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0年9月15日早7:00,我們從住的豪都假日酒店出發(fā),先去歙縣富堨鎮(zhèn)的木榨油坊參觀拍攝。路途還不到10公里,我們7:10就到了富堨鎮(zhèn)。進入榨油車間,正面是一臺炒鍋,油菜籽在經(jīng)過篩選去除雜質(zhì)后,要放入這臺炒鍋之中炒干,炒的時候要做到香而不焦,灶臺火候大小非常關(guān)鍵,這關(guān)系到能否榨出香而純的菜籽油</p> <p class="ql-block">炒干的油菜籽再投到碾槽中碾成粉后,放入這些筐里</p> <p class="ql-block">下一步是蒸粉。油菜籽粉末要上爐子蒸熟。師傅在鐵篦子上鋪一塊麻布,用簸箕盛滿筐里的菜籽粉,倒在麻布上,再用稻草當鏟子來回翻動菜籽粉,直至蒸熟。整個過程全憑師傅的經(jīng)驗,水分和溫度的控制要恰到好處。要蒸熟蒸均勻,不能糊或夾生,沒幾年時間很難把握好火候</p> 將炒熟的油菜籽粉用麻布包起來 在爐子旁邊放著很多個鐵圈。師傅將五個鐵圈疊放在一個比鐵圈稍大的圓托盤上,再將大致裁剪好的稻草鋪在鐵圈底部。然后,師傅把麻布里的油菜籽粉倒在稻草上 將干稻草彎曲覆蓋在油菜籽粉上,用腳在鐵圈中踩壓,先是一只腳 <p class="ql-block">再上另一只腳,邊踩邊轉(zhuǎn)動身體,以便踩均勻。然后,去掉上面的兩個鐵圈,繼續(xù)踩實油餅。最后,再去掉兩個鐵圈,將只有一個鐵圈的油餅放在四輪小平板車上,把十多個油餅疊放在一起 </p> <p class="ql-block">踩餅看似簡單,但是,要保證10多個油餅的厚度基本一致,固定粉的稻草也要疏密得當,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充分快速榨出油來</p> 車間里的兩位師傅-做油餅的和操作石錘榨油的,將載著油餅的小車拉到旁邊的木榨機旁邊。做油餅的師傅將油餅斜著塞入圓木制成的榨膛,再立起油餅 另一個師傅在榨膛的另一側(cè)協(xié)助 油餅全部裝入后,塞入一塊圓木片,再插入幾根短木樁和兩根長楔子。兩根長楔子一頭被削成扁平狀,另一頭捆有鐵箍 之后,榨油的師傅開始用石錘撞擊法榨油。他雙手將掛在房梁下重達100多公斤的石錘舉過頭頂 再利用慣性,推著石錘擊向木楔子。只見石錘在空中畫出一個完美的拋物線,隨著師傅“嘿呦”一聲號子,石錘“怦”地狠狠砸向插在榨膛上的木楔子,木楔子對榨膛中的油餅施加巨大的壓力。就這樣,石錘反復被舉高,拋砸,榨膛里琥珀色的菜籽油一滴滴落入油缸里 制作油餅和榨油過程 我們從榨油車間出來,走到旁邊的營業(yè)室。營業(yè)室里有很多裝滿菜籽油的大缸,還有一臺手動加油機。此時剛好來了一位買油的老人,店里的師傅正在搖動曲柄,給老人帶的油桶裝油 營業(yè)室的角落里,有幾位等待結(jié)算的顧客正在閑聊 正在算賬的會計是位中年男子。21世紀20年代的今天,他還在使用算盤算賬和手工賬本記賬,旁邊的柜子里整整齊齊擺放著賬本 有意思的是,在他前面還放著計算器。