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百圖回看憶念翁——紀念張德輝先生逝世五十周年圖集

阿益

<p class="ql-block">張德輝先生像</p><p class="ql-block">1954年攝于騰沖東方醫(yī)院</p> <p class="ql-block">張德輝先生(1895——1971),字煥然,號念翁,云南省騰沖縣和順鄉(xiāng)人(今騰沖市和順鎮(zhèn))。1911年自騰沖考入云南省第二模范中學堂(今大理一中)讀書,1913年考取云南省立第一中學附設留日預備科,1914年留學日本,1920年畢業(yè)于長崎醫(yī)學專門學校(長崎醫(yī)科大學的前身),獲得醫(yī)學學士學位。他畢業(yè)后繼續(xù)留校實習兩年,因學業(yè)優(yōu)秀,成為該校首位獲得日本醫(yī)師資格證書的中國留學生,隨后于1922年被校長山田基教授聘任在長崎醫(yī)科大學附屬病院擔任“副手”(為該院首位華裔醫(yī)師)。1923年8月張德輝先生回國創(chuàng)辦上海東方醫(yī)院,1924年在上海與張云和女士結婚(證婚人為李根源先生),1926年創(chuàng)辦騰沖東方醫(yī)院,將西醫(yī)診療技術設備帶回家鄉(xiāng),扎根邊疆,服務人民。張德輝先生一生致力于滇邊醫(yī)療衛(wèi)生事業(yè),尤長于婦產科、外科和兒科。他學貫中西,醫(yī)術精湛,以仁心仁術救人無數,更為地方培養(yǎng)了大批醫(yī)療救護人才,是云南省著名醫(yī)學家和現代醫(yī)學的奠基人之一。</p><p class="ql-block">滇西抗戰(zhàn)中,張德輝先生挺身犯險混跡敵營,巧用智謀救民止暴,秘密向中國遠征軍傳送敵情,救護了很多被俘抗日將士和騰沖百姓,為保護和順等僑鄉(xiāng)古鎮(zhèn)幸免于兵燹,光復騰城做出了重要貢獻。1945年騰沖恢復設立醫(yī)師工會,他出任理事長;后又擔任中、美合辦和平紀念醫(yī)院董事(董事長為李根源先生)、益群中學常務董事、騰沖商會會長等職。</p><p class="ql-block">新中國時期,他歷任騰沖縣一至六屆人民委員會委員、縣人大代表,騰沖縣第一、二屆政協(xié)副主席、騰沖縣人民醫(yī)院副院長、縣衛(wèi)協(xié)副主席、德宏州人大代表、州政協(xié)委員等職。1960年“五一”節(jié)期間,作為全國僑界代表受邀入京,在天安門城樓觀禮,并受到何香凝、蔡廷鍇、方方和廖承志的接見和宴請。</p><p class="ql-block">運動中,張德輝先生慘遭迫害,不幸于1971年10月31日逝于騰沖縣看守所。</p><p class="ql-block">運動結束后,張德輝先生于1979年獲得平反,恢復名譽。同年7月,騰沖縣革委會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并修墓立碑以表平反悼念之誠。1980年2月22日,人民日報刊文報道了張德輝先生冤案獲得平反,其在美親人寫信感謝黨和政府的消息。1995年版《騰沖縣志》“人物”部分列張德輝先生簡傳。1999年云南省衛(wèi)生廳編撰出版《云南衛(wèi)生通志》,選唐代(南詔國)有文獻記載以來1300年間106位云南知名醫(yī)家立傳,張德輝先生傳列其中。</p> <div>清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陰歷八月二十七日,張德輝先生出生在騰沖和順張家坡的一個僑商家庭。上圖即張德輝先生出生地——和順張氏祖宅。</div><div>圖片來源:張棟材先生供圖</div> <div>1913年云南省立第一中學留日預備科師生合影于昆明。前排左四李鴻祥(云南民政長)、左五王繼貞(云南省立第一中學校長)</div><div>圖片來源:昆明一中校史館</div> <div>1913年6月云南省立第一中學留日預備科學生名錄張德輝先生頁。</div>圖片來源:昆明一中校史館 <div>1914年7月,張德輝先生抵日后三個月拍攝于日本東京。</div><div>圖片來源:張寧君先生供圖</div> <p class="ql-block">1914年張德輝先生與云南留日同學攝于日本東京。</p><p class="ql-block">圖片來源:尹春曉先生供圖</p> <p class="ql-block">1914年農歷重九日,云南留日同鄉(xiāng)為紀念云南光復(辛亥重九起義)三周年紀念集會,合影于東京。</p><p class="ql-block">圖片來源:寸茂鴻先生供圖</p> 1914年張德輝先生(倒數第二排左三)與云南留日同鄉(xiāng)合影于東京。前排左一、左三穿和服者為李根源、李根沄兄弟。<br>圖片來源:李方明先生供圖<br> <p class="ql-block">1916年張德輝考取日本長崎醫(yī)學專門學校醫(yī)科。圖為同年4月5日日本《官報》第1100號刊載的長崎醫(yī)專錄取學生名錄,張德輝、明增齡兩位云南騰沖籍留學生名列其中。</p><p class="ql-block">圖片來源:日本國會圖書館</p> <p class="ql-block">圖片來源:日本國會圖書館</p> <p class="ql-block">1916年張德輝先生在長崎醫(yī)專的學習筆記。此時,他自號“他念他翁山主人”,后改號“念翁”。</p> <div>1916——1920年張德輝先生與醫(yī)科同學合影于長崎醫(yī)專。</div><div><div>圖片來源:張群才先生供圖</div></div> <p class="ql-block">1917年8月19日張德輝先生家書,表達了他醫(yī)學報國的志向。</p><p class="ql-block">圖片來源:張欽達先生提供</p> <p class="ql-block">留日期間,張德輝參加了由留日學生發(fā)起組織的,以“研究真理,昌明學藝,交換知識,促進文化”為宗旨的“丙辰學社”(該社創(chuàng)立于1916年,1923年更名為“中華學藝社”),為該社早期成員。