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我的故鄉(xiāng)東風(fēng)鎮(zhèn),在離隴縣縣城三十多里的地方。</p> <p>通向東風(fēng)鎮(zhèn)的史家灣大橋</p> <p> 東風(fēng)鎮(zhèn),原名娘娘廟。明代屬隴東鄉(xiāng)涼甫里,清代屬東北鄉(xiāng)東涼里。新中國成立初期,屬杜陽區(qū)娘娘廟鄉(xiāng)。1954年建娘娘廟區(qū)。1958年建紅旗第三人民公社,1966年改名為東風(fēng)人民公社。1984年改社建鎮(zhèn)。</p><p> 鎮(zhèn)區(qū)東臨千陽,南接陳倉,北與甘肅靈臺縣接壤。鎮(zhèn)域東西長24.97千米,南北寬26.10千米。是去縣城的必經(jīng)之地,也是縣城的東大門。</p> <p>娘娘廟的傳說</p><p>據(jù)隴州野史相傳,長孫皇后是隴州南由(今香泉)人。祖籍河南洛陽,后隨家來隴州南由,生于隋文帝開皇二十年(600),父親長孫晟是隋朝著名將領(lǐng),哥哥長孫無忌博覽群書,雅有武略,輔佐唐太宗定天下,功居第一。長孫皇后于大業(yè)九年(613年)與唐太宗結(jié)發(fā)為夫妻。</p><p>長孫皇后自幼喜愛讀書,仁孝儉素,通情達理,一舉一動必遵禮法。618年被冊立為秦王妃。</p><p>長孫皇后成為正宮娘娘之后,回家探親,往返路途遙遠,便在相公山西修了一座休息亭,每次回娘家探親都在這里休息游玩。長孫皇后看到隴州的災(zāi)情和人民的痛苦,便向唐太宗訴苦:“隴州地處貧苦山區(qū),土地貧瘠,連年災(zāi)情不斷,人民生活極其困苦,懇請皇上減糧減賦?!碧谒烀兴緶p去了隴州繁重的錢糧負擔(dān),使隴州人民過上了較安寧的好日子。隴州人民為了紀念長孫皇后的深恩厚德,便在休息亭處,建立了娘娘廟,塑起了娘娘像,頭戴鳳冠,身穿霞披軟衣。其像可隨轎子搬動,像廠有一丈見方地面為皇家禁地,游人不可入內(nèi)。人們經(jīng)常來此燒香祭祀,祈賜福祉,保佑子女乖巧長命,從此這個地方就叫娘娘廟。</p> <p>小鎮(zhèn)的街道呈“丅”字形,一橫為東西方向,分為上下街,向東為下街,向西方向為上街;一豎為南北方向,向北方向是寶平公路、礦區(qū),向南到上下街口,被稱為小北街。小北街和上下街總長度加起來也不過將近五百米的距離,有人開玩笑說,手里拿個糖糕從街頭吃到街尾還吃不完,當(dāng)然,這多少有些夸張,不過,小鎮(zhèn)確實太小了。</p> <p><b style="font-size: 22px;">小北街全貌</b></p> <p><b style="font-size: 22px;">(下街全貌)</b></p><p> 小鎮(zhèn)雖小,卻是生我養(yǎng)我的地方。從我記事起,小鎮(zhèn)里是很熱鬧的。雖說只有一條“丅”字形的街道,但馬瘦架子在,從東到西,從丅字路口到北,兩邊大小不一的房舍一座挨著一座,各具特色,有木板拼接式的門面房、有小家獨院的、有上層裝雜物的隔層式房、也有當(dāng)?shù)靥厣姆孔右贿吷w。</p><p> </p> <p><b style="font-size: 22px;">(上街全貌)</b></p><p>有了這些外鄉(xiāng)人,小鎮(zhèn)也就有了生氣,街面上也就熱鬧起來。有做鹵雞鹵蛋的、做裁縫的、開藥鋪的、釘鞋的、手工編織的、干修理的、打鐵匠、釀醋的、開小店的、制皮子的、騾馬店、理發(fā)的……等等。</p><p> 可能是因為小鎮(zhèn)的治所在上街,因而上街是最熱鬧也最繁華的地方。百貨商店、日雜用品商店、旅社、銀行、照相館、飯館、藥鋪、肉鋪、糧站、醫(yī)院等都在上街。白天,街上的各種店鋪都開門,雖不門庭若市,但是,大到日用百貨,小到針頭線腦油鹽醬醋卻是應(yīng)有盡有。到了晚上,街上就會看到幾盞亮著的玻璃罩小馬燈,攤主叫賣著“鹵雞、鹵雞蛋”、“雞蛋醪糟”、“糖葫蘆”,叫喊的那個味、飄過來的那個香味啊,直叫人涎水流淌。