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福州的 “上下杭” 指的是臺江區(qū)的上杭路和下杭路及其附近的街區(qū),俗稱 “雙杭”。這兩條從小橋頭到大廟路之間的平行的橫街,是一片有著濃厚的福州建筑特色及閩商文化的傳統(tǒng)街區(qū)。這片曾經(jīng)以商業(yè)的繁華而聞名的古老街區(qū),百年來靜臥于此,有著其自身的獨特魅力,同時也擁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福州上下杭歷史文化街區(qū)是福州城市歷史中軸線和 “三山兩塔一條街” 歷史風貌特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福州 “閩商精神” 和 “福建海洋文化” 的重要發(fā)祥地,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明朝,上下杭地區(qū)商業(yè)開始萌發(fā),并逐漸開始壯大。鴉片戰(zhàn)爭后,福州作為“五口通商”口岸開埠,客商往來上下杭愈加頻繁。民國時期,這一地區(qū)的商賈文化達到高潮。隨著商業(yè)的興盛,各地的商人紛紛在此設立同鄉(xiāng)會館。這時的會館既有商業(yè)貿(mào)易的需求,也成為聯(lián)絡鄉(xiāng)誼的紐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據(jù)《福州雙杭志》記載,雙杭地區(qū)商業(yè)崛起于明代。清代中期至民國初年,此地成為輻射全省、溝通海外的商品集散地,聚集了260多家商行,經(jīng)營物資多達500多種;金融業(yè)興旺發(fā)達,各類金融機構云集,東南銀行、中央銀行福州分行等先后在此設辦事處及分理處,私營錢莊興盛時達110余家,成為當時的金融中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整個上下杭片區(qū)已全部列入福州市歷史風貌區(qū)保護規(guī)劃。保護修復項目預計總支出約90億元,福州再添城市文化名片,重建后的上下杭能讓福州文化歷久彌新,相信上下杭的故事不會停止 ,昔日 “百貨隨潮船入市,萬家沽酒戶垂簾” “城廓南有市,燈火夜眠遲” 的情景,會重現(xiàn)上下杭歷史文化街區(q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走進上下杭,看到的是福州開埠以來的風土人情,上百年的平民住宅一磚一瓦一木都在訴說福州城的歷史,這里許多建筑就是福州人祖宅,在此生息繁衍著福州本土人,是他們打造了福州城生意史,沒有可歌可泣的訴說,只有小橋流水人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相比上杭路的安靜,下杭路似乎熱鬧許多。這里已經(jīng)有了老城改建的成效,如今老舊城區(qū)搖身一變成了熱鬧的街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風雨滄桑的上下杭千年古街,斑駁的馬頭墻,一條條幽深僻靜小巷,三通河古橋,磨的發(fā)光錚亮的石板路,湍流不息的小河水…… ,老街的古香古色韻味,就在這歲月痕跡中無聲無息地沉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這里早年是福州的商業(yè)中心和航運碼頭。 “杭” 其實是從 “航” 音衍化的,這里有一個地理變遷的歷史過程。古時閩江水繞過大廟山,上下杭便是上下航的津口埠頭。這里曾是福州古老聞名的商業(yè)街區(qū),有不少會館聚集于此?!芭f時雙杭,十里洋場,商幫聚集,高檔酒樓林立?!?—— 足見當年的上下杭是何等繁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近代,上下杭由于河運、海運貿(mào)易而聚集起大量財富,目前的多進式院落格局形成于五口通商后,上、下杭街商賈云集,行棧鱗次,多以批發(fā)為主;經(jīng)營物資達上百種,商品輻射全國各地,甚至遠銷東南亞各國。其中廣有盛名行業(yè)有,茶棧、紙、筍溪行、紗、布業(yè)、南北貨、雜雜行、藥材、金融業(y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通橋位于中亭街西側(cè)的三捷河,橋長36.7米,寬3.1米,三通橋非指橋通三方,而是意為三水相通交匯之中,三通橋始建于清嘉慶十一年(1806)年,距今已有二百多年了,但落戶在現(xiàn)在的位置卻只有十幾年,那么一座距今有二百多年歷史的古橋為什么說落戶到現(xiàn)在的位置卻只有十幾年呢?