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主講:紫玉清涵</p><p>圖片:網(wǎng) 絡</p> <p>古典詩十四期五律第八講(合)</p><p><br></p><p>律詩的章法——律詩的合</p><p>大家好,前面我們講了律詩的“起、承、轉(zhuǎn)”,今天我們繼續(xù)學習“起承轉(zhuǎn)合”中“合”。</p> <p>一、合句的概念及其重要性</p><p>合句(合聯(lián)、尾聯(lián)),在律詩中為第四聯(lián),合聯(lián)之意,即是將前面三聯(lián),作一總結以為收束。</p><p>合句無論是在絕句還是律詩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合句就好像論文的論點,而前面的是論文的論據(jù);合句還像畫龍點睛的眼睛,前面畫的龍身,雖然多,但龍的精神還要眼睛表達,畫人物也一樣,能表現(xiàn)人物神采的主要是眼睛。那么把這個合比做眼睛,正是為了說明合句在律詩中的重要性。</p><p>我們來看個很明顯的例子:</p> <p>如果沒有結句,此詩無以言詩。但正因為結句出彩,才使狀如數(shù)數(shù)的句子成為一首很有味道的詩。</p><p>所以我國現(xiàn)代著名的評論家周振甫先生在他的《詩詞例話》里說:“一篇之妙在乎落句”。 結尾是文章的核心位置,它確定了事情的結局或發(fā)展趨勢,一個亮麗的結尾,不僅僅收束全文,而且能起到總結全文、深化主題或發(fā)人深思、耐人尋味的效果,給人以豁然開朗、心中一亮的審美快感,令人回味無窮。</p> <p>合句既然在律詩中有這么重要的作用,那么寫好合句也是律詩創(chuàng)作的關鍵。明王世貞說“歌行有三難,起調(diào)一也,轉(zhuǎn)節(jié)二也,收節(jié)三也,惟收尾尤難?!本褪钦f在詩詞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收尾是最難的。因為合句一般是表達作者對景物、世事的看法、情感,這些就是詩的靈魂,有人直接把這些叫“詩魂”,有了詩魂,詩就能活起來,沒有詩魂的詩,即使寫的再好,也是死的,僅僅是好句,不是好詩。所以合句多數(shù)情況下是全詩的詩眼,或點明主題,或深化主題,因此合句在律詩的創(chuàng)作中起著重要的作用。</p> <p>中國古代詩歌結尾方式眾多,南宋詞人姜夔《詩說》謂:“一篇之妙,全在結句;如截奔馬,辭意俱盡;如臨水送將歸,辭盡意不盡;又如意盡辭不盡,剡溪歸棹是也;辭意俱不盡,溫伯雪子是也。”</p><p>這段話什么意思呢?</p> <p>雖然他可能是在講詞,但我覺得對于我們詩詞的創(chuàng)作來說道理都是一樣的,所以我們也拿來學習分享一下。</p><p>▲所謂“詞意俱盡” 者,急流中截后語,非謂詞窮理盡者也。尾句點明主題。</p><p>如:</p> <p>結句中,表達了作者對“錯肩緣”的一種惋惜,詞與意盡出。</p><p><br></p><p>▲所謂“意盡詞不盡”,指雖也在結句中點明主題,但用語比較含蓄,詞未盡言。</p><p>如:</p> <p>詩從開門見山地點出酒的同時,就一層層地進行渲染,但并不因為渲染,不再留有余味,相反地仍然極富有包蘊。在結句中,主題已經(jīng)很明確。雖然是一個問句,但答案是肯定的。所以意已盡,然詞尚未結束,一個設問沒有回答。讀了末句“能飲一杯無”,可以想象,劉十九在接到白居易的邀請之后,一定會立刻前往。