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年,2020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年,也是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p><p class="ql-block">《丹宸永固 紫禁城建成六百年》是北京故宮今年最重磅的大展,沒有之一。幸運之年相見故宮六百年大展,是一個必須踐行的約定!</p> <p class="ql-block">2020年11月8日,我們參團乘坐大巴前往北京,參觀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大展。</p> <p class="ql-block">展覽使用了午門區(qū)域的西雁翅樓、正樓及東雁翅樓三個展廳。</p> <p class="ql-block">有序排隊等待入場,密密麻麻的隊伍堪稱壯觀!</p> <p class="ql-block">我們行進在指定線路上 ,<span style="font-size: 18px;">曲曲折折的</span>三個方陣,足足走了50分鐘才到達展區(qū),好累!導(dǎo)游說今天人不算太多,比往常好多了。</p> <p class="ql-block">由午門西馬道登午門城樓看大展,回眸600年一瞬間。</p> <p class="ql-block">展覽共三大主題,鎖定18個關(guān)鍵年份,貫穿明、清、民國、新中國幾大時期。</p> <p class="ql-block">呈現(xiàn)紫禁城的規(guī)劃、布局、建筑、宮廷生活、近現(xiàn)代建筑修繕與文物保護,全面立體地展現(xiàn)了紫禁城600年的經(jīng)歷。</p> <p class="ql-block">穿過長長的走廊,展線全長256米,以四季變化景象為背景,展出文物及史料照片共計450余件。</p> <p class="ql-block">《丹宸永固 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覽主題為“丹宸永固” ,策展團隊成員故宮博物院古建部張杰介紹:“ ’丹宸’象征皇帝的宮殿。此次展覽其實有兩個邏輯線,一個是空間上的邏輯,一個是時間上的邏輯??臻g上的邏輯,我們是先從城開始講,然后到宮,然后再到具體的殿;時間上就是從1406年始建紫禁城,到1420年建成,再到今天2020年,一共600年?!?lt;/p> <p class="ql-block">西雁翅樓展廳 第一部分——宮城一體</p><p class="ql-block">通過3個歷史節(jié)點,講述了北京皇宮從營建到告竣,明代紫禁城布局的改變。</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米白色調(diào),凸現(xiàn)明代石質(zhì)構(gòu)件立體效果。</span></p><p class="ql-block">低頭就可以看到一條筆直的“中軸線”。一條中軸線,一部中國古代史。南起永定門、北至鐘樓,全長達7.8公里的北京中軸線是世界上現(xiàn)存最長、最完整的古代城市軸線,被譽為北京老城的靈魂和脊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青玉明成祖謚冊</span></p><p class="ql-block">該廳展覽的第一件文物,<span style="font-size: 18px;">此冊為明代永樂皇帝即位時,給明太祖朱元璋上謚號的冊文。</span>謚冊共6片,以黃織錦緞相連。每片均是四條拼成,謚冊第1片刻4條龍,第2至5片刻謚文,為楷書填金字,第6片光素?zé)o字。</p> <p class="ql-block">1406年 朱棣營北京</p><p class="ql-block">永樂皇帝于永樂四年(1406)下詔,“以明年五月建北京宮殿”,自此拉開了北京皇宮營建的序幕。</p> <p class="ql-block">銘文城磚 明洪武(1368-1398)明中都宮城遺址出土 鳳陽縣博物館藏</p><p class="ql-block">三塊城磚厚重敦實,每一塊上都有清晰的銘文,不僅有“安慶懷寧縣”這樣的地名,還有“洪武七年”等反映燒制年代的字樣。其中一塊銘文磚上,還清晰燒制出提調(diào)官、司吏及工匠三人的姓名。</p> <p class="ql-block">釋迦摩尼描金佛磚 明永樂(1403-1424)南京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工官及匠人</p><p class="ql-block">配合大量圖板說明及書畫展品,講述明代宮城建設(shè)理念及建筑工程技巧。