我猜他不會在用算盤的同時還要使計算器再核對一遍,那一定是為顧客核對金額準備的 我再次回到榨油車間,兩位師傅在忙完一陣后休息。榨油的師傅說他和蒸粉的師傅是輪換著,休息一會兒后他要去蒸粉。他們從早5點干到下午4點,一批油餅要榨3個多小時,然后就換上一批新油餅,一天要榨出300多斤菜籽油。他說他倆都50多歲了,這石錘敲擊法人工榨油特別辛苦,出油率也低,他們收入微薄?,F(xiàn)在大部分都是機器榨油,人工榨油很少了。等他們這幾個人干不動了,這油坊也就關(guān)門了。<div>我雙手握著石錘上的握把,試了一下。我感覺石錘確實很重,但可以推動。師傅說,推動不難,但要舉到位,然后準確擊打在木楔子上并不容易。如果每天要擊打數(shù)百次,就更需要體力了</div> 9:40,我們離開富堨鎮(zhèn)油坊前往旸村,去做歙硯的徐先生家參觀。10:00剛過,我們到達旸村最南邊的一棟居民樓下,樓旁的山坡上種植著茂密的毛竹 徐先生家的院子是他制作歙硯的工坊??繅Φ牡胤秸R地堆放著上百塊硯臺原石。歙硯作為中國四大名硯之一,馳名于唐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歙硯之所以有名氣,與其原料密不可分。歙石的產(chǎn)地以婺源與歙縣交界處的龍尾山(羅紋山)下溪澗為最優(yōu),所以歙硯又稱龍尾硯,而龍尾山則是大部分存世歙硯珍品的石料出產(chǎn)地。在原石堆旁的工作臺上,擺著10多把各式刻刀,還有幾個砂輪 我們和徐先生簡單寒暄后,他走到院外,穿好防護服戴上防塵口罩。他拿起砂輪,在原石上噴上水,然后開始對原石進行切割和簡單加工,這個過程叫做整坯,是制作硯臺的第一步 整坯 徐先生進入院子,他坐在工作臺邊,用鉛筆在整坯后的原石上繪制圖案,這一步驟是制作歙硯的關(guān)鍵,叫做設計。就是要根據(jù)硯石的石質(zhì)形態(tài),認真考慮題材、立意、構(gòu)圖、造型以及雕刻的刀法刀路。不同的石品采用不同的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因為歙硯石本身具備了自然的美,取其美之特點,合理地加以運用,要用得恰當,用得協(xié)調(diào)才能突出美的藝術(shù)效果 在鉛筆描繪出精美的圖案后,徐先生再用細小的刻刀沿著筆跡將鉛筆圖案勾勒固定下來,然后開始雕刻 雕刻用的工具是一把電鉆,雕刻時要講究技巧,鉆頭進入的角度、力量要精準把握,要細心還要有耐心,稍有不慎造成失誤,有可能給硯臺造成難以彌補的瑕疵,甚至使品質(zhì)一落千丈。他說過去都是用刻刀和鑿子雕刻,效率低,另外石頭是脆的,很容易破損,現(xiàn)在雕刻硯臺都是用電鉆 看過徐先生的歙硯制作演示,我們跟隨他走到離他家不遠的徐記歙硯店里參觀。平時他大部分時間都在家里創(chuàng)作,他愛人在店里負責銷售 他這家店是“印象徽州”10號樓的底商。因在街角,店的位置不錯。我觀察一下,這條街邊分布著很多歙硯店。徐記歙硯有里外兩間,擺在店里的歙硯超過100塊。既有機制的也有手工制作的,機制便宜的不到百元,手工的鮮有千元以下的 徐先生拿出一塊機制的硯臺,他解釋說,這機制硯有針孔,圖案圓潤,看不到明顯缺陷,而手工制硯有刀刻的痕跡,刀痕是斜的。