于是,兩位朋友圍著火爐,“忘形到爾汝”地斟起新釀的酒來。也許室外真的下起雪來,但室內(nèi)卻是那樣溫暖、明亮?!@些,是詩自然留給人們的聯(lián)想。由于既有所渲染,又簡練含蓄,所以不僅富有誘惑力,而且耐人尋味,達到了意盡詞不盡的意境。</p> <p>▲所謂“詞盡意不盡”,指不是意沒有說完,而是在結句中已經(jīng)仿佛能感知作者想表達的主題。</p><p>如:</p> <p>全詩寫失志歸隱,借以貶斥功名,抒發(fā)陶醉白云,自尋其樂之情。詩的開頭兩句敘事、寫飲酒餞別,以問話引起下文。三、四句是交代友人歸隱原因——“不得志”。五、六句但去莫復問,白云無盡時,是寫對友人的安慰和自己對隱居的羨慕,對功名利祿、榮華富貴的否定。作者并沒有直接回答為何莫相問,只是以“白云無盡時”作答,把作者羨慕有心,感慨無限的思想托“白云”而言出,讓讀者在“白云無盡時”中體會 。這兩句使全詩韻味驟增,詩意頓濃。</p> <p>▲所謂“詞意俱不盡”,指詞與意都沒有完結,留給讀者以最大的想象空間,但也不是讓讀者漫無邊際去想象,而是提供了一些問題或者意象,讓讀者在這些基礎上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其實主題已經(jīng)隱含在這些問題與意像中了。</p><p>如:</p> <p>我們從合句本身來看,看不出“寒梅”是不是“著花”了,作者并沒有作答,這就是所謂的詞不盡也。從意上看“寒梅著花”與否,其實并不重要,作者只是表達一種對家鄉(xiāng)事物的關心、懷想與思念,讓讀者去想象作者的這種感覺,意味深長。</p><p>問的是梅花,關心的并不一定是梅花,也許是梅花開的時候發(fā)生的某些事,比如約會什么的,家鄉(xiāng)的梅花開,關乎到家鄉(xiāng)的所有人事,親人、朋友、戀人等等。</p> <p>通過分析以上四種結尾,我們不難看出比較高明的當屬上述“辭盡意不盡”和“辭意俱不盡”兩種。這兩種方式都強調(diào)詩歌結尾要用有限的語辭表達無盡的意蘊,但后一種情況比前者更注重語象本身的精美,具備無盡的形象美,而不僅僅是意蘊的“無盡”。</p><p>所謂詩意的“無盡”,有時也意味著詩意的不確定,所謂“其旨淵放,歸趣難求”(鐘嶸《詩品》評阮藉詩語)。這類詩歌一般以意象或情境結尾,其意義沒有明確交代,而且也難以確指,讓人難以言傳而又味之無極。</p> <p>從題目和內(nèi)容來看都是一首送別詩,但這首詩的結尾兩句非常高妙,跟通常的送別詩寫法很不一樣(可以跟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高適的《別董大》類比即知),一般這類詩結尾總要表達明確的惜別或者勸勉之意,但此詩則不然?!熬ピ嚳捶谒?,白云猶似漢時秋”這兩句所表達的意蘊并不十分明確:詩人說當朋友到了出使的汾水一帶,將會看到那天空的白云仍然像漢代秋天的白云。似乎是漢朝秋天的白云一直在汾水的上空飄蕩,或者說漢朝秋天的白云穿過時空一直飄到現(xiàn)在,就是說汾水、白云和秋天都沒有變化,都跟漢朝時一樣,其言外之意則是物是人非,只有時世在變遷。 </p><p>以上這四種用含蓄的標準來評價作品結尾的。</p> <p>楊載《詩法家數(shù)》中更進一步作了歸納:“結句或就題結,或開一步,或繳前聯(lián)之意,或用事,必放一句作散場,如剡shàn 溪之棹,自去自回,言有盡而意無窮”這里指出三種結尾:</p> <p>(一)就題目收住。