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shù)重山”詩里的京口,就是與揚州一江之隔的鎮(zhèn)江,“<b>鐵甕城</b>”里的東吳霸業(yè)、“北顧”的雄心都在歷史上留下了華美的篇章。</p> <p><br></p><p><b> 焦山</b>是長江中唯一四面環(huán)水的島嶼,故有“<b>浮玉山”</b>之美譽,又因焦山名勝大多掩映在山蔭云林中,又有<b>“山裹寺”</b>之諺,古剎、碑林、摩崖石刻也給焦山增添了無窮雅趣。</p> <p> 古剎“<b>定慧寺</b>”由康熙帝欽定寺名,寺前有兩亭,“焦公亭”紀念東漢隱士<b>焦光</b>,焦山因公隱居山中而得名,“茗公亭”紀念為重建定慧寺作出重大貢獻的<b>茗山</b>法師。</p> <p><b> “焦山碑林”和</b>”<b>摩崖石刻“,</b>使焦山成為蜚聲海內外的<b>書法之山。</b></p><p> "焦山碑林"陳列館位于焦山東麓,原名寶墨軒,始建于北宋慶歷年,珍藏歷代碑刻400余方,與西安碑林齊名。</p> <p> 園中的宋代古槐。</p> <p> "似蓬萊徑"盡頭建<b>蘭亭</b>,展出<b>米芾</b>摹本《蘭亭集序》。</p> <p><b> “御碑亭”</b>是乾隆帝南巡所立,正面是乾隆帝所作《游焦山歌》,背面是《游焦山作歌疊舊作韻》,該碑以整石雕成,四周刻著九龍云水紋浮雕。</p> <b>摩崖石刻</b>,分布于焦山西麓一百余米的懸崖峭壁之上。 <p> 清?趙孟奎的“<b>浮玉”</b>。</p> 國寶級文物摩崖石刻<b>《瘞鶴銘》</b>,現(xiàn)將脫落的碎石粘合嵌于石內,外建歇山頂半亭予以保護。 <p> 根據(jù)對《<b>瘞鶴銘》</b>的行筆風骨以及書寫內容、用詞文風等的研究,學術界一致認定瘞鶴銘是東晉時期的遺物,被稱為<b>“大字之祖”</b>。</p> <p> 乾隆帝六下江南,五上焦山,反映了這位帝王對焦山風景的喜愛,駐蹕行宮是一座精致小巧的庭園。</p> <p> 行宮前有一景<b>鶴隱浮玉</b>,鶴隱橋狀如滿月。</p> <p> 焦山東側的山腳下,有面對長江排成馬蹄形的八座古炮臺,為橢圓型暗堡式,內設近8000斤大炮,是保存較為完整的近代炮堡遺址。</p> <p><br></p><p><br></p><p><b> 北固山</b>以險峻著稱,因三國故事而名揚千古,前峰山腳下是孫權所筑<b>鐵甕城</b>舊址。</p> 清暉亭前有一座8米高的<b>鐵塔</b>,塔基及一、二層為宋代原物,其余系明代所鑄,塔身八面四門,每面都有形態(tài)各異的佛像和飛天造型。 鐵塔向西,有<b>《望月望鄉(xiāng)》</b>詩碑,碑上詩文系日本遣唐使阿倍仲麻呂(漢名晁衡)所作,詩中寫道:"翹首望東天,神馳奈良邊。三笠山頂上,想又皎月圓?!? 伏兵長廊盡頭建有一座亭軒,墻上嵌有條石<b>"天下第一江山"</b>六個大字,為南宋著名書法家吳據(jù)書寫。 <p> 篆書楹聯(lián):“地窄天寬江山雄楚越,漚浮浪卷棟宇自孫吳”描繪了甘露寺的氣象。</p> <p> 穿過”<b>南徐凈域</b>“拱門就是甘露寺,相傳這里就是<b>劉備招親</b>之處,門楣刻著“古甘露禪寺”五個大字。</p> 甘露寺雄居山巔,建筑采取“以寺鎮(zhèn)山,飛閣凌空”之勢,穩(wěn)居<b>“寺冠山”</b>美譽, <p> 甘露寺東北側有“凌云亭”,又名<b>祭江亭</b>,這里是北固山后峰之巔。