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應(yīng)友人約請,讓我為淮安景點作一介紹,遂勉為其難,作如下推介(本文文字部分主要摘自網(wǎng)絡(luò)):</p><p class="ql-block">1、周恩來紀念館</p><p class="ql-block">2、周恩來故居</p><p class="ql-block">3、河下古鎮(zhèn)</p><p class="ql-block">4、狀元府</p><p class="ql-block">5、吳承恩故居</p><p class="ql-block">6、鎮(zhèn)淮樓</p><p class="ql-block">7、漕運總督</p><p class="ql-block">8、漕運博物館</p><p class="ql-block">9、府衙</p><p class="ql-block">10、韓侯祠</p><p class="ql-block">11、關(guān)天培祠</p><p class="ql-block">12、蕭湖</p><p class="ql-block">13、勺湖</p> <p class="ql-block">周恩來紀念館</p><p class="ql-block">紀念館位于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qū)桃花垠,于1988年3月興建,1992年1月6日落成對外開放。1998年為紀念周恩來誕辰100周年,又增建了仿北京中南海的西花廳和周恩來銅像廣場。</p><p class="ql-block">周恩來紀念館館名由鄧小平題寫,江澤民、李鵬、李先念等同志為紀念館題詞,它是為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總理周恩來而建立的一座大型紀念館,是一座展現(xiàn)周恩來一代偉人風采的巍巍豐碑。</p><p class="ql-block">紀念館整個建筑造型莊嚴肅穆,形式樸實典雅,既有傳統(tǒng)的民族風格,又有現(xiàn)代建筑特色,建筑的每個部分寓意深蘊,體現(xiàn)著設(shè)計者匠心獨運,表達了億萬人民緬懷周總理的心愿。在紀念館的北側(cè)建有周恩來遺物陳列館。專為紀念周恩來同志的豐功偉績而建,供廣大的周恩來先生崇拜者拜祭。</p><p class="ql-block">下一鏈接《那一場雪》,拍攝我家鄉(xiāng)一場雪后幾個景點,主要部分為周公紀念館,故鏈接于此。</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h-ceramic.com.cn/3d12eo4b?share_from=self&share_to=copy_link&user_id=4432967&uuid=f34f929eba705c3206f35cf2a6fdbdaf&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4432967&utm_medium=meipian_android&share_user_mpuuid=4d9ae6429110341795c7a174d42e54e1" target="_blank">網(wǎng)頁鏈接</a></p> <p class="ql-block">周恩來故居</p><p class="ql-block">故居坐落于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qū)淮城街道境內(nèi),位于鎮(zhèn)淮樓西路駙馬巷7號,屬周恩來故里景區(qū)之一。</p><p class="ql-block">周恩來故居是周恩來12歲以前生活過的地方,清宣統(tǒng)二年(1910年)春,周恩來隨伯父離家去東北求學,此后便再也沒有回過家鄉(xiāng)。1978年9月,經(jīng)保護、修繕將故居恢復到周恩來離家去東北時的原貌。</p><p class="ql-block">周恩來故居由東西相連的兩個宅院組成,共有大小房屋32間,為青磚、灰瓦、木結(jié)構(gòu)。 故居宅院系清咸豐(1851年-1861年)到光緒年間(1875年-1908年)所建的青磚瓦木結(jié)構(gòu)平房,具有明清時期典型的蘇北城鎮(zhèn)民居建筑風格。</p><p class="ql-block">1988年,周恩來故居被國務(wù)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6年,周恩來故居被國家教委、民政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共青團中央、解放軍總政治部命名為"全國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005年,周恩來故居被列入全國百家紅色旅游經(jīng)典景區(qū)。 