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我所走過的道路,我所進行的事業(yè),并不是出于偶然……</p><p> 這一切都是根據(jù)我自己的意愿設(shè)計出來的。"</p><p> “一個人只有通過他的行動才能使其一生變得完整……你必須對你所作的事以及你所影響的人負責。在你的生命結(jié)束的時候,只有你所作的工作顯示出你存在的價值?!?lt;/p><p> “工業(yè)是充滿生機的。工業(yè)之美在于它的真實和簡約。每條線都有作用,因此很漂亮。</p><p> 在這個工業(yè)時代,不管什么藝術(shù)都會來自工業(yè)這個主體……它和人的心很接近?!?lt;/p><p> “照片可以是美麗的。但它們也必須講出事實?!?lt;/p><p> “拍攝一張好的照片只有一瞬間。</p><p>瞬間之后,就再也拍不成了。我的記憶里都是這些失去的照片?!?lt;/p> <p> 瑪格麗特·伯克-懷特(Margaret Bourke-White,1904-1971年),20世紀最偉大的女攝影家。她的影像壯闊完美,如恢弘的史詩,建筑、人像、時事均有杰作,是強盛的美國工業(yè)時代的文化象征。她在職業(yè)生涯中獲得了無數(shù)“第一”— 她是第一位獲準拍攝蘇聯(lián)工業(yè)場景的外國攝影師,是《生活》雜志聘用的第一位女攝影師,以及第一位獲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戰(zhàn)地工作的女性。</p><p> 在談到自己取得的成就時,瑪格麗特·伯克-懷特寫道:“在我的報道經(jīng)歷中,一直有一個奇跡…(就是在)正確的時間,來到正確的地方?!?lt;/p><p> 瑪格麗特于1904年出生于紐約。她的父親是一位發(fā)明家,是他將對工業(yè)的熱愛灌輸給了女兒,讓她產(chǎn)生在科技的面前揣度自身的存在,并試圖超越它的愿望。二十出頭的瑪格麗特在經(jīng)歷了一場不太平的婚姻之后,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天職。當她意識到拍攝或翻拍大學校園的風光照不但相當有趣還能帶來可觀的收入時,便決定將攝影作為自己的職業(yè)。這是瑪格麗特漫長的職業(yè)生涯的開頭。她的照片是對生命的未來主義的詮釋:或扭曲或精細到不可思議的視覺效果,側(cè)光撫過精心設(shè)計的輪廓既魔幻又仿佛觸手可及。</p><p> 1929年,亨利·盧斯(Henry Luce)邀請瑪格麗特前往紐約參與一個新項目,《財富》雜志。那之后的許多年,瑪格麗特一直交替著忙于為出版物供稿(這些工作多在她位于克萊斯勒大廈頂樓的工作室完成,那里有一對短吻鱷在溜溜達達)和報道美國的那個只有工作和工業(yè)的世界。她成功、精力充沛且新意不斷??伤粌H是一個優(yōu)雅和有野心的女人。她還很有勇氣,在困難面前絕不退縮。</p><p> 圖為:懷特1942年拍攝美軍B-17轟炸機參戰(zhàn)情況。</p> <p> 瑪格麗特是上世紀最重要的女攝影師之一,工作極為拼命,看過她的事跡后,你會覺得鐵娘子三個字,毫不夸張。</p><p> 她是“生活”雜志的第一位女攝影記者,二戰(zhàn)時期第一位女戰(zhàn)地攝影師,第一位進入蘇聯(lián)的西方記者、莫斯科保衛(wèi)戰(zhàn)中的唯一西方記者,緊張的印巴局勢中她沖在了最前方,國內(nèi)運動有她,朝鮮戰(zhàn)爭有她,上世紀幾乎所有大事,她都在第一線。</p><p> 從印度到巴基斯坦,從德國集中營到朝鮮、俄羅斯,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里,她是一位真正勇敢的、沖在第一線的戰(zhàn)地記者。