</p><p> </p> <p> 住戶們十有七八來自異地他鄉(xiāng),有逃荒、避戰(zhàn)亂流落到此的、有為生計而背井離鄉(xiāng)的。小鎮(zhèn)的人來自天南地北,口音也就南腔北調(diào),有山東腔、河南腔、柔聲細語的南國調(diào),還有京味十足的京片子,當(dāng)然,還有地地道道的當(dāng)?shù)刭嫡Z。雖然語音不同,籍貫不同,但是,同住一個小鎮(zhèn),彼此相安無事,倒也和諧。</p> <p>“東風(fēng)街農(nóng)歷雙日逢集,繁華程度僅次于縣城?!保ㄕ浴峨]縣志》)的確,每到這一天,是小鎮(zhèn)最熱鬧的日子了,四鄉(xiāng)八村山上、川道的農(nóng)人挑著、背著、提著、牲口馱著、或者架子車拉著各種農(nóng)付產(chǎn)品和土特產(chǎn)來街上售買,主要有核桃、黃花菜、辣椒、蜂蜜、雞蛋、藥材、捻繩的蔴絲……還有應(yīng)季的蔬菜和水果整整擺滿了上街。集市從早上九點開始到下午二三點結(jié)束。</p> <p> 我十分留戀和回味農(nóng)民們賣的西瓜、甜瓜、桃子、李子、杏。那時候沒有化肥和農(nóng)藥,種的西瓜都使用的油渣和農(nóng)家肥,吃起來沙沙的、水大又甜,還有一種黃瓤的更好吃。甜瓜有兩種,一種是金黃色的表皮叫香瓜、紅燈籠;一種是表皮翠綠的,當(dāng)?shù)厝私欣妫ㄖC音)瓜。香瓜聞著很香,吃起來軟軟綿綿的,綠皮瓜又脆又甜,還有一股淡淡的清香,我是最愛吃這種甜瓜的。桃子、李子、杏自然是另一種風(fēng)味,但這些水果使用的都是油渣或者農(nóng)家肥,吃起來當(dāng)然是好吃又甜的。</p><p> 在下街,有幾家以編織、釘鞋、縫紉、釀醋為生的作坊,尤以陳家醋坊為勝。釀醋用的都是正經(jīng)的糧食,每到晾曬醋糟的時候,滿街都能聞到酸酸的醋味。只可惜,有一年初冬的夜晚,醋坊發(fā)生大火,從此再沒有營生。</p> <p>小鎮(zhèn)最熱鬧的時候當(dāng)然是過年了。</p><p>臘八祭灶,年關(guān)來到。進入臘月以后,小鎮(zhèn)一天比一天熱鬧,尤其是到了臘月二十二、三以后,小鎮(zhèn)的集市就不分單雙日了,每天都是人頭攢動,各種各樣的農(nóng)付產(chǎn)品、山貨、各式各樣的年貨、禽畜……應(yīng)有盡有地擺滿上下街、小北街。</p><p> 過年過年,每個家庭圖的是團圓,圖的是吃好的、穿好的。女孩子要的是花衣裳,男孩子就喜歡鞭炮(當(dāng)然也要穿新衣服)。百貨商店里扯幾尺布自己做,或者到縫紉店去做。父母親勞累了一年節(jié)省了一年,這個時候也格外地大方,買布、置辦各種年貨。我是男孩子,最記掛的就是鞭炮。那時候的鞭炮都是黃色的炸藥,特別地響,質(zhì)量也特別的好個個都響,100頭的二毛錢一掛,大雷子兩分錢一個。過年放炮每家每戶是必須的,但是,每天都想有炮放(一個一個地放)這可是我們男孩子們最操心也最有興趣的事了。</p> <p> 年貨都置辦好了,在外的人也都回來了。眨眼間到了大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包餃子,圍著桌子吃著瓜子、花生、水果糖、麻葉熬夜等著天亮。</p><p> 東方終于出現(xiàn)了魚肚白,已是大年初一。這時候,街上到處響起了噼里叭拉的鞭炮聲,我們男孩子女孩子早已按捺不住心中的快樂和興奮,迅速地穿上新衣服沖出家門,干什么呢一一撿拾每家放炮時落下的殘炮。撿這些有什么用?哈哈,這可是個小秘密!</p><p><br></p> <p> 那時候的冬天真的是冷,尤其是大年三十晚上下一場大雪,這叫‘瑞雪兆豐年’。</p><p> 從正月初五開始,街上的社火就開始了。天寒地凍路滑,這對于表演社火的隊伍來說根本不在話下,這些擋不住他們的興奮和激情,更擋不住他們要帶給小鎮(zhèn)居民們過年的喜慶和快樂的熱情與愿望。社火隊來自于小鎮(zhèn)周圍的各個生產(chǎn)隊,今天你這個社火隊到鎮(zhèn)里表演,明天他那個社火隊來表演。