</p> <p>全詩以“夜飲”二字為中心緊扣題目。開始二句描寫“夜飲”環(huán)境,渲染氣氛。</p><p>第二聯(lián)緊接一、二句,進入“夜飲”,正是在這風雨寒冷的夜晚,我們在高敞的廳堂中擺開了夜飲的筵宴,但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我又豈能忘卻自己的衰老和內(nèi)心的悲傷呢?抒發(fā)了詩人的感嘆。</p><p>第三聯(lián),隨著宴會開始,并逐漸進入高潮的時候,詩人的情緒也隨之興奮起來,詩情也有了亮色:“軍中宜劍舞,塞上重笳音?!痹诙级礁难鐣g,軍士們舞起劍來,那矯健剛勁的舞姿,慷慨雄偉的氣魄,令詩人為之感奮。但接著吹奏起胡笳時,那嗚嗚的聲音,使席間短暫的歡樂頓然消失,而充溢著一片悲涼的情調(diào),詩人的心情也隨之沉重起來,引出最后一聯(lián):</p> <p>“不作邊城將,誰知恩遇深!”這十個字鏗鏘有聲,似乎將愁苦一掃而光,轉(zhuǎn)而說感激皇上派遣的深恩,以在邊城作將為樂、為榮。</p><p>實際上這最后一聯(lián)完全是由上面逼出來的憤激之語,他將對朝廷的滿腹牢騷,隱藏在這看似感激而實含怨恨的十字之中,像河水決堤似地噴涌而出,表現(xiàn)了思想上的強烈憤慨和深沉的痛苦。</p> <p>這一聯(lián)托意遙深、措語婉曲,寄寓著詩人悲憤的感慨,它與首聯(lián)悲苦的邊塞荒寒之景,恰成對照,相得益彰。全詩以景起,以情結,首尾照應,耐人回味。結用“邊城”來結“幽州”,用“夜飲”來結“恩遇”,就題目收住。</p><p>這就是我們經(jīng)常說的“詩貴含蓄,怨而不怒,恨而不揚”</p> <p>(二)宕出遠神</p> <p>結句“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笔钦f他的朋友要向他問窮通得失的道理,對一個隱居的人說來,他已不關心個人的窮通得失,所以并不回答,只指點給朋友聽,“漁歌入浦深”。它以不答作答:若要問我窮通之理,我可要唱著漁歌向河浦的深處去了。這種景物好像同朋友的問話無關,實際上是用不回答來回答,就是說,我所關心的是入浦的漁歌,至于窮通理我并不關心,你去問關心做官的人吧。所以這個結尾是很有含蓄蘊藉,耐人咀嚼,似乎在說:世事如此,還問什么窮通之理,不如跟我一塊歸隱去吧!這個結尾,避開了朋友的問話,另外描寫一種景物,所以說是宕出遠神。</p> <p>(三)放開一步</p> <p>【翻譯】潔白的畫絹上騰起了一片風霜肅殺之氣,原來是畫鷹矯健不凡仿佛挾風帶霜而起。聳起身子好像是在想攫取狡猾兔子似的,蒼鷹的眼睛側(cè)目而視和猢猻的眼睛相似。蒼鷹神采飛揚可摘除系著私繩的銅環(huán),懸掛在桿楹上的畫鷹氣勢靈動能呼出。何時讓這樣卓然不凡的蒼鷹展翅搏擊,將那些“凡鳥”的毛血灑落在原野上。</p> <p>一、二兩句為第一層,點明題目,中間四句為第二層,描寫畫面上蒼鷹的神態(tài)。這首詩是寫畫上的鷹,那自然不會飛出去搏擊凡鳥,但最后兩句作者把筆鋒一轉(zhuǎn),承上收結,放開一步,把畫鷹當成真鷹,直抒胸臆,表現(xiàn)作者嫉惡如仇之心,奮發(fā)向上之志,寄托著作者的思想。</p> <p>上面講的三種結尾是從題目說的,有收題的,有從題目宕出的,有就題放開的。</p> <p>以上我們分享了古詩詞詩話里邊的幾種結句的方法,綜上種種我們把結句的寫作方法概括成以下幾種:</p> <p>1:以情作結,卒章顯志。(情結)</p><p>直接抒發(fā)情感,表達觀點,或說明志向。