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二十三兒 過小年兒</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文/路喆</span></p><p class="ql-block"> 臘八節(jié)的來源是上古時期開始的“赤豆打鬼”,和夏商周時代的“冬祭”之說,以及佛教的“臘八粥”。冬祭就是臘祭,臘祭祭的是田地、農(nóng)神等。先秦時,祭的范圍,又增加了祭祀祖先和家神,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灶神、井神。漢代開始,祭的五位家神也有變化,指的是“門、戶、天窗、灶、行(門內(nèi)土地)”。由此可知,從先秦到漢代,受祭五位家神雖有所變化,但“灶神”卻一直存在。而且臘月二十三這天,還是民間專門“祭灶”的日子,并由此又衍生出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祭灶節(jié)。</p><p class="ql-block"> 灶神,還有司命灶君、灶君、灶王等稱謂,民間則大多尊稱“灶王爺”。傳說這位神仙爺爺是玉皇大帝派駐在每家每戶的監(jiān)督員,肩負著護灶和保護一家人安全的職責,當然,還有最重要的還是監(jiān)督考察這一家一年的行為道德、一言一行、所作所為。監(jiān)督員如此重要,每家每戶自然不敢慢待,灶神就成了一家之主。但這個一家之主卻任事不干,戶口冊上也不顯示,平時就在灶臺旁邊的神龕里端端正正的坐著,本家還給灶王爺成了個家,讓灶王奶奶的畫像也陪伴著,一起接受人間的煙火供奉。而到了臘月二十三日這一天,灶神將要上天向玉皇大帝匯報這一家的功過是非,玉皇大帝根據(jù)匯報情況來決定下一年對這一家的獎優(yōu)罰劣,年三十灶神再回來繼續(xù)監(jiān)督這一家新一年的所作所為,直到下一年的臘月二十三。如此循環(huán)往復,不厭其煩,索性便成了節(jié)。灶神畫像的兩旁是一副對聯(lián),上聯(lián)是“上天言好事”,下聯(lián)是“回宮降吉祥”,橫批是“一家之主”。這是本家的美好愿望,為了實現(xiàn)這個愿望,就要給灶王爺供吃供喝,并在臘月二十三這天,把灶王爺和灶王奶奶的畫像取下來,并在其嘴上抹上蜜糖,“二十三,糖瓜粘”的俗語由此而來。然后,用稻草為灶神扎一草馬,畫像和草馬一起燒掉,就算“上天言好事”去了,這個過程叫“辭灶”。大年三十再把灶神“請”回來,灶王還要與諸神來人間過年,家家戶戶燒(紙)轎馬,灑酒三杯,送走其他諸神以后,用一幅新灶神畫像貼在灶臺邊的神龕里,就是“回宮降吉祥”了,這個過程叫“接灶”。而整個的操作過程步驟作為習俗沿襲下來,就是“祭灶”,臘月二十三這天,就是“祭灶節(jié)”了,祭灶節(jié),其實就是各家歡送灶神“上天言好事”的節(jié)日。</p><p class="ql-block"> 祭灶的習俗,自古就有。據(jù)說,夏禹時代,灶君就已經(jīng)成了民間尊崇的一位大神?!抖Y記.月令》云:“祀灶之禮,設主于灶徑?!痹顝郊丛钸叧衅髦铩?梢妰汕Ф嗄昵耙延屑涝钪Y,且歷代相沿成習?!墩撜Z》中有“與其媚與奧,寧媚與灶”的話。媚是諂媚、巴結,這里指祭祀;奧是傳說中的一位高貴的神;灶就是灶神,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與其去祭祀高高在上的“奧神”,寧愿祭祀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灶神”。