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2013年6月3日,與朋友一行23人一同到訪這一美麗陵園,崇敬之情長留心底。整理當時拍攝記錄資料,并借助網(wǎng)絡,成此一篇。</span></p> 新圣女修道院是瓦西里三世在1524年為紀念俄羅斯古城斯莫林斯克擺脫立陶宛統(tǒng)治而修建的。到18世紀初以前,新圣女修道院一直享受皇家庇護,它的富麗堂皇非同一般。 新圣女公墓,曾經(jīng)是新圣女修道院的修女們的墓地,1898年被劃為公墓。 19世紀后,這里成為俄羅斯著名知識分子和各界名流的最后歸宿,先后有2.6萬多名俄羅斯名人葬在這7.5公頃墓園,使之成為與維也納中央公墓、巴黎拉雪茲神父公墓齊名的歐洲三大公墓之一。 這是一場盛大的聚會,那些影響了俄羅斯歷史,乃至在人類進程中留下濃墨重彩腳印的英靈,詩意地棲居于此。新圣女公墓不是告別生命之地,而是借助精美的雕塑藝術(shù)講述先賢生平之處。<div><br></div><div>走進新圣女公墓,猶如翻開一部俄羅斯的“百科全書”,朝圣俄羅斯各個歷史時期的名人,觸摸一部偉大而輝煌的俄羅斯歷史,深刻了解俄羅斯民族的血和骨!</div> 俄羅斯的雕刻藝術(shù)家,讓一個原本該是寂寂無聲的先賢棲息地,變成了展示生命價值和藝術(shù)魅力的露天博物館。步入陵園,猶如翻開一部“百科全書”。藝術(shù)家們精心將墓主人的生平和性格巧妙地定格在墓碑上,再現(xiàn)其精彩人生。不由得你放慢腳步、舒緩心境,去體味生命與歷史的深邃。<br> 一座座墓碑,就是一件件生動的藝術(shù)品。一尊頭像,一句話,一個音符,一朵花,一個名字,一件息息相關(guān)的物品,通過精妙的構(gòu)思設計,解讀著逝者的生平業(yè)績,鐫刻下永恒的愛與尊敬。 一座座雕像,凝固住最經(jīng)典的神情,最經(jīng)典的舞姿,最經(jīng)典的傳奇。在你輕邁腳步尋找之間,可與他們進行穿越時空的心靈對話。 <p class="ql-block">新圣女公墓,沉睡著俄羅斯民族歷代的精英和驕傲。每天都會有很多人來到這里。似乎只要在這里停留片刻,那些緊縮的心靈就會得到舒展和放松,平淡無奇的生活又會重新燃起希望的燭光。這里無愧于俄羅斯人的精神家園。</p> ▲卓婭·阿納托利耶芙娜·科斯莫杰米揚斯卡婭(1923年9月13日-1941年11月29日),蘇聯(lián)衛(wèi)國戰(zhàn)爭時期的游擊隊女英雄。<div><br><div>18歲的卓婭在執(zhí)行燒毀德軍馬廄的任務時不幸被捕。她受盡酷刑也不肯透露半點秘密,最終被絞死。面對絞刑架卓婭對德軍士兵說:“你們可以絞死我一個人,但我不是一個人,我們有兩萬萬人,他們會為我報仇的!”卓婭的事跡鼓舞了蘇聯(lián)紅軍的士氣,“為卓婭報仇!”成為蘇軍最響亮的口號。斯大林親自簽署特別命令:遇到絞死卓婭的德軍第197步兵師332團的任何官兵,就地槍決不接受投降。</div></div> ▲ 在卓婭墓地對面,是卓婭的弟弟舒拉和母親的墓。舒拉是在姐姐犧牲后進入坦克學校學習,畢業(yè)后以指揮員的身份參加了戰(zhàn)斗。在衛(wèi)國戰(zhàn)爭勝利前夕犧牲在前線。獲衛(wèi)國戰(zhàn)爭一級勛章和紅旗勛章。有照片的是舒拉的墓。<div><br></div><div>旁邊紅色的是卓婭和舒拉的母親,科斯莫杰米揚斯卡婭的墓。她是一位小學教師,她寫的《卓婭和舒拉的故事》,當年曾影響了無數(shù)中國的年輕人。</div> ▲尤利·鮑里索維奇·列維坦(1914-1983), 二戰(zhàn)期間著名播音員。墓碑上方的無線電波天線,揭示了這位俄羅斯金話筒的一生。在衛(wèi)國戰(zhàn)爭中,列維坦洪亮的聲音把斯大林的命令、前線的戰(zhàn)況、后方人民的期望傳遞給前線的戰(zhàn)士。