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世界文化遺產法國沙特爾大教堂~(上)浴火重生

崔麗軍

<p class="ql-block"><b>沙特爾圣母主教座堂(Cathédrale Notre-Dame de Chartres)</b>,</p><p class="ql-block">沙特爾主教座堂位于法國巴黎西南約70公里處的沙特爾市。據(jù)傳圣母瑪利亞曾在此顯靈,并保存了瑪利亞曾穿著的圣衣,沙特爾因此成為西歐重要的天主教圣母朝圣地之一。1979年10月26日世界遺產委員會第3屆會議起列入世界文化遺產?!S基百科</p> <p class="ql-block">沙特爾大教堂融早期羅曼與中世紀哥特式建筑風格于一體,與法國的蘭斯大教堂、亞眠大教堂和博韋大教堂并列為法國四大經典哥特式教堂。</p><p class="ql-block">它的哥特式改建早于巴黎圣母院100多年,是哥特式建筑的最早成熟作品,也是哥特藝術的最高杰作之一,它影響了法國(包括巴黎圣母院)甚至歐洲許多哥特式建筑,被稱為歐洲的羅曼到哥特里程碑式建筑。</p> <p class="ql-block">遺憾的是大教堂從1836年最后的一次火災后,教堂內部被煙熏火燎失去原來面目。許多珍貴的12世紀彩色玻璃花窗和大量中世紀的雕像蒙塵,無數(shù)珍寶在近200年的時光中被黑暗掩沒。</p><p class="ql-block">慶幸的是經過十多年的清理修復,終于在幾個月前完成總體施工,現(xiàn)在大教堂煥然一新,向公眾開放,法國電視臺專題報道稱之為“<b>沙特爾大教堂的浴火重生</b>”。2020年圣誕節(jié)后,我們專程趕到沙特爾城,先睹為快。</p><p class="ql-block">以前曾經拜訪過大教堂,因一切都在昏暗中而印想一般,但這次的訪問令人大為驚艷!許多原來從沒見到真面目的13世紀珍貴文物,現(xiàn)在如寶藏重現(xiàn)光輝,令人感慨,驚嘆不已!特此記錄,以為紀念。</p> <p class="ql-block">沙特爾(Chartres)是“法國糧倉”博斯Beauce的首府,沙特爾位于一個山丘上,在厄爾河左岸(Eure)。沙特爾是一座古老的中世紀小城,鎮(zhèn)中心的圣母大教堂,被認為是哥特式建筑的頂峰,它的高聳的尖頂在30多公里以外都可以看到.</p><p class="ql-block">大教堂以11世紀菲爾貝(Fulbert)主教主持修建的羅曼風格大教堂為基礎建造。如今的哥特風格大教堂完成于12至13世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浴火重生</b></p> <p class="ql-block">沙特爾大教堂在800年歷史中,真如涅磐的鳳凰一樣,經歷了五次“浴火重生”的蛻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一次:巴西利卡式→羅曼式</b>(11世紀)</p> <p class="ql-block">沙特爾主教座堂最初以早期基督教堂“巴西利卡式”興建,從公元8世紀到12世紀之間,沙特爾教堂屢遭火災。</p><p class="ql-block">1020年9月7日的一次大火,僅有地下小教堂(長220米,是法國最大的地下小教堂)、一些塔樓以及西立面的底部幸免于難。在福爾貝(Fulbert)主教的主導下,取代原有的巴西利卡式長方形平面建筑,<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原址上建立了平面十字架型的羅曼式主教座堂</span>?;就瓿闪爽F(xiàn)在的規(guī)模。</p><p class="ql-block">(注:“巴西利卡”是古羅馬的一種公共建筑形式,其特點是平面呈長方形,外側有一圈柱廊,主入口在長邊,短邊有耳室,采用條形拱券作屋頂。早期<span style="font-size: 18px;">(起于4世紀)</span>的基督教堂建筑即源于“巴西利卡”,但是主入口改在了短邊。“巴西利卡”這個詞來源于希臘語,原意是“王者之廳”,拉丁語的全名是“basilica domus”。 ~維基百科)</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巴西利卡</span>Basilica”有三種含義,1,表示某些特定功能的政治建筑(古羅馬);2,某類特定的宗教(基督教)建筑樣式;3,最后也是當代的用法,授予某個有特定資格的教堂。</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大教堂前福爾貝像</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第二次:羅曼式→哥特式(</b><span style="font-size: 18px;">13世紀)</span></p><p class="ql-block">教堂在1194年又一次毀于大火,教堂在13世紀初動工建設,整個建筑過程歷經三十年。后建的建筑中,<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大部分原羅曼式教堂的雕塑,花窗和石砌地板都被完整地保存下來。新建的哥特式教堂</span>體現(xiàn)了“古典風格”。成為最具代表性的,也是迄今為止保存最為完好的哥特式建筑。</p><p class="ql-block">1220年大教堂完成重建,<span style="font-size: 18px;">比1345年完工的巴黎圣母院早了近100多年。