</p><p class="ql-block">宮殿的建筑、施工有一套完整的管理體系,從總管、設(shè)計到材料采購,施工管理、匠人分工……規(guī)整有序。</p> <p class="ql-block">1420年 紫禁城建成</p><p class="ql-block">永樂十八年(1420)十一月,朱棣發(fā)布詔書,宣告北京宮殿竣工。由此開啟了紫禁城自明至清的使用歷史。</p> <p class="ql-block">《徐顯卿宦跡圖冊》被稱作來自“明朝的紀錄片”。它以繪畫形式詳細記載了徐顯卿成長經(jīng)歷和仕宦生涯,形象地顯示了距今400多年前明中晚期紫禁城午門的模樣。</p> <p class="ql-block">《徐顯卿宦跡圖冊》中繪制的太和殿兩側(cè)還是斜廊式建筑,由于木制斜廊曾多次失火,到清康熙時期,將其改成隔火墻。</p> <p class="ql-block">1535年 欽安殿奉道</p><p class="ql-block">嘉靖十四年(1535),朱厚熜這位篤信道教的皇帝,他在位45年間明代宮苑變化最大。紫禁城北面的欽安殿,就是他為供奉玄天上帝修建而成。</p> <p class="ql-block">午門正樓展廳 第二部分——有容乃大</p><p class="ql-block">通過8個歷史節(jié)點,講述清代紫禁城各個時期建筑格局與風(fēng)格變化。</p> <p class="ql-block">大紅色調(diào),烘托出清代紫禁城宮殿建筑及內(nèi)檐裝飾的華麗與精美。也是本次展覽中最大的展廳。</p> <p class="ql-block">紫禁城宮殿建筑全景模型</p><p class="ql-block">此模型以1:350比例復(fù)原,展現(xiàn)了整個紫禁城的恢宏布局。</p><p class="ql-block">如今,故宮是世界上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皇宮木結(jié)構(gòu)建筑群,也是世界上參觀人數(shù)最多的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1655年 改建坤寧宮</p><p class="ql-block">順治十二年(1655),仿沈陽清寧宮重修坤寧宮。坤寧宮的改建是清朝滿漢文化碰撞、融合的典型體現(xiàn)。</p> <p class="ql-block">左:《御制五體清文鑒》</p><p class="ql-block">中國清代官修的滿、藏、蒙、維、漢五種語言對照的分類辭書。編輯者和成書確切時間不詳。</p><p class="ql-block">五種語言的次序為滿、藏、蒙古、維吾爾、漢。其中在藏語欄下有兩種滿文,一種是“切音”,即用滿文字母逐個轉(zhuǎn)寫藏文的字母;另一種是“對音”,用滿文字母為該詞標(biāo)音。在維吾爾語欄下只有對音。因此共有8欄。</p><p class="ql-block">該辭書對溝通上述民族的文化起了橋梁作用,對探討突厥語、蒙古語、滿通古斯語之間的關(guān)系也有參考價值。尤其是它所匯集的清代維吾爾文資料以及為藏語詞和維吾爾語標(biāo)注的讀音,更為珍貴。</p><p class="ql-block">右:《欽定滿洲祭神祭天典禮》</p><p class="ql-block">清莊親王允祿等奉敕修纂的滿族風(fēng)俗志,六卷。</p> <p class="ql-block">《坤寧宮銘》掛屏</p> <p class="ql-block">坤寧宮夕祭原狀</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坤寧宮西端四間辟為清宮薩滿教祭神的場所。</span></p><p class="ql-block">每天祭祀,寅時朝祭、申時夕祭。<span style="font-size: 18px;">坤寧宮夕祭原狀,展示了七星女神畫像等夕祭用品,具有濃郁的滿族文化色彩。</span></p> <p class="ql-block">腰鈴</p><p class="ql-block">這是薩滿教祭祀時用的腰鈴,是薩滿跳神的代表性樂器,是能通神的祭器。</p> <p class="ql-block">坤寧宮的東端兩間是皇帝大婚時的洞房,年幼登基的康熙、同治、光緒三位皇帝均在此成婚。</p> <p class="ql-block">坤寧宮喜字門 清同治 故宮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這扇喜字門安放在坤寧宮喜房的北側(cè),有出門見喜之意。