</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圖片來源:上海市圖書館</span></p> <p class="ql-block">圖片來源:上海市圖書館</p> <p class="ql-block">1919年五四運動時期,張德輝先生與留日同學李致卿等輟學歸國,在上海、南京等地投身反對“二十一條”的學生運動。</p><p class="ql-block">上圖即張德輝先生關于自己早年參加五四運動情況的親筆記敘。</p><p class="ql-block">圖片來源:張欽達先生供圖</p> <p class="ql-block">1920年5月,張德輝從長崎醫(yī)專畢業(yè),獲醫(yī)學學士學位。因成績優(yōu)異,又是醫(yī)科(需要更多積累醫(yī)學實踐經驗),經申請云南省教育廳特批繼續(xù)留校官費實習。1921年,云南省教育廳又批準延長官費實習期一年。圖為1921年3月21日,云南省教育廳(廳長李華)批準張德輝、明增齡二人畢業(yè)后延長在日實習期一年至1922年的公文。</p><p class="ql-block">圖片來源:云南省檔案館</p> <p class="ql-block">圖片來源:云南省檔案館</p> <p class="ql-block">圖片來源:云南省檔案館</p> <p class="ql-block">圖片來源:云南省檔案館</p> <p class="ql-block">1922年3月26日張德輝致書胞兄,喜報因其成績優(yōu)異“素不落日人之后”,經過近兩年間向校方不斷交涉爭取,在當年正月領得與日籍學生同等的“卒業(yè)證書”后,又于此日獲得“日本醫(yī)師免許狀”,由此成為本校獲得日本醫(yī)師免許狀的第一位中國留學生(注:按長崎醫(yī)專舊例,中國留學生畢業(yè)不能獲得和日籍學生相同的畢業(yè)證書,也不能取得日本醫(yī)師免許狀)。</p> <p class="ql-block">1922年10月,中華民國留日學生監(jiān)督劉紹曾先生簽發(fā)的張德輝學歷證明,記載其以“甲等”成績畢業(yè)于長崎醫(yī)專。</p><p class="ql-block">圖片來源:騰沖文史資料選輯第四輯</p> <p class="ql-block">實習期滿的張德輝,因業(yè)績優(yōu)秀受到時任長崎醫(yī)專校長、醫(yī)學博士山田基教授的器重,破例聘用他留校工作,擔任長崎醫(yī)專附屬醫(yī)院產科婦人科副手。張德輝由此成為長崎醫(yī)學專門學校歷史上第一位華人醫(yī)生。</p><p class="ql-block">圖為1922年《長崎醫(yī)學專門學校一覽》刊登的長崎醫(yī)專及附屬醫(yī)院職工名冊,張德輝先生名列其中。</p><p class="ql-block">圖片來源:日本國會圖書館</p> <p class="ql-block">圖為1922年《長崎醫(yī)學專門學校一覽》長崎醫(yī)專及附屬醫(yī)院職工名冊,張德輝先生所在頁。</p><p class="ql-block">圖片來源:日本國會圖書館</p> <p class="ql-block">日本大正12年(1923年)長崎醫(yī)專升格為日本長崎醫(yī)科大學校長。</p><p class="ql-block">圖為同年6月長崎醫(yī)科大學校長山田基教授續(xù)聘張德輝擔任該校附屬醫(yī)院“副手”聘書復印件。</p><p class="ql-block">圖片來源:騰沖文史資料選輯第四輯</p> <p class="ql-block">1923年8月,張德輝先生、張云和女士得到族中張明達先生(字月生)資助,在上海法租界愛文義路五號洋房創(chuàng)辦上海東方醫(yī)院。</p><p class="ql-block">圖片來源:張群才先生供圖</p> <p class="ql-block">1923年5月,張德輝先生與留日云南同鄉(xiāng)張?zhí)旆拧⒋鐦渎?、旅滬同鄉(xiāng)張耀參(時就讀于復旦大學)等共同創(chuàng)辦《曙滇》雜志,宣傳先進科技文化,傳播民主進步思想,推動云南社會變革和青年思想解放。雜志總發(fā)行人初期由張耀參先生擔任,1924年以后由張德輝先生擔任。</p><p class="ql-block">圖片來源:云南省圖書館館藏民國期刊。</p> 圖片來源:云南省圖書館館藏民國期刊。 圖片來源:云南省圖書館館藏民國期刊。 1924年10月,張德輝、張云和在上海二馬路結婚照。李根源(二排右四)先生擔任證婚人。<div>圖片來源:張群才先生供圖<br></div> <p class="ql-block">1925年10月,日本學術協(xié)會在東京召開第一次大會,邀請中華學藝社派代表團參加。張德輝先生作為“中華學藝社日本學術視察團”(團長周昌壽、副團長江鐵)十六位成員之一,于10月24日離滬赴日京參加了此次大會。會后,他與代表團一行先后在東京、京都、神戶、大阪、長崎等地參觀了多所綜合性大學、醫(yī)科大學和工業(yè)、農業(yè)、科研機構,拜訪昔日師友,開展中、日科技文化交流。11月15日返回上海后,視察團在《學藝》雜志發(fā)表了報告。</p><p class="ql-block">圖片來源:上海市圖書館</p> <p class="ql-block">圖片來源:上海市圖書館</p> <p class="ql-block">1926年底,張德輝夫婦舉家離滬返鄉(xiāng),購置騰沖東門外原英國駐騰領事館房地,創(chuàng)辦騰沖東方醫(yī)院。</p><p class="ql-block">上圖此為騰沖東方醫(yī)院大門。