詩人對人生的現(xiàn)實體悟也往往于詩的結尾顯現(xiàn)。</p><p>白居易有言:“首句標其目,卒章顯其志,意思是指作品一開頭就要切題,要開門見山;而作品的結尾又要起到進一步明確和深化主題思想的作用,充分顯示出作者立言的本意。詩三百篇之義也?!彼^“顯其志”,即點明題旨,使詩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多是詩的感性形象經(jīng)過詩人的筆端升華所凝成的理語或警語,故是全篇的主旨。</p> <p>首聯(lián)著重刻畫眼前具體景物 ,好比畫家的工筆,形、聲、色、態(tài),一一得到表現(xiàn)。</p><p>頷聯(lián)著重渲染整個秋天氣氛,好比畫家的寫意,只宜傳神會意,讓讀者用想象補充 。</p><p>頸聯(lián)表現(xiàn)感情,從縱(時間)、橫(空間)兩方面著筆,由異鄉(xiāng)飄泊寫到多病殘生。</p><p>尾聯(lián)又從白發(fā)日多,護病斷飲,歸結到時世艱難是潦倒不堪的根源。這樣,杜甫憂國傷時的情操,便躍然紙上。</p> <p>尾聯(lián)(合聯(lián))“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在前句基礎上,一吐郁結于胸的不快,全詩起于“悲”而終于“悲”,悲景著筆,悲情落句,回扣首聯(lián)。在結構上,合聯(lián)呼應開篇,圓合首尾。從內(nèi)容上說,進一步寫國勢艱危,仕途坎坷,年邁和憂愁引得須發(fā)皆白;而因疾病纏身,新來戒酒,所以雖有萬般愁緒,也無以排遣。古人重陽節(jié)登高照例是要飲酒的,而詩人就連這一點歡樂也失去了。這樣也就更加引起他鄉(xiāng)作客的傷感。詩前半寫景,后半抒情,在寫法上各有錯綜之妙,</p> <p>用情作結直抒胸臆。</p> <p>(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一說為:多病所須惟藥物)</p><p>詩人從眼前和樂安寧的生活場景中發(fā)出感嘆:有老朋友贈送我糧食和他的俸祿,我這個平凡卑賤的人還有什么可求的呢?這兩句看似慶幸、表示滿足的話,仔細讀來,其實不知潛含著多少悲苦和酸辛。</p><p>杜甫能夠居住在成都草堂,全賴友人的幫助,眼前雖有這樣的和樂與安寧,卻是建立在對別人的依賴之上的。被后人尊為“詩圣”的偉大詩人,卻要靠著別人的贈與才能活下去,而且還要說自己“更何求”,即沒有別的要求。這語言越是平靜從容,越是讓讀者心感酸楚、為之落淚。</p> <p>他的志向本是“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然而數(shù)十個春秋過去了,如今人到晚年,要求僅只是一蔬一飯而已。詩人說得這樣閑淡,仿佛他的心頭已經(jīng)不再有生活的陰霾,再也不愿去迎接那些紛擾和喧囂。</p> <p>這首詩的合句就是作者當時心情的直接抒發(fā),就是說,這么悠閑自在的生活,如果不是身體差一點就再也沒有別的奢求了,直敘胸臆,說明作者對這么悠閑自在的生活非常滿意。這就是“合句”,這就是作者的看法。這就是“情結”。</p> <p>合句直接寫的是作者的感嘆:“可惜啊,出師伐魏,還沒取得勝利,你便病亡軍中,長使歷代英雄們對此涕淚滿裳。”壯志難酬抱憾而終,不僅是諸葛亮的遺恨,也是古往今來無數(shù)失意英雄的共有心境。