原來三通橋有一段波折的故事,在2000年時,開發(fā)商在中亭街開發(fā)時因施工原因造成了三通橋枬塌,從而引起當?shù)厝罕姀娏也粷M,市委市政府領導也高度重視,責成責任方承擔了三通橋的修復任務,考慮原三通橋河道已成了箱涵,在原址修復意義不大,便決定將三通橋旋轉(zhuǎn)90度西遷十米,便移到了現(xiàn)在的位置,修復后的三通橋保留了原貌,并釆用原有的石構物件,鑒于三捷河河道較窄,三墩三孔無法安置,還拓寬了河道,拆遷了舊居,直到2004年,三通橋才正式修復完成,有了現(xiàn)在的模樣,這對于有戀舊情結的人也是一種安撫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三通橋?qū)γ嬉蛔鶑R宇顯得十分氣派,此廟供奉的是南宋著名愛國民族英雄陳文龍,廟門上寫有 “敕封水部尚書”,兩側(cè)聯(lián)額一對為 “河嶽日星垂萬世,丹心碧血照千秋”,門旁豎立一石碑,書寫著 “陳文龍故邸”,陳文龍生于1232年,福建莆田人,與抗元英雄文天祥都是南宋后期的狀元,丞相,他們的出身,仕途及遭遇頗為相似,又同樣為國殉職,清代民族英雄林則徐贊 “陳文龍和文天祥” 隆名并峙,同為一代忠貞,在1276年的11月,元兵圍攻興化,在陳文龍的激勵帶動下,人人英勇奮戰(zhàn)抗敵,但終因寡不敵眾而失守,陳文龍被俘后絕食而亡,年僅46歲,后人敬仰英雄崇高氣節(jié),在此建造廟宇紀念,緬懷先人英勇為國為民捐軀,感恩英雄氣節(jié)守護,才有我等后世千秋,心中唏噓感慨萬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走過三通橋,沿河向西走,兩岸古樹旁枝,綠蔭相映。河岸邊聳立著古樸木屋層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作為福州歷史文化名城明確保護的三片歷史文化街區(qū)之一,上下杭不僅僅承載著老福州人對于這座城市曾經(jīng)面貌的記憶和緬懷,也是閩都文化、民商文化的一張活名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沿著三捷河邊的石板路信步而行,三捷河上有星安橋、三捷橋、三通橋三座石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古老的張真君祖廟,在燦爛的陽光下,藍天、紅墻、黛瓦,交相輝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張真君祖殿是道教寺廟,始建于南宋,殿前的河水漲潮時,水流會從該河兩頭匯聚于殿前,這種獨特的水文景觀,被視為 “財源不盡隨潮來” 的福地,在 福州 絕無僅有。昔日商幫奉張真君為“商神”,香火綿延至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張真君祖殿奉祀的是永??h(今永泰縣)月洲人張慈觀。他生于唐天祐年間,出身農(nóng)家,長大后當過傭工。五代十國時期(907—960),王審知開疆治閩伊始,瘴氣疫癘流行,茅草初墾,加上鄉(xiāng)村暴徒到處擾亂,村民深受其苦。這時張年輕氣盛,體魄健偉,精通武術,且為人急公好義,愛助弱者打抱不平。后被“閭山大法院”祖師許旌揚的數(shù)傳弟子收為門徒。學法數(shù)載,張藝成下山,為民除害,做了不少造福桑梓的好事、善事,深受群眾景仰。張曾在白云寺當頭陀,及老,在閩清金沙溪大石上“坐化升天”。為紀念這位行俠仗義修成“正果”的善士,人們于宋紹興二十九年(1159年)在閩清金沙建“張圣真君之堂”。在福州張活動和居住過的地方,也建有“張真君祖殿”。堂、殿建成,地方政府官員上報朝廷,皇帝嘉其恩義,賜張為“大化真人”,并“旨奉祀典”。從此群眾稱他為“張真君”或“張圣君”。這兩座堂、殿都有近千年的歷史,至今尚存,誠為極珍貴、極難得的文物古跡,被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明清兩朝及至建國前,福州及各地商賈云集在上下杭地區(qū),組成經(jīng)濟實力雄厚的“商幫”,進行頻繁的商貿(mào)經(jīng)營活動。他們把張真君奉為“祖師爺”,稱之為“商神”,頂禮膜拜,虔誠至極,在海內(nèi)外頗有影響。并把福州“商會”、“金融公會”和“商事研究所”的會址設在殿內(nèi)。以此為中心,輻射到上下杭其他地區(qū),分別成立各商業(yè)同業(yè)公會的分支機構。