</span>路易九世曾親臨落成儀式。</p> <p class="ql-block"><b>第三次,</b><b style="font-size: 18px;">哥特式尖塔的建立</b><span style="font-size: 18px;">(1506年)</span></p><p class="ql-block">~1506年雷電擊毀了北尖塔,由<span style="font-size: 18px;">杰汗德·博斯</span>重新修復,完成了今天的哥特式尖塔。</p><p class="ql-block">~1594年亨利四世在此加冕。</p><p class="ql-block"><b>第四次:</b><b style="font-size: 18px;">工業(yè)革命時期新創(chuàng)舉(</b><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世紀)。</span></p><p class="ql-block">~公元1836年,第三次大火毀掉了教堂木制的屋頂。在重建工程中,創(chuàng)造性的使用了現(xiàn)代金屬結構屋頂,開始了<b>工業(yè)革命時期</b>的材料與結構新創(chuàng)舉,完成外部修復。</p><p class="ql-block"><b>第五次:</b><b style="font-size: 18px;">鳳凰涅磐</b><b>(</b>21世紀)</p><p class="ql-block"><b>本次歷時十多年的內部全面修復,煥然一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感謝巴黎的文化歷史學者陶嘉老師,長期不懈的開展對羅曼建筑歷史的研究和宣講。讓我們重新認識了法國羅曼式建筑的價值和美學,及其它與后來哥特式建筑的承上啟下。</b></p><p class="ql-block"><b>也感謝法國電視臺的專題節(jié)目,讓我們得以從平??床坏降囊暯?,看到這些珍貴的內部資料。了解許多我們原來不知道的內幕。更對這個歷史教科書般的大教堂肅然起敬。(文章中許多照片和視頻來自法國電視臺資料片)。</b></p><p class="ql-block">利用我們身在法國的便利,疫情中還能參觀沙特爾大教堂的難得機會,正好是復習總結前一段歐洲建筑史學習的絕好課堂。</p><p class="ql-block">在現(xiàn)場了解大教堂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前世今生,親手撫摸那些歷經800年的石頭像,通過實物觀察大教堂</span>如何從羅曼式,哥特式,到工業(yè)革命時期的諸次演變,以及今天如何通過現(xiàn)代技術讓大教堂獲得重生。<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一路走來,如同步步從歷史中走過,收益匪淺,尤其是</span>能<span style="font-size: 18px;">把老師教授的和書本資料上看到的知識,在歷史現(xiàn)場一一對證,很多復雜的問題,豁然明了。越發(fā)體會現(xiàn)場考察的第一感覺永遠是不可代替的:</span><b style="font-size: 18px;">從不知,到學習,求證,最后得知,真乃人生一大樂事!</b></p><p class="ql-block">本人是無神論者,也不是專業(yè)建筑歷史人士,一些理解恐屬外行,但想到那些因疫情不能來的朋友們,愿把現(xiàn)場的一孔之見與大家分享,如有打擾或不當之處,望多多諒解指正。</p> <p class="ql-block">神奇故事的起源是:</p><p class="ql-block">1194年6月10日的晚上,大火又一次摧毀了沙特爾主教座堂的大部分,但一位神職人員從廢墟中找到了查理大帝取自君士坦丁堡,由他的孫子“禿頭查理”送給沙特爾主教座堂的圣母瑪利亞在耶穌降生時所穿的衣服,信徒們激動不已,決定集資重建大教堂。</p><p class="ql-block">1220年,新的主體建筑完工,主教雷諾希望有大面積窗戶采光,以達到神圣莊嚴的宗教氣氛。</p><p class="ql-block">接受挑戰(zhàn)的建筑師為了避免大面積開窗造成墻壁<span style="font-size: 18px;">崩塌,創(chuàng)造性地</span>將羅曼式的圓拱拉長成尖拱,并引用了飛扶壁,解決了墻壁和屋頂?shù)某兄貑栴},成功將教堂墻壁變薄,高度增加,得以大面積使用彩色窗戶,使大教堂內部光線明亮,~哥特式建筑的經典特色誕生了。</p><p class="ql-block">自此沙特爾大教堂成為基督教的朝拜圣地。</p><p class="ql-block">1594年,法國國王亨利四世在此登基加冕。</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px;">13世紀的哥特式飛扶壁?。</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現(xiàn)在的“沙特爾主教座堂面積5940平方米,西正門寬47.5米,直徑13.4米<span style="font-size: 18px;">的世界最大玫瑰窗</span>。是第一座完全成熟的哥特式主教座堂,為法國哥特式建筑高峰時期的代表作,其建筑結構及平面配置成了以后各主教座堂模仿的藍本?!S基百科”</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作為法國最著名的天主教堂,它不但保留了早期羅曼教堂的三重“王者之門”和眾多壯觀宏偉的羅曼尼斯凱像。