因此,尾聯(lián)在沉摯悲壯中,不僅表達對諸葛亮的痛惜、追念和景仰之情,同時也概括了古今英雄(包括詩人自己)在國危時艱之際有才無命、壯志未酬的悲慨。這感嘆就是“詩魂”,也是典型的情結。</p> <p>2、以景結情,情蘊其中。(景結)</p> <p>就是在合句里,作者的看法、情感,都是通過景物表達出來的,將欲盡未盡之意融入景中,讓讀者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去品味和領悟,這種寫法含蘊無窮,韻味悠長;容易讓人回味。</p> <p>宋沈義父認為:“結句要放開,含有余不盡之意,以景結情最好。”(《樂府指迷》)這種手法也常常出現(xiàn)在詩的結尾中,詩人們以極其敏銳的藝術感受,來精心捕捉生活之中眼前不為常人所留心的自然景物,用于詩的結尾,而借遍萬物只為表意達情,正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p> <p>我們前文提到的周振甫在《詩詞例話》中說的”一片之妙在乎落句” 就是通過杜甫的這首《縛雞行》來說明結尾之妙。</p><p>雞蟲得失:雞不賣掉,雞要吃蟲,是雞得而蟲失。雞賣了給人吃,蟲不再被雞吃,是人得而雞失,蟲得而雞失。</p><p>結句寫詩人想到雞同蟲或得或失沒有了結,忽然把雞蟲得失放開,倚著山閣上注視寒江。</p><p>這個結尾很特別,乍一看覺得好像同上文無關,實際上正是把詩人的神情寫出來了。</p> <p>詩人叫小奴把雞放了,說完這話,忽然靠在閣上沉思起來,這是形象描寫,也就是景物描寫,從這個形象的景物描寫里,透露出詩人在沉思,這個沉思是從“雞蟲得失無了時”引起的。</p><p>本來雞蟲得失不必去關心的,也不值得寫到詩里去,可是詩人從中想到更重要的事,這就是人的得失。在封建社會里,人們的升沉得失也像雞蟲得失無了時,詩人因而感嘆沉思。這個結尾是形象的,富有含意的,使得詩意更深沉了。</p> <p>洪邁在《容齋隨筆》中評論說:“《縛雞行》自是一段好議論,至結語之妙,非他人所能企及也?!?lt;/p> <p>這首詩的第一聯(lián),描繪了巫山、巫峽一帶蕭瑟、陰森的秋景,以此來襯托情思。</p><p>第二聯(lián)寫江上波浪很大,關塞上的風云連接大地,周圍一片陰晦。所寫的自然現(xiàn)象,是社會動蕩不安,自感沒有出路的象征。</p><p>第三聯(lián)句意是:菊花已兩度開放(即已是兩年),花上凝聚著自己回憶過去歲月的眼淚,一只孤獨的小船緊系著我回鄉(xiāng)的心。這兩個句子表達了滯留的悲苦及對故鄉(xiāng)的思念感情。</p><p>尾聯(lián)說人們都動刀動尺趕制寒衣,傍晚,白帝城高高的城樓上,晚風中傳來陣陣急促的搗衣聲。</p> <p>我們看這首詩的“合句”字字寫景,但是從景里處處透露出作者急于還家的迫切心情,“急暮砧”,這里的“急”反映出的是作者的心情焦慮抑郁,真實地表述了滯留異地的悲傷。這就是借景抒情,通過景物的描寫,抒發(fā)了作者歲暮日晚,羈旅無依的傷感,而凄苦之情、思鄉(xiāng)之意皆在不言之中,全詩就此結束,余意綿綿。</p> <p>這首詩是詩仙李白青年時期出蜀至荊門時贈別家鄉(xiāng)而作。</p><p>遠道而來渡過荊門之外,來到楚地游覽。山隨著低平的原野地出現(xiàn)逐漸消失。江水在一望無際的原野中奔流。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飛下來的一面天鏡,云彩升起,變幻無窮,結成了海市蜃樓。我還是憐愛故鄉(xiāng)的水,流過萬里送我行舟遠行。