</p> <p class="ql-block">貂皮金鳳嵌珠寶皇后冬朝冠</p><p class="ql-block">是在冬季遇到朝會,如萬壽、冬至、元旦三大節(jié)慶典,冊立皇后禮儀,或坤寧宮有薩滿教的祭祀活動,太廟祭祖等重要場合才會戴。</p><p class="ql-block">皇后冬朝冠上共飾有10只金蕾絲鳳,經(jīng)過復(fù)雜的工藝手法,使鳳、翟及各種珠寶躍然冠上,金光熠熠,充滿珠光寶氣,堪稱皇宮珠寶中的極品。</p><p class="ql-block">皇后冬朝冠是神圣的,復(fù)雜的裝飾、奇特的選材、鮮明的寓意、莊重的造型,無不體現(xiàn)著皇后的尊貴。</p> <p class="ql-block">紫檀嵚黃楊云龍紋屏風(fēng)及紫檀嵌玉龍紋寶座</p><p class="ql-block">這是一件保存相當(dāng)完好的乾隆寶座,通體采用的是名貴的紫檀木制成,分為三屏式,后邊的靠背和扶手下面 鑲嵌著白玉正龍和火珠。</p> <p class="ql-block">1695年 重建太和殿</p><p class="ql-block">太和殿初建時名為奉天殿,后多次燒毀。康熙十八年(1679)十二月,太和殿遭雷擊焚毀。在康熙帝平定三藩、反擊沙俄、征戰(zhàn)葛爾丹,經(jīng)十余年備料,三十四年(1695)重修工程進入施工階段,歷時兩年竣工,太和殿形成今日所見之形制。</p> <p class="ql-block">太和殿琉璃仙人和走獸 清康熙 故宮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這組脊獸,就是康熙三十四年重建太和殿時的原件,每件小獸都有美好的象征寓意。十件琉璃瓦脊獸: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押魚、獬犭、斗牛、行什。</p> <p class="ql-block">行什只在太和殿出現(xiàn),是個孤例,也是太和殿建筑無上等級的體現(xiàn)。傳說行什具有防雷和消災(zāi)免禍的功能。</p> <p class="ql-block">1723年 入主養(yǎng)心殿</p><p class="ql-block">養(yǎng)心殿于雍正元年(1723)具備了“政寢合一”的特點,見證了此后波瀾起伏的內(nèi)政外交、權(quán)力易主,成為清朝中后期實際的政治心臟。</p> <p class="ql-block">《工程做法》</p><p class="ql-block">清代為加強建筑業(yè)的管理,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由工部編定并刊行了一部《工程做法》的術(shù)書,作為控制官工預(yù)算、作法、工料的依據(jù)。書中包括有土木瓦石、搭材起重、油畫裱糊等十七個專業(yè)的內(nèi)容和二十七種典型建筑的設(shè)計實例。該書雖然不盡完善,但對研究清代初期的建筑技術(shù)水平而言,是一份相當(dāng)完備的資料。</p><p class="ql-block">清工部《工程做法》和宋《營造法式》被認為是研究中國建筑的兩部文法課本。</p> <p class="ql-block">左:《養(yǎng)心殿寶》印 右:銅直柄紐 “養(yǎng)心殿造辦處圖記”</p> <p class="ql-block">御制養(yǎng)心殿記</p> <p class="ql-block">養(yǎng)心殿明瓦喜棚燙樣</p><p class="ql-block">樣式獨特,為現(xiàn)存燙樣藏品中不可多得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銀間鍍金三世章嘉國師坐像</p> <p class="ql-block">乾隆皇帝佛裝像唐卡</p><p class="ql-block">在這張變裝像中,居于中心的是乾隆皇帝,他自詡為文殊菩薩在世間作為輪轉(zhuǎn)圣王的化身,有拯救眾生,護持佛法的責(zé)任,所以對于佛教中與自己的角色相似的尊神總是不厭其煩地反復(fù)繪制供奉,既是敬佛,也是自勉。他的“御容佛像”,更是這種思想最直白的表達,充滿了理想主義的色彩。</p> <p class="ql-block">三希堂,位于故宮養(yǎng)心殿的西暖閣,僅為八平方米,是乾隆皇帝鐘愛的書房,它以藏書珍貴豐富著稱,也是其作為養(yǎng)心殿主人留下的最明顯的標(biāo)志。乾隆皇帝書寫的“三希堂”匾額至今還懸掛在墻上,兩側(cè)對聯(lián)為“懷抱觀古今;深心托豪素”(其中豪素指書法),它也是由兩個古對集成,是上聯(lián)平聲結(jié)尾,下聯(lián)仄聲結(jié)尾的一個特例。