由此可見,“張真君祖殿”實質(zhì)上是各商幫、各行業(yè)在商務活動中議行論市、互通商業(yè)情報的信息發(fā)布中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陽光、藍天、碧水、綠樹、古橋、小巷……,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巧妙融合,沿河兩岸的風景頗具江南水鄉(xiāng)韻味。不論是漫步街巷的尋訪、觀光、拍照,還是坐享喝茶聊天的休閑時光,這老城新貌都讓人感到無比溫馨和愜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南郡會館位于下杭路,始建于清末。泉州、漳州、廈門等閩南地區(qū)商幫集資建造。坐北朝南,木構,周以封火墻。占地面積約900多平方米,尚存部分建筑面闊四間,進深三間,穿斗式木構架,雙坡頂。此外還有石柱、石礎等。南郡會館的圓雕龍柱和柱礎均用青石,工藝精湛,出自閩省惠安名匠之手。據(jù)傳,因雕刻的活龍活現(xiàn),差點被皇宮征用,后報有一顆龍牙缺角,才得以保留。 1957年后是下杭小學的所在地,現(xiàn)在這里是一所幼兒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陽光灑在歷經(jīng)歲月雕琢的青墻白瓦上,詮釋了歲月靜好的景象。郁郁蔥蔥的大榕樹下是石欄桿和石板拱橋,充滿江南水鄉(xiāng)的韻味,既有蘇杭水鄉(xiāng)的意蘊,也有麗江古城的文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單孔石拱橋,名為 “三捷橋”,河西兩岸古樹參差蔥翠,倒映河中,交相映輝,從橋上往河兩岸看,頗有明清的遺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橋邊是遮天敝日的大樹,平添了一份歷史厚重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現(xiàn)在看到的畫面是永德會館,這是一座中國傳統(tǒng)建筑與仿西洋建筑疊加的獨特風格建筑,曾在福州臺江上下杭的三捷河邊繁盛一時,后來一度成為廠房,樓房破敗凌亂。近期經(jīng)過修復后重現(xiàn)原樣。會館主座及側(cè)落的清水磚墻、屋面的翹角、彩繪、女兒墻,以及樓梯和門窗全部按照原式樣進行了修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會館東西寬36米,9柱8間排,大樓很有氣勢。一、二層高度各4.5米,西式建筑元素居多,第三層歇山頂,層高5.5米,面積400多平方米,原本屬清代古建筑。民國二十年重建時,將清代福州會館建筑中的廳堂部分依原樣搬建在頂層,形成中國傳統(tǒng)建筑與仿西洋建筑疊加的獨特風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福州眾多的古厝中,福州永德會館內(nèi)涵豐富、特色鮮明,不僅是上下杭標志性建筑物之一,它還是近代福州中西建筑形式相融合的典型;其發(fā)展史為福建省社會變革及商賈發(fā)展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佐證;所踐行的團結互助、熱心公益、造福桑梓,也為 “閩商精神” 樹立了典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永德會館始建于清雍正年間,光緒年間重修,民國二十年(1931年)重建,坐北朝南,占地面積達到2400平方米。 墻上還殘留著那個特殊年代的歷史痕跡。福州建國后,永德會館作為公產(chǎn),由臺江區(qū)房管局管理,先是租給臺江區(qū)草席廠作廠房。1970年代草席廠停產(chǎn)后,又租給福州汽車改裝廠,承租戶還在永德會館東側(cè)原有的一塊貨場空地上建起一座4層磚房,作汽車改裝廠職工宿舍。20世紀末,汽車改裝廠停產(chǎn),又將會館房屋租給福州市清輝文化工藝廠,用途是廠房、倉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永德會館是永春、德化兩縣的陶瓷、木材等商幫集資所建。在榕建立會館的目的之一是利用三捷河往閩江的水路,把德化的瓷器運往全國各地。</p><p class="ql-block"> 清初沿襲明制,永春、德化兩縣均隸屬泉州府。雍正十二年(1739)升永春縣為福建布政使司直隸州,德化縣歸永春州管轄。兩縣地域毗鄰,且所產(chǎn)陶瓷(永春縣與德化縣相鄰的部分鄉(xiāng)村也產(chǎn)陶瓷)成為省內(nèi)對外貿(mào)易的大宗商品。