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歷經齊魯石化那些事兒之三</span></p><p class="ql-block"> 時光飛逝,歲月悠悠。隨著煉油廠生產走上正軌,由建設時期的“先生產后生活”轉為重視關心職工生活,煉廠領導和職工群眾團結一心,共同努力,渴望迎來美好生活。</p><p class="ql-block"> 早年有的職工親戚投奔而來,有的家屬沒有工作,就自己找些臨時工干。有一段時間,在煉廠二區(qū)山腳下有開山放炮的,離生活區(qū)的房子很近。那些人每天把山上的石頭打好眼兒放上炸藥,就大聲呼喊起來:放炮啦——。炸起的石頭塊滿天飛,挺危險的。</p><p class="ql-block"> 在采石坑旁邊有很多不同大小的石子堆,有農村婦女在這里砸石子,也有職工家屬和親戚在這里砸石子的。當時沒有粉碎機,憑手工砸石子是很辛苦的,砸一立方兩塊錢。這些石子基本用于煉廠的基礎建設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時候,夫妻是雙職工的家庭很少,大部分職工家屬不是在籍職工。<span style="font-size: 18px;">廠領導想辦法幫助職工家屬創(chuàng)造工作機會,先</span>把城市戶口的職工家屬組織起來,<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67年成立了三八廠,后來</span>注冊成為臨淄化工廠,屬于地方集體企業(yè)性質,其主要領導由煉油廠委派,后來成為現在的銳博公司。</p><p class="ql-block"> 早期的三八廠主要產業(yè)除了油氈紙廠外,有個造林隊,主要是在山上坡地搞栽樹種植,也在二區(qū)半道路兩邊那片地種些蔬菜并通過商店供應給職工。有個紙袋廠,用牛皮紙制作瀝青包裝袋供給煉廠。有個刷罐班,承攬煉廠的油罐、槽車等清洗工作。有個服裝廠,經營服裝剪裁縫制,后來承擔部分齊魯石化工作服的制作。還有一大部分勞務輸出,主要在煉廠幼兒園、生活科食堂等崗位服務。八十年代末期臨淄化工廠的老職工陸續(xù)退休,有些煉廠職工在外地的家屬調入。當時臨淄化工廠效益很好,是臨淄地區(qū)屈指可數的好企業(y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三八廠職工在煉廠食堂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最早的時候在小觀園北側路邊老齡委的位置有個青磚建筑的食堂,廠區(qū)也有幾個食堂。每個生活區(qū)都有托兒所,在一區(qū)現在農行西邊的位置有個托兒所,我母親曾在這工作。這些職工家屬伴隨著煉廠發(fā)展,做了大量的服務保障工作,付出了艱辛努力,撐起了煉油廠的半邊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被服廠</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煉廠有一部分職工家屬是大慶戶口,大慶戶口是特定時期形成的,大慶、玉門、勝利油田都有,是一種油田范圍內的農業(yè)戶口。煉廠做了很多協調工作后,大慶戶口的子弟下鄉(xiāng)、招工都不受影響,只是在糧食供應上粗糧多些。</p><p class="ql-block"> 二區(qū)原來的煉建職工家屬搬走后,一些農村戶口的家屬入住,煉廠在二區(qū)成立了王朱十五小隊,原來三八廠造林隊的菜地以及二區(qū)西邊王朱的土地劃歸了十五小隊。</p><p class="ql-block"> 煉廠還在皇城建了農場,后期來的職工家屬住在那里,后來皇城農場撤除,這些家屬又在石灰窯北面煉建公司二處留下的生活區(qū)居住。勝利新村建成后,他們又搬遷至這里,有的在北山居住。那時候不僅煉廠有農場,公司各廠也都有農場,廠里有專門的農副業(yè)辦公室,煉廠農辦后來改為農貿公司。</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七十年代中期,煉廠有個濰北農場在濰坊壽光羊角溝,靠海邊比較近,那里是鹽堿地,人煙稀少,附近有炮八師。那幾年各車間職工和子弟學校高年級學生都輪流去勞動,大家很有興致,既參加勞動又能捉魚撈蝦。孫政善副廠長還親自帶隊去農場,挽起褲腿子下田和大家一起插秧割稻。</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以前煉廠人主要在廠區(qū)、生活區(qū)及周邊活動,偶爾去趟辛店,感覺去辛店比較遠,不太方便。辛店屬于昌濰專區(qū)臨淄縣的,臨淄縣政府在城關現在的齊都鎮(zhèn)。1969年底,臨淄縣劃歸了淄博市改為臨淄區(qū),1974年區(qū)政府遷至辛店。</p><p class="ql-block"> 早前辛店有一條主街,就是現在的辛一街,有國營商店、交通旅館、東方紅照相、新華書店等,在這條街東頭靠北面有一戶賣豆?jié){油條的,這家油條炸的很好。紅旗飯店在靠北邊一個十字路口的西南角位置。</p><p class="ql-block"> 辛店有個臨淄火車站,煉廠和勝利油田的人都經這里坐火車。辛店城鎮(zhèn)本身沒有多少人,靠著齊魯石化的人來人往逐漸有了熱度。特別是后來齊魯乙烯建設,在辛店建了大片的新生活區(qū),很多職工住在辛店城區(qū),是齊魯石化的職工家屬在臨淄城區(qū)撐起了一片天。