她的照片震驚了全世界,無論是軍事家、政治家,還是戰(zhàn)爭現(xiàn)場、死亡、甚至尸橫遍野,無論多大的、多恐怖的場面、多大的人物,對她來說都毫不陌生。</p><p> </p> <p> 而在戰(zhàn)爭前,她就已經(jīng)展現(xiàn)出巨大的膽色,敢于站在320米高的克萊斯特大廈樓頂拍照,懸掛在直升機外航拍,她有大量上帝視角的作品,而為了得到這樣的畫面,她時刻面臨著生命危險。</p> <p> 我們可以從她的作品中,看到她的立場。更可以感受到她的正義感、勇氣、使命感與奮斗精神。這些對于當時的美國來說,無比的重要。而這些精神即使放在今天,也依然是十分可貴的崇高品質(zhì)。</p> <p> 讓人扼腕的是,在她49歲時患上了“帕金森”,無奈放棄了攝影。在與病魔抗爭了10年后,她出版了自傳《我的肖像》,并一度成為當時的暢銷書。</p><p> 她是美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女性之一。在一次去北非的途中,她乘坐的船被魚雷擊沉,她在一艘救生艇上與死神奮戰(zhàn),這件事被好萊塢拍成電影《救生艇》。在她去世18年后,為了紀念她,又拍攝了同名傳記電影《Margaret Bourke-White》。</p> <p> Margaret Bourke-White 年表 </p><p> 1904 6月14日出生于Bronx,New York. 父親Joseph White,母親Minnie Bourke.</p><p> 1922 入讀哥倫比亞大學,選修藝術(shù)攝影課。</p><p> 1926 大學畢業(yè),到Cleveland, Ohio拍攝房產(chǎn)廣告,之后開始工業(yè)攝影。</p><p> 1929 《紐約時報》編輯兼發(fā)行人H.盧斯在一家報紙上看到Margaret的照片時大為贊賞,邀其商談《幸福》(《Fortune》)雜志創(chuàng)刊。最終簽訂年薪12,000美元的兼職合同?!缎腋!穭?chuàng)刊號主要文章配圖均由Margaret拍攝。該雜志很快以其優(yōu)質(zhì)的紙張、精致的印刷、高質(zhì)量的圖片成為全美最有影響的雜志之一。</p><p> 1930 Margaret把工作室搬到紐約克里斯雷大廈61層。同年成為第一個獲準進入蘇聯(lián)采訪的西方攝影記者。在照片必須經(jīng)過審批的前提下,蘇聯(lián)政府負擔了全部的費用。</p><p> 1936 作家Erskine Caldwell尋找攝影師拍攝他的紀實性小說《你見過的人》,Margaret與之同往南方報道佃農(nóng)生活。同年,Margaret與盧斯簽訂新合同,為新創(chuàng)刊的《生活》(《Life》)拍攝照片。</p><p> 1938春 再次與Erskine Caldwell合作,來到捷克斯洛伐克,完成《多瑙河的南部》第二部。翌年兩人結(jié)為夫婦。</p><p> 1941春 夫婦兩人再到蘇聯(lián)旅行。Margaret帶5架相機、22個鏡頭、3000個閃光泡。當時納粹德國的飛機正大肆轟炸莫斯科,她是唯一留下的外國記者。九月回國,帶回的照片在美國引起極大轟動。</p><p> 1942年8月 到蘇格蘭拍攝美軍B-17轟炸小組參戰(zhàn)情況。在南非進行攝影報道,所乘船只被魚雷擊沉,Margaret奮力游上救生艇,與死神搏斗整晚,次日獲救。</p><p> 1946 赴局勢動蕩的印度并逗留三年。拍有《齋日里的甘地》。</p><p> 1949 乘美軍B-17轟炸機,用K-20航空攝影機拍攝轟炸納粹空軍基地---奧茹納機場情景。到喬治.巴頓將軍部隊采訪,拍攝巴頓將軍肖像。</p><p> 1952 患帕金森癥,但仍為《生活》雜志工作。</p><p> 1957 病情加重,無法再從事攝影工作。