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三、 災難余生</p> <p class="ql-block"> 母親辛酸的人生記憶中,1959年至1961年,三年自災害的饑餓之啼號、驚慌之恐怕、災難之深重。生在舊社會,長在舊社會,解放后經(jīng)歷了新中國戰(zhàn)后的建國時期,初級社,高級社,人民公社。1958年的總路線、人民公社、大躍進三面紅旗如火如荼,從上到下大力宣傳“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設社會主義”的口號,農(nóng)村生產(chǎn)隊成立了公共食堂。國家開始進行第二個五年計劃,那時的口號是很多的,如:“三年超英,五年超美”,“人民公社是天堂,共產(chǎn)主義是橋梁”等,人民對新生的共和國充滿希望,對未來充滿信心。</p><p class="ql-block"> 我們下桃花吐生產(chǎn)大隊的公共食堂設在村東邊郝志剛家的大院里。五間正房中間的山墻全部打通,穿上梁,餐廳很大,擺上長條凳,長條桌和圓桌。生產(chǎn)大隊指定十幾個人做廚師,專門為全村人做飯做菜。我的父親被安排在食堂做飯,起早貪晚,由于離家遠,父親就住在食堂。每天早晨起來,人民揉揉眼睛,洗把臉,充滿著喜悅和憧憬,大人孩子興高采烈的來到食堂吃飯。開飯時,有專人端盤上菜,基本上每天都能吃到葷菜,飯隨便吃,還不要錢。大多數(shù)是一家人或平時三親兩好的坐一桌,整個餐廳亂哄哄的,更是孩子的樂園,甚是熱鬧。父親給人們打飯,手忙腳亂,應顧不暇,飲事員和管理人員忙得不亦樂乎。</p><p class="ql-block"> 這樣的共產(chǎn)主義生活——公共食堂,處處都能體現(xiàn)一個“大”字,幾百人組成的“大家庭”,用一口大鍋吃飯。聽父親說大鍋沒有直徑兩米也差不多,蒸饃的籠屜也是大的出奇,一籠能蒸出一大筐饃和菜團子,當然,盛膜的筐也很大。領飯時要排長長的隊,家家戶戶都準備一個盛飯的桶或盆,剛開始吃飯時人們都搶著用大碗,吃著碗里還看著鍋里。</p><p class="ql-block"> 1958年吃大食堂時,我家在范家溝居住,離村上的大食堂遠,我們年齡小,小妹只有二、三歲,一天三餐去食堂吃飯極不方便。后來吃飯按人口按戶定量打飯,我們把飯打回家吃。父親在大食堂做飯,打飯只有母親去。記得有一次,我和母親去大食堂打飯,打的是烀地瓜,地瓜很小,如雞蛋大小?;貋斫?jīng)過一條溝,一不小心,一盆地瓜順著溝坡滾落滿地,沾的都是土,母親和我揀了老半天,回家洗了好幾遍?;叵肫饋恚路鹁驮谧蛱?,不知怎的回家母親也沒有批評我,可能是因為當時太小的緣故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58年吃大食堂時,我家在范家溝居住,離村上的大食堂遠,我們年齡小,小妹只有二、三歲,一天三餐去食堂吃飯極不方便。后來吃飯按人口按戶定量打飯,我們把飯打回家吃。父親在大食堂做飯,打飯只有母親去。記得有一次,我和母親去大食堂打飯,打的是烀地瓜,地瓜很小,如雞蛋大小?;貋斫?jīng)過一條溝,一不小心,一盆地瓜順著溝坡滾落滿地,沾的都是土,母親和我揀了老半天,回家洗了好幾遍?;叵肫饋恚路鹁驮谧蛱?,不知怎的回家母親也沒有批評我,可能是因為當時太小的緣故吧!</p> <p class="ql-block"> 大食堂的伙食急劇下降,土地也好像是故意不給人民面子,產(chǎn)不出糧食來,廣闊的田野顯得異常蕭條。大食堂已經(jīng)揮霍的四壁徒空,沒有能力辦下去,最后百姓淪落的兩手空空,凄凄慘慘,還是散伙了,退出了歷史舞臺。民以食為天,是離不開吃飯的,可以說是人生的第一件大事。到食堂停飲后,有的人為了活命,為了能吃上飯,外出逃荒覓生去了。我們村多數(shù)逃荒去了黑龍江,余下的老弱病殘的人吃野菜維持生存,聽天由命吧!</p><p class="ql-block"> 大食堂散伙后,緊接著是三年自然災害,生存成了一個嚴峻的問題,國家處于困難時期。本來生活就非常困難,更是雪上加霜,幾乎陷于絕境。那時我雖小,已經(jīng)十多歲了,有些記憶還是比較深的。那時只要聽誰家的母親直聲哭喊,就知道這家的孩子病死或餓死了。