也創(chuàng)造了12世紀哥特式珠寶光彩的玻璃彩窗,精巧輕靈的尖塔,無數(shù)精美的雕塑…,整個大教堂可稱是12世紀法國建筑史上的經典杰作。</span></p> <p class="ql-block">來法國~凡是對建筑風格和藝術感興趣的~這個大教堂幾乎是教科書級的必看經典。</p><p class="ql-block">正如BBC的評論:“無一不是十二世紀法國建筑史上的經典杰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上帝的手指</b></p> <p class="ql-block">我們從巴黎驅車來到沙特爾城,遠遠地就能看見二個高塔。古老的城市邊仍然可見中世紀的圍墻和塔樓。</p><p class="ql-block">大教堂在市中心,有路牌指示。圣誕節(jié)剛過,廣場上的巨型圣誕樹??仍在。任何人來到<span style="font-size: 18px;">沙特爾大教堂</span>,都會首先被大教堂正面那二座不對稱的尖塔式鐘樓吸引。奇特的建筑風格十分引人注目。這<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二個風格各異的高塔被人們稱之為“</span><b style="font-size: 18px;">上帝的手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b></p> <p class="ql-block">這是二個建于不同的時期,<span style="font-size: 18px;">完全不同建筑風格的尖塔,本身就是二個歷史紀念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右~羅曼式(12世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左~哥特式(16世紀);</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什么是羅曼式?</b></p> <p class="ql-block">產生于5~11世紀歐洲的羅曼式建筑(英語:Romanesque,法語:Romane),以厚重的石頭建筑墻體,圓拱型的門窗和頂棚支撐、雕刻豐富生動的梁柱頂端、窗框、精美的大門上方裝飾性門楣,及從巴西利卡演化而來的拉丁十字架型平面布局,形成了中世紀法國和歐洲宗教建筑的古樸典雅簡潔敦厚的流行風格。</p> <p class="ql-block">南側(右)鐘樓,<span style="font-size: 18px;">建于公元1145年至1170年間,</span>正是早期法國羅曼式六角形建筑,莊重樸實,高約105米,是羅曼式建筑向哥特式建筑過渡時的風格。</p> <p class="ql-block">它具有典型12世紀羅曼式建筑特點,<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六角形的高塔,線條方正粗曠,</span>但窗型已有哥特式的尖拱出現(xiàn),塔面上面布滿在石頭上雕刻出的魚鱗般的瓦片,十分有效的起到保護作用,整體風格是羅曼式的古樸豪放;</p> <p class="ql-block">尖塔上裝飾有整石塊刻出的各種動物,充滿原始的質樸與純真,讓我們看到早期洞穴巖刻的影子。</p> <p class="ql-block">大教堂右面的尖塔則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p><p class="ql-block">1506年,雷擊毀掉了原鐘樓的木制塔頂,當?shù)毓そ辰ㄆ鹆爽F(xiàn)在火焰型鏤空尖塔時,羅曼式的簡潔線條消失,取而代之是哥特式的纖細雕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什么是哥特式?</b></p> <p class="ql-block">哥特式建筑,或譯作歌德式建筑,是一種興盛于歐洲中世紀高峰與末期的建筑風格。它是由羅曼式建筑發(fā)展而來,為文藝復興建筑所繼承。 它發(fā)源于十二世紀的法國,持續(xù)至十六世紀,哥特式建筑在當代普遍被稱作“法國式”?!S基百科</p> <p class="ql-block">從羅曼式發(fā)展而來的哥特式教堂,保持了早期羅曼式教堂平面“拉丁十字架”的基本布局,</p><p class="ql-block">以圓拱變成尖拱型門窗和廊柱為顯著特征;承重結構變成了框架式的,出現(xiàn)了肋骨拱和骨架券。</p><p class="ql-block">用飛扶壁支撐墻體,使其減薄變輕,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p><p class="ql-block">墻壁上鑲嵌大量的彩繪玻璃窗,尤其是玫瑰花窗的創(chuàng)新,在進行宣教的同時,也使透進來的炫麗多彩<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光線</span>,對信徒造成天國圣景的心理影響;</p><p class="ql-block">建筑中大量使用典型的火焰式尖塔;表示脫離塵世與天國相通。精致的鏤空雕刻使其整體輕盈空靈,有拔地而起一飛沖天之感。</p><p class="ql-block">哥特式12世紀從法國開始,漸漸趨于成熟,在很長時間影響歐洲。直到16世紀逐漸被巴洛克風格取代。