</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紅旗飯店在辛店大棚北口西南角位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后期臨淄站移到了辛店東邊這個位置</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備戰(zhàn)備荒時期,工廠、學校等各單位都要挖地道,當時廠里好幾處都有地道口,是幾個車間分片挖的。子弟學校的地道口在操場的東邊下沿兒,挖了兩三百米深?;⑸剿淼酪彩悄菚r候挖的,當時是土建隊負責,后來找的施工隊開山放炮干了好幾年才打通。當時生活區(qū)很多住戶也在房前屋后挖地道,家里的孩子們放學后鉆進自家地道開挖起來,特別是看過電影《地道戰(zhàn)》后挖的更起勁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煉廠子弟學校學生挖地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早期中國石化沒有統(tǒng)一的工作服,這是煉廠職工曾經發(fā)過的工作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煉廠四區(qū)靠東北角那一片,有個部隊營地,有幾排平房和訓練場地。最早的駐軍是防化連,后來又換了高炮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當時全國的煉油廠屈指可數,煉油廠的汽煤柴等主要產品,除按國家計劃調撥各地外,還保障軍用油品的供應,部隊在煉油廠有專門的軍代室。煉油廠是重點保護單位。那時候聯合裝置車間門口以及幾個油罐區(qū)和廠大門口等重要部位都有木制的崗亭,由解放軍戰(zhàn)士晝夜站崗守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后來炮連撤走了,這里還有6架高射炮,10挺高射機槍,成為煉廠基干民兵訓練的地方。這里曾經作為公司第一批技工學校校址,也是后來煉廠武裝部所在地。</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說起過去都不會忘記煉廠的紅門。在辛化路往煉廠拐的路口有個像凱旋門一樣的大門框子,用鋸木板包起來的,刷著紅漆,這就是紅門。</p><p class="ql-block"> 紅門成為煉廠乃至石化總廠的地標,紅門在臨淄、益都(青州)一帶遠近聞名,有很多地方的民工來煉廠這邊干活,還有很多農民兄弟樂于到煉廠這邊賣些農產品。</p><p class="ql-block"> 在計劃經濟時期,煉廠就像小社會一樣,全國各地人來人往的,當時的繁華景象不亞于臨淄辛店,紅門也就出名了,成了煉油廠乃至后來總廠的代名詞了。</p><p class="ql-block"> 逢年過節(jié),煉廠工會就把紅門裝點一番,用松樹枝插滿了門框上,頂部插了一排紅旗,從下到上都布滿了彩燈,看上去鮮艷奪目,很有節(jié)日氣氛。</p><p class="ql-block"> 煉廠天橋也是早期的景觀。以前鐵路調運橫桿擋的時間很長,煉廠就在鐵路口增建了天橋,方便了行人隨時過鐵路。很多人喜歡到這里溜達湊熱鬧,這里成了人們聚集的好地方,也常常是戀愛男女約會碰頭的好去處,甚至是調皮小子們打群架了結恩怨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到了八十年代中期,煉油廠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從北邊山洞直接到辛化路,車輛不用長時間在這里等鐵路起桿了,從此紅門這里不再是進出“山門”的唯一通道了,紅門也由此逐漸的失去了往日的熙熙攘攘,但是紅門仍然給人們留下那些抹不去的記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現在勝煉大廈的位置,曾是煉廠中心繁華地段。這里是賣肉賣菜的商店,路邊有理發(fā)店、浴池,旁邊是擺攤賣菜的自由市場。一區(qū)糧店位置下面是百貨商店,后來這里建起了百貨大樓。往東邊一點還有新華書店、郵局……</p><p class="ql-block"> 百貨商店和現在的超市不一樣,那時候的人完全沒有超市的概念。所有商店都有柜臺,有零售的醬油、醋缸、零酒等,買什么都得有柜臺里面的營業(yè)員給拿。這些是現在的年輕人沒見過的。</p><p class="ql-block"> 商店賣的服裝種類很少,大部分人都是買布料找裁縫做衣服,一般商店都有專門的布料柜臺,人們憑布票買布。棉布有平紋布、斜紋布、條絨布、平絨布、勞動布等,后來有了的確良、滌卡布等混紡的新品種布料,純毛料還比較少。有的人出差去上海等地都捎帶幾塊好布料。那時的人們不缺吃不缺穿,還是很有滿足感的,滿足就是幸福。人們普遍認為世界上還有很多國家的人吃不飽穿不暖,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p><p class="ql-block"> 早先廠里各車間都有洗澡的地方,職工下班后可以洗個澡再走。幾個生活區(qū)都有公共浴池,職工到浴池洗澡不要錢,后來發(fā)澡票,也賣澡票。附近村民到了春節(jié)前來洗澡的很多,對外5分錢一張澡票。</p><p class="ql-block"> 煉廠單身宿舍旁邊有個食堂,那時候還沒有單身樓,食堂后面有個豬圈養(yǎng)了幾頭豬,其中有頭大黑豬體重700多斤,確實太重了,笨的走不動步。