</p> 祭江亭楹聯(lián)(集句):客心洗流水,蕩胸生層云。<br><br> <p><b> 多景樓</b>是北固山風景最佳之地,宋元以來經常為歷代文人雅士聚會賦詩之所,樓上匾額是米芾所書<b>"天下江山第一樓",</b>樓名取自唐·李德裕詩句"多景懸窗牖"。</p> <p> 樓梯墻上有一塊<b>“北固勝境”</b>的磚雕。</p> 南側圍墻上嵌有清-劉墉題寫<b>“甘露流芳”</b>。 頂峰處建有一幢仿宋十字脊三重檐的樓閣,這就是大名鼎鼎的<b>北固樓,</b>明二暗三重檐,匾額上三個大字是毛澤東主席手書。 樓內展出復制的宋畫<b>“千里江山圖“。</b> 毛澤東主席手書辛棄疾詞《南鄉(xiāng)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北固樓回望。 <p><b> “宏開鷲嶺”</b>是北固山宏偉壯麗的寫照。</p> <p> 南宋詞人<b>辛棄疾</b>屢次登臨北固山,寫下了《南鄉(xiāng)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抒發(fā)收復失地、報國強民的忠肝義膽,卻只留下壯志未酬的悲涼“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b>“中國宋詞第一山”</b>的北固山(<b>北顧</b>)也成為了傳唱千古的文化符號。</p> <p><br></p><p><br></p><p> <b>金山寺</b>依山而造,廟宇鱗次櫛比,慈壽塔聳立于山巔,無論近觀遠眺,總見寺而不見山,整個金山仿佛就是一座宏偉壯麗的寺廟,構成了<b>"寺裹山"</b>的奇特風貌。</p> <p> 金山寺始建于東晉,是<b>水陸法會</b>的祖庭(法會是漢傳佛教經懺法事中最為隆重的一種大型綜合性法事活動)。</p> <p> 清康熙帝御筆題寫"<b>江天禪寺</b>"。</p> 金山寺中的碑刻<b>“龍虎鸞鳳"。</b> 傳說中梁紅玉就在<b>“妙高臺”</b>擊鼓戰(zhàn)金兵。 金山高處有“留云亭”,石碑上<b>“江天一覽”</b>四個字系康熙帝御筆。 天水相連,波光粼粼的塔影湖。<br> 近距離感受<b>“寺裹山”</b>的風貌。 <p> </p><p><br></p><p><b> 西津渡古街</b>位于云臺山麓,是依附于破山棧道而建的一處歷史遺跡,全長約 1000 米 ,古街上的建筑多為明清時期的遺跡。</p> <p> "<b>昭關石塔</b>"是建于元代的過街石塔,旁邊是<b>救生會</b>。</p> <p> 鐵柱宮。</p> <p> 青石板路上深深的車轍印證了這千年古渡的繁華。</p> <h5>(該圖片引用自網(wǎng)絡)</h5> <p> 唐代詩人張祜塑像,旁邊石刻是那首著名的《<b>題金陵津渡</b>》:金陵津渡小山樓,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兩三星火是瓜洲。</p> 西津渡古街繁華熱鬧更勝往昔。 <p> 遠處是蒜山頂上“<b>算山亭</b>”。</p> <p> 后面是云臺山,山頂?shù)慕ㄖ窃婆_閣。</p> 古戲臺。 <p> 英國領事館舊址是座拱券廊式建筑。</p> <p> 白娘子水漫金山、劉備招親、梁紅玉擊鼓戰(zhàn)金兵、杜十娘怒沉百寶箱這些美麗傳說,至今仍在這片土地上代代相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