共同的經(jīng)濟利益把兩縣商賈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永德堂會”、“永德會館”、“永德同鄉(xiāng)會” 先后建立,不僅在福州建有永德會館,在境外如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也建有永德會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永德會館地處星安橋與三通橋之間,地址為田垱社區(qū)硋埕里20號,“硋”即福州方言中的“瓷”,“硋埕”即瓷器專賣市場,這是因德化人在此經(jīng)營瓷器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永德會館與上下杭街連片,距中亭街不過百米。門前星安河環(huán)繞,設有道頭,交通運輸通江達海,并可沿大樟溪上溯達德化水口。南臺是福州的商貿(mào)中樞,萬商云集。明清至民國時期,來自各省及省內(nèi)各州縣商人先后在南臺建會館30多座,聯(lián)系廣泛,推銷商品十分有利。福州開埠后,倉前山一帶洋行林立,不少外國商人直接到硋埕里采購德化瓷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德化白瓷是 “中國瓷器之上品”。德化白瓷因其產(chǎn)品制作精細,質(zhì)地堅密,晶瑩如玉,釉面滋潤似脂,故有 “象牙白”、“豬油白”、“鵝絨白” 等美稱,在中國白瓷系統(tǒng)中具有獨特的風格,在陶瓷發(fā)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國際上有 “東方藝術” 之聲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窄窄的老街、苔痕雨漬的磚木老屋,在樹影的遮蔽下連色彩都變得懷舊,這里沒有都市的喧囂,隨處可見仄仄斜斜的老厝,曾經(jīng)繁華的會館,漸逝獨守的老行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從封街改造的陋巷到清新文藝圣地,變化雖大,卻依然承載著老福州的生活記憶,一磚一瓦,都是福州的煙火和靈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捷河貫穿了上下杭歷史文化街區(qū),兩岸是集中展示閩商文化的窗口,經(jīng)修復整治后率先亮相。酒吧、咖啡廳、茶座、書店、民宿等業(yè)態(tài)商家入駐,讓三捷河兩岸形成了一個可供游客休閑、旅游、購物的重要節(jié)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星安橋旁的 “星安樓”,是一棟古色古香的二層小樓,書店加咖啡吧,布置很溫馨,臨窗的座位還可以看小橋流水,這里陽光明媚。看書,聽輕柔的音樂,恬靜安寧。是個休閑小憩的好去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建于光緒十六年的星安橋,石刻字跡依然清晰,石構拱橋,二墩三孔。橋上原先有棱角的石板,歷經(jīng)百年風雨滄桑,變得平潤圓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星安橋在臺江區(qū)星安巷的三捷河上,初建于清乾隆51年(1786年),經(jīng)嘉慶9年(1804年)、光緒16年(1890年)、宣統(tǒng)二年(1910年)、民國14年(1915年)等多次重修。橋長18.3米,寬2.1米,花崗石三門拱橋。橋二側(cè)石板有 “乾隆丙午新建”、“嘉慶乙丑年重修”、“垂裕堂張重修憔善社監(jiān)督” 等題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據(jù)傳當年星安橋是入福州城的重要通道之一。古時從倉前山龍?zhí)督谴疃蛇^閩江,在蒼霞洲渡頭上岸,星安橋是入城通往陸路的唯一通道,上龍嶺頂,分路入城,或西去洪塘。那時候,三橋周圍聚居了無數(shù)的漁民。夜晚,從橋上遠眺,萬家漁火閃爍,水天相照。明代有詩人寫詩贊道:“夜橋燈火連星漢,水部帆檣近半牛?!?