當(dāng)然,那么冷的天,人家到家門口給你表演社火、給你送祝福,總要有點感激的:送些熱水、送些麻糖(麻花)、香煙、糕點、花生.水果糖等表示謝意,這樣一來,社火隊就會給你好好的表演他們的拿手好戲,比如踩高蹺、劃旱船。高蹺可是個危險活,技巧性要求高,還要有膽量、有勁才行。高蹺有半米高的,有一米的、一米以上的,更高的有兩米,這樣的高度,一般的人是玩不了的,其動作有下蹲、下腰叼花、劈腿、單腿站立、翻跟頭等。我見過高蹺表演水平不一般的當(dāng)屬煤礦上的李文漢師傅了,他的高蹺高度高,玩的驚險刺激,花樣也多,這在當(dāng)時是很有名的。</p> <p><b style="font-size: 22px;">東風(fēng)鎮(zhèn)政府所在地</b></p> <p><b style="font-size: 22px;">原來的百貨商店舊址</b></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百貨商店,顧名思義自然是賣百貨的。我身居山區(qū)小鎮(zhèn),城市里的商店究竟有多少東西我不知道,但是這個百貨商店里的東西已經(jīng)夠豐富的了,各種花色的布匹、綢緞,各式衣服,學(xué)習(xí)用品,日用百貨,糖果煙酒、干果、付食……可以說,人們生活的必需品應(yīng)有盡有要什么有什么,只可嘆,那時候,人們的生活水平都不高,更是缺錢呀,一分錢一塊糖幾乎都吃不起,更不要說那些饞人的糕點了。</span></p> <p><b style="font-size: 22px;">東風(fēng)鎮(zhèn)原來的郵電局地址</b></p><p><b style="font-size: 18px;"> </b><span style="font-size: 18px;">原來的郵電局和我家只隔著一戶人家和一條小胡同。營業(yè)室里有電話轉(zhuǎn)換機、電報,接收、發(fā)送包裹,收發(fā)信件、郵遞員送信件等等一系列業(yè)務(wù)。</span></p><p> 沒事的時候,我時常到營業(yè)室去看郵遞員分揀包裹和信件,看接線員拔出一個插頭 又插上另一個。包裹郵件都是郵政車用大帆布郵包轉(zhuǎn)送來的,車停在路邊,郵局的工作人員卸下當(dāng)?shù)氐泥]包,裝上要發(fā)送的郵包,我也時不時地會幫助他們抬郵包。</p><p> 郵局的院子里有一口水井,每當(dāng)我家胡同后邊的水井水少或者枯竭時,我就到郵局的水井去挑水。</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p> <p><b style="font-size: 22px;">東風(fēng)鎮(zhèn)汽車站原址</b></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汽車站是客車站,從寶雞到隴縣、從隴縣到寶雞的往返客車都要在這里停留上下人。我參加工作后在寶雞,父母當(dāng)時還在娘娘廟居住,毎次探親都要在這里坐車。</span></p> <p><b style="font-size: 22px;">東風(fēng)鎮(zhèn)新華書店原址</b></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新華書店在我家的對面,有一個大院子。營業(yè)員是一個長得漂亮的女人,以我的記憶推測,當(dāng)時的年齡可能也就二十六七歲,姓候,具體叫什么名字我不知道。沒事的時候,我時不時的會到書店里看看,翻一翻小人書。書店的院子里有一棵桑樹,每年我養(yǎng)蠶的時候都會去摘桑葉。</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六八、六九年的時候,全國各地的武斗非常厲害,隴縣的武斗形勢也異常嚴峻。后來聽說這位候姓女子在一次轉(zhuǎn)移途中,被自己一派的人誤傷而不治身亡,這實在是一個政治犧牲品。