</p> <p class="ql-block">沙特爾的左塔完成于1507年,上面布滿典型哥特式的火焰尖頂和豐富多彩的精巧雕刻?,F(xiàn)在塔內有378個臺階,保存有老座鐘最大的鐘重5噸。</p> <p class="ql-block">(關于歐洲建筑的演化列表如下:)</p> <p class="ql-block">這個近乎鏤空雕刻的尖塔,使大教堂的整體與原來中世紀羅曼厚重風格煥然一變,高聳入云的尖塔<span style="font-size: 18px;">凌空輕靈,</span>成為哥特式建筑風格的典范。</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正門哥特式主塔</span>建成后,與13世紀建成的被一圈圈鏤空的飛扶壁托起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哥特式教堂主體,和環(huán)繞教堂四周的</span>6座哥特式小尖塔,共同形成了完整的法國早期哥特式風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工業(yè)革命時期</b></p> <p class="ql-block">遺憾的是,這個精美的大教堂,歷史上數(shù)次遭受火災。也被數(shù)次重建。</p><p class="ql-block">最后的一次火災發(fā)生在19世紀,那場火災的損失慘重,與記憶猶新2019年巴黎圣母院災難性的大火相似。</p> <p class="ql-block">1836年7月4日晚,一場大火從頂棚燃起,鐘樓焚塌。救火隊整夜搶救,最后保住了墻體,但所有的木制結構都被燒毀。</p> <p class="ql-block">維克多.雨果立即向全國發(fā)出呼吁,引起社會極大關注。當時的首要問題是:如何重建教堂的頂棚?大火的余悸未消,用傳統(tǒng)木結構重建的提案立刻被否決。</p> <p class="ql-block">當時的法國正處于工業(yè)革命興起時期,金屬建筑材料是當時最受歡迎的新型建材。因此很快就決定:用金屬作為重建的結構材料。</p> <p class="ql-block">新的建筑方案用了大量鋼鐵頂棚梁架,形成一種在當時非常超前、完全現(xiàn)代化的建筑結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其革命性意義,甚至早于1889年建成的鋼結構“埃菲爾鐵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法國電視臺介紹過這個頂棚內部,可以看到頂棚巨大的空間內,沒有任何的垂直或水平的梁柱,沒有任何的壓迫感,讓人感到輕盈和放松。這<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當時無疑是個革命性的創(chuàng)舉。</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極為現(xiàn)代化的鋼梁結構,不但牢固,而且令人驚嘆地顯示了哥特式的線條美,完全可以成為19世紀建筑革命的里程碑。</p> <p class="ql-block">自1838年建成以來,這個在當時超現(xiàn)代化的建筑結構,直到今天狀況良好,其完美的結構造型,即使今天看來,也是一個令人驚嘆的杰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除了用鋼鐵做建筑結構外,新建的大教堂也一改當時用鉛板做</span>屋頂?shù)钠毡樽龇?,決定改用更為漂亮和耐久的銅瓦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00多年過去了,這個超過5000平米的銅屋頂,表面被歲月變成<span style="font-size: 18px;">氧化銅。呈現(xiàn)出</span>漂亮的綠松石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這些銅瓦板的使用也有個故事:當?shù)氐馁F族領主購買了大量的銅材<span style="font-size: 18px;">準備建宮殿</span>,大革命爆發(fā),這些巨量的材料被閑置,正好被建筑師用在了大教堂的修復上。</p><p class="ql-block">1841年,經過4年的修復工程,大教堂的外部建筑被完全修復。</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200多年過去,時間證明,這些銅材的抗腐蝕和堅固性也都經受了考驗。</span></p><p class="ql-block">三次大火之后的沙特爾大教堂,就這樣一次次被拯救,浴火重生!</p> <p class="ql-block">但遺憾的是,雖然外部建筑的修復幾近完美,但內部一直沒有進行徹底的清理。</p><p class="ql-block">200多年過去,大教堂內部精美的彩窗,雕塑,壁畫漸漸被歲月的灰塵覆蓋。</p><p class="ql-block">20世紀初,大教堂內部的所有玻璃彩窗,幾乎被臟污垢漬覆蓋。那些號稱世界上最美的玻璃窗,甚至陽光都透不進來。</p> <p class="ql-block">慶幸的是,大教堂進行了歷時10多年的修復工程。決心讓這些沉默數(shù)百年的珍寶獲得“重生Renaissance”!</p><p class="ql-block">以前來夏特爾的人,常常因為施工看不到多少東西而抱怨。我以前也來過這個大教堂,也為一切都黑乎乎看不清楚而頗感遺憾。