可見當年這里的夜晚景致美不勝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星安河在改建中從街區(qū)引入了一條水系,水質(zhì)有所改善,并運用霧森(通過高壓微孔產(chǎn)生超細霧粒噴霧造景)模仿云海的效果使街區(qū)靈動起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巷里有座 “觀音庵” 廟,紅色墻體甚是壯嚴,廟門兩邊墻面寫有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蕓蕓眾生,匆匆行人,佛度有緣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星安河正在歲月里靜靜地流淌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下杭的街頭巷尾,修復和保存舊民居有72處院落,青磚古厝,雕梁畫棟,有的以舊修舊,有的煥然一新,古今中西合壁,功能設施齊全,己成為市民休閑的好去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下杭是個有歷史、有積淀的地方,雖然人文厚重卻并不嘈雜。兩千年歷史的古城從這里發(fā)跡,兩千的文化積累至今。每一個人站在這里都會感覺渺小,似乎歷史的畫卷從眼前匆匆略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下杭·金銀里”名字取意 “金厝邊,銀鄉(xiāng)里”,既是對上下杭名店林立、商業(yè)繁華、閩商文化得以傳承的希冀,也寓意和諧友好的街坊情。步行街緊鄰蒼霞閩江北岸,地處福州傳統(tǒng)歷史文化中軸線上,以隆平路為核心中軸串聯(lián)上杭街、下杭街、三捷河、中平路橫向四街,形成“四橫一縱”的街區(qū)閉環(huán)步行體系格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目前,金銀里的商業(yè)步行街,已引進AKB48主題咖啡屋、Tim Hortons、路德維希等、中國首店、福建首店多達10家,業(yè)態(tài)涵蓋特色餐飲、時尚潮牌、美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踏著小巷石板路,仿佛回到舊時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這片曾經(jīng)以商業(yè)的繁華而聞名的古老街區(qū),一直以來是民俗、史學專家們研究福州商業(yè)發(fā)展歷程的重要地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捷河兩岸保存有大量明清、民國時期的歷史建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個干年不老的古街,在這里有歷史,有傳承,有文化,有底蘊。走進這一片天地,一切都很遙遠卻又似曾相識,慢慢地回味、慢慢地感受、慢慢地體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這里的每一條街巷、每一面磚墻、每一根柱梁都有一段屬于自己的故事,來此的游客若有心便可靜靜探尋、細細品味。繁華落盡,上一個時代已經(jīng)落幕,古老的上下杭將和今天的我們,共同走向歷史的下個路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現(xiàn)在來到的是上杭路。上杭路是一片改建中的老舊居民區(qū),順著一條林蔭路走進上杭路街區(qū),立刻會被周遭深刻的老舊氣息牢牢吸引,有些許白墻灰瓦,又有幾處紅磚小樓,建筑風格不盡相同,恰好一同展現(xiàn)了福州特有的中西合璧建筑特色。石板路兩旁的建筑,有的是百年來遺留的舊址,有的則是后人一磚一瓦自主搭建的,這里不僅看得見歷史,也觸摸的到真切的生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位于臺江區(qū)上杭路128號的 “建郡會館”,由建寧府(府治在今建甌市)商幫集資建于清嘉慶年間。會館依山而建,占地約280平方米,由戲臺、酒樓、神殿等組成,紅磚清水砌墻門面。神殿面闊五間,進深四間,重檐歇山頂,抬梁、穿斗式木構架。后有花園。園中有文昌閣一座(原作書齋),兩層,八角形,直徑5米,歇山頂,飛檐翹角,垂柱、雀替、斗拱、框楣花格等構件粗大豪放?!拔幕蟾锩?中,花園被拆改為民宅,文昌閣尚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會館是雙杭地區(qū)極具特點的人文景觀,這些會館館廟結合,建筑富麗堂皇,既有建館者的家鄉(xiāng)特色和地域特征,又吸收了福州地區(qū)的建筑藝術風格,甚至融合了西洋建筑的精華。