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81年,南越王趙佗自立為帝,發(fā)兵攻打長沙。漢朝派軍隊前往御敵,但漢軍到達陽山嶺(大致在今廣東南嶺地區(qū))時,“會暑濕,士卒大疫,兵不能逾嶺”(《漢書·卷95》)。<br><br>公元41年,交趾(今廣東和越南北部)發(fā)生動亂,光武帝以馬援為伏波將軍,率兵前往鎮(zhèn)壓叛亂。至馬援回朝之時,“軍吏經瘴疫死者十四五”。<br><br>幾年后,馬援受命征討武陵(湘西、鄂西南到貴州東界)五溪蠻夷,“會暑甚,士卒多疫死,援亦病”(《后漢書·卷24》)。<br><br>一代名將馬援自己也得了瘟疫而死。<br> <b>1,漢朝的疫病往事</b><div><br>根據史料記載,自東漢中期到三國初期,瘟疫呈現(xiàn)出發(fā)生頻率越來越高、強度越來越大的趨勢,并在東漢末年達到了疫情流行的最高峰。<br><br>公元204-公元219年是疫情流行最可怕的年代,在瘟疫的蹂躪之下,很多地方的人口死亡率達到50%左右甚至更高,強度絲毫不弱于14世紀中期席卷歐洲的黑死病。三個生活在那個年代的歷史人物給我們留下了相關的文字描述:<br><br>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冬天,北方發(fā)生疫病,曹丕在第二年給吳質的信中說:“親故多羅其災,徐、陳、應、劉一時俱逝”。這說的是建安七子中的徐干、陳琳、應玚、劉楨四人同時死于瘟疫。<br><br>需要指出的是,這四個大文學家都不是普通百姓,在當時所能享受到的醫(yī)療衛(wèi)生服務是高于一般人的,他們尚且如此,其他人可想而知。<br><br>曹植在《說疫氣》中描述了當時疫病流行的慘狀:“建安二十二年,癘氣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蜿H門而殪,或覆族而喪?!奔壹覒魬舳加懈腥疚烈叨赖?,有些家庭和宗族在瘟疫面前全體死亡。<br><br>當時的名醫(yī)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做了如此描述:“余宗族素多,向逾二百,自建安以來,猶未十年,其亡者三分之二,傷寒十居其七”。這里的傷寒指的就是當時的瘟疫,他說的是家族人口減少了三分之二,大部分是因為得了瘟疫去世了。<div><br></div><div>除此,據史料記載,瘟疫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赤壁之戰(zhàn)的勝敗。赤壁一戰(zhàn)中,我們熟知的是“火燒赤壁”導致了曹操徹底敗北,事實上,曹操戰(zhàn)敗的原因要復雜的多?!度龂尽な駮分杏涊d的“會曹公軍不利于赤壁,兼以疫死”?!度龂尽侵鱾鳌分幸矊懙?,“公燒其余船引退,士卒饑疫,死者大半”。就此看來,火燒赤壁,戰(zhàn)局不利,加上瘟疫,造成了曹操軍隊人員的大規(guī)模損失,也許,瘟疫才是曹軍被迫敗走的真正原因。<br></div></div> <div><br></div><b>2,瘟疫對漢的影響</b><br><br>東漢末年到三國初年,是中國有文字記載的三千多年歷史上人口減少最劇烈的年代,人口從6000多萬驟減到1500萬以下(《晉書?地理志》和《三國志》)。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可能跟瘟疫有關。<br><br>瘟疫可能是那個苦難年代的頭號殺手,其直接后果就是導致了人口的大量減少和人們對死亡的恐懼。<br><br>當然,瘟疫的破壞力遠不止于此,瘟疫盛行,正常的經濟生產秩序被打亂,這加重了社會管理秩序的混亂,民變四起。<br><br>當時瘟疫的集中爆發(fā)區(qū)域主要是洛陽、南陽等地,我們從中原人曹丕曹植的文字可以看出中原地區(qū)瘟疫的嚴重和人們的恐慌。而以洛陽為核心的中原地區(qū),恰恰是東漢大一統(tǒng)帝國的核心地帶。此處人口的大量死亡,加上當時東漢中央因為宦官和外戚專權帶來的權力動蕩,嚴重削弱了帝國的中央集權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