</p><p class="ql-block">三希堂存有三件晉人法帖,分別是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和王珣《伯遠帖》。乾隆常常伏案把玩,愛不釋手。</p><p class="ql-block">三件法帖歷盡磨難,目前分藏于臺北和北京故宮。</p><p class="ql-block">三希之名還包括周敦儒的“圣希天”、“賢希圣”、“士希賢”之意。</p><p class="ql-block">圖中下部四件文物為:青玉行旅圖筆筒、青玉四峰筆架、象牙管“萬國來朝”紫毫筆、黑漆描金套盒文具。</p><p class="ql-block">乾隆皇帝在位60年,不但豐富了養(yǎng)心殿的藏品和陳設(shè),也對整個紫禁城的營建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p> <p class="ql-block">上圖:養(yǎng)心殿勤政親賢殿內(nèi)景</p><p class="ql-block">養(yǎng)心殿西次間,是雍正皇帝處理朝政和批閱奏折的地方,雍正皇帝手書的“勤政親賢”匾以及身后的“惟以”、“豈為”紙對就懸掛于此,也是來警示自己的言行和理想。這間房間也被稱作勤政親賢殿。</p><p class="ql-block">下圖:雍正帝御筆“勤政親賢”匾</p><p class="ql-block">是雍正皇帝的政治理想和為君之道。</p> <p class="ql-block">雍正帝御筆對聯(lián) 清雍正(1723-1735)位于養(yǎng)心殿西次間“勤政親賢”匾下方 故宮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惟以一人治天下;豈為天下奉一人?!背鲎詮?zhí)N古《大寶箴》,可見雍正對其十分熟悉和推崇。</p> <p class="ql-block">紅漆皮奏折匣</p><p class="ql-block">雍正七年軍機處成立,相當(dāng)于雍正皇帝的秘書處,也是當(dāng)時的最高權(quán)利機關(guān)。雍正皇帝非常鼓勵大家上密奏,以便了解朝廷的方方面面。上密奏時,需將密奏放進匣子之內(nèi)。為防止被人私拆密折泄密,奏折都上鎖封緘。</p> <p class="ql-block">金嵌珠石金甌永固杯 清乾隆(1736-1795)</p><p class="ql-block">這件千年金銀器巔峰之作,一面中部鏨篆書“金甌永固”,一面鏨“乾隆年制”四字款,外壁滿鏨寶相花。</p><p class="ql-block">明窗開筆是皇帝新年舉行的第一次書寫儀式,創(chuàng)自清代雍正帝。</p><p class="ql-block">元旦子正(零點),在養(yǎng)心殿東暖閣明窗處放內(nèi)注屠蘇酒的金甌永固杯;旁設(shè)玉燭臺、紅漆雕云龍盤,盤上置一個八吉祥爐和兩個古銅香盤?;实巯蕊嬐捞K酒,然后親自點燃玉燭臺上的蠟燭,把萬年青筆在八吉祥爐上熏一下,書寫吉語,以祈新年福祉。</p><p class="ql-block">杯上刻“金甌永固”,寓意江山永固;燭臺上刻“玉燭長調(diào)”,寓意風(fēng)調(diào)雨順;筆桿上刻“萬年青”,寓意大清基業(yè)萬年。</p><p class="ql-block">一切美好的寓意,盡在一個極盡奢華的杯子上。</p> <p class="ql-block">1738年 改乾西五所</p><p class="ql-block">乾隆皇帝對乾西五所的改建,將乾清宮東、西五所相對稱的格局打破,乾西五所的建筑式樣與功能也發(fā)生了根本性變化。</p> <p class="ql-block">《御制重華宮記》冊、“重華官司房”木章、青玉交龍紐“重華宮寶”印、碧玉辟邪紐“重華宮”印。</p><p class="ql-block">重華宮位于故宮御花園的西面、內(nèi)廷西六宮之北。原是乾隆皇帝作為皇子時居住的潛邸——乾清宮西二所。乾隆皇帝即位后,為了強化皇權(quán),1738年對乾西二所進行大規(guī)模改造,并將其升為宮。</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尚書?虞書?舜典》中有“此舜能繼承堯,重其文德之光華”的句子。大臣建議取其中“重華”二字,做為乾隆潛邸的名字。這正合乾隆心意,因為大舜早已是他學(xué)習(xí)的榜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重華宮成為紫禁城內(nèi)一組相對獨立的重要宮殿,成為集宴賞、娛樂和休息于一體的重要活動場所。</span></p> <p class="ql-block">青玉乾隆帝《重華宮記》</p><p class="ql-block">按照慣例,重華宮在竣工后,就該寫一篇記,但乾隆卻遲遲不肯動筆。