饑餓的人營養(yǎng)差,免疫力低,加上農(nóng)村缺醫(yī)少藥,感冒、痢疾都會死人的。得病不死全拼命拽,荒山野嶺中時??匆妬G棄的死嬰。那時我們個個面黃肌瘦,身體虛弱,母親領著我們在饑餓生死線上掙扎,前行的力量就是身后緊跟的死神。</p><p class="ql-block"> 自然災害的年代,糧食極度匱乏,填飽肚子成了各家各戶的難題。我們兄妹五個,最小的妹妹只有三歲,不是小的叫肚子餓,就是大的說肚子疼。那時我肚子餓時,就像一團烈火在燃燒,眼前冒火星,有時又像貓在抓心一樣,心里驚慌,讓人直不起身子,并漸漸地蔓延到全身,那感覺如同站在廣闊的田野上,空洞的眼睛只能望斷秋水,凝視暗流的長空。</p><p class="ql-block"> 母親一生勤勞,家務活精通,里里外外是把好手,為了我們活下來,在饑餓面前,母親想千方設百計,無論如何都要找到充饑食物,讓我們活命。母親就像老母雞一樣,帶領我們一群小雞到處覓食,到田間挖野菜,上山采樹葉,只要能解決挨餓的東西拿回家充饑。我們把挖來的野菜,母親焯熟,用手緊攥成菜團,當菜團攥到滑溜溜時,用一只手往菜團上撩干玉米面,然后再稍用力攥團,菜餑餑做成了,皮薄如紙,放在鍋里一蒸,十幾分鐘就熟,吃起來又苦又澀。菜園子里蔬菜切碎煮熟,撒點鹽吃,有的蔬菜就生吃。吃完飯時間不長,肚子又餓了,沒有辦法只好忍著、忍著。</p><p class="ql-block"> 到了冬季,天很冷,山上有雪。我和母親在雪地里艱難跋涉,溝溝岔岔來回奔走,尋找一種叫豬毛菜(當?shù)厝擞址Q扎嘣顆)。冬天被風刮到溝里或低洼處,把它采集回來砸碎碾成粉末與玉米芯和秸稈碾成粉末放在一起做成粉團,上鍋蒸熟了再吃,這種粉團很難吃,又不好消化,排便都困難。</p><p class="ql-block"> 春天來了,樹開始發(fā)芽,長葉。母親把樹葉摘下來洗凈,用開水在鍋里焯一下,再把葉子放入盆中,用涼水泡一天一夜,取出來再切碎,放點鹽,吃到嘴里難以下咽。滿山遍野的榆樹,綴滿了一串串榆錢,上山采摘榆錢。有時直接把榆錢放在嘴里,吃起來有點甜絲絲的。母親把榆錢做成大餅子,由于榆錢多,玉米面少,大餅子易碎,吃的時候放在碗里吃。春末夏初時節(jié),當?shù)赜蟹N野菜叫曲麻菜,滿地都有,生吃、熟吃都可以,不算太苦,是人們比較喜歡的一種野菜。母親領著我們鉆進莊稼地里挖回來,摘干凈洗幾遍上鍋里用開水一焯,撈出來攥成團,吃的時候放點鹽、小蔥一拌,就可以吃了。這種菜在當時救活了很多人。</p><p class="ql-block"> 我是1952年出生的,童年可以說是一個既快樂、又心酸挨餓的童年?據(jù)母親說:生我的時候,家里什么也沒有,奶水又不足,長的很瘦弱。我記事時最大的印象是一個字“餓”,我記得吃糠咽菜上學的情景,現(xiàn)在回想起來,還記憶猶新。那三年自然災害時期,我正在小學讀書,經(jīng)常食不果腹,餓的頭昏眼花,也沒有精力學習,時常就不上學了,在家挖野菜。那時每天上學的學生不多,有的早早輟學了,有時因班級學生少,老師都無法講課,著急又無奈。</p><p class="ql-block"> 饑餓中我們學會了勞動,學會了生活,從而在那個餓死許多人的時期,掙扎著活過來?! ?lt;/p><p class="ql-block"> 我們在饑餓生死線上苦苦掙扎著,盼望秋天有個好收成??勺匀粸暮︻l頻發(fā)生,干旱無雨,莊稼長勢不好,有的地塊絕收,生產(chǎn)隊打的糧食上交國家公糧還不足,分給社員的糧食少了又少。國家為農(nóng)民度過難關,生產(chǎn)隊分點自留地,允許小開荒。父母發(fā)恨,一定要多開荒種地,帶領我們起早貪晚,用鎬頭刨地,開荒展沿,雨天更忙了,種了些雜糧,蘿卜等。到了秋天,收獲了不少糧食蔬菜,一年沒有白奮斗,看到自己辛勤勞動的果實,全家人都很高興,生活也有了改善。但好景不長,第二年把開荒地收歸生產(chǎn)隊集體所有了,全家人一年奮斗付諸東流。</p><p class="ql-block"> 那時,生產(chǎn)隊分給每家每戶幾分地的自留地和菜地,我家在村子里分的一塊菜地。父母精心管理種植土豆、白菜、蘿卜、芥菜等蔬菜,秋未母親咸制一缸咸菜和一缸酸菜。在那個被饑餓揉搓的痛苦不堪的困難時期,過年能吃上一碗白菜燉豆腐,酸菜燉粉條就是難得的佳肴。