><p class="ql-block"> 走肉一堆,行尸一具,在這鶯飛草長,花紅柳綠時刻,沐浴東風(fēng),探尋春意,游走汶河,漫步濕地,徜徉云湖(1),攀援蓮花(2),流連青龍(3);觀魚翔淺底,看百鳥嬉戲,聞遍地花香,望漫天飛絮。</p><p class="ql-block"> 如是,寄情山水,忘懷田園;拋世上悲歡,放塵間煩惱,身悠哉游哉,心逍遙自在;欣欣然,愜愜意;人生如斯,夫復(fù)何求?吾心已足,吟詠記之:</p><p class="ql-block"> 春日即句</p><p class="ql-block">東風(fēng)化雨洗塵無,</p><p class="ql-block">柳綠桃紅繪錦圖。</p><p class="ql-block">燕語鶯聲人已醉,</p><p class="ql-block">何須玉液去沾壺!</p><p class="ql-block"> 注:(1)指青云湖;</p><p class="ql-block"> (2)指蓮花山;</p><p class="ql-block"> (3)指青龍湖。</p><p class="ql-block">(寫于2017、3、13)</p> <p class="ql-block"> 欣賞張火丁“程腔張韻”雜議</p><p class="ql-block">素有“京劇通天教父”之稱的王瑤卿曾對“四大名旦”的特點有過一字評語:梅的“像(樣)”、程的“唱”、尚的“棒”、荀的“浪”;可見程派聲腔在京劇旦角藝術(shù)中的獨特地位。而張火丁的“程腔張韻”利用她天賦不甚高但卻獨特的、比較寬厚的、略帶沙啞的聲腔把程派唱腔“高而不破,低而不弱,快而不亂,慢而不斷,聲斷,形斷,意不斷”的特點在繼承中發(fā)展、創(chuàng)新,賦予了新的活力,讓人久聽不厭。</p><p class="ql-block">(寫于2020·05·27)</p> <p class="ql-block"> 看動畫片《半夜雞叫》有感</p><p class="ql-block"> 《半夜雞叫》,多么熟悉的名字、多么熟悉的故事!雖然夸張,但也絕非空穴來風(fēng),而是有著故事的大概原型,后經(jīng)藝術(shù)加工罷了。不幸的是近些年有一股歪風(fēng)甚囂塵上,那就是有一小部分人公然大肆攻擊我黨建國初期的土改運動,歪曲歷史、歪曲事實,要為3000萬地主分子平反昭雪。前些日子還在一個微信群中看到一篇為地主歌功頌德的文章。固然,歷史上像周扒皮那樣的惡霸地主是極少數(shù),而絕大多數(shù)地主是沒有民憤的,是靠自己的勤勞致富的,政策累及地主后代,使其遭受眾多不公正待遇有失公道。但如果沒有土改運動,還土地于農(nóng)民,就不可能有廣大農(nóng)民對黨和人民政府的高度信任與擁護,就不可能有人民政權(quán)的長治久安,更沒有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此歪風(fēng)邪氣 不可不剎!</p><p class="ql-block"> (寫于2017、7、2)</p> <p class="ql-block"> 讀《以詩作年終總結(jié)》</p><p class="ql-block"> 今天在微信公眾號上看到一篇作年終總結(jié)的詩,甚感有趣,亦有感悟,故記之。以詩作結(jié),雖略顯簡約,卻也貼切,又兼浪漫,更覺新穎。</p><p class="ql-block"> 細(xì)細(xì)品味,其實:生活如詩,人生如詩,內(nèi)有逢的喜悅、聚的歡欣、離的愁緒、別的哀傷,更有未的期許、來的向往!淡然了就是風(fēng)景,參透了便是人生。忘掉昨日、活好今天、向往明天,放下包袱,輕裝前行,生活便處處勝景,人生就時常精彩?;畛鲎晕?,活出心靈精彩!這便是瀟灑!也便是本真。(寫于2017、2、9)</p> <p class="ql-block"> 再讀海靈格《我允許一切如其所是》</p><p class="ql-block"> 近日,一網(wǎng)友在修心養(yǎng)性群轉(zhuǎn)發(fā)了海靈格《我允許一切如其所是》,再讀該文,又有新獲,不禁轉(zhuǎn)之。</p><p class="ql-block"> 2016年9月始,因人生遭遇重大變故,一度導(dǎo)致精神頹廢、心情悲悶,幾近崩潰,威海一同學(xué)得知,建議我學(xué)點心理學(xué)以自我調(diào)節(jié)精神、心理狀態(tài),爭取早日走出陰霾,并推薦了幾個心理學(xué)微信公眾號,出于感激,也抱著試試看的心態(tài),陸續(xù)涉獵了一些相關(guān)文章,逐漸對心理學(xué)產(chǎn)生了一定興趣,3年多來,時不時地瀏覽瀏覽。心理學(xué),一門流派紛呈、內(nèi)容繁雜、跨越多學(xué)科、包容東西方文化的治療精神、心理障礙、疾病的科學(xué),有一定的迷信、糟粕,但更多的是精華,靜下心來耐心體會其中精華、道理,對于調(diào)節(jié)精神、心理、情緒大有裨益。今重讀《我允許一切如其所是》,感受又有不同。</p><p class="ql-block"> 海靈格的《我允許…》其實源于宇宙間一個普遍規(guī)律,這就是世間萬事萬物(包括人的思想、心理活動),其存在既有偶然性更有其必然性。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去接納它、認(rèn)識它并與之和諧共處、共生共存;而不是排斥它、拒絕它、改造它。這也和儒家的“中庸”(中和)、道家的“中氣”、佛家的“中觀”思想是一致的。茫茫宇宙,萬千世界,包括人的心理、思想,只有讓一切存在和諧共處、相依相存,世界才會萬千氣象、五彩繽紛,才會生機勃勃,也才有萬事萬物之間的平衡。</p><p class="ql-block"> (伯特·海靈格博士,是跨越20、21世紀(jì),歐洲影響力深遠的知名心理治療師,也是心理治療類最暢銷書作家,以先驅(qū)者之姿引領(lǐng)媒介傳統(tǒng)心理學(xué)和靈魂兩大領(lǐng)域。</p><p class="ql-block">(寫于2020、5、14)</p> <p class="ql-block">(文中插圖有的來自網(wǎng)絡(luò),有的為手機隨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