蘇軍軍心大振,德軍聞風喪膽。據(jù)說,德軍統(tǒng)帥部懸賞擊斃的蘇方最具威脅之敵的名單中,斯大林排第一,列維坦名列第二。 一個“王二小”式的少年英雄。她1944年在樹林里遇見德軍被迫帶路。她把敵人帶到沼澤地之后,慘遭殺害,年僅八歲。旁邊黑色的墓碑是她哥哥,是因為她哥哥要求葬在妹妹的墓碑旁邊,永遠陪伴她。<div><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nDQQtyNhsbbW9bDoVqz6bA"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俄羅斯的王二小</a><br></div> ▲尼古拉·澤林斯基(1861-1953),俄羅斯偉大的化學家,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發(fā)明了防毒面具。小時候讀過他寫給蘇聯(lián)青年的一封信:“祖國的青年公民!你們生長在一個幸福的時代……你們有著燦爛的前途,一切大道都在你們面前展開著……” ▲ ·列阿尼德·謝梅科維奇(1908-1978),俄羅斯最偉大的婦產(chǎn)科醫(yī)生,社會主義勞動英雄,他親手接生過15000多嬰兒。他醫(yī)術(shù)高超,曾化解了無數(shù)可怕的難產(chǎn),被稱為生命使者。在莫斯科被德國法西斯圍困的日日夜夜里,他在地鐵里建起簡易醫(yī)院,迎接了1000多個嬰兒平安降生。 ▲安德列·尼古拉耶維奇·圖波列夫(1888-1972), 前蘇聯(lián)乃至全世界都非常著名的飛機設計師。他是前蘇聯(lián)科學院院士、空軍中將。參與上百個軍用和民用飛機型號的設計,以“圖”字命名。<div><br></div><div>1937年以間諜罪被捕并被送到集中營,在獄中他繼續(xù)從事飛機設計。1941年衛(wèi)國戰(zhàn)爭開始后,最高蘇維埃將他提前釋放,1955年正式恢復名譽。據(jù)說他是斯大林唯一一次向大清洗的受害者當面道歉的人。1956年他擔任蘇聯(lián)航空工業(yè)總設計師,在他的領(lǐng)導下,誕生了著名的“圖”系列超音速噴氣客機。他一生在飛機設計上創(chuàng)造了78項世界紀錄,被前蘇聯(lián)譽為”航空之父“。</div> ▲阿爾喬姆·伊萬諾維奇·米高揚(1905年8月5日-1970年12月9日),是米格-1、米格-3、米格-15,米格-17,米格-19,米格-21,米格23和米格-25的直接設計者。蘇聯(lián)科學院院士,蘇聯(lián)航空器設計師,蘇聯(lián)現(xiàn)代航空業(yè)導師,米格設計局奠基人,社會主義勞動英雄、列寧勛章獲得者、紅旗勛章獲得者、衛(wèi)國戰(zhàn)爭勛章獲得者、紅星勛章獲得者、列寧獎獲得者、斯大林獎獲得者。<br><br><div>世界著名的米格戰(zhàn)斗機設計者的墓碑上,一架米格-23戰(zhàn)斗機直沖云霄,清楚的反映了米高楊畢生的理想和追求</div> ▲ 瓦西里·格拉賓(1899-1980),蘇軍的火炮專家。他設計的ZIS-3型76毫米加農(nóng)炮,有效地遏制了德軍坦克的威風。整個二戰(zhàn)期間,蘇軍總共使用了14萬門野戰(zhàn)炮,其中有12萬門是根據(jù)格拉賓的設計方案制造的。他設計的穿甲彈,可以穿透100厘米厚的鋼板,雕塑家就將他的墓碑設計成一塊厚度為100厘米的彎曲鋼板形狀,三個彈孔,則形象地表明他研制的炮彈之巨大威力。 ▲ 炮彈專家戈洛夫大將。銅質(zhì)的墓碑、英俊威嚴的半身塑像以及碑座上的發(fā)發(fā)炮彈令人印象深刻。 ▲ 格·卡捷利尼科夫,空降兵傘包設計師。 <div>▲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維奇·肖斯塔科維奇(1906.09.25—1975.08.09),原蘇聯(lián)時期杰出的作曲家、鋼琴家。<br></div><div>蘇聯(lián)衛(wèi)國戰(zhàn)爭爆發(fā)時,肖斯塔科維奇正在自己的家鄉(xiāng)列寧格勒,于是他參加了保衛(wèi)列寧格勒的志愿消防隊,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消防隊員;肖斯塔科維奇在1941年完成了作品編號60的《第七交響曲》。</div><div><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POofehwlN5k3Jx_ykhIa6g"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俄羅斯作曲家肖</a>斯塔科維奇<br></div><div><br></div><div>如今肖斯塔科維奇平靜地躺在了,新圣女公墓一個不起眼的角落,墓碑上只是簡單的幾個音符。但這位天才的音樂,已經(jīng)鑄造了幾代俄羅斯人的靈魂和脊梁。</div> ▲芭蕾女神加林娜·烏蘭諾娃(1910-1998)的墓碑是一塊潔白的大理石,她優(yōu)美的舞姿永遠的留在了像幕布一樣的碑刻上,讓世人無法忘記。詩人艾青是這樣形容烏蘭諾娃優(yōu)美的舞姿:像云一樣柔軟,像風一樣輕,比月光更明亮,比夜更寧靜......<div><br></div><div>俄羅斯電影藝術(shù)大師愛森斯坦曾這樣說道:“她是藝術(shù)的靈魂,她本身就是詩,就是音樂?!?lt;/div> 柳德米拉.古爾琴柯(1935年11月12日~2011年3月30日),前蘇聯(lián)最受歡迎的女演員之一。1953年于全蘇國立電影大學表演系畢業(yè),1956年被選中出演埃利達爾梁贊諾夫的《狂歡之夜》,該片大受觀眾歡迎,她也就此走紅。但此后9年息影,原因是影片《狂歡之夜》有暗諷蘇聯(lián)的官僚主義之嫌。重新出山后演技愈發(fā)精湛,尤其以《兩個人的車站》最為突出。在近半個世紀的演藝生涯當中,共出演了超過80部電影。 ▲柳德米拉●澤金娜(1929-2009),俄羅斯著名歌唱家,有伏爾加女王之稱。劇目中有2000多首歌曲和浪漫曲,其唱片的發(fā)行量達600萬張!曾獲得蘇聯(lián)人民藝術(shù)家(1973)、社會主義勞動英雄(1987)稱號,并曾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演出,其代表作《伏爾加河長流水》等歌曲在中國流傳廣泛。被稱為是"俄羅斯的象征"、"民間之心"、"歌曲之靈"。澤金娜是一個時代的象征,她的崇拜者數(shù)以百萬。在她60多年的歌唱生涯中,她的歌聲不僅征服了俄羅斯人,甚至成功地征服了整個世界。包括披頭士樂隊和尼赫魯、英迪拉·甘地夫人、夏爾·戴高樂等世界政要都盛贊過她的藝術(shù)成就。 <div>▲費多爾·伊萬諾維奇·夏里亞賓(1873-1938),俄國男低音歌唱家,被譽為世界低音之王。他是一位具有獨創(chuàng)精神的藝術(shù)家,表演與人物、語言 和歌唱高度融合,嗓音洪亮,音域?qū)拸V,富有表現(xiàn)力。主演過電影《可怕的沙皇伊凡》和《堂吉訶德》,錄有近 200張唱片,著有《我生活的一頁》和《面具和人》等書。</div><div><br></div><div>他是《伏爾加船夫曲》的原唱。他深沉悲愴的歌聲曾使俄文學大師托爾斯泰流下眼淚。但他命運坎坷,曾流亡法國,最終客死他鄉(xiāng)。在他去世46年之后,他的遺骸終于從巴黎遷回祖國,安葬于此。<br></div><div><br></div>夏里亞賓的雕塑是根據(jù)名畫家列賓為他畫的肖像而做。