雖說手工雕刻的硯臺也講究陰陽明顯,層次分明,線條流暢,起伏舒展,但在橫平豎直,線條拐彎以及有規(guī)矩的回紋、萬紋、花瓣之中,總會有那么一點點缺陷,手工活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完美,這其實也正是手工制硯的魅力所在 徐先生在手工制的硯臺上給我們演示研墨,他說好的歙硯可以做到發(fā)墨益毫、滑不拒筆、澀不滯筆的效果 離開徐記歙硯,我們?nèi)コ晕顼垺O挛鐚⒔?:30時,我們到達徽州大宅院拍攝徽州女人?;丈檀笳河置拔鲌@”,是將散落在全縣范圍內(nèi)瀕臨坍塌的26座明末、清代及民國時期具有徽<br>派特色的建筑進行拆遷和修繕,按照“復原”的原則,整體搬進了西園。大宅院內(nèi)的古徽州“三雕”(石雕、木雕、磚雕)多達14000多處,其中有不少是近20年來從民間征集、收購來的散件 行走在大宅院里,感覺自己像劉姥姥進大觀園。從大門口進去,大宅院似迷宮一般,天井挨天井,房柱牽房柱,一門連一門,一屋接一屋,園中有園,屋中有屋,一進比一進深,真可謂“庭園深深”。。 亭、臺、樓、閣、廊交錯通幽,相映成趣。家祠、戲臺、牌坊、廊橋及古樹點綴其中,步移景異。加之古樸典雅的裝飾,與建筑風格相得益彰,將徽商人家的物質(zhì)生活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正是“小小大宅院, 徽州 大舞臺” 這是我見過的造型最為復雜精美的門樓,與通常見到的門樓不同,這座門樓磚雕沒有鯉魚、馬和鹿圖案,反倒是雕刻有眾多人物。門樓大致分為三層,最上面是淺浮雕雕刻的13道門,每道門或微閉,或開啟,開的幅度也不同,門上還刻有花紋。下面兩層雕刻有數(shù)十個人物,有官吏、有武將、有挑夫,還有傭人等,不僅有人物,還有各種建筑,亭臺樓閣、小橋流水和花草樹木等,雕工十分細膩、精致,不愧是門樓中的精品 多座梅花形的院門遙相呼應 戲臺 戲臺邊的石柱造型別致,上面的石雕做工精美,層次分明,人物栩栩如生 被木雕紋飾裝點精美的四扇屋門 美女來了,我們開始用心拍攝徽派女人,這才是下午的正題 在拍攝徽州女人后,我們上車去參觀大學士牌坊和徽州古城。安徽歙縣,古徽州,被譽為牌坊之鄉(xiāng),歙縣境內(nèi)現(xiàn)在保存下來的牌坊有一百一十八座,這個數(shù)量在全國僅此一縣,牌坊是徽州文化的代表,更是徽派建筑藝術(shù)的杰出代表,徽州的牌坊都是仿木結(jié)構(gòu)的石雕精品。大學士牌坊非常特別,最獨特的是這座牌坊有八個立柱,俗稱“八腳牌樓”,其它的牌坊一般都是四根柱子四只腳的。這座“八只腳”的牌坊屬于一位叫許國的古人,因此牌坊的官方名稱叫“許國石坊”。牌坊在徽州古城的陽和門內(nèi),建于明萬歷十二年(公元1584年),距今四百多年歷史。許國石坊不是常見的四柱而是八柱,形成四面圍合,專業(yè)說法是“四柱三樓沖天柱式石坊”,全國僅此一例,是最能詮釋中國古代歷史文化的古跡,被譽為“東方的凱旋門”。許國是徽州人,為明代嘉靖、隆慶、萬歷三朝的重臣,官至武英殿大學士,曾為兩朝皇帝講授學文。