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前身為皇室太廟,是明,清兩代封建皇帝祭祖的地方。 新中國成立后,周恩來總理提議,政務院批準辟為"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毛澤東主席親書匾額,并于1950年五一國際勞動節(jié)正式開放,郭沫若為此作詩 :“昔為帝王廟,今作文化宮。” 太廟,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依據古代王都"左祖右社"的規(guī)劃,與故宮、社稷壇同時建造,是紫禁城重要的組成部分。建筑采用中軸對稱式布局,琉璃門、漢白玉石拱橋、戟門、三大殿依次排列在中軸線上,井亭、神廚、神庫和三大殿的六座配殿依次排列于兩側。 太廟是我國現存最完整、規(guī)模最宏大的皇家祭祖建筑群,是古代最重要的宗廟建筑,堪稱"天下第一廟"。 勞動人民文化宮南門(正門)。 正門上懸掛毛澤東主席親書匾額“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 1988年1月太廟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進入南門向北前行,穿過古柏林后向東就來到琉璃門。琉璃門是太廟正門,嵌于太廟中墻南面。中間三座為拱門,旁邊兩座為過梁式。黃琉璃瓦頂,檐下飾有黃琉璃斗拱額枋及垂蓮柱,墻下為漢白玉須彌座。 進入太廟,迎面見到的是戟門橋與戟門。 <p class="ql-block"> 戟門橋始建于明代,乾隆年間引故宮御河水到此,并對原橋進行改建。改進后的御河橋形如玉帶,所以又稱“玉帶橋”。</p> 玉帶橋為七座單孔,正中為皇帝走的御路橋。玉帶橋背倚戟門,向西與故宮端門相望。 大戟門前廣場 大戟門,黃琉璃瓦屋面,單檐廡殿頂,座落在漢白玉石護欄圍繞的白玉山須彌座臺基上,戟門內外曾陳列有八個戟架,每個戟架上陳戟15枝,共陳戟120枝,1900年被八國聯軍盜走。 大戟門東西各有一座井亭,建于明代,高8.55米,為黃琉璃瓦盝頂六角亭,梁架用鎏金斗拱承托,亭內正中有水井一口,上置六角漢白玉井圏,柱間的坐凳為現代所加。<br> 東、西井亭的南邊分別設有神庫與神廚。神庫建于明代,黃琉璃瓦單檐懸山頂,面闊五間,進深一間。是收藏籩、豆、俎、篚、燈盞和各色絨氈繡片、幄帳棕薦(拜墊)等祭品的庫房。 神廚與神庫一樣,建于明代,內設鍋爐,上有天窗,經數百年煙熏火燎,室內屋頂已被熏黒。 大戟門北面是寬闊的廣場,正面從南到北依次排列著前、中、后三大殿和前、中、后三組六座東、西配殿。前殿稱享殿,是舉行祭祖大典的場所,矗立于三層漢白玉須彌座上,殿內地鋪"金磚",天花為貼金彩畫,68根梁柱為名貴的金絲楠木。享殿氣勢雄偉,比故宮的太和殿還要高2米,被認為是至高無上的象征。 大戟門東北角的螭首和享殿。 享殿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黃琉璃瓦重檐廡殿頂,檐下懸掛滿漢文書寫的“太廟”九龍貼金題額。面闊十一間,進深六間。每年四季首月祭典稱“時享”,歲末祭典稱“祫祭”,凡婚喪、登極、親政、冊立、征戰(zhàn)等家國大事之祭典稱“告祭”。祭典時將祖先牌位從寢殿移至此處神座安放,然后舉行隆重而莊嚴的儀式。舉行大典時,香煙繚繞、儀仗簇擁、鐘鼓齊鳴,是中華祭祖文化的集中體現。 享殿匾額上滿文、漢文的“太廟”二字,文字雖不同,然而筆風神似。是誰書寫了這幾個古樸蒼勁的大字,在歷史文獻中并沒有留下準確的記錄,但在傳說中,這兩個大字的作者是乾隆,根據現代研究的資料表明,太廟兩個字的字體,基本和太和殿、乾清宮牌匾上的字是一樣的筆法,故此推斷此匾應該是出自順治之手。<br> 享殿門前的丹陛建于明代,三大殿門前的丹陛以享殿丹陛最為壯觀。丹陛隨臺階分為三座,各為整塊青石,分別雕有顯示尊嚴的”云龍紋“、”獅子繡球紋“和”海獸紋“。雕工線條冼練’刀法嫻熟,精美絕倫,是明代石雕藝術的珍品。 上部的云龍紋石雕 中間的獅子繡球紋石雕。 下部的海馬紋石雕。海馬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神獸,穿行于波濤之中,神態(tài)怡然。