夏里亞賓靠坐在沙發(fā)里,頭略微上揚,神情專注,似乎正在傾聽天上傳來的樂曲。這座傳神的雕像不僅喚醒了人們對夏里亞賓歌聲的追憶,更喚起了許多俄羅斯老人對他的摯愛和懷念。 ▲艾利達爾·梁贊諾夫(1927-2015),俄羅斯導演。他的作品有《意大利人在俄羅斯的奇遇》、《命運的捉弄》、《辦公室的故事》、《兩個人的車站》…… ▲尤里·弗拉基米洛維奇·尼庫林(1922-1997),莫斯科大馬戲創(chuàng)始人,喜劇大師,被稱為俄羅斯的卓別林。他坐在一片松林中,眼睛看著他前面臥著的他忠實的朋友,那只聰明的狗,據(jù)說他和他的狗是同天死亡的,這是心靈交融的結(jié)果,比人和人的情感更為真摯動人。<div><br></div><div>尼庫林1973年獲蘇聯(lián)人民演員稱號,1982年任莫斯科馬戲團團長。75歲去世時,當時的葉利欽總統(tǒng)在電視上宣布他的死訊,為他舉行了整整兩天的遺體告別儀式,之后還舉行了國葬。</div> 喜劇大師 <p class="ql-block">▲斯坦尼斯拉夫斯基(1863年-1938年),俄國演員,導演,戲劇教育家、理論家。原姓阿列克賽耶夫。 名言:"沒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員"。墓碑像正在拉開的劇院大幕。</p> ▲法捷耶夫(1901-1956),蘇聯(lián)著名作家,是蘇聯(lián)社會主義現(xiàn)實主義文學的杰出代表之一。代表作有長篇小說《毀滅》和《青年近衛(wèi)軍》。墓碑頂上的雕像是法捷耶夫頭像,下面的浮雕表現(xiàn)的是《青年近衛(wèi)軍》中幾位共青團員臨刑前寧死不屈的場景。 尼古萊·瓦西里耶維奇·果戈理·亞諾夫斯基(1809年4月1日-1852年3月4日),筆名果戈理,俄國批判主義作家,代表作有《死魂靈》(或譯:《死農(nóng)奴》)和《欽差大臣》。 ▲弗拉基米爾·馬雅可夫斯基(1893-1930),蘇聯(lián)偉大的詩人。他的代表作《列寧》、《好!》。攻打冬宮時,士兵們高唱他寫的戰(zhàn)歌:“你吃吃鳳梨,嚼嚼松雞,你的末日到了,資產(chǎn)階級!”。斯大林在詩人死后這樣評價“: 馬雅可夫斯基過去是,現(xiàn)在仍然是我們蘇維埃時代最優(yōu)秀、最有才華的詩人?!? ▲ 契訶夫,全名安東尼·巴甫洛維奇·契訶夫(1860年1月29日-1904年7月15日)是俄國世界級短篇小說巨匠和俄國19世紀末期最后一位批判現(xiàn)實主義藝術(shù)大師,與莫泊桑和歐·亨利并稱為“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家”。他的《變色龍》和《套中人》兩部作品,是俄國文學史上精湛而完美的藝術(shù)珍品。<br><br>契訶夫是一個有強烈幽默感的作家,他的小說緊湊精煉,言簡意賅,給讀者以獨立思考的余地。其劇作對20世紀戲劇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他堅持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注重描寫俄國人民的日常生活,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小人物,借此真實反映出當時俄國社會的狀況。他的作品的三大特征是對丑惡現(xiàn)象的嘲笑與對貧苦人民的深切的同情,并且其作品無情地揭露了沙皇統(tǒng)治下的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和社會的丑惡現(xiàn)象。他被認為19世紀末俄國現(xiàn)實主義文學的杰出代表。<br><br>他的墓碑是一尊具有俄羅斯鄉(xiāng)村民居特色的小尖頂屋。