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我兒時的記憶里,家鄉(xiāng)過年是有很多的習(xí)俗和禁忌的。</p> <p class="ql-block"> 先說習(xí)俗吧。</p> <p class="ql-block"> <b>團(tuán)圓</b>。臘月二十三,小年一到,便拉開了過年的序曲,遠(yuǎn)在異鄉(xiāng)的游子無論再忙也應(yīng)回鄉(xiāng)與家人團(tuán)圓。七八十年代,奶去世前,始終是8口人,奶奶、父母和我們姊妹5個。奶奶和父母本身就在家,我們5個求學(xué)的地方離家也不遠(yuǎn),很容易實現(xiàn)團(tuán)圓。</p><p class="ql-block"> 過年團(tuán)圓的日子,讓我們充分感受到了濃濃親情。</p><p class="ql-block"> 現(xiàn)在過年,同樣期盼團(tuán)圓,卻再也難以實現(xiàn)了。孩子遠(yuǎn)在北京,父母冬天長居海南。我們幾個也人到中年,正是內(nèi)外忙碌的時候,過個年不是少這個,就是缺那兒,再難湊齊了。</p> <p class="ql-block"> <b>祭灶</b>。臘月二十三,我們那里也稱小年,祭灶的日子。民間傳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這一天,母親都會買些又粘又甜的麻糖,放在灶王爺?shù)南袂埃郧笤钔鯛斣谟竦勰抢锊荒苤v壞話。</p><p class="ql-block"> 我們小時候是信以為真的。</p> <p class="ql-block"><b> 掃塵</b>?!芭D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因“塵”與“ 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tǒng)統(tǒng)掃出門。這一習(xí)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p><p class="ql-block"> 那時,母親一向重視,動員了我們姊妹五個去做。</p> <p class="ql-block"><b> 貼對聯(lián)</b>。到了大年三十,熱熱鬧鬧的過年就正式開始了。清早起來,第一件事就是貼門神和春聯(lián)。其實,其他家的春聯(lián)也許早在臘月二十八就貼上了,我家往往要晚一些。因為很有書法功底的父親總是在幫鄰里寫好后,才為自家寫的,需要廢寢忘食,通宵達(dá)旦才能完成。</p><p class="ql-block"> 不知怎的,那時,一貼門神,總會想起《白毛女》里的兩句唱詞:“門神門神扛大刀,大鬼小鬼進(jìn)不來。”便覺得這門神貼得太有必要了。</p> <p class="ql-block"><b> 上墳、祭祖、去宗祠</b>。咱中國人講究團(tuán)圓,在過年這樣的盛大節(jié)日里,不僅生人要團(tuán)圓,亡故的親人也要回家團(tuán)圓,這樣就必須請亡親來家過年。于是,大年三十下午,父母會領(lǐng)上我們?nèi)ド蠅?。到了墳地,擺上供品,放了火鞭,對著墳頭便開始對先人發(fā)出邀請。</p><p class="ql-block"> 只是這些年,母親信了基督教,便再也不領(lǐng)我們上墳。我們只能自去。</p><p class="ql-block"> 祭祖,是年三十、大年初一每頓飯前必做的。既然把先人請回來,總得供著呀。至于跪下磕頭請他們率先享用時,他們聽到了沒有,不清楚,反正最后,好吃的東西都到了我們肚子里。</p><p class="ql-block"> 去陳姓宗祠,拜望列祖列宗,也是過年必做的一件事。一般由父親領(lǐng)著,聽他講陳氏家族的沿革。</p> <p class="ql-block"><b> 守歲</b>。年三十,除夕,是農(nóng)歷年的最后一天,因為其與新年的第一天首尾相連,于是也就有了熬夜迎新的習(xí)俗。在兒時的記憶里,全家圍爐夜話的溫馨場面終是難忘。</p> <p class="ql-block"><b> 四連頓</b>。?從大年三十中午起連吃的四頓飯,俗稱“連四頓”。三十中午開始吃過年的頭頓飯,涼盤熱碗幾個菜,一家人圍在一起吃;晚上吃餃子;五更起來還是吃餃子;大年初一中午最為豐盛,涼調(diào)熱炒,最好吃的都要拿出來吃,主食是吃大饃。酒作為奢侈品,印象中是沒有的。</p><p class="ql-block"> 這四頓飯,徹底滿足了胃一年的需求,也把這年也推向了最高潮。