說明,在春秋時代已有祭灶的記載。《戰(zhàn)國策趙策》云:“復滌偵謂衛(wèi)君曰:臣嘗夢見灶君”。唐羅隱送灶詩亦有“一盞清茶一縷煙,灶君皇帝上青天”的詩句。祭灶時要設立神主,用豐盛的酒食作為祭品,還要輔助陳列鼎俎等祭器、設置籩豆等禮器,還有迎尸等儀式,“迎尸”就是由活著的人立著代替逝去之人接受祭拜,這里指代灶神,有很明顯的原始崇拜的意味。到了后代,“迎尸”用畫像代替了。</p><p class="ql-block"> 從漢武帝起,采用夏朝歷法制度,規(guī)定孟喜月(元月)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即夏歷的正月初一稱為元旦。民間稱正月初一為“大年”,而祭灶節(jié)的莊重熱鬧程度僅次于“大年”,所以,自古以來,又把臘月二十三這天稱為“小年”,故有“二十三兒,過小年兒”之說。在古代,小年,并非專指一個日子,由于各地風俗,被稱為“小年”的日子也不盡相同?!靶∧辍痹诟鞯赜胁煌母拍詈腿掌冢狈降貐^(qū)是臘月二十三,南方大部分地區(qū)是臘月二十四,江浙滬地區(qū)把“臘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稱為小年,南京地區(qū)稱正月十五的元宵節(jié)為小年,云南部分地區(qū)小年日期是正月十六,西南和北方部分地區(qū)小年日期是除夕。小年的民俗活動主要有掃塵、祭灶等,就是說小年的習俗包括祭灶,但又不僅僅限于祭灶。小年被視為過年的開端,此后,每天都有過年的各種準備活動和不同的習俗,直到到大年初一。因此,也造成了祭灶的日子并不一致,不管官、民、僧、道,都需要生活吃飯,都有鍋灶,也就都需要祭灶。祭灶也就有“官三民四僧道五”之說,就是說,官方是臘月二十三,民間是臘月二十四,而道士和尚則是臘月二十五。還有“官三民四船五”的傳統(tǒng)。也就是說,官方是臘月二十三,民間是臘月二十四,而船上人家則是臘月二十五。而官方和民間的區(qū)別則主要體現(xiàn)在地域上。北方地區(qū),做為政治中心的時間較長,受官方影響較大,因此多為臘月二十三;南方地區(qū)遠離政治中心時間長,受官方影響小,便為臘月二十四;而鄱陽湖等沿湖的居民,則保留了船家的傳統(tǒng),祭灶節(jié)定在臘月二十五。清雍正年間開始,每年臘月二十三在坤寧宮祭祀灶神等神,以后王族、貝勒隨之在二十三這天,民間于是也效仿官方于臘月二十三祭灶。自此,在臘月二十三祭灶成為“祭灶節(jié)”固定的日子和“小年”的固定習俗,便推廣開來,延續(xù)至今。而小年的另一個主要習俗“掃塵”,則留在臘月二十四進行,“二十四掃房子”之說,就由此而來。</p><p class="ql-block"> 祭祀灶王爺是個大事兒,程序嚴謹、莊重,祭品當然也不敢含糊。因此,祭灶節(jié)的習俗,又體現(xiàn)在“吃”上。中國古代傳統(tǒng)節(jié)日的習俗,好多就是“吃”的文化,就是源于是祭祀的節(jié)日,祭祀需要祭品,而祭品的主要內(nèi)容就是食品。想讓灶王爺上天言好事,需要“糖瓜粘”,用蜜糖甜甜灶君的嘴,于是就有了“吃灶糖”的習俗。同時,要有路費,就用“元寶”樣子的餃子代替,于是,就有“吃餃子”的習俗,后世需要遠行者離別之時要在家要吃頓餃子,接待遠方歸來的游子到家要吃頓面條,即“出門餃子回家面”的民俗也由此而來。寒冬臘月,怕灶王爺凍著了,就做一鍋熱氣騰騰的“豆腐湯”。千里迢迢、路途遙遙,于是要炕“火燒”,給灶王爺做干糧,故有“二十三兒,炕火燒兒”之說;火燒在有的地方被也稱為“灶餅”。