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新榮區(qū)花園屯鄉(xiāng)趙彥莊龍王廟,坐北朝南,現(xiàn)僅存戲臺、正殿均為清代建筑,距今約280年,廟院東西長16.4米,南北寬34.2米,占地面積約560平方米。<br> 正殿面闊三間,進深五椽,梁架為單步梁對五架梁通檐前后用三柱,前一間為敞廊,單檐硬山筒板布瓦頂,殿內(nèi)兩山墻及后檐墻均存清代壁畫,面積約32平方米,現(xiàn)明次間裝修不存。<br> 戲臺面闊三間,進深三椽,單檐硬山筒板布瓦頂;前出抱廈面闊三間,進深三椽,單檐硬山卷棚筒板布瓦頂;戲臺梁架結(jié)構(gòu)為前四架梁對后四架梁,通檐用三柱,屬于一殿一卷式勾連搭式建筑,現(xiàn)內(nèi)檐裝修不存。<br> 趙彥莊龍王廟建筑為清代遺構(gòu),梁枋構(gòu)件保存完好,正殿兩山墻及后檐墻均存同時期壁畫,色彩柔和、線條流暢,壁畫保存較好,非常珍貴。<br> 2016年6月6日,趙彥莊龍王廟入列山西省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屬省級二級文物。 龍王廟是古時人們信奉神靈所供奉四海龍王的廟宇。 龍王廟,舊時專門供奉四海龍王、龍王娘娘、日、月星君、雷公、電母、風神,雨伯諸神。每逢風雨失調(diào)、久旱不雨或久雨不止時。民眾都要到龍王廟燒香祈愿,以求龍王治水、風調(diào)雨順。山有仙者名,水有龍則靈,龍王廟歷史上是官府及民眾遇旱祈雨的地方,香火十分鼎盛。 <div>龍王廟對聯(lián)</div>上聯(lián):宅勝境而靈,川渟岳峙;<br>下聯(lián):潤群生者廣,云行而施。<br><br> 龍王廟對聯(lián)<br>上聯(lián):云歸大海龍千丈;<br>下聯(lián):雪滿中空鶴一群。<br><div><br></div> <div>龍王廟對聯(lián)</div>上聯(lián):用作霖雨,不崇朝而遍天下;<br>下聯(lián):及時膏澤,一舉念盡屬蒼生。<br><br> <div>龍王廟對聯(lián)</div>上聯(lián):幸逢嘉霖敷優(yōu)澤;<br>下聯(lián):一洗粉塵轉(zhuǎn)潤姿。<br><br> 傳說在三千年前,這里是一片汪洋大海,海里有一座小島,島上住著一位老道。 一天,烏云密布,狂風大作,雷鳴電閃,風雨交加,波浪滔天,海潮侵上了小島,潮退后,島上留下一段檀香木,乃是東海龍王的化身。老道驚喜,就花了不知多少年月,親手雕成一尊龍王塑像。老道看真龍王登島,便在島上建廟,起名為“龍王廟”,供奉香火。后世,每逢干旱,人們便抬出龍王老爺游鄉(xiāng)求雨,但見龍體頓時淋出水珠,便回廟,到廟西的“良田井”接水。 <div>龍王廟對聯(lián)</div>上聯(lián):惟德動天,龍之為靈昭昭也;<br>下聯(lián):其功在水,神之格思洋洋平。<br><br> <div>龍王廟對聯(lián)<br></div>上聯(lián):水深魚淺游時樂;<br>下聯(lián):春去花留過后香。<br><br> 龍王廟對聯(lián)<div>上聯(lián):宗臣遺像肅清高,在地成形,在天成象;</div><div>下聯(lián):山川出云作霖雨,有仙則名,有龍則靈。</div> 龍王廟對聯(lián)<div>上聯(lián):正宗德備乾符??;</div><div>下聯(lián):利濟思敷解澤流。<br></div> <div>龍王廟對聯(lián)</div>上聯(lián):龍從百丈潭中起;<br>下聯(lián):沈在千年月下飛。 <div>龍王廟對聯(lián)</div>上聯(lián):龍從百丈潭中起;<br>下聯(lián):沈在千重嶺上飛。 瓦當 瓦當 屋脊上的小獸。<div> 中國古代建筑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tǒng)和光輝的成就,經(jīng)過長期的發(fā)展,中國古代建筑吸收了繪畫、雕刻、工藝美術(shù)等造型藝術(shù)的特點,創(chuàng)造了豐富的藝術(shù)形象。<br> 我國古建筑的屋頂,多是由一條正脊和四條垂脊組成的,統(tǒng)稱為五脊。在正脊的兩端,有一個威武嚴肅、外形像魚的小獸,它就是我們今天的主角——鴟吻。鴟吻從何處來?這要從中華民族龍文化說起。龍是我們炎黃子孫崇拜的圖騰,它表現(xiàn)威武奮發(fā)、勇往直前和不屈不撓的精神。人們崇拜龍,希望龍能幫助避邪除災,幫助戰(zhàn)勝自然災害,給人們帶來吉祥,對中華文化影響深遠。因此,在古建筑中更不乏龍文化的縮影,尤其體現(xiàn)在中華傳統(tǒng)建筑的雕塑裝飾物上。鴟吻,是龍的九子之一。它喜歡在險要處東張西望,也喜歡吞火,所以人們將它置于房脊兩端,以避火災,同時也為古建筑增添了許多美感。<br></div> 戲臺前面原來有四個石猴,“文革”開始時人為打掉了。 <p class="ql-block"> 壁畫的顏料是礦物質(zhì),至今鮮艷如初,那些金子還閃閃發(fā)光。線條是突出的,大約一毫米高,立體感很強,難得的藝術(shù)珍品。</p><p class="ql-block"> 西墻是一幅“雨畢回宮圖”。</p> 龍神,是中國最為古老的神,在中國神話傳說中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掌控人間。《禮儀》中有“土龍致雨”的記載,“旱而為應龍之狀,乃得大雨”,遇大旱用土龍招雨,為祈雨主神。佛教典籍中“龍王”概念的傳入對中國民間信仰影響很大,早期傳入中國的佛教典籍中就有龍王經(jīng),如晉太康六年(285)的《海龍王經(jīng)》?!拔妪埻酢痹从谥袊鴤鹘y(tǒng)的五行之說,引入五色、五方的概念,青、赤、白、黑、黃五色代表東、南、西、北、中五方。唐宋以后,“龍王”演變成身著朝服、戴冕旒冠的朝廷官員騎龍或者騎馬的形象。 正面壁畫,分別是四海龍王、龍王娘娘、日、月、星君、雷公、電母、風神,雨伯諸神,身著朝服、戴冕旒冠的朝廷官員的坐像。<div> 古人祈雨,一般用土龍曬太陽,加上神秘儀式和咒語。今天分析清代龍王廟壁畫的內(nèi)容的時候,我們發(fā)現(xiàn)無論題材的組合,還是神仙的造型,都是如此相近。祈雨是不發(fā)達的原始農(nóng)業(yè)社會中最為重要的一項儀式,人們對上天進行降雨祈禱,也就形成對天神的崇拜。所以,推測漢代畫像石中的雷公、風伯、雨師、電神、龍神應是清代龍王廟諸雨神的起源。</div> 雷公,又稱雷神或雷師,是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司雷之神。打雷下雨,滋潤萬物,乃屬自然現(xiàn)象,祈雨是古代人們生產(chǎn)勞動中的一件大事。所以,神話中的雷公應是祈雨之神。<div> 雨師,多與風伯在一起出現(xiàn)。在劉向《列仙傳》中,雨師就是赤松子。傳說赤松子曾經(jīng)是神農(nóng)氏雨師,專門負責布雨施霖。<br></div><div> 風伯,其圖像必定是仙人口中吹風氣?!痘茨献印吩唬骸傲钣陰煘⒌溃癸L伯掃塵?!? 高誘注曰:“雨師,畢星也;風伯,箕星也?!边h古人們對日月星辰有自然崇拜,箕星是二十八宿之東方七宿最后一宿,箕宿明亮就是起風的預兆,所以將箕宿引為風神。<br></div><div> <br></div> 電神,初由雷公一神兼司雷、電二職,后有電父一詞,大約在唐宋之后,出現(xiàn)電母一詞,與雷公配為夫婦一對?!端问贰酚涗浾痛篑{鹵簿“龍旗隊”中有“風伯、雨師、雷公、電母” ?!帮L雷雨電四者,……如今之塑者耶?……雷取象于震,震則巽之對也,故有雷公、電母之稱,巽為長女,其像婦人而已?!痹杏涗洠骸半娔钙飚?,神人為女子形, 衣、朱裳、白袴,兩手運光?!鼻宕耖g將“電母”塑成女子容貌,兩手持圓鏡或銅鈸。 時值是一個漢語詞匯,讀音為shí zhí,屬中性詞,常用于口頭表達。語義為截止某時間點,常以說明當前來引出后續(xù)。與時價、物價、市價同義。出自《警世通言·旌陽宮鐵榭鎮(zhèn)妖》:"﹝吳君﹞又飛符一道,逕差時值功曹送至雨師處投下。"<div> 功曹,古代官職,官名。亦稱功曹史。西漢始置,(秦代即有此官職。</div> 四值功曹指的是古時道教所供奉的的天庭中值年、值月、值日、值時的四位神仙,相當于天界的值班神仙。這四位神仙分別是值年神李丙、值月神黃承乙、值日神周登和值時神劉洪。四值功曹除了是記功官,還兼作守護神將。中國各地的城隍廟都供奉有四值功曹。 四爪龍 東墻壁畫是祈雨圖 <p class="ql-block"> 作者就是這個村長大的,小時候很害怕這些神神,基本不敢看,有一次和幾個小伙伴在正殿門縫看到了幾尊泥塑的龍王和龍王娘娘,只看了一眼,就嚇得跑開了,但印象特別深。文化大革命開始,把它們用鎬劈成小塊燒火了,是木質(zhì)的,特別硬,當時站在那里觀看的我,只是想,他們膽子真大,敢劈神神。</p><p class="ql-block"> 正殿做了小學校,把壁畫用白土刷了一層,后又用泥摸了一層,后來有人把泥皮摳下去,成了現(xiàn)在這個樣子,被破壞的地方令人可惜。</p><p class="ql-block"> 筆者60多歲,第一次近距離觀看正殿的壁畫,精美絕倫,十分震撼,同時產(chǎn)生一種深深的敬畏感。</p><p class="ql-block"> 筆者2002年于趙彥莊村黨支部書記、村長孟錄及村干部商議修繕龍王廟的事宜,雖然沒有結(jié)果,但為后來修繕龍王廟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2007年筆者又撰寫了修繕趙彥莊龍王廟的報告,時任趙彥莊村黨支部書記、村長南海義持報告多次與新榮區(qū)文物局聯(lián)系,終于在2016年11月被省文物局列入修繕計劃,投資200多萬元,2018年竣工,修繕基本完畢,使文物得以保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