許國石坊與一字形四角牌坊相比,不僅造型豐滿雄偉,而且結(jié)構(gòu)穩(wěn)定。建造牌坊選用的石料質(zhì)地堅固,將重十幾噸的石料筑成這樣一座高達十一米五的石坊,可以想象當時的建筑技術(shù)有多先進,八根柱子各為五十厘米見方、七米多高,梁枋、欄板、斗拱、雀替也都采用大塊石料,這些大石料每塊重達四、五噸 牌坊的獨到之處還在于靠背石的巧妙設計,以八只倒爬石獅子為靠背石,用來支撐石柱,如此設計不僅增加獅子與柱子的接觸面積,使石坊更加穩(wěn)固,同時也起到了裝飾的作用,柱基外側(cè)的臺基上,雕置蹲駐與奔赴等各種動作的大獅子十二只,有的大獅還抱弄小獅,形態(tài)生動活潑 直柱中部為散點團花式錦紋,上段為云紋,綴以姿態(tài)各異的翔鶴。許國石坊不僅建筑結(jié)構(gòu)合理,雕刻也非常精美,牌坊東南西北四個方向都雕有寓意吉祥的圖案。南面雕“巨龍騰飛”,象征皇帝南面而王,表示許國對朝廷的忠誠;東面雕“三報(豹)喜(喜鵲)”喻指許國在萬歷年間的三次升遷;西面雕“威鳳祥麟”,喻指許國是位難得的賢才;北面雕“瑞鶴翔云”,象征許國的品格高尚脫俗。許國石坊歷經(jīng)明清近五百年風雨,巋然屹立,承載著的厚重的歷史文化,最精美的石雕藝術(shù),是徽州石牌坊中最杰出的代表,彰顯了徽派石坊建造技藝的最高水平,已成為徽州古城的象征之一 2020年9月16日凌晨4:30,我們離開歙縣豪都假日酒店前往績溪縣伏嶺鎮(zhèn)石川村參觀石“九佳(讀kuan)”傳統(tǒng)古法鐵鍋作坊。淩老師身體有恙,今天由她的愛人也是中攝協(xié)會員的楊老師帶隊。石kuan鐵鍋技藝,源于清末,當時由徽州老商人胡潤堂先生在績溪縣“石九佳(kuan)村”(現(xiàn)在的石川村)創(chuàng)辦了“石九佳”(kuan)鍋廠,至今已有一百余年,后來,隨著徽菜的興盛,徽菜館的遍地開花,對鐵鍋的需求越來越大。在當時,徽州三大爐師中,有兩個為績溪“石九佳(kuan)”人,分別是洪志根和洪天田,其磨具模胚制作、鐵鍋鑄造等技藝為徽州之祖。<div>我們到達時間是5:40,雖說天還沒亮,但車間里工人師傅已經(jīng)開始做化鐵水準備。我們站在熔鐵爐對面,幾位老師支起三腳架,調(diào)整參數(shù)。熔鐵爐前擺著10多個泥胚鍋模。泥胚鍋模由粘土制成,再用柴火炭烤干</div> 在使用碳木風吹使熔鐵爐升溫后,左邊這位戴紅帽師傅(不知是不是這門制鍋技藝的傳人洪慧敏的丈夫張正敢)在將爐火撥旺后,右邊的師傅開始往爐內(nèi)倒入一簸箕鐵粉 再加入四五個長鐵塊 戴紅帽的師傅不時攪動鐵粉,以使鐵水融化均勻。此時鐵花飛濺,我們紛紛按下快門,連拍數(shù)張,現(xiàn)場傳出一陣“咔咔”的響聲 大約半小時后,鐵塊和鐵粉徹底熔化,兩位工人師傅抬著坩堝來到熔鐵爐前,此時,熔鐵爐傾斜,將鐵水倒入坩堝 兩位師傅抬著坩堝,將鐵水倒入一個泥胚鍋模中。鍋模分為內(nèi)外兩層,用“捆杠法”以四個螺栓將兩層模具夾緊。