</p><p class="ql-block">但修復工作完成后的大教堂,確實令人耳目一新,難以相信這竟然是800年前的盛景。如果說以前的所有大教堂的重建工程使祂浴火重生,那么這次的內部全面修復工程,可以毫不夸張地稱之為<b>“浴火重生”</b>!而且是一只何等美麗炫爛,歷經了800年滄桑又重生的<b>“火鳳凰</b>”?。?lt;/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石雕圣經大門</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大教堂有三座大門:西門的正門和南北二座側門,每個大門都是由三個小門組成。</p><p class="ql-block">~西面為正門“王者之門”(Portal Royal)。</p><p class="ql-block">~北面?zhèn)却箝T上雕刻是圣母和舊約圣經中的人物~圣母門;</p><p class="ql-block">~南面?zhèn)却箝T的浮雕則描述了基督的一生。</p><p class="ql-block">因這三組9門的羅曼+哥特式雕刻大門,<span style="font-size: 18px;">沙特爾主教座堂</span>因此有“<b>石雕圣經教堂”之稱。</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王者之門</b>(<b>Portal Royal</b>)</p><p class="ql-block">西部是正門入口,由一組三扇尖拱大門組成,三個門楣分別表述了耶穌基督的三個神圣階段:“升天,最后審判,成圣。Les 3 tympans représentent 3 temps des mystères de la foi : Ascension, Christ en majesté au Jugement dernier, l’Incarnatio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燈光中的“王者之門”</p> <p class="ql-block">三個拱門中間門楣的上方,是耶穌基督的石像,因基督是萬王之王,故此門稱為“王者之門”(Portal Royal),是早期哥特式石雕藝術的經典。</p> <p class="ql-block">雕像來自圣經新約的故事,耶穌基督坐像為“<span style="font-size: 18px;">最后審判”</span>Jugement dernier。</p><p class="ql-block">上面飛翔著天使和鷹,下面左側是長翅膀的獅子,右側是長翅膀的牛。這是四福音的作者的像征:天使是馬太,鷹是約翰,左側長翅膀的獅子是馬可,右側長翅膀的牛是路加。下面的橫梁則講訴瑪麗和耶酥一生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間門楣~“最后審判Jugement dernie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左側門楣~“升天Ascensio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右側門楣~“成圣 ”l’Incarnatio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現(xiàn)在的教堂正門重建于公元1194年,公元1264年竣工。保留了原來西門廊和三個正門上的12世紀時期的雕刻藝術作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門的兩邊原有24尊圓柱雕像,現(xiàn)存19尊。均是1145年-1155年間的作品。這些雕像以“羅曼尼斯凱風格Romanesque”著稱。表現(xiàn)了從羅曼式向哥特式的轉換。 柱狀雕像體形高大呈立式,與建筑的門柱相配合。</p><p class="ql-block">人像柱雕,起始于古希臘藝術的盛期,這種雕刻常在中世紀哥特式建筑物上見到。</p><p class="ql-block">圓柱雕像代表舊約的先知,國王和皇后:大衛(wèi),所羅門,示巴女王和亞伯拉罕。Les statues colonnes, quant à elles, représentent prophètes, rois et reines de l’ancien testament : David, Salomon, la Reine de Saba ou encore Abraham.</p><p class="ql-block"> 羅曼風格的衣服褶皺突顯了衣服的垂直感。雖然整體來看,<span style="font-size: 18px;">這些雕像受石頭形狀的約束,顯得拘謹。 但某些細節(jié)開始生動活潑起來,例如中央門口處示巴女王的笑容,女王的精致面紗和腰帶,開始展現(xiàn)出哥特式藝術的精湛和現(xiàn)實主義(比羅曼藝術更生動具有靈性)。</span></p><p class="ql-block">盡管雕塑形體被約束,但不妨礙總體視覺上的輪廓分明,氣質高雅,外觀令人愉悅。正如美國專家克拉克Clark"在他的“文明”一書中所說:“夏特爾大教堂西大門庭上雕像所顯示的面容是西歐前所未有的,屬于最真誠,在真正意義上來說,是最富有貴族氣質的雕塑?!?lt;/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門的右側雕像</p> <p class="ql-block">值得注意的是,據(jù)說“王者之門”是由當時沙特爾城的工藝美術學校大師級雕刻師完成的,使我們今天從中可以一窺中世紀的宗教審美教學風潮。