直到1783年,73歲高齡的他才在《重華宮記》中道出了其中玄機:大學(xué)士鄂爾泰、張廷玉給我的潛邸取名為“重華”,雖是稱頌之意,但卻給我制定了一個典范,讓我只有進步,不能后退。經(jīng)過四十多年的努力,雖沒有達到熙世化民的程度,但感覺自己并沒有去貪圖享樂,而是像大舜那樣永遠堅守天道,把善施與天下。有了這些理由,乾隆才認為,自己沒有辜負“重華”之名。</p> <p class="ql-block">重華宮六殿神木神牌</p><p class="ql-block">重華宮茶宴沒有固定的時間,一般在正月初二到初十之間選一個吉日舉辦。參加宴會,只有皇帝親近信任的大臣才能得到邀請,這種茶宴不同于喝酒吃肉的那種宴會,它完全是飲三清茶、吃點心,再有就是跟皇帝一起作詩。這是一種寵遇很高的宴會,乾隆八年開始,是八位大臣跟皇帝一起作詩飲茶,到了十八年增加到十八位,它寓意唐太宗十八學(xué)士登瀛洲;到了二十八年增加到二十八位,它寓意著天上二十八星宿。其實,茶宴是一種文臣宴,茶宴上要飲三清茶,三清茶由梅花瓣、佛手片和松子仁三種材料組成,它寓意著是松竹梅。品茶的茶碗也是特別的,上面有乾隆皇帝專門為三清茶所做的詩。而在茶宴結(jié)束后,乾隆皇帝還會把精美的三清茶碗和一些書畫古玩,賞賜給參與茶宴的大臣,表達對他們的重視,因此,很多朝廷重臣都把參加茶宴,當(dāng)成是莫大的榮耀。</p><p class="ql-block">茶宴上,乾隆皇帝往往另作律詩一、二首,命人刻匾懸于崇敬殿內(nèi)檐,至乾隆六十年(1795年)時已掛滿四周。此后嘉慶皇帝將重華宮茶宴聯(lián)句作為家法,于每年的正月初二至初十期間舉行。道光年間仍時有舉行,咸豐以后終止。</p> <p class="ql-block">1776年 建成寧壽宮</p><p class="ql-block">寧壽宮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落成,展現(xiàn)了乾隆帝對歸政后閑適生活的企盼,同時也潛藏著他作為一個文人天子的精神寄托。里面的一磚一瓦都代表了當(dāng)時工藝巔峰水平。</p><p class="ql-block">圖下方為符望閣東間紫檀邊框鏨銅鎏金炕沿板</p><p class="ql-block">古代工匠使用了復(fù)雜的鏨銅、鎏金、裝飾工藝,技法高深莫測、巧奪天工,讓人嘆為觀止。</p> <p class="ql-block">上圖:嵚琺瑯宮廷人物圖掛屏</p><p class="ql-block">下圖:符望閣西間紫檀邊框百寶嵌炕沿板</p><p class="ql-block">用大量珍貴的玉石、珊瑚等寶石制作而成。</p> <p class="ql-block">三友軒紫檀嵌玉檻窗</p><p class="ql-block">配有書畫,還鑲嵌新疆和田白玉菱形淺浮雕如意紋。</p> <p class="ql-block">樂壽堂嵚琺瑯書畫屜心隔扇</p><p class="ql-block">以上兩件都是來自寧壽宮不同建筑上的最貴重的門窗。分別鑲嵌著琺瑯、瓷片、玉石或玻璃,木框都是上等的紫檀。</p> <p class="ql-block">符望閣南間描金銀漆紗橫披窗槅心</p><p class="ql-block">符望閣一片漆紗,誕生于1773年,2020年首次公開展出。專家指出:以今天的科學(xué)技術(shù)手段,仍然不能原樣復(fù)制。</p> <p class="ql-block">與A4紙一樣薄,卻由紗芯層、紙樣層、貼金層、打底層、暈染層、勾線層六層組成。</p><p class="ql-block">這件漆紗的表面已經(jīng)非常脆弱,此次展覽之后恐怕再難展出了。</p> <p class="ql-block">1859年 連通長春宮</p><p class="ql-block">咸豐九年(1859),基于對理政空間的需要,長春宮一區(qū)開始被改造,從而改變了西六宮的建筑格局。</p> <p class="ql-block">長春宮燙樣 清同治(1862-1874) 故宮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展出的長春宮燙樣,是清同治年間做的。小院一派夏意融融,涼棚幾乎覆蓋整個院落,上開天窗、亮窗,窗上懸掛布帳,既可遮陽,也能通風(fēng),宮人可根據(jù)陽光強弱調(diào)整布帳。</p><p class="ql-block">燙樣是根據(jù)一定比例,用草紙板、秫秸、油蠟和木料等材料加工制作的建筑模型,因制作工藝中有一道熨燙工序,故稱為燙樣。</p><p class="ql-block">這件長春宮燙樣來自清代著名的建筑師家族“樣式雷”。