</p> <p class="ql-block"><b> 放鞭炮</b>。?大年初一零時左右的雞鳴聲響起,家家戶戶要燃放鞭炮。睡覺之前,還要放三個響炮,叫“關(guān)門炮”,防止鬼神進(jìn)來。五更起床先放三個響炮,叫“開門炮”,迎接新年到來。</p><p class="ql-block"> 放鞭炮時,我都會偷偷拆下一些鞭炮,揣在兜里以便在以后的日子里零放。</p> <p class="ql-block"><b> 穿新衣</b>。除夕之夜,睡覺之前,母親便會把全家新年要穿的新衣服、新鞋子、帽子放在床邊,方便我們起來時換穿。</p><p class="ql-block"> 四十多年過去了,母親在寒冬之夜、煤油燈下為我們縫制新衣、趕做新鞋的場景仍歷歷在目,仿佛如昨。</p> <p class="ql-block"><b> 壓歲錢</b>。初一早上,父母總會給我們姊妹五個發(fā)上點壓歲錢?;蚨?、或五角。都是他們精心準(zhǔn)備的新錢。</p><p class="ql-block"> 接下來我最愿意做的就是去到姥家,姥給的壓歲錢總會多點,尤其是八零年的那個春節(jié),居然給了我10元。因為那一年,臺海關(guān)系緩合,離散多年的二舅從臺灣輾轉(zhuǎn)給姥寄回300元。</p><p class="ql-block"> 遺憾的是,二舅終究沒有等到開放老兵回大陸的那一天,便溘然長逝。</p><p class="ql-block"> 壓歲錢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驅(qū)鬼,保佑平安。如今,早變了味,毫無意義了。</p> <p class="ql-block"><b> 唱戲</b>。我出生于六十年代,從記事的時候起,直到八零年求學(xué)離開家鄉(xiāng),每年的春節(jié),村上都會組織唱戲,都是《沙家浜》、《紅燈記》、《智取威虎山》等著名劇目。雖是群眾演出,卻有扳有眼,讓人看得如醉如癡。其中的很多臺詞,至今依然耳熟能詳。</p> <p class="ql-block"><b> 打燈籠</b>。在八十年代離開家鄉(xiāng)前,村里在每年的正月十六、十九晚上,都有打燈籠的習(xí)俗,至于說為什么這樣做卻從無人深究。</p><p class="ql-block"> 燈籠都是家里大人做的。那時候,人們的動手能力都很強(qiáng),扎出的燈籠有圓、有方,有夌形,也有船形,頗為精致。而用作照明的往往是一根10cm左右的紅蠟或小油燈,就粘在燈籠的底座上。</p><p class="ql-block"> 天擦黑以后,小孩子們便提了燈籠魚貫而出,確實沒有燈籠的孩子也會拿了一截廢舊三角帶點著。很快,整個大街便成了燈的海洋,頗為壯觀。</p><p class="ql-block"> 終有幾個挑皮的孩子使壞,故意推著讓兩個燈籠相撞,于是便轟的一聲,滾起兩個火球,燈籠燒掉了。哭聲、笑聲隨之而起。</p> <p class="ql-block"> 這就我家鄉(xiāng)過年的習(xí)俗,清規(guī)戒律中不乏歡樂,民風(fēng)民俗中多有幸福。</p> <p class="ql-block"> 我們那里,過年的禁忌也多。</p><p class="ql-block"> <b>最忌討債</b>。傳統(tǒng)認(rèn)為,過年期間不管是被人要債還是向人要債的人這一整年都會很倒霉,因此忌諱向人討債。</p><p class="ql-block"> <b>忌說不吉利話</b>。過年不許說“死”“殺”或“饑”“餓”等字眼,更不能說“家破人亡”、“妻離子散”等詞匯。要說好話,忌罵孩子,如若孩子初一挨罵,便意味著要挨一整年的罵。</p><p class="ql-block"> <b>忌打掃。</b>忌將垃圾掃出門外??謱⒓抑械呢敋鈷叩簟?lt;/p><p class="ql-block"> <b>初一忌催人起床</b>。尤其是年初一的早上。認(rèn)為這樣會讓對方整年都會被人催促著做事。</p><p class="ql-block"> <b>忌初三訪客</b>。除出嫁的閨女要回娘家為過世的父母上墳外,一般是不能互訪的。</p><p class="ql-block"> <b>初一、初二忌洗衣</b>,正月15之前不許動剪刀、動針線。</p><p class="ql-block"> 這些禁忌,在兒時,是必須嚴(yán)格遵守的,不能越雷池半步。及至到了城里,就沒那么多講究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