墓碑頂端有三支鋒利的筆尖,代表他的作品諷剌尖銳,碑身黑白分明則體現(xiàn)了他的人品黑白分明。 ▲尼古拉·阿列克謝耶維奇·奧斯特洛夫斯基(1904年9月29日-1936年12月22日),前蘇聯(lián)作家,堅強的布爾什維克戰(zhàn)士、著名的無產(chǎn)階級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出生在烏克蘭一個貧困的工人家庭,11歲開始工作,1919年加入共青團,參加蘇聯(lián)國內(nèi)戰(zhàn)爭。1920年秋天在戰(zhàn)斗中負重傷,23歲時全身癱瘓,24歲時雙目失明、脊椎硬化,但他的毅力驚人,他口述由妻子整理在1933年寫成長篇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br><br>1935年底蘇聯(lián)政府授予他列寧勛章。奧斯特洛夫斯基于1936年12月22日逝世,年僅32歲。1940年位于索契的奧斯特洛夫斯基的故居改建成為國家博物館。<div><br></div><div>他臨終前的最后一刻,被雕塑家定格在墓碑上:他的一只手放在書稿上,身體微微抬起,眼睛凝視著遠方。墓碑下面還雕刻著伴隨了他大半生的軍帽和馬刀。站在墓碑前,你似乎能聽到那句著名的話:“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div> ▲德米特里·富爾曼諾夫(1891-1926),俄羅斯作家。35歲的短暫生命寫下了《恰巴耶夫》和《叛亂》兩部長篇小說。根據(jù)《恰巴耶夫》改編的老電影《夏伯陽》讓人印象深刻。富爾曼諾夫的墓碑上是一本書夾著一把劍,他以親身經(jīng)歷創(chuàng)造性地在小說里塑造了政委格雷契科夫的形象。 ▲ 這是公墓里唯一的商人墓地,埋葬著帕·米·特列季亞科夫和謝·米·特列季亞科夫兩兄弟。他們被稱為俄羅斯的”油畫之父“。他們并不是畫家,而是19世紀俄羅斯著名的油畫收藏家、畫家們的贊助和保護人。他們于1856年創(chuàng)辦了全俄最著名的特列季亞科夫畫廊。1892年特列季亞科夫?qū)⑺惺詹仄?500幅精品油畫捐獻給國家,這個畫廊收藏了10萬件作品,十月革命后成為國家最大的美術(shù)博物館。 ▲安東·謝苗諾維奇·馬卡連柯(1888年3月13日~1939年4月1日),蘇聯(lián)杰出的教育家、作家。墓前的雕塑是一個戴著紅領(lǐng)巾的小孩,抬頭看著老師的浮雕頭像。很懷念讀《教育詩》那個年代,老師和學生之間的感情。 ▲亞歷山大.尼斯米亞洛夫,曾任莫斯科大學校長,主持了麻雀山新校園的建設。1951-1961年擔任蘇聯(lián)科學院院長,著名化學家。 ▲亞歷山大·伊萬諾維奇·列別德,是一名傳奇的哥薩克軍人,在阿富汗、亞美尼亞、格魯吉亞等戰(zhàn)爭中英勇作戰(zhàn),戰(zhàn)功赫赫,卻被稱為“有政治頭腦的軍人”。<br><br>1991年蘇聯(lián)內(nèi)亂,他作為蘇軍傘兵部隊副司令,被蘇共緊急狀態(tài)委員會任命為前線指揮官,去捉拿“動亂頭目”葉利欽。他卻臨陣反戈,態(tài)度鮮明地站到葉利欽一邊,最終導致蘇共的下臺。<br><br>作為葉利欽的恩人和親信,他在棄軍從政后卻在政壇上同葉利欽叫板,競選俄羅斯總統(tǒng)。敗給葉利欽后又被葉委以重任,出任總統(tǒng)國家安全助理和駐車臣全權(quán)代表。<br><br>由于同政界其他高層鬧翻,再加上他手中掌握著一支僅聽命于他的警衛(wèi)部隊,幾個月后又被葉解除了全部職務。他不甘寂寞,幾年后又同普京叫板,再次競選總統(tǒng),卻因名聲不佳而被迫退出。<br><br>2002年一場飛行事故終結(jié)了這位具有哥薩克血統(tǒng)的軍政強人的生命,死時只有52歲。