</p><p class="ql-block">圖片來源:張峋達先生供圖</p> 1930年張德輝先生與長子崚達、次子岫達、三子峋達合影于宅中。<div>圖片來源:張群才先生供圖<br></div> <p class="ql-block">1933年10月,李生莊先生(艾思奇長兄)在全騰運動會會場為張德輝長子崚達、次子岫達、三子峋達、長女惠芳攝影。張德輝先生親筆題記。</p><p class="ql-block">圖片來源:張群才先生供圖</p> <p class="ql-block">1934年夏,張德輝與胞兄張德生為父親張成瓊先生建墓立碑,專請張德洋先生撰墓志銘,張問德先生、劉潤疇先生等撰書墓贊,請張溶先生書丹。</p> 1935年原英國駐騰沖領事館人員BEATRIX-METFORD女士(后成為駐騰英國領事WYATT SMITH夫人)寫作出版《WHERE CHINA MEET BURMA》一書,書中記敘了英國駐騰沖老領事館與東方醫(yī)院的歷史淵源,以及其在騰沖期間與張德輝夫婦的交往和友誼。此書1939年由伍況甫先生翻譯,商務印書館出版。 BEATRIX-METFORD女士<div>圖片來源:尹春曉先生提供。<br></div> 1935年張德輝先生打破鄉(xiāng)間舊俗,為年僅四歲即病故的長女張惠芳建墓立碑并親書墓志,又請摯友李生莊先生創(chuàng)作感人新詩刻于墓前。<div><div><br></div><div>《悼四歲亡女阿娜》<br>惡魔摘去了你小小的生命!<br>惡魔奪去了你爹娘的心肝!<br>心肝寶貝,這能怪誰呢?<br>要怪也只能怪你生得太聰明。<br>你聰明遭天嫉,<br>天夭折了你的壽延。<br>如今是永別了,乖乖!<br>靜靜地睡眠著吧!<br>你莫須怕!<br>晚間的秋蟲會唱歌給你聽,<br>浸晨的清風會吹來和你玩,<br>天空的明月是你最好的侶伴,<br>柔綠的淺草是你最好的搖籃。<br>你靜靜地睡眠著吧!<br>阿娜!<br>你的爹娘不會忘記你,<br>這已失去的寶貝,已失去的心肝!<br><br>父 張德輝 母張云和<br>大中華民國二十四年九月二十四日建<br></div></div> <p class="ql-block">1937年3月,李根源先生撰書對聯贈予張德輝先生,稱贊其仁心妙術。</p><p class="ql-block">圖片來源:《騰沖縣圖書館館藏書畫選》</p> 1938年張德輝夫婦與子女、朋友合影于宅中。<div>圖片來源:張欽達先生供圖<br></div> <p class="ql-block">1930年代末,張德輝先生與好友合影于和順鄉(xiāng)。</p><p class="ql-block">圖片來源:張欽達先生供圖</p> 張德輝先生在明嘉靖二年(1523年)“騰越州陽溫登鄉(xiāng)創(chuàng)興水利述碑”前留影。<div>圖片來源:張群才先生供圖<br><div><br></div></div> <p class="ql-block">1939年元旦,李生莊先生為張德輝先生拍攝此照。張問德先生曾有詩贊張德輝說:“伏案時臨玄秘塔,偷閑便讀青囊經”,此相即真實寫照。</p> <p class="ql-block">1939年8月,離騰返回歐洲途中的英國人(一說為瑞典福音堂教職人員)MARRY-STELELEY從埃及陶菲克港寄給張德輝夫婦的明信片。</p><p class="ql-block">圖片來源:張欽達先生供圖</p> 張德輝先生一生愛書,從年輕時赴大理、昆明讀書直到留學日本,他在艱苦條件下每月仍堅持節(jié)省出生活費用于購書。歸國創(chuàng)業(yè)經濟改善后,他于購藏圖書更是不遺余力,樂之不疲,數十年間于古今中外圖書購藏頗豐。相較于騰沖的其他藏書家,張氏藏書早期以內容豐富、品類眾多的日、德、英等外文圖書刊物和民國早期的上海新版圖書、期刊見長,體現出張德輝先生以醫(yī)學為突破,在家鄉(xiāng)大力傳播科學技術,以新思想、新文化促進家鄉(xiāng)發(fā)展進步的志向。 <p class="ql-block">1939年,曾長期擔任云南第一殖邊督辦的李曰垓先生(艾思奇之父)去職后舉家赴昆,行前將其藏書數千冊作價惠讓于張德輝先生。其中不僅有商務印書館影印全套《古今圖書集成》和《四庫全書》等大部頭線裝古籍,還有大量珍貴的清代、民國云南地方文獻、文史資料和滇籍鄉(xiāng)賢著作等,亦不乏珍本和手抄孤本。這批珍貴圖書使得張氏藏書在數量和質量上都得到極大的豐富提升,實現了跨越古今、中西合璧,成為騰沖、和順歷史文化的寶貴遺產。</p><p class="ql-block">圖片來源:騰沖市圖書館</p><p class="ql-block"><br></p> 1939年李生莊先生離騰赴昆,張德輝、尹明德等歡送合影。<div>圖片來源:張欽達先生供圖<br></div> 1940年4月25日,張德輝先生參加慶祝騰沖益群中學建校合影。益群中學首任董事長為李根源先生,校長為寸樹聲先生。張德輝先生在李根源先生離騰后繼任董事長。<div>圖片來源:《和順鎮(zhèn)志》<br></div> <p class="ql-block">1940年9月,張德輝先生為益群中學辦校捐款的收據。</p><p class="ql-block">圖片來源:尹春曉先生提供</p> <p class="ql-block">1941年夏,張德生、張德輝兄弟率子侄在和順張氏宗祠敬獻“篤慶錫光”匾,匾為和順舉人張礪(張德洋)先生所書。</p> <p class="ql-block">1942年5月,日寇由緬甸侵入滇西,強占騰沖。一生立志潛心醫(yī)道治病救人,不慕功名的張德輝先生,在日本軍國主義者悍然發(fā)動的侵略戰(zhàn)爭中,被迫卷入了政治、軍事的漩渦,忍辱負重挺身犯險,混跡敵營探取敵情,歷盡艱險九死一生,以他意想不到的另類方式救軍民于戰(zhàn)火,保家鄉(xiāng)以平安,為光復騰沖做出了貢獻。著名抗戰(zhàn)研究學者余戈先生在其力作《1944:騰沖之圍》一書中,詳細介紹了張德輝先生的抗日功績。