雷氏家族自康熙25年至清末,前后八代主持或參與了眾多皇家建筑的設(shè)計,存留的近2萬件建筑設(shè)計圖紙已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記憶名錄》,迄今為止,仍然是名錄中規(guī)模最大、內(nèi)容最豐富的古代建筑圖像資源。</p> <p class="ql-block">咸豐九年(1859)拆除長春宮的宮門長春門,并將啟祥宮后殿改為穿堂殿,咸豐帝題額曰“體元殿”,漢、滿兩種文字,上鈐有“咸豐御筆之寶”方印。長春宮、啟祥宮兩宮院由此連通。</p> <p class="ql-block">檀香木交龍紐“長春宮精鑒璽”、青玉交龍鈕“慈禧謚寶”。</p><p class="ql-block">同治年至光緒十年(1884年),慈禧太后一直在長春宮居住。</p> <p class="ql-block">左:宣德款青花纏枝靈芝紋瓶 右:郎窯紅釉膽式瓶</p><p class="ql-block">紅釉膽式瓶,釉色暗沉,玻璃質(zhì)感強,是康熙朝模仿明宣德寶石紅釉基礎(chǔ)上,所創(chuàng)燒的一種高溫銅紅釉。由于燒造過程對燒成氣氛、溫度等技術(shù)要求很高,燒制一件成功的產(chǎn)品非常困難。</p> <p class="ql-block">孔雀綠釉菊瓣式侈口尊</p><p class="ql-block">這是雍正年間燒制的孔雀綠釉尊。在古人看來,最綠的顏色就是藍,所以才有“孔雀綠釉”這個特殊叫法。在中國陶瓷發(fā)展史上,是難得一見、極為名貴的珍稀品種。目前珍藏于我國各大博物館的實物標(biāo)本資料也極為稀少。</p> <p class="ql-block">白玉太極紋活心璧</p> <p class="ql-block">白玉三星圖插屏</p><p class="ql-block">正面浮雕福祿壽三星,壽星拄杖捧桃,福星手持靈芝,祿星手拿書卷。遠處兩只山羊口銜靈芝,神態(tài)悠閑,天空中一只仙鶴飛翔,和地上另一只仙鶴遙相呼應(yīng)。</p><p class="ql-block">底部是碧玉架,高浮雕、鏤雕花葉紋。呈現(xiàn)的是一派和諧、祥瑞之象。</p> <p class="ql-block">長春宮款粉彩桃蝠紋筆筒 清(1644-1911)</p><p class="ql-block">白玉管壁玉斗翠毫提筆</p> <p class="ql-block">明黃色緞繡藤蘿紋夾襯衣 <span style="font-size: 18px;">清光緒(1875-1908)</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這是一件光緒后妃穿的內(nèi)襯衣,采取二至四色暈的裝飾方法,運用平針、纏針、套針、戧針、釘線等多種刺繡針法繡制,其構(gòu)圖繁而不亂,設(shè)色艷而不俗,隨處可見皇家風(fēng)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紫藤上面有很多顏色的蝴蝶在飛舞,周圍的裝飾有雪青色的云鶴紋、月白色的云龍紋,還有寶藍色的曲水紋,非常的漂亮。它是清朝中后期后妃服飾中,最具有特色的服飾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1902年 重建武英殿</p><p class="ql-block">武英殿分別于同治八年(1869)、光緒二十八年(1902)經(jīng)歷兩次火災(zāi),在內(nèi)憂外患的局勢之下進行了兩次艱難的重建,反映出當(dāng)時清廷的拮據(jù)與無奈。</p> <p class="ql-block">武英殿木腰牌</p> <p class="ql-block">銅火筒</p><p class="ql-block">由于紫禁城多為木質(zhì)結(jié)構(gòu),防火尤其重要,因此宮廷置辦了大量的滅火器材。</p><p class="ql-block">古代的滅火器——銅火筒,又稱“水槍”。拉動桶內(nèi)的銅條,將水吸入,再推動銅條,水就會噴出來。</p> <p class="ql-block">銅水激筒</p><p class="ql-block">清代的消火栓,它是古代用于救火的揚水器。宮殿著火時,太監(jiān)拎水桶滿水?dāng)R在火場旁,將激桶置于水桶之中,用力上下一擄,就能將水注升空,揚程高達20米。</p> <p class="ql-block">消防頭盔</p><p class="ql-block">20世紀初的消防頭盔,頭盔有一顆五角星,上方寫著“消防隊”。</p><p class="ql-block">古人絞盡腦汁防火,可以看出當(dāng)時故宮消防隊伍的演進。也提示了現(xiàn)在的我們:防火在任何時期都是建設(shè)平安故宮的重中之重。