這里表現(xiàn)出大量的中世紀以女性為代表的人文藝術,顯示出中世紀沙特爾教會和藝術學校傳授的正統(tǒng)教義和對古代文明的繼承。</p> <p class="ql-block">后來的圣但尼大教堂都受此影響。正是這些在當時最引領潮流的作品, 宣布了哥特藝術的誕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門的左側雕像</p> <p class="ql-block">“羅曼尼斯克像”的人物雕像,是法國<span style="font-size: 18px;">雕刻藝術從</span>羅曼式向哥特式轉化的典型作品,左門旁邊的這些雕像依然保持形體修長的特點,</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左門右側雕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右側雕像據(jù)說是:馬修,查理曼,王后。但姿態(tài)更為拘謹,下垂的衣飾線條也頗為“程式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左大門的左側雕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右門雕像似乎好了許多,雕像雖然身體不動,但以頭部前仰后合、左顧右盼來表現(xiàn)人物的神態(tài)和動作,臉部表情也各不相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右大門的左側雕像</p> <p class="ql-block">羅曼式雕塑雖然整體還顯拘謹,但人物的表情還是挺生動的,如這個我最喜歡的“示巴女王”,帶著淺淺地的微笑,右邊還有個小酒窩,十分傳神。</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杏仁核</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中間大門上方是基督耶穌坐像,位于一個類似“杏仁核”的橢圓框中。平時不太注意,但這個“杏仁眼”在基督教中的含義其實是很有講究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巴黎的歷史文化學者陶嘉老師曾特地進行過考證和專題介紹:</span></p><p class="ql-block">“杏仁核”可理解是二個圓的交叉形成,那二個圓可以是天與地,日與月,神與人,亞當與夏娃,男與女…,(是否也包括我們所說的“陰”與“陽”???) 耶穌位于其交叉中間部位,表示耶穌基督是置于宇宙萬物之間的主宰。</p> <p class="ql-block">感謝網(wǎng)友“大O小O”,對“杏仁核”的含義又給出了更多的解釋。下面圖像和解釋來自她的“網(wǎng)站”,特此感謝。</p> <p class="ql-block">二圓交叉處的它同樣也表示:耶穌基督既是神也是人,他位于神與人的連接之間。</p> <p class="ql-block">另外它也曾是基督教的隱秘符號,被稱為“<b style="color: rgb(51, 51, 51);">耶穌魚”或“基督魚</b><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來自</span>基督教的“五餅二魚”著名典故,講的是耶穌用五塊餅和二條魚喂飽了五千人的神跡故事。</p><p class="ql-block">早期的基督徒為躲避羅馬帝國的宗教迫害,使用基督魚做暗號:如在旅館門前畫一條簡單的魚,另一個基督徒看到就可認“同仁”。也可以是一個人用手指在桌上畫條弧線,看另一個人能不能完成它,以此分清敵友,如同今天的“對暗號”。</p><p class="ql-block">明白這些,以后再看到““杏仁核”,就知道它的含義了?!珜W習和不學習就是不一樣!嘿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圣母之門(北)</b></p><p class="ql-block">大教堂北側有位于高臺階上的由三重門組成的大門,門楣凹進去很深,門楣上的雕像均以圣母為主題,兩側的“羅曼尼斯凱像Romanesque”表現(xiàn)的是《舊約》中的人物。大門建于1210至1225年之間。</p><p class="ql-block">三個門的主題分別是:左~耶穌誕生,中~圣母榮耀,右~受難與公正。</p><p class="ql-block">深凹進去的拱門頂棚上,有許多細小精致的雕刻和引人注目的星座雕像。</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中央大門正中的石雕像,我原來以為是圣母抱著幼年基督,</p> <p class="ql-block">看了法國沙特爾大教堂網(wǎng)站的介紹才明白,是表現(xiàn)“圣安妮(圣母瑪利亞之母)將幼年瑪利亞抱在懷中,歡迎來訪者?!癆u portail central, c’est Sainte Anne tenant Marie dans ses bras”。</p> <p class="ql-block">中門的上方門楣,圣母與基督分坐二邊,有二個天使從上面向圣母授予王冠。</p><p class="ql-block">曾有學者考證,沙特爾大教堂的這個“<b>圣母榮耀”</b>宗教主題雕刻,屬12世紀歐洲最早期代表作之一。