</p><p> 1957-1971 完成自傳體小說《自畫像》。繼續(xù)為《生活》雜志撰寫文章。</p><p> 1971 8月27日辭世。終年65歲。</p> <p> 紐約 Flying Over New York City,1939。</p> <p> View of the Chrysler Building which housed TIME offices from 1932-1938. 1937。</p> <p> 自由女神像,紐約州,1951年</p><p> 這是美國的一個新形象,足以讓看到她或生活于此的人們心馳神往、為之振奮。由瑪格麗特·伯克-懷特創(chuàng)作的表現(xiàn)自由女神像的圖片故事,先后刊登在《財富》和《生活》中,講述了一個年輕的國家如何以迅猛得讓人屏息的節(jié)奏在譜寫華麗篇章。</p> <p> 佩克堡大壩 Fort Peck Dam, 1936.</p> <p> 勃蘭登堡門 柏林 Soldiers at the Branderburg gate, Berlin, 1932.</p> <p> 大蕭條的那幾年是一個轉(zhuǎn)折點?,敻覃愄赜龅搅硕蛩菇稹た嫉峦枺‥rskine Caldwell),這位作家描寫了煙草工人和赤貧的南方農(nóng)村,二人結(jié)伴開始了一次漫長的旅行,走遍了美國最貧窮的幾個州。</p><p> 這次旅行的成果集結(jié)成一本書《你已見過他們的臉》( You Have Seen Their Faces)。繼鋼鐵和工業(yè)之后,瑪格麗特又為她的創(chuàng)作找到了人和社會的元素。</p><p> 之后,盧斯再一次邀請瑪格麗特加盟一本新雜志的創(chuàng)刊,這本圖文并茂的雜志,將引領(lǐng)人們觀察生活、觀察世界的使命賦予給了照片。這本雜志的名字叫《生活》,瑪格麗特的一幅照片出現(xiàn)在創(chuàng)刊號的封面上。作為雜志的中堅力量,瑪格麗特滿世界地收集故事素材,以便用她充滿張力的構(gòu)圖風格刻畫出經(jīng)得起自己一再推敲和讀者反復審視的封面作品。</p> <p> 佩克堡大壩,蒙大拿州,1936年</p><p> 這張照片出現(xiàn)在《生活》雜志創(chuàng)刊號的封面上,這本雜志后來成為攝影類出版物的試金石。主編亨利·盧斯希望看到一個既龐大又壯觀的、與美國人民對他們的國家和人權(quán)新生的驕傲相襯的東西。作為回應,瑪格麗特以建于蒙大拿州佩克堡的世界上最大的水壩為題材,提供了一篇攝影報道。</p><p> 佩克堡水壩是全世界最大的填土壩之一,位于美國蒙大拿州,整個水庫和水壩系統(tǒng)已大大減少密蘇里河的氾濫,也為主流和支流沿岸數(shù)百萬畝的田地提供灌溉用水,沿河的水力設(shè)施為上游許多社區(qū)提供電力?,敻覃愄亍げ恕烟嘏臄z的這張照片,迅速成為當時最有影響力的新聞圖片,并且定義了一個新的攝影風格。</p> <p> 服裝區(qū),紐約市,1930年</p><p> 俯瞰拍攝是瑪格麗特·伯克-懷特的攝影作品中重復出現(xiàn)的一個特征。她把她的工作室“高高地”設(shè)立在克萊斯勒大廈的頂樓。“結(jié)果我發(fā)現(xiàn),我居然有一對而不是一只不銹鋼滴水獸熠熠生輝地指向西南方。這絕對是世界上最高的工作室,我覺得它也是世界上最美的工作室?!?lt;/p> <p> 美國毛紡織公司,1935年</p> <p> 路易斯維爾洪災期間領(lǐng)取面包的隊伍,肯塔基州,1937年</p><p> “據(jù)我所知,沒有什么可以比擬找到一樣新奇的東西、事先無從預料的東西,或是只有你才能發(fā)現(xiàn)的東西的那種愉快。因為除了攝影師的身份之外,你首先是某一種類型的人,別人擦肩而過的東西可能只會跟你發(fā)生共鳴。別的攝影師可能拍出一樣好的照片,但那些照片是不一樣的。