</p> <p class="ql-block">1909年 探秘靈沼軒</p><p class="ql-block">靈沼軒建于宣統(tǒng)元年(1909),體現(xiàn)了“中西合璧”的建筑風(fēng)格,因辛亥革命爆發(fā)而被迫停工,至今未完工。</p> <p class="ql-block">延禧宮燙樣</p> <p class="ql-block">1908年,隆裕太后在原延禧宮舊址上,掘地為池,蓄水養(yǎng)魚,命名“靈沼軒”,又名“水晶宮”,它是故宮內(nèi)僅存的以磚石和金屬為主題結(jié)構(gòu)的西洋式建筑。建筑上<span style="font-size: 18px;">的鋼梁來自英國,內(nèi)壁瓷磚來自德國著名的瓷磚,品牌“VILLEROY&BOCH”(中文名“唯寶”)。</span></p> <p class="ql-block">靈沼軒中央八角亭外壁鋼板</p> <p class="ql-block">靈沼軒瓷磚 清宣統(tǒng) 故宮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東雁翅樓展廳 第三部分——生生不息</p><p class="ql-block">通過7個歷史節(jié)點,以老照片、歷史文獻為展陳,再現(xiàn)故宮從皇宮到博物院,不斷推陳出新的勃勃生機。</p> <p class="ql-block">青綠色調(diào),意在表示故宮博物院成立后生機勃勃、欣欣向榮的發(fā)展景色。</p> <p class="ql-block">龍亭</p><p class="ql-block">是明清時期皇家祭祀大典中,用于運送神位的工具。</p> <p class="ql-block">1914年 初開紫禁城</p><p class="ql-block">1914年10月,古物陳列所正式開幕,紫禁城自此對公眾開放。古物陳列所規(guī)模初具,成為民國初年北京觀摩古物和精研畫法的藝術(shù)殿堂。</p> <p class="ql-block">清帝退位詔書 1912年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p><p class="ql-block">辛亥革命后的第二年,隆裕太后在養(yǎng)心殿頒布的退位詔書。1912年2月清帝溥儀退位,暫居紫禁城內(nèi)廷。表述清朝皇帝溥儀退位,清朝終結(jié)。</p><p class="ql-block">1924年11月5日攝政內(nèi)閣公布“修正清室優(yōu)待條件”,要求溥儀即日出宮。</p> <p class="ql-block">1925年 肇建博物院</p><p class="ql-block">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開院典禮在乾清門內(nèi)隆重舉行,各界人士到會觀摩,廣大民眾參觀踴躍。</p> <p class="ql-block">1933年 戰(zhàn)時護古物</p><p class="ql-block">1933年,故宮文物南遷,歷時八余載,行程數(shù)萬里,創(chuàng)造了典守國寶的奇跡。</p> <p class="ql-block">《北平故宮博物院古物館南遷物品清冊》</p><p class="ql-block">此書是故宮文獻館為南遷檔案、文物編印的詳細清冊,記載了文獻館運滬文物的名稱與件數(shù)。其中包括宮中檔案、樂器、儀仗、武器、冠服盔甲等3773箱。還有一張《文物播遷經(jīng)過路線圖》詳細記錄了20世紀30年代故宮文物輾轉(zhuǎn)遷移保護的歷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中和殿透視圖</span></p><p class="ql-block">1933年,日軍進犯山海關(guān)。梁思成、邵力工帶領(lǐng)營造學(xué)社成員組成測繪隊伍,帶著相機與繪圖工具進入故宮,對故宮建筑進行搶救性質(zhì)的全面測繪。</p> <p class="ql-block">石階細部圖</p><p class="ql-block">測繪持續(xù)4年多,完成測繪圖700余張,保留了大量珍貴的古建筑基礎(chǔ)資料。直至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fā),測繪工作被迫中止。</p> <p class="ql-block">雖然沒有現(xiàn)代先進的3D掃描技術(shù),但如今再看這些測繪圖紙,卻一絲不茍,無一錯漏,精益求精,堪稱完美。聯(lián)想到抗戰(zhàn)時艱苦的條件,尤為讓人敬佩。