據(jù)說普京聞訊后失聲痛哭。這次空難此后卻傳出多個版本,成為俄政壇謎團之一。 ▲ 在墓園的大道上,俄羅斯三色旗雕塑格外顯眼,這里是俄羅斯首任總統(tǒng)鮑里斯·葉利欽的墓地。除了醒目的三色旗雕塑之外,旁邊還有一個東正教十字架。這樣的墓碑組合,覆蓋了葉利欽一生的兩大貢獻:恢復了俄羅斯的三色旗和東正教。 <p class="ql-block">▲ 赫魯曉夫的墓碑由著名雕塑家恩斯特·涅伊茲韋斯內(nèi)設計,這兩個人堪稱歡喜冤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62年,赫魯曉夫參觀涅伊茲韋斯內(nèi)組織的抽象藝術(shù)展后,十分反感,說這些作品“沒有感覺、沒有內(nèi)容”、“一頭驢用尾巴掃也能涂得更好”。然而當1971年赫魯曉夫彌留之際,卻留下遺囑:墓碑請涅伊茲韋斯內(nèi)設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墓碑是黑白大理石構(gòu)成,簡潔而抽象,似乎象征著逝者是非參半、功過難分的復雜人生;涅伊茲維斯特內(nèi)自己的解釋則是:生與死、白天與黑夜、善與惡交織在一起,雖不規(guī)則,但又是一個整體,生命由此得到升華。赫魯曉夫的頭像塑在黑白大理石之間,粗獷而率真,坦蕩而倔犟。</p> ▲ 葛羅米柯(1909-1989),前蘇聯(lián)著名外交家,擔任外交部長長達 27年之久,以至他生前最高職位——蘇聯(lián)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反倒不太被人提起。由于蘇聯(lián)屢屢在安理會動用否決權(quán),他獲得"搖頭先生"的綽號。<div><br></div><div>墓碑上一凸一凹的頭像雕塑,既形象地展示了這位從斯大林到契爾年科五朝元老歷經(jīng)波詭云譎的政治風浪而不倒的性格特質(zhì),也反映了外交家應對各種場面的職業(yè)風彩。</div> ▲阿納斯塔斯·米高揚(1895-1978),原蘇聯(lián)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米高揚。<div><br>米高揚,從列寧到勃列日涅夫時期,在蘇聯(lián)政界最高層中雄踞各種要職達55年之久,他之所以有這么長的政治生命,是因為他不但有杰出的工作能力,公平正直,而且有卓爾超群的政治素質(zhì),能在風云變幻的政治環(huán)境中迅速做出反應。他有一句名言:"別擔心,雨淋不著我,我能在雨點之間躲閃穿行。他和設計米格飛機的弟弟同在一起棲息。</div> ▲ 這是斯大林第二任妻子娜杰日達·阿利盧耶娃(1901-1932)的墓地,她和斯大林一樣也是格魯吉亞人,比斯大林小20歲。 阿利盧耶娃是斯大林老戰(zhàn)友的女兒,與斯大林結(jié)婚后,擔任過列寧辦公室的秘書,與性格強硬粗暴的斯大林格格不入,婚姻并不幸福。1932年11月9日,兩人一起參加慶祝十月革命的晚會時發(fā)生了激烈爭吵,她中途退場,回到臥室后舉槍自殺,時年31歲。不過,民間的版本說她被斯大林槍殺,這至今仍是懸案。他們的女兒斯維特蘭娜在回憶錄中,對其母親的死解釋為“半是個人原因,半是政治原因”。 ▲ 戈爾巴喬夫的夫人賴莎-戈爾巴喬娃的墓地(1933-1999)。她是唯一丈夫仍健在而先入葬新圣女公墓的前第一夫人。她與戈爾巴喬夫在大學年代相戀,畢業(yè)后結(jié)婚,相依為伴從地方走到中央。她墓上優(yōu)雅美麗的青銅雕像是雕塑家根據(jù)賴莎18歲時的一張照片雕刻的。賴莎旁邊這塊空地,就是留給戈爾巴喬夫的未來墓穴。 索菲亞·捷爾任斯卡婭(1882-1968)<br><br>蘇聯(lián)早期領(lǐng)導人捷爾任斯基的太太,出生于波蘭華沙的猶太人。