《騰沖縣志》、《保山地區(qū)史志文輯》、《騰沖文史資料選輯》等眾多地方文獻資料對此也有記載。</p> <p class="ql-block">日本杉江勇所著《福岡連隊史》(昭和49年,即1974年秋田書店出版),生動記錄了張德輝先生臥底敵營為中國遠征軍探取敵情的史實。</p> <p class="ql-block">日軍戰(zhàn)史的詳細記載,以十分獨特方式反證了張德輝先生在滇西抗戰(zhàn)中的歷史功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節(jié)選《福岡連隊史》譯文如下:<font color="#000000" face="宋體" size="3"> </font></p><p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32pt; mso-char-indent-count: 2.0;"><span style="font-family: 仿宋; font-size: 16pt;"><font color="#000000">在騰沖有個醫(yī)生叫張德輝,他在日本留過學,畢業(yè)于長崎醫(yī)專,他的妻子是留學期間認識的中國人。夫妻兩人的日語都非常流利,住在一座很大的房子里。當龍兵團的將校官兵來拜訪時,他們會很熱情地招待。 <font color="#000000" face="宋體" size="3"><span style="font-family: 仿宋; font-size: 16pt;"><font color="#000000">正像第<span lang="EN-US">56</span>師團的師團名被隱藏起來而稱為“龍兵團”,為了保密,軍官們的出身地當然也不會輕易地透露了。</font></span></font></font></span></p><p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32pt; mso-char-indent-count: 2.0;"><span style="font-family: 仿宋; font-size: 16pt;"><font color="#000000"><font color="#000000" face="宋體" size="3"><span style="font-family: 仿宋; font-size: 16pt;"><font color="#000000">張說道:“我以前在長崎住過一陣子,很想念長崎的荷蘭坡??!”但隨著交談的深入,軍官們也會不自覺地講起了福岡和佐賀的事情……<font color="#000000" face="宋體" size="3"><span style="font-family: 仿宋; font-size: 16pt;"><font color="#000000"> 張德輝眼睛一亮,問道:“你們是九州北部的吧?”<font color="#000000" face="宋體" size="3"><span style="font-family: 仿宋; font-size: 16pt;"><font color="#000000"> </font></span></font></font></span></font></font></span></font></font></span></p><p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32pt; mso-char-indent-count: 2.0;"><span style="font-family: 仿宋; font-size: 16pt;"><font color="#000000"><font color="#000000" face="宋體" size="3"><span style="font-family: 仿宋; font-size: 16pt;"><font color="#000000"><font color="#000000" face="宋體" size="3"><span style="font-family: 仿宋; font-size: 16pt;"><font color="#000000"><font color="#000000" face="宋體" size="3"><span style="font-family: 仿宋; font-size: 16pt;"><font color="#000000">“是?。∥沂歉?,這家伙是佐賀人?!?lt;font color="#000000" face="宋體" size="3"><span style="font-family: 仿宋; font-size: 16pt;"><font color="#000000">&nbsp;&nbsp;&nbsp;&nbsp;</font></span></font></font></span></font></font></span></font></font></span></font></font></span></p><p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32pt; mso-char-indent-count: 2.0;"><span style="font-family: 仿宋; font-size: 16pt;"><font color="#000000"><font color="#000000" face="宋體" size="3"><span style="font-family: 仿宋; font-size: 16pt;"><font color="#000000"><font color="#000000" face="宋體" size="3"><span style="font-family: 仿宋; font-size: 16pt;"><font color="#000000"><font color="#000000" face="宋體" size="3"><span style="font-family: 仿宋; font-size: 16pt;"><font color="#000000"><font color="#000000" face="宋體" size="3"><span style="font-family: 仿宋; font-size: 16pt;"><font color="#000000">張說:“遠道而來真是不容易??!