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張愛玲:生在這世上,沒有一樣感情不是千瘡百孔的</b></p><p><br></p><p>在滾滾紅塵的煙雨民國,張愛玲是真正誕生于鐘鳴鼎食之家,并且從翰墨書香之族走出來的傳奇女子。</p><p><br></p><p>她的祖父張佩綸是晚清名臣,被譽為“天下三大翰林之一”,祖母李菊耦是權(quán)傾朝野的清代重臣李鴻章的愛女!</p><p><br></p><p><b>這樣顯赫的家族背景,將張愛玲塑造為最地道的貴族小姐,全身透露著典雅的氣質(zhì)。</b></p><p><br></p><p>然而命運不允,出生于1920年的張愛玲,卻恰好與風(fēng)雨飄揚的古老中國狹路相逢。</p><p><br></p><p>因此,時代的底色和故鄉(xiāng)的氣息,如同宿命般貫穿在她的經(jīng)歷中;以至于,她畢生的愛恨糾葛,始終與她的童年時光一脈相承。</p><p><br></p><p>張愛玲的父親張廷重是張佩綸和李菊耦的獨子,屬于典型的紈绔子弟;而母親黃逸梵是長江水師提督黃翼升的女兒,因為自小接受西方先進教育,性格浪漫勇敢,因此成為了民國時期最為耀眼的現(xiàn)代女性。</p><p><br></p><p>性格和理想的不匹配,也讓這樁門當戶對的婚事,從一開始就注定是個悲?。恢皇沁@悲劇的最大受害者不是兩位當事人,而是他們的女兒:張愛玲。</p><p><br></p><p>張愛玲幼年時,母親黃逸梵因不滿丈夫的墮落頹廢,便以去英國留學(xué)為由,離開了這個迂腐家庭;等到張愛玲10歲時,長期分離的父母終于選擇了離婚,尚不經(jīng)人世的張愛玲只能繼續(xù)和父親一起生活。</p> <p><a href="http://www.h-ceramic.com.cn/37d2gozm?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婚姻的真相:沒有不出軌的伴侶</a></p> <p>可這段看似平靜的生活,僅僅維持了四年便匆匆結(jié)束了!</p><p><br></p><p>14歲那年,張愛玲的父親迎娶了孫寶琦的女兒孫用蕃。</p><p><br></p><p>自后母進門時,孫用蕃這三個字,便成為張愛玲畢生無法逃脫的夢魘!</p><p><br></p><p>孫用蕃性格乖戾,做事狠毒,常常在言語和生活上折磨張愛玲姐弟;而固執(zhí)的父親又總是站在后母那邊,這也讓張愛玲在童年飽受創(chuàng)傷。</p><p><br></p><p>一次,張愛玲因為和后母發(fā)生激烈爭執(zhí),竟被不通情理的父親拘禁半年之久,期間甚至差點死于疾?。贿€是在傭人的幫助下逃了出來。</p><p><br></p><p>也因為這件事,對家族徹底失望的張愛玲前往上海尋找母親,從此再也沒有回過父親的家。</p><p><br></p><p>然而,母親黃逸梵卻給出了張愛玲最為苛刻的選擇:</p><p><br></p><p>要么自己賺取學(xué)費讀書,要么嫁人過上好日子。</p><p><br></p><p>而后母子兩人的相處時光,更如鋒利的刻刀,毫不留情地將張愛玲對親情的渴求全然割碎;至此,這位傳奇女子的人生便被剝奪了對親情的感知度。</p><p><br></p><p>她曾在《留情》中喟嘆:</p><p><br></p><p><i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生在這世上,沒有一樣感情不是千瘡百孔的?!?lt;/i></p><p><br></p><p>誠然如此,童年不被善待的孩子,終究要用一生的時光去彌補生命的缺失;可無奈的是,不曾感受到愛是何等滋味,有哪來正確去愛的方式呢?</p><p><br></p><p>所以縱觀張愛玲的人生,可以發(fā)現(xiàn):</p><p><br></p><p>不管是與父母,還是在感情世界中,她始終沒有得到過真愛和安穩(wěn)。</p><p><br></p><p>年少盛名時,她為了那個胡姓男子,可以跨過諸江麗水、顛沛流離;只因愛他的那顆心,已經(jīng)跌到塵埃中。</p><p><br></p><p>可在經(jīng)歷背叛的痛苦和沉淪后,天生的優(yōu)雅和尊貴迫使她,以決然離去的方式保存最后的尊嚴。</p><p><br></p><p>顛沛流離中,她在人生地不熟的美國與三流作家賴雅相知相愛;可無奈造化弄人,兩人結(jié)婚僅僅兩個月,賴雅便中風(fēng)癱瘓,喪失了工作和自理能力。