捷爾任斯基此人雖有爭議,但他在監(jiān)獄里寫給自己太太的情書卻是經(jīng)典之作。 所謂不知名,是因為我一存在語言障礙,二見識有限,并非他們不在名人榜。 新圣女公墓不是告別生命的地方,而是重新解讀生命、凈化靈魂的教堂。<div><br><div>你可以不知其名,不知其身份,但他們被認可,被銘記,被流傳,已經(jīng)融匯成俄羅斯人永不枯竭的精神源泉。外表彪悍的戰(zhàn)斗民族也有一顆柔軟的心!如此珍惜歷史寶藏的民族是不可戰(zhàn)勝的。</div></div> <p class="ql-block">相信中俄人民有共識:</p><p class="ql-block"> “有的人活著,</p><p class="ql-block"> 他已經(jīng)死了;</p><p class="ql-block"> 有的人死了,</p><p class="ql-block"> 他還活著。</p><p class="ql-block"> 有的人</p><p class="ql-block"> 騎在人民頭上:“呵,我多偉大!”</p><p class="ql-block"> 有的人</p><p class="ql-block"> 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p><p class="ql-block"> 有的人</p><p class="ql-block"> 把名字刻在石頭上想“不朽”;</p><p class="ql-block"> 有的人</p><p class="ql-block"> 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p><p class="ql-block"> 有的人</p><p class="ql-block"> 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p><p class="ql-block"> 有的人</p><p class="ql-block"> 他活著為了多數(shù)人更好地活。</p><p class="ql-block"> 騎在人民頭上的,</p><p class="ql-block"> 人民把他摔倒;</p><p class="ql-block"> 給人民作牛馬的,</p><p class="ql-block"> 人民永遠記住他!</p><p class="ql-block"> 把名字刻在石頭上的,</p><p class="ql-block"> 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p><p class="ql-block"> 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到處是青青的野草。</p><p class="ql-block"> 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的人,</p><p class="ql-block"> 他的下場可以看到;</p><p class="ql-block"> 他活著為了多數(shù)人更好地活著的人,</p><p class="ql-block"> 群眾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lt;/p><p class="ql-block">《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臧克家 1948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