下一次什么時候征討?。课医o你們準備點好吃的?!?lt;/font></span></font></font></span></font></font></span></font></font></span></font></font></span></p><p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32pt; mso-char-indent-count: 2.0;"><span style="font-family: 仿宋; font-size: 16pt;"><font color="#000000"><font color="#000000" face="宋體" size="3"><span style="font-family: 仿宋; font-size: 16pt;"><font color="#000000"><font color="#000000" face="宋體" size="3"><span style="font-family: 仿宋; font-size: 16pt;"><font color="#000000"><font color="#000000" face="宋體" size="3"><span style="font-family: 仿宋; font-size: 16pt;"><font color="#000000"><font color="#000000" face="宋體" size="3"><span style="font-family: 仿宋; font-size: 16pt;"><font color="#000000"><font color="#000000" face="宋體" size="3"><span style="font-family: 仿宋; font-size: 16pt;"><font color="#000000">“下一次征討……”<font color="#000000" face="宋體" size="3"><span style="font-family: 仿宋; font-size: 16pt;"><font color="#000000">正要說出口,軍官馬上反應了過來,一下子把嘴閉上了。那個軍官隱約地發(fā)現了在坐席后面有個黑影在動。</font></span></font></font></span></font></font></span></font></font></span></font></font></span></font></font></span></font></font></span></p><p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32pt; mso-char-indent-count: 2.0;"><span style="font-family: 仿宋; font-size: 16pt;"><font color="#000000"><font color="#000000" face="宋體" size="3"><span style="font-family: 仿宋; font-size: 16pt;"><font color="#000000"><font color="#000000" face="宋體" size="3"><span style="font-family: 仿宋; font-size: 16pt;"><font color="#000000"><font color="#000000" face="宋體" size="3"><span style="font-family: 仿宋; font-size: 16pt;"><font color="#000000"><font color="#000000" face="宋體" size="3"><span style="font-family: 仿宋; font-size: 16pt;"><font color="#000000"><font color="#000000" face="宋體" size="3"><span style="font-family: 仿宋; font-size: 16pt;"><font color="#000000"><font color="#000000" face="宋體" size="3"><span style="font-family: 仿宋; font-size: 16pt;"><font color="#000000"><font color="#000000" face="宋體" size="3"><span style="font-family: 仿宋; font-size: 16pt;"><font color="#000000">“張先生,您的家里不應該有年輕人?。 ?lt;/font></span></font></font></span></font></font></span></font></font></span></font></font></span></font></font></span></font></font></span></font></font></span></p><p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32pt; mso-char-indent-count: 2.0;"><span style="font-family: 仿宋; font-size: 16pt;"><font color="#000000"><font color="#000000" face="宋體" size="3"><span style="font-family: 仿宋; font-size: 16pt;"><font color="#000000"><font color="#000000" face="宋體" size="3"><span style="font-family: 仿宋; font-size: 16pt;"><font color="#000000"><font color="#000000" face="宋體" size="3"><span style="font-family: 仿宋; font-size: 16pt;"><font color="#000000"><font color="#000000" face="宋體" size="3"><span style="font-family: 仿宋; font-size: 16pt;"><font color="#000000"><font color="#000000" face="宋體" size="3"><span style="font-family: 仿宋; font-size: 16pt;"><font color="#000000"><font color="#000000" face="宋體" size="3"><span style="font-family: 仿宋; font-size: 16pt;"><font color="#000000"><font color="#000000" face="宋體" size="3"><span style="font-family: 仿宋; font-size: 16pt;"><font color="#000000"><font color="#000000" face="宋體" size="3"><span style="font-family: 仿宋; font-size: 16pt;"><font color="#000000">“啊,不,不是的?!?lt;font color="#000000" face="宋體" size="3"><span style="font-family: 仿宋; font-size: 16pt;"><font color="#000000">張德輝一下子緊張了起來,回答道:“啊,那個人啊,他是我的一個親戚,暫時過來借住幾日?!?lt;font color="#000000" face="宋體" size="3"><span style="font-family: 仿宋; font-size: 16pt;"><font color="#000000">&nbsp;&nbsp;&nbsp;&nbsp;<font color="#000000"><span style="font-family: 仿宋; font-size: 16pt;" times="" new="" roman";="" en-us;="" zh-cn;="" ar-sa;="" minor-bidi;"="">但是這個所謂的親戚后來被憲兵隊當做重慶軍的密探而抓獲。張德輝也被發(fā)現是重慶軍情報軍官。憲兵隊立刻包圍了張德輝家,但此時張德輝夫婦已經逃走,不見了蹤影。</span></font></font></span></font></font></span></font></font></span></font></font></span></font></font></span></font></font></span></font></font></span></font></font></span></font></font></span></font></font></span></font></font></span></p><p class="ql-block"><font color="#000000"><span style="font-family: 仿宋; font-size: 16pt;" times="" new="" roman";="" en-us;="" zh-cn;="" ar-sa;="" minor-bidi;"="">譯文提供者:余戈先生</span></font></p> <div>1944年8月19日,中國遠征軍53軍116師346團攻克日軍東方醫(yī)院陣地。</div><div>圖片來源:網絡圖片</div> <p class="ql-block">1944年9月 14日騰沖光復后,中國遠征軍預備二師副師長彭勱少將親贈戰(zhàn)利品日文圖書數冊給張德輝先生留念。</p> 上圖:原中國遠征軍預備二師副師長彭勱少將<br>圖片來源:彭京士教授(彭勱將軍長女)提供 騰沖光復后,張德輝夫婦攜子女拍攝了現存唯一的一張全家福照片。張云和女士懷抱的小女孩,即為1942年5月10日騰沖淪陷當日出生的小女兒張亞南(小名“小娜”)。<div>圖片來源:尹文和先生供圖</div> <p class="ql-block">1945年8月,日寇投降,舉國歡慶。此時恰逢張德輝先生五十壽辰,在九死一生之后,年屆半百之時,幸得親人團聚,喜看家國重光,令人感慨萬千,悲喜交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時有鄉(xiāng)賢周禾書、楊春增等先生書贈祖父賀壽詩數首。</p><p class="ql-block">周禾書先生贈詩為:</p><p class="ql-block">一卷青囊術最高,依仁游藝自陶陶。