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王錫棠,1943年生,畫室《雪野齋》,1959年起從事繪畫藝術。堅持到名山大川采風寫生,捕捉題材,啟迪靈感,作為創(chuàng)作之源,將筆墨融于自然之中,用心靈顯現山水畫的精氣神韻;堅持中國山水畫的傳統理念和精髓,在此基礎上,廣收博取,合理地吸納西畫元素,探索新的表現技巧,形成獨特的藝術個性與風格。近年來在滬舉辦“春夏秋冬六十年書畫展”、“王錫棠現代彩墨山水畫展、“王錫棠彩墨山水師生畫展”、“赴菲律賓馬尼拉參加《中菲藝術展》”、赴斯里蘭卡與澳大利亞參加“一帶一路”中華文化走出去,全球藝術巡展等。榮膺“國際金獎藝術家”,“德藝雙馨畫家”,及“一帶一路友好使者“等稱號。2008年入編《上海市現代書畫家名彔》;2013年出版《王錫棠山水畫作品集》。 現為中國書畫家協會理事、研究員,上海市美術家協會海墨中國畫工作委員會會員,上海市陶行知書畫院常務付院長。</h3> <h3> 搜盡奇峰落筆端<br> ——記山水畫家王錫棠一一<br> <br> 近日在畫家王錫棠畫室茗茶論藝,談興正濃時,主人捧出一批山水畫佳作。黃山煙云、廬山群峰、壺口懸瀑、鳳凰神韻、太行絕頂、峽江清俊、苗寨晨韻、雁蕩秋聲……都躍然紙上。那是作者對祖國壯麗河山的真情贊美,是畫家奉獻社會的一片真情。觀后心頭不覺吹過一陣沁入肺腑的清風,好不愜意。<br> 王錫棠早年曾認真研習傳統山水技法,注重取法先輩大師的筆墨意趣,吸收南派北宗的藝術營養(yǎng)。但他師古而不泥古,不滿足反復臨摹古畫幾可亂真的技法,而傾向于向大自然索取豐富的養(yǎng)料。他每年背著行囊上黃山、登廬山、攀太行……足跡遍及大江南北。時而徘徊于崇山峻嶺觀山影溝壑、草木流云,時而聽瀑布飛瀉、水流潺潺,于四時煙雨中洗滌心智胸襟,醉心于大自然的懷抱。<br> 王錫棠寫生中采用“移步換景”和“剪裁組合”的手法,對景寫生,不拘泥眼前的真山真水,而是根據自己的觀察和中國畫構圖的需求,以主觀情感抉選裁取,使之成為可居可游的詩情之境,成為賦予對象情感、精神和生命力量的更具有藝術美的心中的第二自然。<br> 憑借早年打下的堅實西畫造型能力和色彩修養(yǎng),王錫棠大膽借鑒西畫對光影的處理方法,著力表現在陽光下云嵐奔涌、泉瀑飛瀉的壯觀影象,使云、水、氣都具有強烈的動感。在吸收西畫焦點透視的構圖方法后,使畫面既有傳統的筆墨情趣,又有現代造型的寫實主義審美趣味,表現了當代人開放的視角,在眾多畫風畫派中獨辟蹊徑,從而使作品雅俗共賞,為尋常百姓所喜愛。<br> 中國禪宗有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進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復而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王錫棠認為看山是山,看到的只是山川生命的載體??瓷讲皇巧?,則是看到了無形的生命力,勢、韻、意境,這才是畫家最后看到的山水真面貌。王錫棠毫無雜念地走進他心中的山水,走進山水之中的那片唯我獨尊的自由世界,在那片精神王國里,王錫棠漸次地完美著自己,也高尚著自己。<br> 巜聯合時報》祝興富</h3> <h3> 藝術的靈感與創(chuàng)作激情,主要源于兩個方面,對自然的體驗與感悟,對傳統繪畫的汲取與研究。 作品突出的都是充滿畫家的靈性.氣質與修養(yǎng)之神,及其筆墨語言的傳達.化解與意象之韻。 作品要跟隨時代,畫家要樹立創(chuàng)新精神,但務必堅持中國傳統文化精髓,以"天人合一"作為創(chuàng)作前提。通過寫生,對自然敏銳的觀察,賦予豐富的想象,加之自身的情感與藝術語言,將主客觀融合,才能形成有神韻的境界,創(chuàng)作有特色有個性的作品。 一一 后 記 一一</h3> <h3><br> <br>“走自己的路,形成自己的山水畫個性與風格”。這是我多年來努力的目標。<br> 從1966年開始我堅持每年到祖國名山大川寫生,不斷積累素材,拓展思路,吸取靈氣,激發(fā)靈感。通過身臨其境,目睹大自然的美景,以啟迪情感和心靈?!爸钦邩匪?,仁者樂山”。寫生如寫心,只有情有獨鐘地去領略和感悟大自然,使人與自然契合、交融,達到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才能使藝術閃耀思想的光芒。我既堅持筆墨精神和傳承,又不斷創(chuàng)新,廣取博收,合理吸納西畫元素,探索新的表現技巧,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既繼承宋元山水畫的傳統,又融入現代審美意趣。同時也十分強調筆墨的靈活應用,以決定繪畫的營造與畫面氣韻的生發(fā),作為表現山水畫形式美和山水畫意境的主要因素。從繪畫層面上的形與技的表達,上升到作者心與情的表現。<br> 一一王錫棠一</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