</p><p><br></p> <p>為了撐起這個剛安穩(wěn)不久的家庭,張愛玲只得埋頭寫劇本賺錢養(yǎng)家;不僅如此,她還得在這段10年的婚姻中扮演護士、義工的角色,照顧這個大小便失禁的丈夫。</p><p><br></p><p>這樣復(fù)雜坎坷的經(jīng)歷,也讓后人提及她的人生時,總有著說不盡的話題。</p><p><br></p><p>有人說她是個天才,才華橫溢;有人說她性情孤僻冷傲,不近人情;有人說她無情自私,毫無安全感;有人說她癡心,被人傷害了卻不知反抗……</p><p><br></p><p>品讀她的人生,就如同翻開了那部未完的《紅樓夢》。</p><p><br></p><p>人人都可以發(fā)表自己對她的看法,然而卻沒有人敢說自己理解她,就像沒有人敢說自己讀懂了《紅樓夢》一樣。</p><p><br></p><p>但即便如此,她孤傲清冷的活法,還是無數(shù)人讓人著迷。</p><p><br></p><p><b>◎為避世曾3年搬家180次,友人稱其如同流浪狗</b></p><p><br></p><p>茫茫世間的生存法則,往往是提倡個人融入集體,個人意志服從集體觀念。</p><p><br></p><p>這樣根深蒂固的生存方式,也讓我們往往喪失了遵循本心的能力。</p><p><br></p><p>可張愛玲偏不:她的一生是徹底自控的!</p><p><br></p><p>就如她說:“我不太依照別人的標準生活。”</p><p><br></p><p>她的一生都為自己而活,雖然每一個選擇都很任性,但每一個選擇都忠于她自己的靈魂。</p><p><br></p><p>所以,在她晚年的時光中,她選擇了與這個世界保持距離。</p><p><br></p><p>晚年的張愛玲身體一直不太好:牙病、皮膚病、頭痛、腳腫等問題,一直侵蝕著她的生命。</p><p><br></p><p>為此,當時的文刊編輯水晶還曾在《中國時報》副刊上,發(fā)表了一篇短文《張愛玲病了》,以喚起各地張迷的共同關(guān)注。</p><p><br></p><p>可對于這項善意,張愛玲并不領(lǐng)情,怪他泄露了個人隱私。</p><p><br></p><p>水晶只能嘆息:“無意間得罪了她,被摒于張門之外,連去看望的資格都失去了!”</p><p><br></p><p>特別是丈夫賴雅去世后,張愛玲更是完全在美國過起了深居簡出的生活。</p><p><br></p><p>她不接電話,不開信箱,不見客人,不論白天黑夜都開著電視和電燈……</p><p><br></p><p>明明害怕寂寞和黑暗,卻又拒絕城市間的一切熱鬧和煙火。</p><p><br></p><p>但即便她努力避世,可世人卻都在尋找她。</p><p><br></p> <p>特別是當時一個叫做戴文采的記者,從十九歲起就崇拜張愛玲,一個偶然的機會,她得到了張愛玲的地址,就寫信去給張愛玲,表示希望能夠拜訪一下。</p><p><br></p><p>張愛玲沒有理會她,戴文采便自己找到了張愛玲住的公寓,租住在張愛玲隔壁的那間房。</p><p><br></p><p>結(jié)果整整等了一個月不見張愛玲出門,戴文才只好每天貼著墻壁聽張愛玲住房的動靜;最終漫長等待后,才看見了張愛玲出來倒垃圾!</p><p><br></p><p>蟄伏多月卻一無所獲,想必誰也不會甘心!</p><p><br></p><p>所以戴文采選擇了把張愛玲剛丟下的全部垃圾用樹枝勾了上來,像偵探一樣分析,并且寫出了一篇文章來分享自己與張愛玲的近距離接觸。</p><p><br></p><p>沒想到這篇文章發(fā)表之后,竟然備受讀者關(guān)注。</p><p><br></p><p>可這些關(guān)注,對于極力避世的張愛玲來說,是極大的困擾。</p><p><br></p><p>此后有一點風(fēng)吹草動,張愛玲就會搬家,并且頻繁地搬家。</p><p><br></p><p>有記錄清楚表明,僅自1984年8月到1988年3月,在這短短3年半之內(nèi),她的遷居次數(shù)就多達180多回,折合算下來,相當于每個星期要搬家一次。</p><p><br></p><p>這段時間內(nèi),張愛玲為減輕拖累,不得不盡量丟棄一些“身外之物”,沒想到最后漸成習(xí)慣,反倒視常人在意的那些家居擺設(shè)為累贅了。</p><p><br></p><p>所以當人們嘆她晚景清貧時,她卻只嫌身外之物丟得不夠。</p><p><br></p><p>在張愛玲的最后十年中,她一直穿中國生產(chǎn)的最便宜的塑料拖鞋,穿了不久就扔掉;廚房里也多是紙碗和塑料刀叉,用過即扔。