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left;"> 在四川雙流有個地方叫彭家場,也叫彭鎮(zhèn),鎮(zhèn)上有一個歷史超過百年的觀音閣老茶館,近些年來隨著大批攝影人的到來和宣傳,這間小小的茶館頓時名聲在外,成了有名的“網(wǎng)紅”茶館。</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據(jù)說百多年前彭鎮(zhèn)曾遭遇一場火災(zāi),除了這里鎮(zhèn)上幾乎所有的房屋都化為了灰燼,于是老百姓覺得這房子受到了觀音菩薩的庇佑而將此處叫做觀音閣,民國初期,觀音閣變成了茶館。</h3><h3> 上個世紀(jì)七八十年代,這里曾被用作鎮(zhèn)上的會場,所以至今保留著大量當(dāng)時的宣傳畫與語錄。這些歷史的痕跡與“觀音閣茶館”百年的茶文化融合,使這里深受人文攝影師們的喜愛。來這里的茶客,除了鎮(zhèn)上的老人,更多就是攝影愛好者了。<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老茶館每天清晨四五點(diǎn)就開門迎客了,遠(yuǎn)近四里八鄉(xiāng)的老人們每天都會來這里喝茶、打牌、聊天。<br></h3> <h3> 我們幾位影友慕名來到這座見證歷史滄桑的老茶館進(jìn)行采風(fēng),感受川西壩子獨(dú)特的人文環(huán)境和歷史文化。</h3> <p style="text-align: left;"> 走進(jìn)老茶館,看見老式穿斗房,斑駁的墻面露出竹笆,梁上幾盞小燈,屋頂破損的小青瓦,雖然很破舊更顯歲月的滄桑。陽光從狹小的天井和屋頂?shù)牧镣哒丈溥M(jìn)來,灑在灰色的老虎灶上、泥巴地上別有一番意境。如果沒有陽光整個茶館很昏暗,燒開水用的是老虎灶蜂窩煤,老虎灶旁邊的大石缸裝滿了井水,過濾后燒開供茶客使用,大石缸外壁四周長滿了青苔,地上面凸凹不平厚厚的“千腳泥”與早已褪色破舊的竹椅、木桌顯得非常老土,特別是老茶館里文革時期痕跡依然可見,雖然過了這么多年保留了下來,這些紅色記憶見證了那個特殊的歷史年代。<br></h3> <h3> 在這里喝茶的,大多都是附近的老人,有些人是每天必來,簡直是風(fēng)雨無阻,每個人看上去都很平和,曾經(jīng)的歲月讓他們已經(jīng)處事不驚,喝茶聊天、打麻將看電視,感受到的是生活的安逸與平淡。<br></h3> <p class="ql-block"> 手持煙桿兒的老人家姓彭,今年96歲了,是那天老茶館里年齡最大的老人了,他告訴我說他的家離這茶館有里把路,也就是五六百米吧,他每天早上四點(diǎn)過就一個人從家里走過來,泡上一杯一塊錢的茶就在這里喝上一整天。彭大爺嘴里已經(jīng)沒幾顆牙了,但身體看著還是挺好的,其實這個茶館就是老人們的家了,真不希望他們每天就被那些長槍短炮打擾啊......</p>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left;"> 當(dāng)?shù)氐睦喜栌押炔柚灰辉X,而外來喝茶攝影的一律十元。在當(dāng)今物價飛漲的年代,這種良心價格已經(jīng)很少見了,這也就是老茶館百年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h3></font></h3> <h3> 自制煙袋和卷煙并出售給游客的紅衣老人,雖然八十多歲了,但仍然自食其力,令人起敬。</h3> <h3> 老茶館成了“網(wǎng)紅”,茶館老板就更是“網(wǎng)紅”了,這就是老板李強(qiáng),彭鎮(zhèn)當(dāng)?shù)厝?,他頭上反戴一頂黑色棒球帽,脖子上掛著紅色的藍(lán)牙耳機(jī),腰上拴著藍(lán)色的長圍裙,看起來還真挺有范兒的....<br></h3> <h3> 李老板今年55歲了,他說他是1995年從當(dāng)?shù)毓╀N社承包下來的這個茶館。<br></h3> <p>民間藝人廖干蝦兒,和賈素芬兒的金錢板表演贏得茶客陣陣掌聲。</p> <h3 style="text-align: left;"> 沒有地方使用的小額硬幣、紙幣在這派上用場了。</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章作者</p>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再見,一個見證歷史滄桑的老茶館</h3></font></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民間藝人廖干蝦兒,和賈素芬兒的金錢板表演</p><p><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END</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