</span></p><p><br></p> <p><b style="font-size: 22px;">東風(fēng)鎮(zhèn)醫(yī)院</b></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醫(yī)院的前身,是根據(jù)毛澤東同志一九六五年六月二十六日的指示:“把醫(yī)療衛(wèi)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nóng)村去。”從寶雞一些醫(yī)院抽調(diào)部分醫(yī)生而建立的,當(dāng)時蓋的都是平房,設(shè)置有X光機,具有一個普通醫(yī)院相應(yīng)的門診和病房。</span></p> <p> <b style="font-size: 22px;">小鎮(zhèn)</b>的熱鬧與繁華,是與這里有個娘娘廟煤礦分不開的,應(yīng)該說,這也是小鎮(zhèn)在歷史的發(fā)展過程中依仗著的重要因素和客觀條件。</p><p><br></p><p> <b style="font-size: 22px;">圖片介紹:這是娘娘廟煤礦主產(chǎn)煤斜井,我的父親就在井下工作。</b></p> <p> <b style="font-size: 22px;">圖片介紹:上圖為牽引礦車的絞車房。下圖為礦燈充電室。</b></p><p> </p><p> 娘娘廟地區(qū)在隴縣東三十里相公山砭以西。清同治年間,在半山處發(fā)現(xiàn)礦苗,當(dāng)?shù)鼐用袢缙諛奋⒗媪执ā⑸舷聸鋈粠罕娮孕虚_釆。驢馱人擔(dān)去隴縣、千陽一帶出售。</p><p> 清末民初,有隴縣城內(nèi)南道巷封姓家族及北巷子張書銘先后聯(lián)絡(luò)一大批商號入股集資雇人采煤。他們在山上開了不少斜井,又在山下平坦處開了兩口豎井,全部用土法開采一一井口置大轆轆,由數(shù)人用手絞著向上提。</p> <p><b style="font-size: 22px;">圖片介紹:這是當(dāng)時的煤礦發(fā)電廠</b></p><p> </p><p>因為停產(chǎn)和煤礦的轉(zhuǎn)移,已經(jīng)被廢棄多年。</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我不想讓滄桑和破敗淚濕我的眼睛,更不想讓目前的景象扼殺我記憶中的美好印象一一因為,在我小的時候,抬眼就能看見電廠,很氣派、很壯觀!所以,春天的時候,我專程去拍了這幅圖片,讓它掩映在綠色之中,依然充滿生氣。</b></p> <p>1933年左右,鳳翔至隴縣的鳳隴公路通車,改變了娘娘廟地區(qū)的交通狀況,陜西省建設(shè)廳派人在娘娘廟地區(qū)勘查,經(jīng)測量認定該地煤礦有開采價值。1938年初,西安的張玉衡、傅冠英等人聯(lián)合在娘娘廟成立了“新隴煤礦股份有限公司”,經(jīng)國民黨中央政府經(jīng)濟部于1939年11月3日批準(zhǔn),發(fā)給釆字第348號執(zhí)照,準(zhǔn)其正式開采。</p><p>1941年抗戰(zhàn)進入關(guān)鍵時刻,四大家族之一的宋子文名下的“雍興公司”把不少紗廠、冶金廠、機械廠、面粉廠等遷至隴海沿線的西安、寶雞一帶。這些二廠都靠燒煤做動力,而從甘肅華亭、銅川運煤路遠耗資大,因此,隴縣娘娘廟地區(qū)的煤礦資源就成了他們的垂涎之地。此時,適逢新隴煤礦處于資金不足等困難時期,雍興公司趁機火并,從此隴縣娘娘廟地區(qū)的礦產(chǎn)資源全部落入雍興公司手里。從一九四二年十月投產(chǎn),截止到一九四五年五月共釆原煤5萬2千2百51噸。直到1949年7月隴縣解放,這個無價資源才被人民政府接受,開采和利用。</p> <p><b style="font-size: 22px;"><u> 煤礦的多次變革</u></b></p><p><br></p><p> 1959年1月,煤礦改名為地方國營隴縣娘娘廟煤礦。