澆鑄鐵水時戴紅帽師傅用鐵勺不停撥動鐵水,以使其均勻澆在兩層泥模之間,同時,他要控制好流入鐵水的量,責任重大,這需要豐富的經(jīng)驗 澆鑄后,幾乎沒有停留片刻,師傅們就打開鐵鍋四周的螺栓,四人合力將外模掀開,這叫做“起?!?,一只通紅的鐵鍋呈現(xiàn)在眾人面前 穿紅T恤的師傅立即用鐵夾子將鐵鍋掀翻在地,再拖走,拉到庫房。在庫房,冷卻后的鐵鍋要用手工嵌磨法,精心打磨 剛才這只鐵鍋直徑超過一米,是農(nóng)村殺豬后燙豬用的。后面幾只鍋是百姓家平時炒菜做飯用的,直徑要小很多。一個師傅擔著小號坩堝即可完成澆鑄工作 在完成幾只鐵鍋的澆鑄、起模等工作后,師傅們再次向坩堝內(nèi)注入鐵水。左邊的女師傅是徽州大爐師洪志根、洪天田的后代洪慧敏,也是古法制作鐵鍋的傳人。2014年,石川古法鐵鍋制作技藝被列為市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2016年11月8日,中央財經(jīng)《回家吃飯》邀請洪慧敏帶著自家鐵鍋上節(jié)目獻藝。在節(jié)目上,她用自己的鍋,做了一道績溪經(jīng)典菜炒粉絲 幾位師傅擔著坩堝到另一間廠房澆鑄鑄件。鑄件的模具都埋在地下,只留著澆鑄鐵水的小孔 地上眾多小孔排列整齊,碼成幾排。我們在鑄件中穿梭拍攝,小心翼翼地躲著一只只移動著的上千度坩堝,我感覺自己被一陣陣熱浪包圍,很是危險 鑄件模具被一種黑色的沙土覆蓋,師傅要不時培土以保持溫度 鑄鍋的廠房恢復了我們剛來時的平靜。一位師傅正把墨汁刷在內(nèi)層鍋模上,這是為防止鑄鍋時泥模粘鍋 廠門外的一間不大的平房,是工人師傅的餐廳。餐廳里的鐵質(zhì)貨架上擺著幾層成品鐵鍋,鍋底上標有鍋的直徑。餐廳兼職零售本廠鐵鍋產(chǎn)品。與其余的傳統(tǒng)技藝一樣問題,老板娘洪慧敏也面臨著師傅難找、學徒難招的難題,傳統(tǒng)技藝難傳下去的問題。但我衷心希望這門流傳百年的古法制鍋技藝能夠傳承下去 8:20,我們離開石kuan傳統(tǒng)古法鐵鍋作坊,大約1小時后,我們到達尚村。尚村位于安徽省宣城市績溪縣東北的家朋鄉(xiāng)。全村土地瘠薄,山多田少,多山坡梯田,土壤主要以砂壤土為主,主要種植山核桃,搞旅游和養(yǎng)殖業(yè)。我們來這兒主要拍攝村落,手工編筐和彈棉花等 我們按著楊老師的指引來到竹匠師傅家。他正在編竹籃。編籃的材料叫做蔑,就是竹子劈成的薄片。他用的蔑很長,從屋里伸到屋外,目測有三四米長 老師傅說他從事編制竹制品有50多年了,難怪看他那么熟練。他說他編的竹制品有幾十種,包括背簍、菜籃、鞋盒、竹席、竹椅、嫁妝藍等。以菜籃為例,要經(jīng)過取料、被蔑、編藍和上漆等步驟 離開竹匠師傅家,微信群里傳來彈棉花師傅暫不在家的消息。于是我們就先在尚村內(nèi)參觀。近期雨水很多,村內(nèi)不寬的小石板路閃著一層亮光 一只狗狗威風地站在高臺上,一副“要打此路過 留下買路財“”的架勢 兩位郵儲員工抱著裝宣傳材料的紙箱,她們有說有笑地跟著村干部從村委會走出來 聽說彈棉花的老人已經(jīng)回家,我們就直奔他家而來。還未進屋,我就聽見“嘭 嘭 嘭”的響聲,尋聲過去,偌大的廳堂里一張四方木板架在兩只凳子上。一位老人背上插著細長約1.5米的竹竿,腰扎寬布帶。他左手緊抓弓背,右手拿著檀木錘,時而彎腰時而站直身體,有節(jié)奏地敲打著弓弦。