在如今精米白面,雞鴨魚肉也食之無味的年代里,年輕人很難理解,一碗燴菜帶來的意義。它不僅能滿足我們口腹之欲,更給予我們一種精神力量。我時常懷念起那個在炊煙裊裊中,在火熱的土炕上,兄弟姐妹圍坐在一起,母親系著圍裙,給我們盛上沒有多少油花卻香氣四溢的燴菜情景,更懷念那個貧窮卻溫暖的年代,這種溫暖是父母用他們的生命為我們換來的。</p><p class="ql-block"> 世間只有兩個人,視你勝過自己的生命,這兩個人就是:父親、母親。</p><p class="ql-block"> 在那段艱苦忍饑挨餓的歲月,每天都要為今天、明天能不能吃上飯,或為吃飯而犯愁;自己家的孩子能不能活下來健康成長;自己一家人,能不能平安的度過生死難關而憂心忡忡。母親每天想辦法讓我們吃上飯,把命保住。自己還是省吃儉用,吃飯總是先讓我們先吃。其實,你是把生的希望留給我們,自己忍受饑餓,以瘦弱的身軀激發(fā)出巨大能量,寧肯犧牲自己,保住子女的性命,撐起這片天。</p><p class="ql-block"> 大食堂,三年自然災害是我一生最難忘的日子,也是經(jīng)歷過那個年代所有人最難忘的日子,嘗盡了心酸與饑荒的真實滋味。母親用那勤勞的雙手,用智慧的頭腦,將全家人從饑餓死亡線上拯救過來,度過了饑寒啼號、驚慌恐怕的歲月,熬過了苦苦掙扎與天災抗爭的困難時期,我們全家人一個不少的活下來。母親,你用愛子之心和自我犧牲的崇高精神和行動,保住了我們的性命,才有了我們的今天。母親你的恩情比天高,比地厚,我們永生不忘。</p> <p class="ql-block"> 我們在饑餓生死線上苦苦掙扎著,盼望秋天有個好收成??勺匀粸暮︻l頻發(fā)生,干旱無雨,莊稼長勢不好,有的地塊絕收,生產(chǎn)隊打的糧食上交國家公糧還不足,分給社員的糧食少了又少。國家為農(nóng)民度過難關,生產(chǎn)隊分點自留地,允許小開荒。父母發(fā)恨,一定要多開荒種地,帶領我們起早貪晚,用鎬頭刨地,開荒展沿,雨天更忙了,種了些雜糧,蘿卜等。到了秋天,收獲了不少糧食蔬菜,一年沒有白奮斗,看到自己辛勤勞動的果實,全家人都很高興,生活也有了改善。但好景不長,第二年把開荒地收歸生產(chǎn)隊集體所有了,全家人一年奮斗付諸東流。</p><p class="ql-block"> 那時,生產(chǎn)隊分給每家每戶幾分地的自留地和菜地,我家在村子里分的一塊菜地。父母精心管理種植土豆、白菜、蘿卜、芥菜等蔬菜,秋未母親咸制一缸咸菜和一缸酸菜。在那個被饑餓揉搓的痛苦不堪的困難時期,過年能吃上一碗白菜燉豆腐,酸菜燉粉條就是難得的佳肴。在如今精米白面,雞鴨魚肉也食之無味的年代里,年輕人很難理解,一碗燴菜帶來的意義。它不僅能滿足我們口腹之欲,更給予我們一種精神力量。我時常懷念起那個在炊煙裊裊中,在火熱的土炕上,兄弟姐妹圍坐在一起,母親系著圍裙,給我們盛上沒有多少油花卻香氣四溢的燴菜情景,更懷念那個貧窮卻溫暖的年代,這種溫暖是父母用他們的生命為我們換來的。</p><p class="ql-block"> 世間只有兩個人,視你勝過自己的生命,這兩個人就是:父親、母親。</p><p class="ql-block"> 在那段艱苦忍饑挨餓的歲月,每天都要為今天、明天能不能吃上飯,或為吃飯而犯愁;自己家的孩子能不能活下來健康成長;自己一家人,能不能平安的度過生死難關而憂心忡忡。母親每天想辦法讓我們吃上飯,把命保住。自己還是省吃儉用,吃飯總是先讓我們先吃。其實,你是把生的希望留給我們,自己忍受饑餓,以瘦弱的身軀激發(fā)出巨大能量,寧肯犧牲自己,保住子女的性命,撐起這片天。</p><p class="ql-block"> 大食堂,三年自然災害是我一生最難忘的日子,也是經(jīng)歷過那個年代所有人最難忘的日子,嘗盡了心酸與饑荒的真實滋味。母親用那勤勞的雙手,用智慧的頭腦,將全家人從饑餓死亡線上拯救過來,度過了饑寒啼號、驚慌恐怕的歲月,熬過了苦苦掙扎與天災抗爭的困難時期,我們全家人一個不少的活下來。母親,你用愛子之心和自我犧牲的崇高精神和行動,保住了我們的性命,才有了我們的今天。母親你的恩情比天高,比地厚,我們永生不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