2015年10月,周恩來故里旅游景區(qū)正式獲批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河下古鎮(zhèn)</p><p class="ql-block">古鎮(zhèn)曾名"北辰鎮(zhèn)",坐落于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qū)河下街道境內(nèi),位于淮安區(qū)西北邊陲,屬周恩來故里景區(qū)之一。古鎮(zhèn)形于春秋末期,距今已有約2500年歷史,明清兩代這里曾出過67名進士、123名舉人、12名翰林,素有"三鼎甲齊全"之稱。河下古鎮(zhèn)主要的景點有,吳承恩故居、吳鞠通中醫(yī)館、狀元樓、文樓、聞思寺等,主要美食有,長魚宴、湯包、茶馓等。2002年7月,河下古鎮(zhèn)被國家建設(shè)部、文化部評定為首批全國30個重點保護歷史街區(qū)。2015年10月,河下古鎮(zhèn)作為周恩來故里景區(qū)被評定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河下古鎮(zhèn)距今已有約2500年歷史,明清兩代這里曾出過67名進士、123名舉人、12名翰林,素有"進士之鄉(xiāng)"之稱。2002年7月,河下古鎮(zhèn)作為淮安歷史文化名城核心歷史街區(qū)之一,被國家建設(shè)部、文化部評定為首批全國30個重點保護歷史街區(qū),后成為京杭大運河沿岸世界文化遺產(chǎn)保護區(qū)。2017年以來,淮安區(qū)累計投入30多億元實施河下古鎮(zhèn)保護性開發(fā),建成了"河湖相間、兩街一坊"3.5平方公里的連片景區(qū)。依托古運河和蕭湖天然水景,在古鎮(zhèn)北側(cè)疏竣長約1300米的老市河,在古鎮(zhèn)東側(cè)開挖900米的城河,引運河之水經(jīng)老市河和城河入蕭湖。同時修復了湖嘴大街、花巷、石工頭、估衣街等歷史老街,開發(fā)城河明清商業(yè)街,改造古鎮(zhèn)北入口(承恩坊)。</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h-ceramic.com.cn/y3imlr5?share_from=self&share_to=copy_link&user_id=4432967&uuid=f34f929eba705c3206f35cf2a6fdbdaf&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4432967&utm_medium=meipian_android&share_user_mpuuid=4d9ae6429110341795c7a174d42e54e1" target="_blank">網(wǎng)頁鏈接</a></p> <p class="ql-block">沈坤狀元府</p><p class="ql-block">狀元府位于江蘇省淮安市周恩來故里、國家5A級景區(qū)河下古鎮(zhèn)的核心區(qū),緊傍古運河畔。由明朝嘉靖年間狀元沈坤的老宅和寓園兩部分組成。占地面積8800平方米,建筑面積4500平方米,是河下古鎮(zhèn)重要的人文景觀。</p><p class="ql-block">狀元府由狀元樓、老宅區(qū)、習武區(qū)、向?qū)W區(qū)、園林區(qū)和紀念區(qū)六部分組成。這六大單元各具特色、相得益彰。狀元樓古樸典雅、莊嚴肅穆;沈家老宅盡顯江南民居青磚黛瓦、雅素明凈特色;習武區(qū)再現(xiàn)練武布陣之壯觀;讀書向?qū)W區(qū)追溯科舉文化之歷史;園林區(qū)寫意山水,曲徑通幽;紀念區(qū)為沈坤家祠,供奉有曾祖以下五服以內(nèi)的祖先牌位。臨沈府、游寓園,令人回味無窮、流連忘返。</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沈坤是科舉制度以來淮安歷史上第一位狀元、著名的抗倭英雄,與《西游記》作者吳承恩是同窗好友。吳承恩創(chuàng)作的神魔小說《西游記》,就借用了沈府中的景觀進行魔幻場景的創(chuàng)作,游覽沈府即可窺見其中奧妙。</span></p> <p class="ql-block">吳承恩故居</p><p class="ql-block">故居為淮安市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城西北河下打銅巷。故居占地面積4500平方米,有正廳、射陽簃、陳列廳、堂屋及門廳、廂房、花廊等建筑。故居內(nèi)陳列有部分吳墓出土文物,有吳承恩塑像及部分名人字畫。吳承恩墓在馬甸鄉(xiāng)二堡村。墓區(qū)呈方形,范圍約2000平方米。墓基封土直徑5米,高1.4米,基前豎有1.5米高的墓碑,上書"荊府紀善吳公承恩之墓"。墓南建有4柱3門的牌坊,柱高8 米,橫坊書"吳承恩墓"。墓西建有四方亭,飛檐翹角,邊寬2.4米,通高5米,可供游人小憩。