</p><p>全詩看似寫景,江水流過的蜀地也就是曾經(jīng)養(yǎng)育過他的故鄉(xiāng),初次離別,他無限留戀,依依難舍。</p> <p>但尾句用自然之景故鄉(xiāng)水和行舟結尾,將自然之景人格化,不說自己思念故鄉(xiāng),而說故鄉(xiāng)之水戀戀不舍地一路送我遠行,懷著深情厚意,萬里送行舟。詩人從對面寫來,越發(fā)顯出自己思鄉(xiāng)深情。詩以濃重的懷念惜別之情結尾,言有盡而情無窮。</p> <p>3、前呼后應,深化題旨。</p><p>詩的結構本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語或無倫次,而意若貫珠?!逼浣Y尾處往往與開頭遙相響應,迂回宛轉(zhuǎn),巧妙照應,既收束全篇又使得詩歌的題旨得到進一步的深化。</p> <p>首聯(lián)點題,交代時間地點,自然引出下文停船所見景物的描寫。頷聯(lián)承接首聯(lián),“風起波”“日沉夕”描寫夜晚江邊的景象。傍晚因路途風波,不得不停舫孤驛,交代停泊的原因,也寫出羈旅奔波的艱辛。晚風勁吹,水波浩蕩,夕陽沉落,暮色昏暗,以曠野蒼涼凄清的夜景,烘托內(nèi)心漂泊異鄉(xiāng)的凄苦心情。</p><p>頸聯(lián)描寫停舟靠岸后放眼所見景象?!吧焦怠薄疤J洲白”寫夜色降臨之景。</p><p>這是一首寫客居思鄉(xiāng)的詩。尾句“獨夜憶秦關,聽鐘未眠客?!迸c首句“落帆”,“停舫”“孤驛”相呼應,是寫人雁歸宿,而詩人無法入眠而生鄉(xiāng)思客愁。</p> <p>尾聯(lián)兩句,情意更切。“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送君千里,終須一別?!皳]手”,是寫了分離時的動作,那么內(nèi)心的感覺如何呢?詩人沒有直說,只寫了“蕭蕭班馬鳴”的動人場景。這一句出自《詩經(jīng)。車攻》“蕭蕭馬鳴”。班馬,離群的馬。詩人和友人馬上揮手告別,頻頻致意。那兩匹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脫離同伴,臨別時禁不住蕭蕭長鳴,似有無限深情。馬猶如此,人何以堪!李白化用古典詩句,著一“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繾綣情誼,可謂鬼斧神工。</p> <p>4、以問作結,暗和題意。</p><p>唐詩中以問作結的方式能使詩篇呈相對的開放性。詩人問而不答,寄意言外,留下了一定的語義空間,可謂“挹之而源不窮,咀之而味逾長”。這有助于發(fā)作者之幽思,啟讀者之遐想,使詩的題旨顯得更為深沉蘊藉,使意境顯得更為空靈悠遠。</p> <p>詩一開始,用整齊的偶句,突出了兩種高雅的植物──春蘭與秋桂欣欣向榮的生命活力。承句寫蘭桂都各自在適當?shù)募竟?jié)顯示它們或葳蕤或皎潔的生命特點。轉(zhuǎn)句用“誰知”突然一轉(zhuǎn),引出了居住于山林之中的美人,即那些引蘭桂風致為同調(diào)的隱逸之士,這里詩人借物興起,自比蘭桂。</p> <p>結句以反問作了一轉(zhuǎn)折:林棲者既然聞風相悅,那末,蘭桂若有知覺,應該很樂意接受美人折花欣賞了。然而詩人卻用用一個反問句,來說蘭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潔是它們的本性,而并非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賞。