</p><p class="ql-block">偶經億萬百千劫,又對黃花傾濁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楊春增先生依周禾書原韻贈詩,其一為:</p><p class="ql-block">早步青云策足高,學優(yōu)原不廢甄陶。</p><p class="ql-block">回春應手傳三妙,好慶生辰醉綠醪</p><p class="ql-block">其二為:</p><p class="ql-block">救民止暴等弦高,敵破身危且郁陶。</p><p class="ql-block">執(zhí)熱誰能不以濯,追思應爾賜縹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圖片來源:張欽達先生供圖</p> 抗日縣長張問德先生書贈張德輝先生的對聯。<br>圖片來源:《騰沖縣圖書館館藏書畫選》 滇西抗戰(zhàn)后,張德輝與騰沖海關新任稅務司劉貽塵先生合影。<div>圖片來源:張欽達先生供圖</div> <p class="ql-block">日寇蹂躪之后的騰沖,人民艱困窮苦,社會百廢待興。騰城光復后,張德輝先生多次領銜地方紳民呈請云貴監(jiān)察使李根源先生和騰沖縣政府、縣議會建校復學、減輕賦稅、豁免兵役,受到群眾愛戴。</p><p class="ql-block">圖片來源:騰沖市檔案館</p> <p class="ql-block">圖片來源:騰沖市檔案館</p> 1945年,張德輝先生參加益群中學復校典禮合影。<div>圖片來源:騰沖市政府辦公室主編《騰沖老照片》<br><div><br></div></div> 1946年 騰沖留日名士寸樹聲、明增灝、李致卿、尹明德、張德輝、張云和與旅緬學醫(yī)的尹大典先生合影于騰沖東方醫(yī)院。前排右一小女孩為張德輝先生女兒張亞南。<br>圖片來源:尹春曉先生提供 1946年,張德輝夫婦攜子女與和順士紳、騰沖益群中學教師合影于東方醫(yī)院。<div>圖片來源:張欽達先生供圖<br></div> <p class="ql-block">1949年,張德輝夫婦與騰沖士紳、益群中學老師合影。</p><p class="ql-block">圖片來源:張欽達先生供圖</p> 新中國成立后,張德輝先生先后擔任騰沖縣人民委員會委員、騰沖縣第一、二屆政協(xié)副主席、縣衛(wèi)生工作者協(xié)會副會長、學術組干事、縣人民醫(yī)院副院長等職,并被選為德宏州人大代表、州政協(xié)委員。<div>圖為1951年張德輝先生參加騰沖縣第一屆衛(wèi)生工作會議合影。</div><div>圖片來源:騰沖縣人民醫(yī)院王自剛先生提供</div> 1956年張德輝夫婦積極支持響應國家對私營業(yè)主的社會主義改造,將苦心經營三十三年的東方醫(yī)院合并入騰沖縣城關區(qū)聯合診所(地址就在東方醫(yī)院)。張德輝出任聯合診所所長。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0, 0, 0);">張德輝先生曾在其《醫(yī)案錄》中寫道:醫(yī)者,民之司命,仁之術也。為醫(yī)者,乃當自念人身苦楚與我無異。招勿遲行,勿問貴賤,勿擇貧富,惟以救人為心。他從醫(yī)五十多年間始終以仁心大愛濟世救人,救治病患、授業(yè)講學的足跡遍于保騰、及于省城,一生救人無數,受到了廣大患者和業(yè)內同行的一致贊譽。</span></p> <div>張德輝先生手術治愈的患兒。</div><div>圖片來源:張欽達先生供圖</div> 多年不孕不育患者經張德輝先生醫(yī)治,喜獲雙胞胎。 在那個物質匱乏的時代,患者們對醫(yī)生表達感激的主要方式之一,就是滿懷喜悅地寄上他們的照片,并真誠地寫下感謝和祝福的話。 <p class="ql-block">1958年,張德輝先生在華嚴寺參加整風反右學習。</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0, 0, 0);">在1961年的第26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上,云南姑娘邱鐘惠力克強敵勇奪女子單打冠軍,成為了中國第一個女子世界冠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0, 0, 0);">舉國歡騰之際,少有人知的是這位享譽世界的冠軍,就是二十多年前在騰沖被張德輝夫婦從昏迷中救起,并認作干女兒的那個小姑娘。圖片來源:網絡圖片</span></p> <p class="ql-block">李根源先生晚年在騰沖居住時,曾創(chuàng)作了大量膾炙人口的家鄉(xiāng)題材的詩歌。其詩集《曲石詩錄》中有一首名為《騰醫(yī)》的律詩,贊頌騰沖古今名醫(yī)。詩中“中醫(yī)名家固多矣,西法接生遍一時。此種關系人盛衰,騰多丁口亦其宜”數句,對張德輝先生以精湛醫(yī)技在家鄉(xiāng)大力推廣新法接生,顯著提高新生兒成活率,促進地方婦幼保健和公共衛(wèi)生事業(yè)給予了稱贊。</p> <p class="ql-block">1960年4月至5月,張德輝夫婦被選為全國僑屆代表,受邀赴北京參加“五一”國際勞動節(jié)系列慶祝活動,在天安門觀禮,參觀了首都十大工程,并赴各地工廠、農村參觀。</p> <p class="ql-block">在京期間,張德輝夫婦應廖承志先生邀請赴宴,會見了何香凝、方方、蔡廷鍇等知名愛國民主人士。</p> 在京期間,他們專程去拜望了李根源、馬樹蘭夫婦。歡聚之時,馬樹蘭女士親筆繪贈張德輝先生的扇面。 <p class="ql-block">1962年,張德輝先生攜長孫英才,與騰沖著名老中醫(yī)張映文先生合影。</p><p class="ql-block">張德輝先生一生勤學不倦,虛懷若谷,廣納百川而無門派之見。中年以后他潛心學習中華傳統(tǒng)醫(yī)學,常常謙虛求教于張映文、劉鐵舟等著名中醫(yī),注重理論與實踐結合,積極探索中、西醫(yī)結合的診療方法并取得良好效果。