那是一景,很多人都專門過去看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早期的糧票和各種供應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早期的新華書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早期一化商店</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計劃經濟時期,生活物資供應比較緊張,特別是有的緊俏商品需要憑票購買。那時候家里時興的大件是“三轉一響”,即:自行車、縫紉機、手表和戲匣子(收音機),這些都屬于緊俏物資,一直到八十年代中期都是憑票買,一個單位一定時間發(fā)不了幾次票,有的單位發(fā)票要抓鬮。有的人和辛店等地方物資局、商業(yè)部門有親戚朋友關系,可以想辦法搞到票,被人們羨慕。</p><p class="ql-block"> 自行車好品牌有鳳凰、永久、飛鴿的,青島產的大金鹿自行車也很搶手,腳剎抗造,適合載重。手表國產的主要是上海牌、天津牌的,最好的是上海牌手表120塊錢,有款東風牌的手表比較便宜,后來山東出了一款泰山牌手表30多塊錢,樣式還可以,質量一般。</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過去煉廠職工家里家具都比較簡單,床板、凳子等都是從廠里后勤領的,有的撫順來的家里有帶來的那種炕琴柜、木箱子。七十年代中期興起打家具了,有個惠民地區(qū)來的木匠,專給人家打家具,家家排號等著,在誰家干活誰家管吃。</p><p class="ql-block"> 當時木材不好買,就想辦法東拼西湊,有的把后勤發(fā)的床板都用上了。做的家具沒有統(tǒng)一的樣式,主要是帶兩扇門的櫥柜,鑲上兩塊玻璃,畫上玻璃畫。當時煉廠畫玻璃畫有名的主要是土建隊的郭師傅和工會的蘇武,他們都是從撫順二廠來的年輕人,很多人都找他們畫玻璃畫。</p><p class="ql-block"> 從七十年代末期到八十年代初期,又興打家具了,還是那位木工又回來了。那時候做的家具主要是大立柜,五斗櫥,高低柜等,有的人專門去青島買家具,喜歡青島一木廠出的家具。</p><p class="ql-block"> 后來又開始時興沙發(fā)了,沙發(fā)是比較時髦的家具,商店很少有賣沙發(fā)的,有的年輕人就買些彈簧海綿自己學著做,有的去上海等外地出差順便買了沙發(fā)托運回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78年前后開始出現了電視機,我最早看到的電視機是在煉廠二區(qū)郭旭家,他爸爸是一化供應科長,他家買了一臺9寸的黑白電視機,每天晚上很多鄰居都在他家圍著看電視,夏天索性把電視機安放在外面,還切茶倒水款待大家。</p><p class="ql-block"> 當時只能收到北京和中央電視臺的節(jié)目,看的是美國阿波羅號登月等紀錄片。雖然電視信號不穩(wěn)定,但是比出去到廣場看電影方便多了。后來家里有電視的逐步多了起來,還得自己做個室外天線安裝在房頂上,效果不好還得經常調來調去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起初電視機不好買,供不應求,國產電視機有濟南產的泰山牌的,有天津產的天津牌的,后來日本進口的組裝電視機多了起來。</p><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初期煉廠在公司最早建起了電視臺,閉路電視通到家家戶戶,電視信號自然就好了,煉廠電視臺每天播放故事片。</p><p class="ql-block"> 后來電視節(jié)目也多了起來,那時候由山東電視臺拍的《武松打虎》電視劇看起來不錯,1983年人們第一次看到了春節(jié)聯歡晚會,感到特別欣喜,增添了節(jié)日喜樂氣氛,從那時起,好像每到春節(jié)年三十都離不開春節(jié)晚會了。</p><p class="ql-block"> 也是那年春節(jié),人們看到最早的香港電視連續(xù)劇是《霍元甲》,人們被吸引到電視機旁,特別是孩子們更喜歡看。那時很流行香港電視劇,以后又播放了《再向佛山行》等。八十年代末,播放的國產電視連續(xù)劇《渴望》,把人們帶入那悠悠歲月,引起共鳴,每天晚上都是萬人空巷。</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多年以來,煉廠干部職工家屬一起走過那個年代,歷經歲月滄桑,他們渴望著安穩(wěn)平淡的生活越來越好,渴望著早日實現四個現代化奔向小康,也渴望著日新月異的石化城更加壯麗美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值此齊魯石化公司建廠55周年之際,謹從個人視角交流過去所見所聞之經歷,旨在從一個側面展現齊魯石化人艱辛創(chuàng)業(yè)、優(yōu)良傳統(tǒng)、精神風貌和往日輝煌,引發(fā)老一輩人的回憶,繳發(fā)年輕一代不忘初心,再創(chuàng)輝煌的熱情。 </p><p class="ql-block"> 只是窺豹一斑,所涉及言論觀點僅為一己之見,難免有偏頗、顧此失彼和不確切之處,如有不妥,深表歉意,還請原諒,并告知本人改正。如需確切相關信息,請查詢勝利煉油廠、齊魯石化公司史志,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