<br> 太廟是祖先祭祀之所,祭祀的目的在于祈福。其丹陛之上的浮雕海馬,為入水之龍馬,寓意祖國江山永固,祝福人民快樂吉祥,是中華文化吉祥文化的體現。 享殿內現在陳列著由江澤民主席親自題名并于2000年1月1日首先鳴響的國之重寶、世界上最大的雙音舞臺演出編鐘—中華和鐘。 中華和鐘是為了迎接新千年的到來,以2400年前的曾侯乙編鐘為原型進行設計,1999年11月制作完成的青銅鐘,安放在享殿正中,成為太廟館藏文物。<br> 中華和鐘上下三層共108個。上層34個鈕鐘,代表我國31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和臺灣、香港、澳門;中層56個甬鐘代表我國56個民族;下層18個镈鐘,中間16個代表中華民族的16個時期,兩側兩個象征當今世界的主旋律"和平"與"發(fā)展"。 重達3200公斤的中央镈鐘上,鐫刻著"中華和鐘,萬年永保"的鎏金銘文。朱紅描金的雕漆鐘架上有1.2萬個表現生命科學、宇宙星空、電子芯片的現代紋飾。鐘的兩側各立大紅建鼓和石磬、玉磬。中華和鐘音域寬廣,既可和多種民族樂器配合,又可接軌大型管弦樂隊,是世界上最大的舞臺演奏雙音編鐘,已被列入吉尼斯世界之最。 享殿的五脊六獸。五脊六獸是中國傳統(tǒng)建筑上的一種裝飾。中國古建筑物是由一條正脊和四條垂脊組成,統(tǒng)稱"五脊"。在五脊之上安放著一些瓦質或陶質的小獸,就是所謂的"六獸"。脊獸的排列和使用數量有著嚴格的等級界限和規(guī)定,必須是三、五、七、九等單數。只有太和殿,才能裝飾十個脊獸,其它殿上的脊獸按級遞減,太廟享殿因供奉的是先皇,因此僅次于太和殿,使用的是九個脊獸。<br> 享殿前的望柱。望柱也稱欄桿柱,柱頭裝飾花樣繁多,太廟望柱以龍紋、鳳紋為主,配以云紋陪飾,極富立體感。<br> 享殿兩側各有配殿十五間,東配殿供奉著歷代的有功皇族神位。清代供奉代善、多爾袞、奕忻等十三人,每間設一龕,內置木制紅漆金字滿漢文牌位,北端兩間是存放祭器之處。 西配殿供奉著異姓文武功臣的牌位。清代供奉費英東、張廷玉等十三人,同樣是每間設一龕,內置木制紅漆金字滿漢文牌位,北端兩間是存放祭器之處。 螭首 ,位于各殿漢白玉臺基外側須彌座與欄板之間。除了起裝飾作用外,雨天還是臺基面積水重要的排水工具<br> 享殿(左)和寢殿(右) 沿著享殿的西側向北轉,可見寢殿(中)和寢殿的西側殿(左)。<br> <p class="ql-block"> 享殿西側殿南面有燎爐一座,是為焚燒享殿和享殿西配殿的祝板和絲帛而設。通體用素白琉璃構件砌造,質地細膩堅硬。整體仿造木結構建筑,筒瓦單檐歇山頂,檐下飾以斗拱額枋,爐身四角有圓柱,爐膛門上雕花飾帶,其余三面雕刻菱花,下為須彌座,雕工精美。</p> 享殿后面的銅缸, 寢殿(中殿),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黃琉璃瓦單檐廡殿頂,面闊九間,進深四間,漢白玉須彌座,是平時供奉歷代皇帝和皇后牌位的地方。清末供奉努爾哈赤、皇太極等十一代皇帝及皇后的牌位。每次祭奠前一天,將牌位移至享殿放于神座之上,祭畢奉回。 寢殿(中殿)東北角的螭首 祧殿(后殿)與中殿間隔很小,與前殿、中殿不同的是祧殿自成院落,四周圍以紅墻,祧殿(后殿)建造比享殿、 寢殿晚70年。 祧殿漢白玉須彌座、琉璃門與南面的寢殿。 <p class="ql-block"> 雪后祧殿琉璃門局部</p> 祧殿(后殿),始建于明弘治四年(1491年),黃琉璃瓦單檐廡殿頂,面闊九間,進深四間。此殿東南隅原有鐵燎爐一座,為焚燒祝帛(祭品)之用,現已無存。 祧殿(后殿)的背后就是太廟的后琉璃門。 <p class="ql-block"> 出了后琉璃門,北邊是故宮筒子河,水波蕩漾,柳枝輕拂,紅墻黃瓦,角樓輝映。</p> 筒子河的西部可見故宮雁翅樓。 太廟作為皇帝的家廟古柏眾多,樹種為側柏或檜柏,多為明代太廟初建時所植,少數為清代補種。樹齡高者達五百年以上,低者亦有三百年以上。七百多株古柏千姿百態(tài),濃郁蒼翠,綿延成林,環(huán)繞太廟中心建筑群,與黃瓦紅墻交相輝映,形成莊嚴、清幽的環(huán)境。古柏均統(tǒng)一編號,雖飽經風霜,卻依然生機盎然,郁郁蔥蔥。