很清楚,詩人以此來比喻賢人君子的潔身自好,進德修業(yè),也只是盡他作為一個人的本份,而并非借此來博得外界的稱譽提拔,以求富貴利達。抒發(fā)詩人氣節(jié)的高潔以及孤芳自賞,進而表達不求引用之情感。這也正是詩人寫這首詩的主旨。</p> <p>這首詩通過寫日暮渡口之景,羨慕范蠡所作所為,渴慕忘卻俗念,功成隱退的歸隱情懷。前面三聯(lián)描繪了一幅寧靜而充滿生機的利州南渡圖,作為餬口四方、疲于奔走的詩人摹然置身于這樣的環(huán)境,不能不觸景生情,遐想聯(lián)翩。所以尾聯(lián)偶然興起了欲學范蠡急流勇退,放浪江湖的愿望。以問作結,即景生情,點出題意,表達自己渴望擺脫世俗的心愿。</p> <p>5、用典作結,吊古懷今</p><p>古詩中往往有運用典故作為結尾,這樣可以起到借古諷今的作用,或者直接用典故,抒發(fā)自己的情懷志向,這樣不僅可以增加文章的古意,而且在原來的基礎上還有可能得到更深層的感悟。</p> <p>詩主要寫泛舟漢水的見聞,尾聯(lián)用典作結,引用曾任征南將軍鎮(zhèn)守襄陽的晉人山簡的故事,表達了對襄陽風物的熱愛之情。</p><p>《晉書·山簡傳》說他曾任征南將軍,鎮(zhèn)守襄陽。當?shù)亓暿系膱@林,風景很好,山簡常到習家池上大醉而歸。詩人要與山簡共謀一醉,流露出對襄陽風物的熱愛之情。此情也融合在前面的景色描繪之中,充滿了積極樂觀的情緒。尾聯(lián)詩人直抒胸臆,表達了留戀山水的志趣。</p> <p>這首詩給讀者展現(xiàn)了一幅色彩素雅、格調(diào)清新、意境優(yōu)美的水墨山水畫。畫面布局,遠近相映,疏密相間,加之以簡馭繁,以形寫意,輕筆淡墨,又融情于景,情緒樂觀,這就給人以美的享受。</p><p>王維同時代的殷璠在《河岳英靈集》中說:“維詩詞秀調(diào)雅,意新理愜,在泉為珠,著壁成繪。”此詩很能體現(xiàn)這一特色。同時,也表達了詩人追求美好境界、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p> <p>雄雞啼唱,大路上灑滿黎明的寒光。黃鶯鳥鳴聲婉囀,京城處處是一派暮春景象。</p><p>宮里的曉鐘敲過,千門萬戶一齊開敞,天子的儀仗排列在玉階兩邊,環(huán)擁著百官進入朝堂。</p><p>殿前花色與佩劍的閃光交加輝映,天邊的晨星才剛剛消隱。飄揚的旌旗輕拂著柳枝,枝頭還沾帶著夜來的清露。</p><p>鳳凰池上歌一曲陽春白雪,誰想唱和可真會知難卻步。</p> <p>陽春白雪:戰(zhàn)國·楚·宋玉《對楚王問》:“其為《陽阿》、《薤露》,國中屬而和者數(shù)百人,其為《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shù)十人而已?!?lt;/p><p>這是一首以詠“早朝”為題的唱和詩,尾聯(lián)(只有這位鳳凰池上的人,能做這樣一首好詩,正如《陽春》《白雪》的曲子一樣,使大家都難于奉和。這一聯(lián)就是恭維賈至了。)用典作結,點出酬和之意,推崇對方。</p> <p>6、言盡味永,弦外有音</p><p>結句貴情余言外,含蓄不盡(陳廷焯《白雨齋詞語》),留給讀者以想象空間,回味的余地,在藝術感染力方面能起到較好的作用。楊萬里在其《誠齋詩話》中曾指出:“詞已盡而味萬永,善之善也”。