</p><p><br></p><p>據(jù)說:就連去世前四個月,她還寫信給好友林式同,說想搬到亞利桑那州的鳳凰城或內(nèi)華達州的拉斯維加去。</p><p><br></p><p>值得注意的是,張愛玲挑選的那兩個地方都是沙漠。</p><p><br></p> <p>總之,晚年的張愛玲幾乎不與任何人聯(lián)絡(luò),最后住在汽車旅館,汽車旅館雖簡陋,卻定期有人清掃,連床也不用鋪,對她倒也正合適。</p><p><br></p><p>搬家如此頻繁的原因,除了躲避外人的打擾,更是因為躲跳蚤。</p><p><br></p><p>張愛玲晚年患有嚴重的皮膚病,她認為是跳蚤導(dǎo)致了自己的皮膚病。</p><p><br></p><p>張愛玲生前好友宋淇曾這樣形容她:如同流浪狗般四處漂泊!</p><p><br></p><p><i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自1984年起染上了跳蚤,她為了躲避跳蚤不得不三天換一家汽車旅館,為了省錢,她買了一只二手貨冰箱,跳蚤即從箱底繁殖,弄得她走投無路?!?lt;/i></p><p><br></p><p>那時候的張愛玲,為了躲避跳蚤便不停地剪頭發(fā)。頭發(fā)稍長一點,她就開始擔心燈光照不進去,看不到虱子;后來干脆把頭發(fā)剃掉,戴假發(fā)出門,所以在她的遺物里就有好幾頂假發(fā)。</p><p><br></p><p>當身體出現(xiàn)紅腫后去看醫(yī)生,可醫(yī)生卻說她心理作怪,每每尋醫(yī)得不到滿意結(jié)果;然而每天晚上,張愛玲的兩足依舊會被咬得紅腫。</p><p><br></p><p>這樣的晚年境況讓所有人都難以理解;以至于很多研究者甚至揣測,她是否精神出現(xiàn)了問題。</p><p><br></p><p>十九歲的時候,張愛玲曾說: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上面爬滿了虱子。</p><p><br></p><p>可誰又能想到:這句年少成名的話,竟然成了她晚年生活的讖語。</p><p><br></p><p><b>◎去世時一絲不掛,只為治療自己的皮膚病</b></p><p><br></p><p>晚年獨居的張愛玲,無時無刻不感到被跳蚤追趕著,心里的厭惡和煩惱可想而知;而逃避這種痛苦的方式,就是不斷地搬家。</p><p><br></p><p>因為竭力避世,她的搬家地址很少有人知道;唯有林式同先生是她對外的唯一聯(lián)系。</p><p><br></p><p>林式同先生是學(xué)者莊信正在美國讀書時候認識的朋友,張愛玲晚年住在洛杉磯,林先生恰好也在洛杉磯,當時的莊信正在紐約,因而托付他照顧張愛玲,以備她不時之需。</p><p><br></p><p>沒想到,莊信正這番苦心安排,竟真的派上了用場!</p><p><br></p><p>那是1995年9月8日上午,房東太太的女兒突然給林式同先生去了電話。</p><p><br></p><p>內(nèi)容是:張愛玲去世了!</p><p><br></p><p>接到電話的林式同簡直不敢置信,因為不久前他們還像往常一樣通了個電話。</p><p><br></p><p>等他連忙驅(qū)車趕到張愛玲公寓時,卻因眼前的場景不覺淚目:</p><p><br></p><p><i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張愛玲是躺在房里唯一的一張靠墻的行軍床上去世的,身下墊著一床藍灰色的毯子,身上沒有穿蓋任何東西,頭朝著房門,臉向外,眼和嘴都閉著,頭發(fā)很短,手和腿都很自然地平放著。她的遺容很安詳,只是出奇的瘦,保暖的日光燈在房東發(fā)現(xiàn)時還亮著。”</i></p><p><br></p><p>她去世時之所以一絲不掛,便是以為通過日光燈的照射能夠治療皮膚??;而旁邊的那盞日光燈是不久前剛買的。</p><p><br></p> <p>沒有人知道她去世的準確時間,因為她被房東發(fā)現(xiàn)時已經(jīng)去世了一星期左右。</p><p><br></p><p>但值得注意的是:張愛玲是準備好了一切等待死亡。</p><p><br></p><p>空蕩的房間中,她的隨身東西已收拾好,遺物也放在明顯的位置。