其中還有許多獨具特色的古樹,記載著幾百年的歷史和民間的傳說,具有獨特的觀賞價值。<br> 進入南門,迎面而來的就是一大片古柏林。 太廟西邊貫通南北的大道兩旁柏樹成林。 太子林,位于南琉璃門外東南,相傳此林為明朝幾代太子所植。太子年幼調皮,隨意栽植,不循行距,隨從亦不敢阻攔,任其所為,故而成林后與它處柏林不同,縱橫排列參差不齊,形成獨特之景觀。 明成祖手植柏,位于后琉璃門門前偏西。相傳為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后按“左祖右社”規(guī)制建成太廟后在此親手所栽。 樹上柏,位于太廟西北角。在8米高的斜枝上,又長出一株柏樹,樹形規(guī)整、樹冠渾圓、蔚為奇觀,為清朝入主北京天下大定后所生。樹枝指向皇宮,傳有清朝承襲明朝宮殿社稷,且根基穩(wěn)固之意。 鹿形柏,明代所植,在太廟西側的林蔭大道上。從東北方向觀看,其枝干樹冠形如梅花鹿,鹿頭部的兩個樹洞恰似鹿的嘴和眼睛,是鮮見的植物景觀。相傳古時樹旁常有灰鶴棲息,被視為松柏常青、鹿鶴同春的吉祥景觀。 神柏,在南琉璃門外偏西。此柏相傳為太廟始建時明成祖手植的第一棵樹。太廟始成,遍植新柏,連種三年均沒成活,乃因土質不宜。一工匠獻計,將太廟的薄土與皇城東北角的沃土對換,并請朱棣首栽此樹,果然成活。人皆說是皇帝福蔭所致,遂稱為"神柏"。后代皇帝、親貴祭祖至此須下轎、下馬,以示尊重。<br> 太廟的西側是“光榮榜”,上面張貼著全國勞動模范和五一獎章獲得者的照片和事跡介紹。 郜三喜烈士紀念碑。 郜三喜烈士,生前為北京城建一公司工人。1993年6月15日,北京城建集團一公司青島項目經理部40余名同志在青島前海污水泵站,奮不顧身搶救遇險的當地職工時,多人受傷,郜三喜同志壯烈犧牲,民政部批準郜三喜同志為革命烈士,中共北京市委追認他為中共黨員,首都精神文明建設領導小組、中共青島市委和市政府分別授予該經理部“首都見義勇為好集體”、“舍己救人英雄集體”稱號。紀念碑上有“共譜英雄曲”石刻畫,記錄了英雄們救險的情景。 <p class="ql-block"> 太廟古建中需要一提的還有小金殿和太廟街門。小金殿(圖左)位于太廟東南犧牲所正門(圖右)北側,琉璃瓦仿懸山頂的正式建筑,下為石基,中為青磚砌墻,外敷紅墻。殿東西面寬5.2米,南北進深長6.08米。墻很厚,室內東西寬3.6米,南北進深4.5米,面積16平方米。殿門前有一個小院,東西寬5.2米,南北進深2.48米 。犧牲所是宰殺和處理牲畜的專門處所,在勞動人民文化宮景點標識牌“犧牲所”上有所介紹,然而對于小金殿及其用途只字未提,網上查詢資料很少,有一篇原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研究室主任的文章認為相傳小金殿是“進鮮殿”的傳說有誤,認為從小金殿的朝向、建筑顏色、裝飾等級分析、“小金殿具有獨立尊貴的地位,絕不可能是擇菜洗水果的工作間,而是供奉神靈的殿堂”,應該是關帝廟的金殿。</p> 小金殿正脊的正吻、垂脊的走獸的琉璃瓦雕塑裝飾。四條主要的垂脊設脊獸5個。因房子太小,垂脊與犧牲所的墻上的脊,與小金殿外院墻上的脊會合,垂脊的長度有限,垂獸不能安放太多,但每一條脊線,也完全按規(guī)矩施工安裝,能安裝一個就安裝一個,形成正吻、脊獸攢聚的奇觀,可見其地位的尊貴。 <p class="ql-block"> 犧牲所西南的井亭</p> 另一處就是太廟街門。太廟街門始建于明代,清代改建。原為太廟正門,是皇帝從皇宮進入太廟祭祖的通道。面闊五間,進深二間,黃琉璃瓦單檐歇山頂,外觀古樸莊重,現為勞動人民文化宮游客服務中心。 太廟不僅有恢弘的中國古代建筑和眾多的古樹,而且還有不少的假山造景,一點也不輸于蘇州園林,主要分布在東門一代。 時過境遷,如今的太廟不僅可以參觀游覽中國現存規(guī)模完整、宏大的皇家祭祖建筑群,了解一個朝代的"記錄史冊"、領悟太廟建筑輝煌的營造技藝和其蘊含的深厚禮制思想,而且已成為人民大眾的文化娛樂活動場所,成為首都職工教育培訓、文化娛樂與人材交流的活動中心。 謝謝觀看!<div> 部分文字源于網絡,在此一并致謝?。?!</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