經(jīng)過橫豎斜地反復彈嘣,棉花將變得蓬松。隨著敲擊弓弦發(fā)出有節(jié)奏地嘭嘭聲,我面前的作板上下“雪花”飛揚 彈棉花 這座有四五百年歷史的老宅主人姓張,我們來此參觀張家的老廚房 我們穿過院門,右邊是張家的廳堂。廳堂有些年久失修,地上堆放著幾排曬干的黃豆秸稈,前面就是廚房 廚房左手邊是爐灶,右邊的天井下有一個蓄水池。安徽這里的老民居窗戶少,主要靠天井采光。雨水穿過天井落入蓄水池,水為財,這叫肥水不流外人田 在灶臺背后是爐膛。我們見到偌大的房子里的唯一主人張老太,開始將點燃后的水稻秸稈塞進爐膛,火很快燃燒起來 楊老師配合她在爐灶那兒,準備燒水做飯 我們從尚村出來,去吃午飯,然后驅(qū)車去100公里外的呈坎鎮(zhèn)靈山村參觀。這是楊老師特意安排的“景點”,他說這里歷史悠久,旅游基本還沒開發(fā),游客不多,便于我們創(chuàng)作。靈山村位于呈坎鎮(zhèn)東南,依山傍水而建,后唐時建村,元代隸屬徽州府歙縣22都1圖,明代隸屬徽州府歙縣滾秀鄉(xiāng)靈山大社仁風里,今屬黃山市徽州區(qū)呈坎鎮(zhèn)靈山行政村,轄17個村民組,人口1700余人,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靈山,以其靈秀之氣和人們眼中的佛祖禪佛圣地而為世人尊崇 進村不久,在路邊看到一座住宅。這家房門上方?jīng)]有豪華的帶飛檐的屋頂,也沒有考究的磚雕,算不上是門樓只能說有門罩。門罩上有屋檐擋雨,還繪制有簡單實用的裝飾畫 堂屋里坐著兩位老人,一位津津有味地看著電視劇《解放海南島》,另一位則坐在竹椅上打盹。小貓咪蹲在長凳上,警惕地看著我 我們再往前走,看到一條不寬的靈金河??邕^河上的小橋,再左轉(zhuǎn),走不遠就到了村子的水口,水口上建有木質(zhì)的天尊閣。天尊閣平面四方形,兩重檐歇山頂,八角飛翹。外檐周立12根木柱,中間磚砌方形內(nèi)室,室有梯可登二層。二層四面開格扇窗。屋頂九脊,正脊飾兩層萬字,四垂脊和四戧脊均飾獸形,脊頭飾龍吻。清代重修,近年再次修葺。天尊閣氣勢宏偉,雕梁畫棟,飛檐翹角。閣內(nèi)天花板彩繪,顏色鮮艷,圖案精致。 天尊閣系洪武年間,方圣安、方圣平、方圣功三兄弟合建。天尊為道教所奉天神之尊稱,因方氏遷歙始祖方紘之孫方儲“博通經(jīng)史,善星文,知未來,通神仙之術(shù)”,故以天尊稱名。閣上有明代開國功臣、韓國公李善長書“天尊閣”匾。又因方姓遠始祖為軒轅皇帝左相方山侯方雷,閣中供有雷祖像,又稱“雷祖廟”,因位于靈山水口,故又稱“水口廟” 在天尊閣對面,有一座叫做翰苑坊的牌坊。牌坊是中華特色建筑文化之一,是封建社會為表彰功勛、科第、德政以及忠孝節(jié)義所立的建筑物。每座古牌坊都有一段輝煌的歷史和故事 翰苑坊于明代正德六年(1511年)建,萬歷十三年(1585年)重修。資料載,杰興十二世孫方禎字仁翁,后裔徙居北京,世襲錦衣衛(wèi)小旗,豎坊本里曰翰苑。柱梁為花崗石料,雕刻花板采用紅巖石和白麻石料。坊四柱三間三樓沖天式,柱腳飾抱鼓石金剛腿,額袱浮雕精美,枋上雙櫨斗琢成束蓮。