如古田、建寧、壽寧會館等,它們的規(guī)模躲在一千五百平方米以上,會館中多建有廳堂、戲臺、酒樓,兼有書齋、花園,雕梁畫棟,牌匾紛呈,楹聯(lián)薈萃,集商業(yè)、聯(lián)誼、媒體、住宿等功能于一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走進路邊上杭路95號的德越漆器藝術館 “大有齋”,在這彌漫著濃厚文化氛圍的院子里,了解用傳統(tǒng)漆器工藝制作的福州三寶之一 “脫胎漆器” 的藝術魅力;深深感受福建各地窯口宋元時期茶器的古樸氣息;細細品味閩籍名人字畫的經(jīng)典韻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福州脫胎漆器是 “榕城三絕” 之一、福州 “三寶” 之一,同時它還與北京景泰藍、江西景德鎮(zhèn)瓷器并稱中國傳統(tǒng)工藝的 “三寶”。作為具有幾千年歷史的福州傳統(tǒng)工藝,脫胎漆器曾經(jīng)有過輝煌的歷史,它曾是八次世博會金獎的工藝品。無論是 “榕城三絕”、福州 “三寶” 還是中國傳統(tǒng)工藝的 “三寶”,繼承我國古代優(yōu)秀漆文化發(fā)展起來的福州傳統(tǒng)工藝——脫胎漆器都名列其中。福建省收藏家協(xié)會協(xié)會典藏交流中心暨大有齋—德越漆器藝術館的設立,將依托上下杭歷史文化街區(qū),立足福州,面向全國,將共同打造一個集藏品展示交流、學術探討研究的大平臺,依托上下杭品牌優(yōu)勢,把福建文化界、工藝美術品和收藏界有機結合,不斷完善和提高民眾藝術生活水平,為共同構建和諧共處的環(huán)境而努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這里曾經(jīng)是閩王王審知三十三世裔孫王開朗開創(chuàng)的 “元亨藥行”,在福州頗有名氣;藥行到了王開朗孫輩王幼愷手上更名為 “致遠” 藥行,還兼營進出口生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有齋” 的寓意是吉祥的意思,就是大有可為?!按笥旋S” 主要展示的是漆器,他們致力于將 “大有齋” 打造成非遺傳承基地,非遺文化展示基地、非遺文化教育基地以及非遺文化的一個交流平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這是一對大漆瓶,采用的是源自于宋朝漆器技藝的大宋漆作 “福犀” 漆器,是鎮(zhèn)館之寶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這是另一件鎮(zhèn)館之寶,是2017年許德越指導制作的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九次會晤的 “國禮”——《花開富貴》大漆御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把福州古城的地標 “三山兩塔” 用漆藝的技藝“畫”到了德化瓷器上的茶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杭路的福州市商會舊址。福州商務總會位于上杭路,俗稱八角亭,又稱魁星樓。清光緒31年(1905)由福州富商張秋舫等首倡,組織 “福州商務總商會”。由商幫集資購買地皮1070平方米,于清宣統(tǒng)三年(1911)在此興建磚木結構八角亭等。亭旁有花廳、假山等,組成木構建筑群?,F(xiàn)擬改為閩商博物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為了重塑輝煌,修復改造后的上下杭,將重新劃分民俗風貌體驗區(qū)、主題商會館區(qū)、精品商業(yè)展示區(qū)、河畔時尚休閑區(qū)、特色美食步行街五大部分,每個部分都將有獨特的風格和業(yè)態(tài),更加的豐富多彩。整修后的上杭街,隨著舊城改造的步伐,老街區(qū)慢慢消逝在了歷史的塵埃中,可是老福州人那種恬淡自如、與世無爭的生活一直都在繼續(x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百年前的上下杭風雨飄搖,走出了閩商一代又一代的崢嶸歲月。我們的先輩在這片土地上揮毫潑墨,創(chuàng)造出了一個輝煌的時代。今天的上下杭,正走到自己歷史線中的重要路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福州是一座有著22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歷來文化昌盛,人文薈萃,是中國優(yōu)秀旅游城市。這里山清水秀、風光綺麗,名山、名寺、名園、名居繁多,獨具濱江濱海和山水園林旅游城市風貌。如果你也喜歡有福之州,歡迎來福州做客,相信不久的將來,福州會變得更加的美好!</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