</p><p> 1964年4月l7日,煤礦被寶雞專署工交局接管,礦名改為“地方國營寶雞專區(qū)娘娘廟煤礦。 </p><p> 1965年3月19日 ,被陜西省煤炭工業(yè)公司接管,改名為“陜西省隴縣煤礦”。</p><p> 1966年,歸隴縣工業(yè)管理局,更名為“地方國營隴縣煤礦”。</p><p> 1977年5月12日,煤礦因久經(jīng)開采,煤層已顯枯竭,遂動工興建堯(窖)場平洞礦區(qū)。</p><p> 199O年5月交由寶雞市重工業(yè)局管理,改稱為“寶雞市戚家坡煤礦”。</p><p> 2003年12月與江蘇省徐州礦務(wù)集團聯(lián)合組建“秦源煤業(yè)有限公司”。礦址在東風(fēng)鎮(zhèn)堯(窖)場村戚家坡,屬寶雞市國有大型煤炭企業(yè)。</p> <p> 我的父親、還有我的好多伙伴們的父親在礦上上班,因此,礦區(qū)里是我們經(jīng)常去玩的地方。礦井前有一片很大的區(qū)域,分布著很多的設(shè)施:有?爐蒸汽機房、有冷卻池、有絞車房、有礦燈充電室、洗澡池、兩口豎井、以及升降機房、鐵工房、修理室、木料廠等等。我曾經(jīng)為看守木料廠的一位老人寫過一篇散文《看料廠的老人》。</p> <p><b style="font-size: 22px;">這是礦部大門前的臺階</b></p> <p><b style="font-size: 22px;">原來的礦部辦公室</b></p> <p><b style="font-size: 22px;">原來的礦部辦公室</b></p> <p><b style="font-size: 22px;">這是煤礦的主產(chǎn)斜井</b></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記得在我七、八歲的時候,父親每次去上班,都穿著一身沾滿黑灰的破舊工作服,戴一頂藤編的安全帽,左手提著斧子和馬燈,右手拉著有四個小轱轆上邊座著一個藤編的筐子的小車(裝運煤的小車)。</span></p><p> 礦井里的采掘工作實行三班倒,不論是白班或是夜班,也不論是春夏秋冬,印象中的父親總是那樣一身的破工作服。井下是什么樣子我不知道,聽說挖煤全靠人用鎬頭去挖,然后再裝到小轱轆車上由人從斜井里一點點地牽拉到地面上。我至始至終都沒有下去過,每次我想下去看看,父親總是說底下太危險了不讓我去?,F(xiàn)在想想,可能我的上邊是三個姐姐,父親不想讓我這個兒子出了什么差池吧。</p><p> 隨著煤礦的不斷發(fā)展, 有了蒸汽鍋爐和絞車,再后來又有了發(fā)電廠,礦工們用上了明亮的礦燈。礦工們的生活待遇也有了很大的改善,有了勞保,職工食堂的飯菜也有了花樣。礦里還建起了大禮堂,時不時地放映電影、請來劇團唱戲。</p> <p><b style="font-size: 22px;">這是豎井的原址</b></p><p><b style="font-size: 22px;"> </b><span style="font-size: 18px;">豎井深約五、六十米,礦工上下班都是站在罐籠里用升降機上下。</span></p> <p><b style="font-size: 22px;">這是卸煤的臺架</b></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煤從井下運出來以后,經(jīng)過小軌道到達卸煤的臺架上,臺架上有一個圓環(huán)形的類似罐籠的裝置(土話說就象個鐵匣子)可以轉(zhuǎn)動,裝著煤的礦斗車推進這個裝置里,人用力轉(zhuǎn)動這個圓環(huán)讓煤斗朝下,煤就嘩嘩啦啦地傾倒下去貯存在了煤場待售。</span></p> <p><b style="font-size: 22px;">這是煤場的原址</b></p><p><b style="font-size: 22px;"> </b><span style="font-size: 18px;">煤場是貯存煤的地方,也是往外賣煤的地方。