</p> <p class="ql-block">右圖:1945年太和殿廣場舉行受降儀式(1945年個人收藏)</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直到1945年抗戰(zhàn)勝利,文物陸續(xù)回遷。</span></p><p class="ql-block">左圖:午門城臺上掛“故宮博物院”石匾(20世紀40年代故宮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三年后,古物陳列所歸并故宮博物院,故宮25年前呈送的“完整故宮保管計劃”最終實現(xiàn)。</span></p> <p class="ql-block">1949年 重整修繕隊</p><p class="ql-block">1949年成立的故宮工程小組以“保護為主 ,搶救第一”為原則,逐步改善了建筑的保存狀況。</p> <p class="ql-block">1961年 首薦頒國保</p><p class="ql-block">1961年,國務(wù)院總結(jié)建國十年來的古建筑保護經(jīng)驗,發(fā)布了《文物保護管理暫行條例》。這是我國第一部綜合性文物保護法令,同時還公布了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故宮位列其中。</p> <p class="ql-block">1987年瑰寶列世遺</p><p class="ql-block">1987年12月7日至11日,世界遺產(chǎn)大會在巴黎召開,故宮與中國其它五處文物古跡被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成為全世界人民公認的文化寶藏。</p> <p class="ql-block">列入世界遺產(chǎn)的證書</p><p class="ql-block">(1987年故宮博物院藏 復(fù)制品)</p> <p class="ql-block">2002年 大修百年計</p><p class="ql-block">2002年10月17日,故宮武英殿大修試點工程開工儀式舉行,標(biāo)志著故宮自辛亥革命以來規(guī)模最大、歷時最久、修繕建筑最多的保護工程拉開序幕,被譽為“世紀大修”。</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清末秫秸桿頂棚裱糊場景模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展覽也呈現(xiàn)了故宮百年間修繕的成果</span></p> <p class="ql-block">養(yǎng)心殿正殿東暖閣后檐明瓦窗罩構(gòu)造模型</p><p class="ql-block">它使用釘子鋪設(shè)在木壓條內(nèi),室內(nèi)自然光透過明瓦照進屋內(nèi),朦朧而輕柔之美與江南建筑的意蘊一脈相承。</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左:海月原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右:養(yǎng)心殿正殿東暖閣后檐明瓦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明瓦片曾被認為是云母,而經(jīng)過科技驗測,確認其是名為海月的貝殼。清代皇家宮殿和園林中多處有使用明瓦的記載。如今現(xiàn)存實物除養(yǎng)心殿外,已難尋實跡。</span></p> <p class="ql-block">永壽宮正殿升降龍?zhí)旎ú十嬓?lt;/p> <p class="ql-block">金箔樣品</p><p class="ql-block">左圖:赤金 右圖:庫金</p><p class="ql-block">古建筑油飾彩畫工藝的重要工序貼金,用金箔裝飾彩畫圖案,可增加畫作的輝煌效果。</p><p class="ql-block">金箔是黃金錘成的薄片,需經(jīng)過12道工序才能制成?,F(xiàn)今生產(chǎn)的金箔有庫金(含金98%)和赤金(含金74%)之分。它薄如蟬翼,單張平均厚度僅0.15微米。</p><p class="ql-block">故宮大修工程中的247萬張金箔皆來自南京,南京金箔鍛制技藝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p> <p class="ql-block">至此,看過了故宮整整600年的風(fēng)風(fēng)雨雨,這樣的故宮,一生只有一次。</p><p class="ql-block">參觀完展覽,走出東雁翅樓,從午門東馬道離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