</p><p class="ql-block">注:關于圣母在基督教中稱圣,有說法是始于5世紀偽經“童真瑪麗亞升天錄”,在11~12世紀的歐洲逐漸形成二大<span style="font-size: 18px;">宗教</span>表現(xiàn)主題:</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圣母升天</b><span style="font-size: 18px;">”~表現(xiàn)圣母去世到升天成圣。</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圣母榮耀</b><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圣母瑪利亞與基督坐天堂王座,頭上有天使向圣母授王冠 (或已戴王冠)</span></p> <p class="ql-block">兩側代表了<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圣經</span>舊約中從麥基西德到彼得,亞伯拉罕,摩西,大衛(wèi),還有施洗約翰的10大雕像。Aux ébrasements, vous admirerez 10 grandes statues représentant les grands noms de la bible depuis Melchisédech à Pierre en passant par Abraham, Mo?se, David ou encore Jean-Baptiste.</p> <p class="ql-block">有專家對此四個雕像評價頗高:“沙特爾大教堂的這四個圣徒形象風格上接近羅馬晚期的肖像雕刻傳統(tǒng),但具有中世紀的審美特性,雕像全部以圓雕形式表現(xiàn),是四個屬于不同歷史時期的使徒形象,神態(tài)都很生動、富有個性,形體比例也較正確,它們遠勝于早期羅馬式的肖像雕刻,是建筑雕刻中的藝術珍品?!?lt;/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門右側雕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尤其注意! 在施洗約翰的雕像上,可以觀察到色彩的痕跡:光環(huán)處有藍色,而腳下的龍背則為綠色?!f明在早期建筑完成時,所有這些雕像都是彩繪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麥基洗德,亞伯拉罕,摩西,繆塞爾,大衛(wèi)中門左側雕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最左邊的門楣雕刻,表現(xiàn)了圣母圣跡中的“耶穌降生”,“三王朝圣”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左側雕像</p> <p class="ql-block">伊麗莎白訪問瑪麗亞,撒加利亞</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右側雕像</p> <p class="ql-block">  右大門楣,可看到圣經中的先知約伯和所羅門智判親子案的故事,而巴蘭,約瑟夫,西比爾和示巴女王則站在旁邊。 </p><p class="ql-block">遺憾的是,我拍照時天色已晚,照片效果不清。感謝網(wǎng)友提供的照片,可以看的更清楚,特此感謝!</p> <p class="ql-block">《約伯記》(希伯來文:?????? Iyov)是《希伯來圣經》的第18本書、基督教《舊約圣經·詩歌智慧書》的第一卷,第一部詩篇性著作,也是《圣經》全書中最古老的書籍,大約寫于公元前2000-1800年之間,古時認為摩西是此書的執(zhí)筆者。約伯名字的含義是“堅忍”。約伯即使在失去一切,財富,兒女,身患重病之時,也不放棄忠誠,因此成為緊守忠誠、堅忍不拔的象征,在約伯遺訓(公元前一世紀至公元一世紀)中被尊為忍耐的英雄。</p><p class="ql-block">約伯探究的問題是神圣正義。這個問題在神學上叫做神義論,可以改述為:“為什么好人受苦?”但終將得到善報。</p><p class="ql-block">《所羅門智判親子案》,二女子為爭奪一嬰兒請所羅門王定奪,他命令衛(wèi)士將嬰兒一披二半。此時一女子無動于衷,另一女子主動放棄。于是所羅門王宣布:“無動于衷”者為假母親。</p><p class="ql-block">二個故事放在一起,是想向眾人隱晦說明,圣母如同先知約伯,即使一生受盡苦難,終會得到正義的判決。</p> <p class="ql-block">(照片來自網(wǎng)友陳士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旁邊的雕像(引自網(wǎng)友陳士杰照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西比爾和示巴女王站在前柱旁邊。</p> <p class="ql-block">這里可以比較代表Sheba女王的兩個雕塑:左邊是“王者之門”處的羅曼式雕像,右邊是北門處完全的哥特式,神態(tài)體姿明顯自然和優(yōu)雅了許多。Vous pourrez ainsi comparer les deux sculptures représentant cette reine de Saba : encore très romane au portail royal, totalement gothique et élégante au portail nord.