</p> <p class="ql-block">鎮(zhèn)淮樓</p><p class="ql-block">鎮(zhèn)淮樓雄踞淮安區(qū)城中心,是古城淮安的象征性建筑,當?shù)厝怂追Q鼓樓。始建于北宋年間,距今800多年,鎮(zhèn)淮樓為磚木結(jié)構(gòu)城樓式單體建筑物,下層為臺基,中有城門洞,上層為二層山樓,全樓通高18.5米,東西長36米,南北寬26米,造型優(yōu)美,敦厚堅實。清代為鎮(zhèn)壓淮河水患,始名鎮(zhèn)淮樓。現(xiàn)鎮(zhèn)淮樓被辟為淮安區(qū)博物館展覽廳,樓四周建成市民公園。2002年,鎮(zhèn)淮樓為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總督漕運部院</p><p class="ql-block">歷史上曾主管全國漕運的惟一機構(gòu)--總督漕運部院,位于淮安區(qū)的城區(qū)中心,占地約三萬平方米,與楚州標志性建筑鎮(zhèn)淮樓、淮安府衙大堂在同一條中軸線上,它是中國封建社會經(jīng)濟興衰的歷史見證,更是華夏文明的一大奇跡。</p> <p class="ql-block">漕運總督府遺址</p><p class="ql-block">該遺址位于中國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qū)城區(qū)中心,是明、清兩代統(tǒng)管全國漕運事務(wù)的漕運總督的官署建筑群,規(guī)模宏大,保存完好,布局嚴謹。2002年8月,淮安市淮安區(qū)在舊城改造中挖掘發(fā)現(xiàn)了明清時期的總督漕運部院遺址,在明清遺跡下3米處還發(fā)現(xiàn)有宋元代文化層。遺址被列為江蘇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遺跡皆毀于上世紀40年代。房基、礎(chǔ)石仍存。更值得一提的是衙門前有一對纖塵不染全國罕見的白礬石的石獅。據(jù)說是元代波斯(今伊朗)進貢的兩對藝術(shù)價值極高的石獅,一對運送京都,一對被國舅留在淮安??上н@對石獅在"文革"中被當成"四舊"砸成碎片。</p> <p class="ql-block">淮安府衙</p><p class="ql-block">府衙與其南面的總督漕運公署、鎮(zhèn)淮樓、山陽縣衙首尾相連,雄居古城中軸線,總長度約1千米左右,占地近2萬平方米。衙內(nèi)有房屋50余幢、600余間,分東、中、西三路而建,淮安官衙大堂建筑具有官式建筑特征,體現(xiàn)了中國明清時期府衙建筑明確的形制規(guī)范與等級要求,具有淮安地區(qū)建筑文化特色。</p><p class="ql-block">2006年5月25日,淮安府衙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wù)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韓侯祀祠</p><p class="ql-block">韓侯祠位于江蘇淮安市鎮(zhèn)淮樓東約200多米處。韓侯詞是紀念漢初軍事家韓信的祠。韓侯祠是淮安城著名的名勝古跡。韓信(?一前196),淮陰(今淮陰市西南)人。初屬項羽,繼歸劉邦,被任為大將。他善于將兵。被封為齊王、楚王,后降封淮陰侯。后為呂后所殺。他少年喪親,家貧如洗,自今還留傳著他在淮安遭受胯下辱和向原母乞食的故事?;窗岔n侯祠</p><p class="ql-block">韓侯祀祠始建年代不詳,但唐代已有詩文記述韓侯祠,據(jù)《重修山陽縣志》記載,祠為明萬歷年間(1573-1620)推官曹于對重建,清康熙年間(1662-1722)縣令徐恕重修。韓侯祠原建有大殿、中殿、前殿,以及其他一些附設(shè)建筑。祠廟坐北朝南,東西寬約23米,南北長約130米。前為大門,門上掛"漢韓侯祠"匾額,中殿是穿堂,道中立一石刻碑記,后殿前檐有走廊,殿內(nèi)設(shè)神臺,帷幕佛龕,韓信坐像置于龕中,兩山墻內(nèi)嵌韓信事跡和明、清名人題詞石刻。主殿后有一座3間兩層樓房,樓前有株大銀杏,兩側(cè)各有蝴蝶廳一個,樓后是小花園。后殿中供韓信塑像,祠內(nèi)掛著幾副對聯(lián):"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婦人。"奠數(shù)千里長淮,神留桑粹;開四百年帝業(yè),功冠蕭曹。"</p> <p class="ql-block">關(guān)天培祠</p><p class="ql-block">淮城內(nèi)市東街有一座古樸肅穆的祠堂--關(guān)忠節(jié)公祠,為紀念民族英雄關(guān)天培所建。原為三間大殿、兩間廂房,被古色古香的花墻小院護圍著。神臺上,關(guān)天培官服塑像栩栩如生,兩旁一對親隨,分別執(zhí)劍捧書。享殿門上懸有"關(guān)忠節(jié)公祠"長匾額。殿兩旁懸有大書法家周木齋書寫的林則徐的楠木挽聯(lián)。 </p><p class="ql-block">關(guān)天培(1781年1月8日-1841年2月26日),字仲因,號滋圃 ,江蘇淮安府山陽縣(今江蘇淮安市淮安區(qū))人,清朝著名愛國名將,民族英雄。