只有你所具有的精神和情感的經(jīng)歷才能讓你理解某一個故事所講述的內(nèi)容,并將它記錄在一張幻燈片上。” </p><p> 路易斯維爾洪災是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災害之一?,敻覃愄亍げ?懷特迅速趕往當?shù)兀M行了深入的圖片報道,這篇報道依舊刊登于《生活》雜志。</p><p> 一群非洲裔美國人耐心地排著隊挨個領(lǐng)取救濟援助。在他們身后,一張招貼畫上畫著一個幸福的(白人)家庭,一家人駕著車,孩子們笑臉盈盈,邊上還有一條寵物狗。兩者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和對比。</p> <p> 1940年,敘利亞大馬士革附近的沙漠中,由法國遠征軍控制的當?shù)伛橊勻T兵團。</p> <p> 1940年,英國殖民地部隊行軍經(jīng)過金字塔,這支部隊包括愛爾蘭卡梅倫高地的部隊、印度部隊。</p> <p> 1940年,埃及的建筑上張貼著德國旅游度假的海報。</p> <p> 克林姆林宮 莫斯科 Line of Russians along street in front of the Kremlin. Moscow, 1941.</p> <p> 莫斯科空襲,1941年</p><p> 1941年,瑪格麗特·伯克-懷特再次來到莫斯科時,蘇德戰(zhàn)爭剛剛爆發(fā)。與丈夫厄斯金·考德威爾同往的瑪格麗特,是當時在那里的唯一一名西方攝影師。</p><p>“我在那里,面對著人生中最大的獨家新聞:世界上最大的國家卷入了世界上最大的戰(zhàn)爭,而我是代表了所有外國新聞機構(gòu)的唯一一名在現(xiàn)場的攝影師。”</p> <p> 當?shù)聡吞K聯(lián)于1941年打破互不侵犯條約時,瑪格麗特因為《生活》的工作正好在蘇聯(lián)。她拍攝了莫斯科遭轟炸的場面,還為斯大林拍攝了肖像。接著,她又一次來到戰(zhàn)事的前沿:先是兩次前往意大利,之后又隨巴頓將軍的部隊一起于 1945 年春天進入布痕瓦爾德集中營,成為最早進入那里的人中的一員。</p> <p> 布痕瓦爾德的囚徒,1945年</p><p> 瑪格麗特·伯克-懷特成功記錄了二戰(zhàn)的各個階段,從非洲空襲到意大利戰(zhàn)役,直至盟軍進入德國并開啟集中營的大門。布痕瓦爾德讓去到那里的人不忍卒睹:“人們總是問我,怎么有可能去拍攝那樣的暴行。我不得不為我的心帶上一層面紗。</p> <p> 霍亨索倫大橋 Hohenzollern Bridge, Cologne, Germany, 1945.</p> <p> 1944,被炸斷的橋。</p> <p> 代表作:齋日里的甘地,1946年</p><p> 紡車旁的莫漢達斯·甘地,浦那印度,1946年</p><p> 瑪格麗特·伯克-懷特在她的自傳里寫道,繼德國之后,她“很高興地接受了《生活》的另一項任務,離開衰敗的歐洲去往印度”。1946年,瑪格麗特飛抵孟買,準備拍攝這個廣袤卻復雜的國家,它正站在一系列血腥事件脆弱的邊緣,并將在這些事件的高潮中迎來獨立和分裂。</p><p> “剛剛發(fā)生的一幕悲劇逐漸落下帷幕。我來到印度想要記錄的戲劇性事件已徑自發(fā)展至此。我得以分享了印度的一些最偉大的歷史時刻。在我的一生中,沒有別的什么對我有這么深的影響,在這里的記憶永遠都不會離我而去。我見過人們?yōu)榱诵叛鲈趹?zhàn)場上死去,卻沒有見過這樣的事:一個像耶穌基督一樣的人,為了他的人民能團結(jié)在一起而奉獻了自己的生命。”</p> <p> 甘地是現(xiàn)代印度的國父,提倡非暴力抵抗的現(xiàn)代政治學說,他的精神思想帶領(lǐng)印度邁向了獨立,脫離了英國的殖民統(tǒng)治。甘地作為印度國父,卻像個窮人一樣生活。