枋板題“翰苑”兩字,下款“歙縣知縣李彥、方英立”,“正德六年孟科月吉旦,萬歷十三年六月吉旦”。牌坊歷經(jīng)修繕,現(xiàn)保存完好。龍鳳榜刻“恩榮”兩字。中國古代牌坊分三等,分別為御賜、恩榮、圣旨。御賜是指皇帝下詔,國庫出銀建造。恩榮是指皇帝下詔,地方出銀建造。圣旨是指地方申請,皇帝批準然后由家族自己出錢建造 拍完天尊閣和翰苑坊,我們沿著靈金河逆流而上參觀靈山村 靈金河右岸的一家,堂屋內(nèi)一位大哥正在編制竹籃。他說竹蔑原料就來自他家山后的毛竹,淺綠色部分是竹子皮本色。靈山村四周竹林環(huán)繞,竹海茫茫,橫無際涯。靈山人對竹子有著深厚的情愫,戶戶皆會竹編,編織出竹籃、斗笠、簸箕、筐子等精美竹器。大哥拿出他家的竹器和干竹筍等本地特產(chǎn),讓我選購 他家對岸有家小商店,兩位老兄坐在店外的遮雨棚下,邊抽煙閑聊,很是愜意 沿著靈金河的街道叫鳳凰街,是村里的主街。整條街道就地取材,用一色的粗麻花崗巖石條鋪就。沿街逆水而上,左邊較狹窄,進深只有一屋之地。右邊地勢稍為開闊,進深不過十丈 村里一幢幢古色古香的明清建筑緊緊相連,面靈金河而建,房屋之間有很窄的小巷內(nèi)通。當?shù)厝藶榱送貙捊值?,減少占地,沿河石條突出一、二尺,懸空在水面上,增加了街道的寬度。靈山街大約有二、三里長,河上架有十幾座橋 紅底白字的防疫標語很是扎眼 可能因為連日陰雨,又不是周末,這家農(nóng)家樂已閉門謝客 即使沒有營業(yè),走廊仍被打掃的干干凈凈,木柴堆放整齊。靈山村民風淳樸,即使家里沒有人,但屋門不鎖,外人可以自由進出 這家農(nóng)家樂旁邊的小街,出口建有遮雨棚,下雨天可供行人避雨,很人性化的設計 靈金河右岸這家的白墻上書寫著毛主席語錄:“真正的銅墻鐵壁是什么?是群眾,是千百萬真心實意地擁護革命的群眾。這是真正的銅墻鐵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頗有時代特色 村子里很安靜,除了我們這個團里的16人,路上鮮有游客和村民,見到的村民幾乎都成為我們的拍攝對象。這位老人戴著斗笠,左手端著菜盆,從前面緩步走來 小朋友放下手里的玩具,靠著門柱,怯生生地看著我 和中國大多數(shù)農(nóng)村一樣,靈山村里大部分居民都是老人和孩子。這對老夫婦很熱情地向我介紹村子的情況。據(jù)他們講,靈山村以方姓為主,自后唐方杰興遷居靈山,距今已有1000余年的歷史。方姓來此定居后,宗族興盛,尚文重教,歷代為仕為儒為商,出了不少名人。村里四五百年的民居比比皆是。靈金河西邊依林靠壁,筑房造屋。靈金河左邊房子坐北向南,右邊房子坐南向北,遙遙相對。左岸是村落的主體,老房子多些。右岸建的很多是廚房,房子較新。因為靠山,廚房燒柴取材方便 這是他們夫妻身后的老宅,看上去年久失修,但收拾的很干凈,布置簡單實用 后院是留給外出打工孩子們住的,樓上是臥室,樓下是堂屋。房子看著比較新,應該是翻修過的 近18:00,我們離開靈山村回歙縣,我們參觀歙縣古建窯,然后去江西景德鎮(zhè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