我的母親、還有很多伙伴的母親(都是礦工的家屬)基本上都在煤場里給各種車輛裝煤。礦里出產(chǎn)的煤炭多沬煤,煤質(zhì)屬于易燃、低熱能的有煙煤,賣出去的煤基本上都用于單位辦公室的燒爐子取暖、茶水爐、食堂、一些小飯館,居民也多以燒爐取暖和做飯,十里八鄉(xiāng)的村民們也有不少買煤的。</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煤場上白班,工作就是給來拉煤的汽車或者馬車、架子車上裝煤。裝煤的分為兩個大組,大組又分成一些自愿組合的小組(一般兩個人或四個人)。大家都上白班,但也要有夜班,夜班是輪流的,今天該那個大組里的誰和誰值夜班了,上了一天白班再接著上一個夜班,第二天休息一天。夜班的工作就是給采掘?qū)鐏淼拿哼M行分類:礦車把煤倒下來以后,有大塊的炭塊,也有中小號的煤塊,其中還夾雜著煤矸石和石塊,上夜班的就要把大小塊的塊煤挑揀出來進行分類,然后再按品種售賣。象核桃一般大小或者比核桃小點的就要用耙子摟。只要礦車不停地倒煤,值夜班的就要不停地忙活,很辛苦的。</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拉煤的汽車基本上都是載重四噸的解放牌卡車,有的車拖個載重兩噸半的掛車,那時候還沒有大型載重卡車。裝一噸煤的工錢是4毛錢,還要扣除管理費、勞保手套費用等,細算下來,四噸重的車裝下來,最后落到手的工錢(兩個人裝一輛車還要平分)大家也就可想而知了,因此,裝車的人都搶著裝帶拖掛的,目的,大家一定很明白。</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b style="font-size: 22px;"> 這面黒灰色的坡,是煤礦生產(chǎn)時傾倒煤矸石等雜物的地方</b></p><p> 雖然是煤礦職工,但是家庭生活的用煤礦上是按月給供應(yīng)的,每個月是200公斤的定量,臺階的左邊(類似城墻的左下邊)有一個很深很長的洞,洞里有幾處不很嚴重的這對于每天要做飯、燒開水、洗臉洗腳的好多事情來說,簡直是捉襟見肘,尤其是孩子多的家庭燒煤更是用的快(當(dāng)然,那個年代每個家庭的孩子都不少,最少也要3、4個)。</p><p> 守著煤礦沒有煤燒,怎么辦呢?只能去找燒火的啊!傾倒煤矸石的地方,是我和伙伴們天天都要去的,放了學(xué),幾個人提著籃子(當(dāng)?shù)厝私小酨an籠’)就往倒矸石的地方跑。長年的傾倒,已經(jīng)形成了一個將近30多米高的斜坡。這個坡上,不光是鎮(zhèn)上的居民們?nèi)グ遣暾一烊肫渲械拿汉撕湍拘迹ㄖ蔚V柱時砍下的),就連附近十里八鄉(xiāng)的農(nóng)民也天天來光顧,而且一待就是一天,要把架子車拾滿了才走人。每次,只要倒碴的礦車一來,所有的人都不顧危險沖上前去搶著撿拾。</p><p> 那時候,煤真的是很緊張,有的汽車或者馬車,包括農(nóng)民的架子車都要排隊等候裝煤,有時甚至要等一兩天才能裝上煤。生產(chǎn)出來的煤都很少,想想,混入矸石中的煤塊或沫子又能有多少呢?所以,我和伙伴們、還有農(nóng)村人就等候在煤場的岀口,一旦有車出來就眼睜睜地看著汽車、馬車上會不會灑漏下來,如果有,大家就一哄而上用掃把往自己跟前掃。</p><p><br></p> <p> 在往礦部去的臺階的不遠處有一個山洞(不知道當(dāng)時是干什么用的),里邊有幾處塌方,一些朽爛的、長滿就象靈芝似的木柱子零零星星橫七豎八的倒著。只所以找到這個地方,實在是找不到燒的東西。那是一個星期天,我和一個叫保平的伙伴壯著膽子鉆了進去,里邊的景象很是嚇人,有幾根不知是什么東西的骨頭散落在地上,顏色已經(jīng)灰白,里邊的塌方很嚴重,往里看不知道洞子還有多深,但是給人一種陰森森的不詳?shù)母杏X,我們倆已經(jīng)顧不上去撿拾那些朽爛的木頭了,撒腿就往外跑。