歷任把總、千總、守備、參將、副將、提督等要職。在任廣東大清水師提督其間,全力支持民族英雄林則徐虎門銷煙。1840年,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二月初六,英軍對虎門要塞發(fā)動總攻,關(guān)天培親自指揮,盡管守軍人數(shù)低于對方數(shù)倍,面對英軍猛攻,仍死守陣地,頑強抵抗。最終因援軍未至,被槍彈擊中,壯烈殉國。朝廷追謚為忠節(jié),加封振威將軍。</p><p class="ql-block">關(guān)天培著有《籌海初集》及訓練圖表等。</p> <p class="ql-block">蕭湖</p><p class="ql-block">蕭湖亦名珠湖(又名東湖),地處淮城西北,里運河東岸,與勺湖、月湖(亦名萬柳池)并稱淮安三湖勝景。明代以前,“運道經(jīng)由城東”,“肖湖與城西之管家湖、城北之屯船塢溪港交通”,自“聯(lián)城東建,運堤西筑,中間洼下之地,乃悉潴而為湖,以成一方之勝?!?lt;/p><p class="ql-block">昔時蕭湖西岸運河堤旁“韓侯釣臺屹然而聳峙”,臺之南有御詩亭,臺之北有漂母祠(詳見《韓信紀念叢林》),祠側(cè)有蒹葭亭;湖之西北則“近古枚里,為居民稠密之地”,湖中“石堤橫亙,以便行人”,俗名為蓮花街。明清兩代蕭湖周圍名園環(huán)筑,游賞幾無虛日,如:明代夏曰湖的恢臺園,清代張新標、張鴻烈父子的曲江園(詳見《河下曲江園》)、黃蘭巖的止園、程莼江的晚甘園、程鏡齋的獲莊、吳揖堂的帶柳園等。湖中有水田數(shù)百畝,遍長菰蒲,風光秀麗,漁艇往來,與鴉鶩相爭逐,小壩茶樓晚風笛韻,普光禪院落日鐘聲,游舫弦歌,遙相應(yīng)和。一年四季風景如畫,“或當暑雨初霽,或逢寒雪乍晴,或春風柳綠之時,或秋水葭蒼之候,茫茫洲渚,渺渺煙波”,令人心曠神怡。</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h-ceramic.com.cn/2xjf32h5?share_from=self&share_to=copy_link&user_id=4432967&uuid=f34f929eba705c3206f35cf2a6fdbdaf&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4432967&utm_medium=meipian_android&share_user_mpuuid=4d9ae6429110341795c7a174d42e54e1" target="_blank">網(wǎng)頁鏈接</a></p> <p class="ql-block">勺湖</p><p class="ql-block">勺湖瀕古運河,以"水面彎曲如勺"得名,清乾隆年間,阮學浩任湖南學政,乞歸,"即其地為草堂,講課其中,遂為勺湖草堂"。阮歿后,"門下士即塾中設(shè)位奉祀"。同治年間,顧云程督學湖南,亦"乞養(yǎng)",其時"故址僅存茅屋數(shù)椽,賃厄丁作酒肆",顧乃"備價贖回",增建水閣于廳后,別設(shè)享堂"歲一致祭"。顧卒后,并祀之,稱"阮顧二公祠"。南面有奎文書院(即今淮安中學之前身),內(nèi)有閻征君祠,祀經(jīng)學大師閻若璩。配祀李鎧、張弨、顧諟、楊開沅、任瑗、吳玉搢"六先生"。今勺湖公園有兩門。東額"勺湖園",費新我書;南額"文通塔苑",武中奇書。從南門門檻望去,視線所及處正是巍峨兀立的文通塔,兩側(cè)分列的雙亭回廊對稱均衡,啟人美感。塔下即是碧波瀲滟的勺湖,蜿蜒的湖堤上建有虹橋、曲橋,沿湖有扇狀水榭。綠樹掩映處即勺湖書院,樓臺亭閣雖出自人工卻宛如天然,點綴園中。園內(nèi)大鐘亭內(nèi)懸一口大銅鐘,乃金天德三年(1151年)祈鑄。原系法器,后懸淮安北門城樓作報警用。移置園內(nèi),正得其所。既供人們觀賞研究,又為名城增光添彩。</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h-ceramic.com.cn/12qubmsy?share_from=self&share_to=copy_link&user_id=4432967&uuid=f34f929eba705c3206f35cf2a6fdbdaf&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4432967&utm_medium=meipian_android&share_user_mpuuid=4d9ae6429110341795c7a174d42e54e1" target="_blank">網(wǎng)頁鏈接</a></p> <p class="ql-block">行文至此,發(fā)友人審閱,待繼續(xù)修飾,未料友人性急,已轉(zhuǎn)發(fā)多人。也罷,就此擱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