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那個時候物質(zhì)等各方面條件都很匱乏。文化生活幾乎沒有,條件好的家庭中會有一臺收音機收聽廣播,除此之外再無任何娛樂媒體。電影這一娛樂工具,理所當然成了最奢侈的文化享受。</p> <p class="ql-block">我開始記事起,那個時候還沒通電,照明用的是煤油燈。每當公社放映隊要到我們村放映的時候,消息用不了多久就會傳遍整個村落。于是,會有好多人搬上座位到電影場占下空位,偌大的電影場地不久就會擺滿了大大小小樣式不一的座位。大人們則早早地準備晚飯,不等天黑吃過飯的人們走向電影場。胡同里、大街上到處是人群,大家高高興興邊走邊說笑著向電影場匯聚。</p> <p class="ql-block">傍晚的電影場此時已經(jīng)是一番熱鬧的景象,人山人海已經(jīng)把場地圍了個水泄不通。叫喊聲、笑鬧聲嘈雜不斷。在電影場的后面,會有賣瓜子花生的,有賣冰糕的,賣糖葫蘆的。放映臺子上一塊四方方的銀幕則成了拿手電筒的娛樂地,他們則把手電筒照向銀幕,有明亮的,昏暗的,不時舞動著。公社的放映員在村里則會接受貴賓一樣的待遇,在大隊里享受好酒好菜的招待,全然不管電影場里的人等待電影的開始。</p><p class="ql-block">好不容易盼來了放映員,人群后面的蝸牛式發(fā)電機啟動后,大家總算有了希望。一開始放映員只是把調(diào)試放映機與銀幕的合適位置,把強烈的光照向銀幕。此時會有很多孩子的手伸向光芒,于是會在銀幕上出現(xiàn)一個個的小狗小貓小馬之類投影。</p> <p class="ql-block">馬上要放映了,嘈雜的人群此時會安靜了下來。放映員把影片裝到放映機上,旋轉(zhuǎn)開關(guān)后影片慢慢轉(zhuǎn)動著,銀幕上則出現(xiàn)畫面。那時會在放映故事片之前先放一塊短小的科教片,有時也會放映兩部故事片。記得那時的電影大多是黑白的,偶爾也有彩色的。有時兩個村會一起放電影,這個村會先放一部,鄰村則會放另一部。放完一片后讓人把影片送到鄰村,然后把那里放完影片拿回來,稱為“跑片子”。那時的影片大多是革命、戰(zhàn)斗、戲劇、喜劇和神話之類的。記得有《苦菜花》《高山下的花環(huán)》《閃閃的紅星》《黑三角》《駱駝祥子》《五女拜壽》《回頭一笑》《喜盈門》《瞧這一家子》《巴山夜雨》《上甘嶺》等影片。從銀幕上會看到那些可歌可泣的戰(zhàn)斗英雄,那些環(huán)肥燕瘦的古代美女,也會看到古代扯棚搭帳、商販云集、攤點如龍、顧客如蟻的繁華街道。那些咿咿呀呀的戲劇片則是老人們的最愛,我們這些小孩雖然不懂,但也看那些紅臉黑臉白臉舞槍弄棒的熱鬧。那些英勇獻身的英雄也走進了我們的心靈,象董存瑞、劉胡蘭、黃繼光、邱少云、歐陽海各個英雄在我們年幼的腦海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那時放映的地點因為特殊原因偶爾會改變,或者在本村小學(xué)的操場上,或許在干涸的大灣坑里。記得有一次在我們村孝婦河的河灘上放映,看電影的人要邁過一條很窄的小水流。當時哥哥領(lǐng)著我去放映地,哥哥抬腿輕松越過了水流,年幼的我卻一腳邁進了水里。當時正是寒冷的冬天,刺骨的河水灌進了我的鞋子里,凍得我直打哆嗦。哥哥連忙把我扶到板凳上,找來一些枯草點著火讓我烤著。又不知從哪里弄來一只鞋讓我換下,我才感覺好了許多。電影開演后,全然把這事忘記了,全身心的投入電影的精彩情節(jié)之中。</p> <p class="ql-block">記得有一次在放映中下起了雨,放映員就想停止放映??扇巳航z毫沒有散去的意思,大家還是在原地被精彩的劇情深深吸引著。放映員沒辦法只好撐起傘遮擋著放映機繼續(xù)放眏。在那個物質(zhì)匱乏的年代雨傘還是奢侈品,全村只有少數(shù)人家才有。大部分的擋雨工具無非就是一塊塑料布,或者裝化肥的塑料袋子改裝的雨披。此時電影場的觀眾上方像是飄起了一朵朵白色的花,形成了一道靚麗的風(fēng)景。雨繼續(xù)下著,可是大家絲豪不減對電影的熱情。</p> <p class="ql-block">電影這種深受大家喜愛的娛樂方式走進了每個人的心靈深處,得到了全村男女老少的歡迎。于是,有的家庭結(jié)婚、生孩子、老人過生日、搬新房或者村里通了自來水等喜事。會包一場電影請全村人觀看以示答謝和慶祝。記得那時會在全村張貼告示說明事由地點和電影的名字,在放映之前還會請主辦方在電影的喇叭里講幾句話,可謂體面至極。</p> <p class="ql-block">每當鄰村有放電影的時候,很多年輕的會騎著自行車去觀看。我們這些小孩也不怕天黑路遠,大家作伴步行去觀看,總感覺有種無形的東西在吸引著。有時候一部電影看了一遍,又跑到別的村再去觀看,總覺得不過癮。</p> <p class="ql-block">第一次看寬銀幕電影記得是李連杰主演的《少林寺》,那時和我一般大的孩子還上小學(xué),看了之后大家熱血沸騰,非常崇拜電影里練武的和尚,大家還一起剃了光頭。課間和放學(xué)時大家還切磋“武藝”。十幾個小伙伴一起行走在上學(xué)放學(xué)的路上,一色的光頭形成了一道風(fēng)景線,惹得大人們和女生們陣陣哄笑。</p> <p class="ql-block">光陰似箭,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電視逐步走進了尋常百姓家,電影也慢慢淡出了大家的視線。我已經(jīng)近20年沒進電影院了,去年一時興奮到縣廣電大劇院觀看了電影《芳華》懷念自己的軍旅生涯。現(xiàn)在即使偶爾夏天在村里放映,觀看的人寥寥無幾。每當回想起當時大家對電影的癡迷心里還是流淌著潺潺暖暖甜甜的情感。</p> <p class="ql-block">文字:盧則春</p><p class="ql-block">編輯:張玉軍</p><p class="ql-block">本文為原創(chuàng)</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