后來,聽人說洞里出過事,難怪里邊有木頭沒人揀呢。</p> <p> <b style="font-size: 20px;">這是從礦區(qū)一直延伸到寶平公路邊的排水排洪渠溝。</b>這樣一條排水溝,只所以會引起我的關(guān)注和興趣,是因為它讓我經(jīng)歷過一些事。這條溝從礦井區(qū)后的山凹里一路向下直到公路邊,溝的兩邊一邊是礦區(qū)、發(fā)電廠,一邊是礦部和職工生活區(qū)。它的作用一是下雨時排洪,另一個作用是排礦井里抽出來的積水,當(dāng)然,大多時候是排礦井里的積水。</p><p> 記得有一年的夏天,凌晨四點多鐘的時候,天氣突變,電閃雷鳴,瓢潑似的大雨傾瀉而下。天剛剛放亮,小北街上就聽有人大喊:山上發(fā)大水了,趕快堵門口??!我下炕一看,鞋子已經(jīng)漂起來了,屋子里和院子里的水已經(jīng)沒過了腳脖子,緊挨著我家的胡同里也積著一尺深的黃泥湯,水面上漂浮著枯樹枝和雜草,胡同后邊的水井也被灌滿了黃泥水,整個小北街上盡是泥糊糊和樹枝雜草。</p><p> 小北街和這條排水溝只隔著寶平公路,公路面稍高于小北街,而且溝口斜對著小北街,這樣的地理位置,如果一下大暴雨,小北街上住的人就會遭殃。</p><p> 兩三天時間,我和父母親還有弟妹們都在用盆或者能舀水的工具往外倒水,最難收拾的就是那厚厚一層的泥漿,又難弄又不好清理,過去的住家戶都是土地面,好點的也就鋪上點撿拾來的磚塊,被水淹過以后,好長時間地面都是濕漉漉的。</p><p> 后來,父親把門口的地面用土堆起個臺,以防今后再被山上下來的水灌進屋里。不過,在我的記憶中,這條溝里沖下來的山洪只給小北街造成了兩次禍害,更多的是給我和小伙伴們帶來了快樂,我們在溝里藏貓貓、在溝里戲水,在溝橋上來回地到處躥……</p> <p><b style="font-size: 22px;">這是原來的礦工和家屬的住宅</b></p> <p> 六七、六八年的時候,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全國各地的武斗到了幾乎瘋狂的地步。</p><p> 記得是初秋的一天(哪一年忘了)解放軍八一四五部隊和青海的八一八紅戰(zhàn)校串聯(lián)來的學(xué)生在礦區(qū)的木料場進行宣傳和演出。煤礦已經(jīng)成立了革命委員會,解放軍此來的目的是支工支農(nóng)給煤礦的革委會做堅強的后盾;八一八紅戰(zhàn)隊是為煤礦革委會加油鼓勁兒、相互交流。</p><p> 第二天,河對岸的某個村成立農(nóng)民造反(革命?記不清了)總部,煤礦、我們中學(xué)的革命派師生、八一八紅戰(zhàn)校的學(xué)生、還有隴縣工礦總部和革命派的農(nóng)民上千人舉著各自的戰(zhàn)旗去祝賀,返回時走到梨林河灘,被很多很多手持鋼叉、木杈子、長木棍的農(nóng)民包圍,長長的隊伍被迫滯留在河道里,在離我不遠的地方,幾個農(nóng)民扯拉一個男的(我想,此人可能說了什么,或者是個什么小頭頭吧),只見幾個八一八的女學(xué)生互相挽起臂膀形成一個圈護住這個人,整整僵持了三個多小時,隊伍才得以離開。</p><p> 當(dāng)晚,一個可怕的消息傳來:紅聯(lián)(所謂的?;室慌?的人包圍了小鎮(zhèn)和煤礦,整個街道處于極度的恐怖之中,居民緊閉門窗不敢出門。煤礦緊挨著山,后來聽說山上有很多紅聯(lián)的人占領(lǐng)著山頭,據(jù)說礦上也做了準(zhǔn)備,在礦區(qū)周圍安放了炸藥雷管,以保衛(wèi)礦上的安全。</p><p> 天已經(jīng)很黑了,我和伙伴保平到礦上找我們的父親。剛走到煤場的大門口(用木柱和鐵絲網(wǎng)做成),只聽一聲斷喝:你們倆干什么的?暗夜里突如其來的一聲嚇得我倆心驚膽顫:我……我們……找父親……回家吃飯??床灰娙?,只聽見有一個人說:倆個碎娃,沒啥。可能是自古農(nóng)民的純樸和本質(zhì)上的善良,又聽到另一個人說:看你倆個是娃,饒了你,不許通風(fēng)報信,趕緊回去!