</p> 1966年張德輝夫婦與家人合影 1968年張德輝夫婦與家人合影。 張德輝先生逝世后留下的遺物。 1978年12月,張德輝夫人張云和女士率家人將張德輝先生生前珍藏,文革劫余的近萬冊古籍圖書和珍貴字畫全部捐獻給騰沖縣。<br>上圖:張云和女士捐獻書照片。<br> 1979年1月,騰沖縣圖書館編印的情況反映《張云和醫(yī)生獻書記》。 文革結束后,騰沖縣革委會于1979年7月30日召開大會為張德輝夫婦等人冤案平反昭雪,恢復名譽,宣布全部推倒“文革”期間橫加二人的一切污蔑不實罪名。7月31日,騰沖縣革委會在人民廣場禮堂為張德輝舉行了各界代表和群眾一千余人參加的隆重追悼大會。上圖為追悼大會現場照片。<br> 上圖:張德輝先生遺屬在追悼會場的合影。<br>圖片來源:張欽達先生提供 張德輝夫人張云和女士(右一)、騰沖辛亥革命元老劉明德先生(右二)在張德輝先生追悼會現場。<br>劉明德先生在追悼會后不勝感慨,即興作詩一首:<br>混跡敵營為鄉(xiāng)邦,坦白胸懷萬目張。<br>海底沉冤昭雪到,日月光華黨中央。<br>資料來源:騰沖文史資料選輯第四輯《千秋功罪自有評說——張德輝先生事略》。<br> 騰沖縣革委會為張德輝先生重立墓碑,以表悼念之誠。<br>圖片來源:張欽達先生提供<br> 花圈環(huán)繞的張德輝先生墓,坐落于騰沖縣和順鄉(xiāng)水箐頭。 <p class="ql-block">1980年2月22日,人民日報刊登了張德輝先生冤案獲得平反,其在美親人寫信感謝的報道文章。</p> 張德輝夫人張云和女士于1983年去世。1991年張德輝、張云和的子女為二老重修合墓。 滇西抗戰(zhàn)時曾得到張德輝掩護的原中國遠征軍情報員余知非先生,應德輝先生四子欽達之請,撰寫了張德輝先生墓志銘。騰沖著名書法家張洞達先生書丹。 騰籍著名學者,云南師范大學教授楊發(fā)恩先生特撰一聯刻于墓前:俯仰無愧天地,褒貶自有春秋。橫批:正氣終昭。<br> 1995年,騰沖縣建國后首部地方志《騰沖縣志》出版,志中于政治、軍事、衛(wèi)生、文教、僑務等多個專題記載了張德輝先生的事跡,并在“人物傳”部分列其簡傳。 1999年云南省衛(wèi)生廳主編的《云南衛(wèi)生通志》,記載了張德輝先生創(chuàng)辦騰沖東方醫(yī)院的史實。該志為唐代有文獻記載以來1300年間的106位云南知名醫(yī)家立傳,張德輝先生傳列其中。 2013年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騰沖縣人民醫(yī)院志》,張德輝先生的簡傳列在志中人物傳略之首。 張德輝先生逝世至今已五十年,人們并未忘記他在各個歷史時期對家鄉(xiāng)、對人民做出的貢獻。大陸及臺灣地區(qū)的有關研究專著、地方文獻、文史資料和影視劇中,有關張德輝夫婦的內容仍屢有反映。 走進和順僑鄉(xiāng),關于那個從日本回來的大醫(yī)生的故事,還在老人們的口中流傳…… 近一個世紀過去了,東方醫(yī)院不僅成為了騰沖歷史的一部分,她已經深深融入了騰沖人的生活、記憶和情感。醫(yī)院門前新修的大路,已被騰沖市命名為“東方路”,以此永久地紀念和緬懷張德輝夫婦創(chuàng)辦東方醫(yī)院對家鄉(xiāng)、對人民做出的貢獻。 2021年12月10日張氏宗親與和順鎮(zhèn)黨政領導、有關單位負責人在和順張氏宗祠集會,紀念張德輝先生逝世五十周年。 張德輝先生后人向張氏宗祠敬獻“祖德流芳”匾。 <p class="ql-block">張德輝先生逝世五十周年之際,騰沖尹新國老醫(yī)生書錄抗日縣長張問德先生題贈張德輝先生詩。</p> <p class="ql-block">原全國人大代表、騰沖圖書館館長、艾思奇紀念館館長寸茂鴻先生撰書對聯,贊頌張德輝先生的不朽功績。</p> <p class="ql-block">張德輝先生一生敬業(yè)樂群,謙和勤謹,勤學篤行,躬身垂范,不僅在醫(yī)學事業(yè)上成就卓越,其高尚品德也深深地影響和激勵著身邊的人們勤奮務實,努力進取。他的四個兒子全部考取大學,祖孫四代都有人留學國外。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家鄉(xiāng)就流傳著夸贊張家勤學上進的對聯:</p><p class="ql-block">一門五位學士學醫(yī)學工學農,</p><p class="ql-block">祖孫三代留洋留日留美留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值此張德輝先生逝世五十周年之際,可堪告慰先生在天之靈的是:今時今日,我中華國泰民安,家鄉(xiāng)興旺發(fā)展,家族后繼有人。張氏后人在各行各業(yè)展現才華,人才濟濟;習醫(yī)者人數眾多,代有傳承。長子崚達是留美醫(yī)學博士,曾任加州中醫(yī)學院院長。長孫英才博學多才,是通曉英、西、俄語的留英碩士。長孫女春成是勤奮干練,業(yè)績突出的鐵道標兵,被評為全國勞模和世界婦女大會代表。2021年,張德輝、張云和二老的曾孫泰維已經從復旦大學上海醫(yī)學院畢業(yè),成為張家新一代的醫(yī)學博士。外曾孫女櫨櫨又以優(yōu)異成績免試推優(yōu)進入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攻讀醫(yī)學博士……無論從事何業(yè),身在何方,張氏后人都會在二老高尚品德和不凡業(yè)績的引領、激勵下,堅強篤定、勤奮踏實地走好各自的人生路,繼續(xù)開創(chuàng)更精彩、更美好的未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親愛的阿爸,我們不會忘記您!</p><p class="ql-block">敬愛的爺爺,我們永遠懷念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