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年前,就知道離我老家不遠的地方有一個叫體仁堂的大地主屋,卻一直不知道具體在哪里。這個春節(jié)假,天氣很好,就開著我的老爺車,跟著導航找到了這個地方。 顯然,體仁堂已不復昔日的輝煌,原規(guī)制內已參差著好幾幢現(xiàn)代農居。這塊保護這幅古建筑的標牌已然來得太遲了,從外面看上去,保護也還很不足。 <p class="ql-block">這是體仁堂的槽門,左邊的斷裂的石柱,顯示出這幢建筑的滄桑。 注意到從這里進門,到里面正堂的路,中間有一個轉折,其意是正堂的大門朝向是不能正對著槽門的。這可能是所有古建筑的規(guī)矩,蘊含著某些風水學的原理,也符合建筑美學的道理。</p> 這就是正堂屋,與兩邊的廂房加前面的槽門,形成一個四合院。想當年,中間這片大坪是孩子們玩樂的地方,也是主人家族舉行大型活動的地方。 正堂是一座兩進的堂屋,我們這一帶稱之為廳屋,中有天井,收集屋面上下來的雨水,再通過天井里的排水系統(tǒng)排到屋場外。 左右兩邊的廂房中間都開有這樣一道月亮門,當年應是主人們的小姐丫頭出入的地方,如今卻堆滿了棺材和雜物,給人以一種極不協(xié)調的感覺。 同樣是左右對稱的福字門,現(xiàn)在也只有右邊這道永久落鎖的福字門來顯示當年的盛況了。 見識一下古建筑里的枊榫機構。 典型的山字頭建筑。據傳,我們這一帶的傳統(tǒng)民建,以從遠能看到多少個山字頭來判斷整幢建筑的規(guī)模。 <p class="ql-block">這個偏院可能是當年年輕后代主子們居住的房子。這樣的房間不知凡幾,據圖中坐著的鄧姓老人介紹,當年土改后,這里住進了三個生產隊的200多人,那時可能是整幢建筑最熱鬧的時期。</p> 鄧姓老人也弄不清這個房子是什么人住的了。在這幢以青磚為主要材料來看,這些土磚建筑應該不是主人們的住處。 左后部的洋樓。據鄧姓老人的介紹,這是當時的主人登高看風景的建筑,我聽成了陽樓,以為只是看風景之用,其實是洋樓,仿西洋建筑,既可觀風景,也擺設了一些西洋玩意兒。體仁堂的主人們是做茶葉生意發(fā)家的,自然能接受當時一些西方文明的東西。 左后角上的碉樓,現(xiàn)存調度不及建成時的三分之一,炮眼、槍眼清晰可見。據鄧姓老人介紹,當時整幢建筑圍了城墻,四角建有碉樓,有十多名槍手保護。一般的匪情,把大門一關,里面有水源、有蔬菜和足夠的物質儲備,堅守十天半個月完全沒有問題。 這一片蔬菜地就是當時院內的蔬菜地。 歷史留下的痕跡,據我所知,光沖鄉(xiāng)存在的時間并不長,后來這里是屬茶沖公社、到茶沖鄉(xiāng)、到現(xiàn)在的三塘鋪鎮(zhèn)。 從槽門出來的左前方,約有五六十米處,有這么一個建筑,據說是當時的圍墻,現(xiàn)在也可清晰地看到墻體上的槍眼?,F(xiàn)在與主體完全脫離了,而當時是與整個建筑圍成一體的,由此也可見最初整個建筑的規(guī)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