</p><p> 礦區(qū)是不敢進去了,我倆撒腿就往家跑。</p><p>礦上最后有沒有進行武斗、什么時候搞了武斗,我不知道,但是,在礦井后邊的山坡上,有一個叫曾白英的礦上的技師(聽說舊社會造過槍)被打死,埋葬的時候我親眼看到了。</p><p> 文化大革命是國家的一場災(zāi)難,也給很多家庭制造了不幸和苦痛。</p> <p><b style="font-size: 22px;">殘存的居民住宅</b></p> <p> 一九七一年二月二十八日,我響應(yīng)國家‘建設(shè)大三線、讓毛主席睡好覺’的號召,奔赴三線建設(shè)戰(zhàn)場修建戰(zhàn)備鐵路襄渝線。兩年七個月后,我被分配到寶雞的一家企業(yè)工作,父母也于八0年隨子女搬遷到市里。</p> <p><b style="font-size: 22px;">殘垣斷壁,記載著逝去的過往</b></p> <p> 一晃,離開故鄉(xiāng)幾十年了,我也進入了老年。歷史總是前進的,也必然會帶動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改革開放后,短短的四十年,中國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且是日新月異。小鎮(zhèn)也發(fā)生了很大變化,二0一八年四月十八日,離別故鄉(xiāng)幾十年后,我和從小在小鎮(zhèn)一起長大的同學(xué)尋訪故鄉(xiāng)。走進小鎮(zhèn),記憶中的印象完全變了樣,過去的土木結(jié)構(gòu)房、草泥房已經(jīng)變成了磚混結(jié)構(gòu)房,有的還起了二層小樓。鎮(zhèn)里建起了敬老院、移民搬遷工程、新的衛(wèi)生院、中國電信、郵政儲蓄銀行、新的中小學(xué)校教學(xué)樓、文體中心等等,街上的路也鋪成了寬敝平整的水泥路面。如果不是幾間老房子還存在著讓我從中能夠大概辨別出街道曾經(jīng)的布局和各家的大概方位,我?guī)缀跏钦J不出來了。歲月如梭,感謝這幾座殘存的老房子,讓我找回了曾經(jīng)的記憶。</p><p> </p> <p><b style="font-size: 22px;">現(xiàn)在的東風(fēng)小學(xué)</b></p> <p><b style="font-size: 22px;"><u>現(xiàn)在的東風(fēng)中學(xué)</u></b></p> <p><b style="font-size: 22px;">東風(fēng)鎮(zhèn)敬老院</b></p> <p><b style="font-size: 22px;">東風(fēng)鎮(zhèn)郵政儲蓄銀行</b></p> <p><b style="font-size: 22px;">現(xiàn)在的小飯館</b></p> <p><b style="font-size: 22px;">移民搬遷項目</b></p> <p><b style="font-size: 22px;">照相館</b></p> <p><b style="font-size: 22px;"> 啊,故鄉(xiāng),雖然我離開了幾十年,但是,在我的心里,在我的情感世界里,我始終無法忘記你,也始終難以淡忘你,多少次多少回在夢里見到你。故鄉(xiāng)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扎進了我的心底、融進了我的骨髓里。已經(jīng)不知道有多少次了,我夢見胡同后面的那口水井,夢見那清冽甘甜的水咕嘟咕嘟地滿溢出來,我提著水桶蹲在井沿上,用手掬起一捧水醉醉地吸吮……</b></p><p><b style="font-size: 22px;"> 故鄉(xiāng),我親愛的故鄉(xiāng),你永遠在我的心里!</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