辭灶時,要抱一只老公雞作為灶王爺?shù)淖T,東漢班固編《白虎通義》又云:“祭灶以雞”,此俗一直延續(xù)至宋,蘇東坡詩云:“明日東家應祭灶,只雞斗酒定燔吾”,但也不全是雞,亦有以魚牲祭祀的?!矮I灶雞”的習俗由此而來,大多的地方則是扎“草馬”為坐騎,祭品還含有清水、草料,是為灶君的坐騎準備的。小年的習俗燒紙、放鞭炮就源于辭灶時的“燒草馬”環(huán)節(jié)。近現(xiàn)代著名文字訓詁學家、南社詩人胡樸安(1878~1947)所著的《中華全國風俗志》載“河南沘源縣則:燒餅二枚,名曰灶火燒;牙餳一塊,名曰灶糖;雄雞一只,名曰灶馬;芊草節(jié)少許,糧食五種,清水一盂,謂之馬草”,沘源縣就是現(xiàn)在的唐河縣,文中所載的近代習俗,好像只剩下“灶火燒”了,當今唐河人也已經(jīng)知之甚少了。有的地方,小年的習俗還有吃面條、貼窗花等。</p><p class="ql-block"> 可見,小年作為整個過年的一個時段,祭灶是小年的主要習俗之一,小年又因此而成為祭灶節(jié),祭灶節(jié)和小年又重合為一個節(jié)。在北方,小年祭灶的習俗,從“官三民四船五”,到清雍正年間又統(tǒng)一到臘月二十三這一個日子。吃灶糖、吃餃子、吃火燒、喝豆腐湯等等,又是祭灶而衍生出來的吃的習俗,而小年的習俗又不僅限于祭灶。因此,小年和祭灶節(jié)既有內(nèi)容上的區(qū)別、又有內(nèi)在實質(zhì)上的密切的聯(lián)系,是“合二為一”的一個節(jié)日。也可以說“小年”是“大年”的前奏或序曲,小年開始,實際上已經(jīng)進入過年環(huán)節(jié)。“二十三 ,打發(fā)老爺上了天”,此后直到臘月三十這幾天,灶王爺不在家里了,也不能履行監(jiān)督職責,世間之人也開始從精神上稍稍放松自己,尤其小孩子平時愛犯的一些非原則性的小錯誤,這時候“一家之主”不在家主持工作,父母大人也就網(wǎng)開一面,不再進行深究,也不會做出什么懲罰。</p><p class="ql-block"> “蔥花火燒豆腐湯,糖瓜虔心祭灶王。拜托上天言好事,平安下界降吉祥。五谷倉盈續(xù)豐稔,爆竹聲震再開場。拂塵輕撣推乾坤,便聞迎春臘梅香”?,F(xiàn)在城鄉(xiāng)小年祭灶的習俗亦然存在,但儀式早已退化成了一種內(nèi)心的記憶,祭品也大大縮減或去除,遠沒有昔日的豐盛和多樣。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那些神話和封建的糟粕部分已經(jīng)被剔除,為環(huán)保計,燒紙、放鞭炮(燒草馬)的環(huán)節(jié)也被明令禁止。小年的祭灶的習俗真正只剩下“吃”的氛圍了,家家戶戶開始操持過年的吃食用度,每天都有實質(zhì)性的過年習俗,打掃衛(wèi)生、殺雞宰羊、發(fā)面蒸饃等等,為闔家團圓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二十三快到了,濃濃的年味也該回來了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作者簡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路喆,網(wǎng)名天天向上,河南省新野縣人,現(xiàn)在中原農(nóng)險唐河縣支公司供職。愛詩文、勤耕耘、伴美酒、平常心,偶有詩詞文章散見于報刊雜志網(wǎng)絡平臺。</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