</p><p><br></p><p>嶄新的信封中,也裝好了委托林式同的簡單遺囑:</p><p><br></p><p>一,一旦棄世,所有財產(chǎn)贈予宋淇夫婦;</p><p><br></p><p>二,希望立即火化,不要殯殮儀式,如在內(nèi)陸,骨灰撒在任何廣漠無人處。</p><p><br></p><p>之所以選擇把全部財產(chǎn)贈予好友宋淇夫婦,是因為在張愛玲最艱難的時候,兩人曾給過張愛玲安身之所;這份情誼,她是到死也要歸還的!</p><p><br></p><p>林式同忠實地執(zhí)行了她的遺愿,在9月30日張愛玲生日那天,她的的骨灰撒進了太平洋。</p><p><br></p><p>飽受戰(zhàn)火離亂,飄蕩異國他鄉(xiāng)!</p><p><br></p><p>即便在這顛沛流離的一生結(jié)束時,她依舊沒有歸宿。</p><p><br></p><p>也或許是她自己根本不想再要什么歸宿了,便選擇了簡單的隨風(fēng)而逝。</p><p><br></p><p>一代才女就這樣帶著她的靈魂與世隔絕,無論是靈魂或是肉體,她也終于可以不被這世俗羈絆。</p><p><br></p><p><b>◎悲涼的宿命與刻薄的文筆,是人們愛她的重要原因</b></p><p><br></p><p>許多人說晚年的張愛玲過得凄涼、悲慘。</p><p><br></p><p>孤身一人、無兒無女、生活拮據(jù)等充滿悲劇性的描述,成為了貼在她晚年生活的標簽。</p><p><br></p><p>就連作家葉兆言也感嘆:張愛玲的一生就是一個蒼涼的手勢,是一聲重重的嘆息。</p><p><br></p><p>可實際上,品讀完張愛玲的人生,會發(fā)現(xiàn)事實并非如此。</p><p><br></p><p>先不說她死后留下了大筆資產(chǎn),全然贈予好友宋淇夫婦;單是去看她的生活方式,就足以看到她內(nèi)心的勇敢和富足。</p><p><br></p><p>顛沛流離也好,晚年避世也好,這些選擇始終是忠于她內(nèi)心的,更是她自我靈魂的安處。</p><p><br></p><p><i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就如她說:“在沒有人與人交接的場合,我充滿了生命的歡悅?!?lt;/i></p><p><br></p><p>所以,張愛玲是快樂的,因為她遵循自己內(nèi)心的選擇,橫空出世地來,旁若無人地活,順應(yīng)天意地離開。</p><p><br></p><p>于茫茫紅塵尋一處心靈雅居,樂我所樂,這本就是堅守自我的英雄主義。</p><p><br></p><p>很少有人不愛張愛玲;她是才情斐然的奇女子,也是嘗遍世間冷暖的落寞人。</p><p><br></p><p>對于復(fù)雜的人性:她這樣評價:人性是一本復(fù)雜耐讀的書,一輩子都讀不完。</p><p><br></p><p>所以,她的佳作也寫盡了最絢爛和蒼涼的風(fēng)花雪月,寫透了最真實也最虛偽的男女情愛;這些可悲可憐的人物命運,也映襯出了鮮活真實的世間百態(tài),以至于每個人都能在她的作品里看見自己或身邊人的影子。</p><p><br></p><p>這份悲涼刻薄的文學(xué)風(fēng)格,也成為人們喜愛她的重要原因。</p><p><br></p><p>作家陳克華曾贊譽:“世界上有華人華文的地方,就有人談?wù)搹垚哿??!?lt;/p><p><br></p><p>文壇“鬼才”賈平凹也說:“與張愛玲同生在一個世上是幸運,有她的書讀,這就夠了?!?lt;/p><p><br></p> <p><b>有人說,人生一世,不過情愛二字。</b></p><p><br></p><p>多少寫情的作家桎梏于凡俗情愛中,可張愛玲卻告訴你:人心最是復(fù)雜,復(fù)雜到連它的主人也不了解。</p><p><br></p><p>少年時讀瓊瑤,以為愛情就是撕心裂肺,女人就是為情而活。</p><p><br></p><p>懂事后讀張愛玲,方知太過極致執(zhí)著的愛,都是劫難!</p><p><br></p><p>在她筆下,不管是沒落貴族的女兒,還是歡場的交際花,亦或是舊式家族的少奶奶,都生活在各自的悲劇中,而悲劇落幕處恰又撕扯了人性的遮羞布!</p> <p><a href="http://www.h-ceramic.com.cn/37d2gozm?share_from=sel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婚姻的真相:沒有不出軌的伴侶</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