</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三,耶穌之門(南)</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南面翼殿</span>大門建于1205年至1225年之間。大門在高高的臺階上,也是由三個深凹進去的門組成。</p> <p class="ql-block">這里的浮雕描述了耶穌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中心門楣上表現(xiàn)耶穌正在布道,圣埃蒂安和圣馬丁分坐二邊。Les histoires de Saint étienne et de Saint Martin figurent en bonne place aux tympans。 </p><p class="ql-block">石楣下方,是“最后審判”,天使在左邊祝福有福者,接引他們上天堂;而有罪的則被天使扔到右邊的地獄中。</p> <p class="ql-block">兩側雕像人物是在教堂的歷史中所有圣徒<span style="font-size: 18px;">(從古代到現(xiàn)代)</span>的名字。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中門左側雕像</p> <p class="ql-block">其中有沙特爾主教福爾貝(Fulbert)~是他建造了最早的沙特爾羅曼式大教堂,也有非常受歡迎的圣尼古拉(Saint Nicolas)。</p><p class="ql-block">(因天色已晚,光線欠佳,照片清晰度較差,抱歉。)</p> <p class="ql-block">參觀者不管是進行研究的學者還是信徒,在沙特爾大教堂的三座大門前,就像在閱讀一本跨越800年的教科書,所有的石頭雕像都讓你在藝術欣賞的同時,學習了建筑風格和歷史文化。</p><p class="ql-block">我們時間有限,不能對一個個的雕像細究,想當年的傳教士來講故事,那一定會是基督教故事的“全程演義”,<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內涵豐富,跌宕起伏~沙特爾</span>“石雕圣經教堂”的大名確實名不虛傳。</p> <p class="ql-block">中門右側雕像</p> <p class="ql-block">附:聯(lián)合國世界文化遺產評定時的結論:</p><p class="ql-block">沙特爾大教堂是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作之一,是標準的法國哥特式建筑。它高大的中殿呈純哥特式尖拱型,四周的門廊展現(xiàn)了12世紀中葉精美的雕刻,12、13世紀的彩色玻璃閃閃發(fā)光。所有的這一切堪稱經典杰作。沙特爾大教堂體現(xiàn)了哥特式建筑和中世紀基督文明的輝煌成就。它與蘭斯大教堂、亞眠大教堂和博韋大教堂并列為法國四大哥特式教堂。</p><p class="ql-block">1979年10月26日第3屆會議,根據(jù)文化遺產遴選依據(jù)標準,沙特爾大教堂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批準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p> <p class="ql-block">俗話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大飽眼福之余,忍不住要把所有見到的大教堂“珍寶”一一記下,但內容太豐富,太美了,而且本身就是教科書般的資料,實在難以篩選,為避免篇幅太長,分成二集,感興趣可接著看下集《鳳凰涅磐》。</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h-ceramic.com.cn/3dadyqnu" target="_blank">世界文化遺產法國沙特爾大教堂~(下)鳳凰涅磐</a></p><p class="ql-block">下集重點記錄大教堂另外幾大特色珍寶:</p><p class="ql-block">~世界最大玫瑰花窗與“沙特爾蘭”圣母像。</p><p class="ql-block">~最大的中心圣壇雕像群的修復;</p><p class="ql-block">~神秘的“迷宮”;</p><p class="ql-block">~圣母之衣;</p> <p class="ql-block">分享法國電視臺視頻:<b>《美麗的玻璃圣母》(Notre-Dame-de-la-Belle-Verrière),祂用的是絕世之色~沙特爾之藍</b></p><p class="ql-block">沙特爾大教堂里一塊<span style="font-size:18px;">1180年</span>的彩色玻璃上有著世界上絕無僅有的藍色。據(jù)說這種顏色是專為圣母調制的:當時的主教希望有一種獨一無二的顏色,一種配得上圣母的顏色,于是有了“沙特爾之藍”。</p><p class="ql-block">后來這種藍色的配方被帶進了墳墓,它也就成為沙特爾大教堂獨有的絕世之色。</p><p class="ql-block"><b>人們把它叫做 “l(fā)ost blue of Chartres~遺失的沙特爾藍 ”。</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