</p> <p>尾聯(lián)“誰謂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意味猶長。流黃,指褐黃色的絹,這里指床帳。這兩句的意思是說:誰說我是因為內(nèi)心愁苦思念遠方的那個人卻不得見,而不能入睡?其實是那天上皎皎的明月映照帷帳,夜明如洗,使我難以入眠?!罢l謂”二字用得十分巧妙,似乎少婦有點嗔怪自己多情的意味。其實是這樣的思念不能為別人所理解,只能深深的藏在心里。即體現(xiàn)了少婦的多情,也有一種含蓄的思念在里頭。從而使全詩有一種怨而不怒的寧靜,意境清幽柔和,顯得境界廣遠,氣勢飛動,讀起來給人一種順流直下的感覺。</p> <p>“誰謂”,“更教”虛詞鏈接得天衣無縫。</p><p>獨不見:樂府雜曲歌辭名?!稑犯娂るs曲歌辭十五·獨不見》 宋 郭茂倩 題解:《獨不見》,傷思而不得見也。</p> <p>繼續(xù)詠物詩之旅:</p><p>例</p> <p>這首詩語句平實,簡單明了。</p><p>雁,我們都知道,這個就不多說了;</p><p>關山,歷史上著名的關隘而得名,它橫亙于張家川東北,綿延百里,是古絲綢之路上扼陜甘交通的要道;</p><p>矰zēnɡ,系有生絲繩以射飛鳥的箭。矰繳:意同"矰"。</p><p>首聯(lián),說雁生活習性,屬于季節(jié)性遷徙動物,有羽毛,至少看了不會有人以為這是寫豬或者不長羽毛的動物。</p> <p>頷聯(lián)承上,說遷徙過程中所經(jīng)歷的風霜雨雪,也就是困難,以至于身上的羽毛受損了。</p><p>頸聯(lián)加深頷聯(lián),雁自古以來是信使,傳遞思念的紐帶,因為環(huán)境的惡劣,有不少雁到達不了南方,以至于捎帶的信少了,這里隱約看到作者的情感。</p><p>尾聯(lián)上句意思轉(zhuǎn)了一下,雁跨越重重困難,甚至還要經(jīng)過弓箭的洗禮,還剩下多少歸來?下句以問作結,意義深遠。</p><p>我們分析、讀一首詩的時候首先要了解背景,這是常態(tài),不了解背景是不會讀出里面的深意。</p> <p>這首詩作者應該是以雁說人,他和杜牧,李商隱,許渾,還有好幾個同時期的人關系挺好,當時牛李黨爭后,很多人被牽連,雁群也許就是他們這些朋友。經(jīng)過這些苦難后,留下來的朋友還有幾個呢?這才是作者真正想要表達的東西。</p><p>這就是詠物詩的精髓所在,不單純是為詠物而詠物,最終目標都是人的情感歸宿。單純的描繪是說明文,而不是詠物。大家必須記?。核^詠物,就是借所詠之物寄托情感。和我們俗話說的“指桑罵槐”,道理是一樣的。</p><p>上面例詩“感遇”“畫鷹”亦是如此,希望大家仔細品一品。</p> <p>今天就學習到此,謝謝大家!下課。</p> <p>古典詩十四期五律第八講作業(yè):</p><p>詠物:“棋、鸚鵡”二選一,模仿所講過的詠物詩,五律一首,平水韻。注意起承要銜接緊密,轉(zhuǎn)出新意,合的有余味,注意中二聯(lián)的變化,詠物與抒情的結合。</p><p>(溫馨提示:作業(yè)截取時間下周三晚上八點)</p> <p class="ql-block">人生如棋</p><p class="ql-block">淡然知取舍,纏繞懂縱橫。</p><p class="ql-block">虎象挖扳跳。夾飛拐打征。</p><p class="ql-block">紋枰如世界,搏弈似人生。</p><p class="ql-block">窮盡謀和智,掙來功與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