“不采用暴力是甘地的美德,紡車就是完美的武器?!?lt;/p> <p> 懷特拍攝甘地,甘地秘書說:你要先學會紡紗,因為這是甘地的理念。所有印度人穿上手工紡織的衣服,是對資本殖民的反抗,這才能夠體現(xiàn)甘地的主張。</p> <p>頭頂糧罐的女人,印度,1946年</p> <p> 布痕瓦爾德,德國,1945年</p> <p> 美國士兵在燒焦的德國坦克上放置警示標志,科隆,德國,1945年</p> <p> 喬治華盛頓大橋 George Washington Bridge,1933.</p> <p> 廣播發(fā)射塔 WOR radio transmitting tower. 1935.</p> <p> 甘地的葬禮,德里,印度,1948年</p><p> 就在甘地遇刺之前不久,瑪格麗特·伯克-懷特還在新德里畢爾拉公館的花園里采訪過他—對他、他的追隨者和整個國家來說,這都是他留下的最后一次與別人交流思想的記錄?!皫讉€小時之后,在甘地去晚禱的路上,這個認為面對原子彈都應采用非暴力態(tài)度的人,被數(shù)發(fā)左輪手槍的子彈擊倒了?!?lt;/p> <p> 跳舞的人們,比靈斯,蒙大拿州,1936年</p><p> 也許是大蕭條時期拍攝的照片讓瑪格麗特·伯克-懷特發(fā)現(xiàn)了人的元素在攝影敘事里的重要性和價值,然而人物肖像以其傳達歡樂、尊重、尊嚴和絕望的能力始終吸引著她。在她的報道中,不管是在美國南方腹地、戰(zhàn)時歐洲、南非或朝鮮,她總在拍攝對象的臉上細細搜尋,想要抓住他們眼神中的什么來講述他們的故事?!安恢皇桥c眾不同或引人注目的面孔那么簡單,我尋找的是在印刷的紙頁上能夠大聲地說出他們想說的話的那些面孔?!?lt;/p> <p> 林肯紀念堂 華盛頓 Steps to the Lincoln Memorial, Washington, D.C., 1937.</p> <p>黃金礦工,南非,1950年</p> <p> 金門大橋 Aerial view of the Golden Gate Bridge. 1951.</p> <p> 科尼島海灘,美國,1951年</p> <p> 戰(zhàn)爭末期,瑪格麗特又投入到了記錄新印度的誕生和其與巴基斯坦的分裂的工作中。在印度,她見到了印度解放的精神領(lǐng)袖,莫漢達斯·甘地。1950 年,瑪格麗特為報道新成立的保守派政府及其種族分裂主義政策前往南非。</p><p> 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時,瑪格麗特再次出發(fā)了。在她到達時,停戰(zhàn)協(xié)定已簽訂,但她的直覺讓她捕捉到了一個之前未被留意的故事,游擊戰(zhàn)正在分裂和分割朝鮮大家庭。</p><p> 她的攝影師同行抱怨她過分嚴厲,愛賣弄她惹眼的優(yōu)雅,一有機會就表現(xiàn)出她頑固的執(zhí)拗。然而一個獨自行動的女人還能怎么表現(xiàn)呢?她直面過戰(zhàn)爭,在甘地不久就將辭世時拍過他的肖像,在別的西方攝影師都不被允許進入蘇聯(lián)時拍過斯大林。她要不是這樣,又怎能說服她的編輯將她懸掛在曼哈頓的上空,讓她下到南非的深礦里,或是讓她爬過韓國的稻田,只為拍一張重要又特別的照片?對她而言最艱難的磨難,她無法戰(zhàn)勝卻一再無情地折磨著她的,是帕金森。這病到來得毫無預兆、輕輕悄悄。一開始只是腿疼,突然僵硬感侵襲到四肢,接著就爆發(fā)了。</p><p> 那段時間,一種“神秘的病癥”開始困擾瑪格麗特,并逐漸導致她四肢癱瘓。那個神秘的病癥正是帕金森綜合癥,為戰(zhàn)勝疾病所進行的頑強斗爭是她人生面臨的最大挑戰(zhàn)。她在人生的最后幾年以兩次手術(shù)、不間斷的物理治療和永不枯竭的樂觀精神,與逐漸發(fā)展的癱瘓做斗爭。在她位于康涅狄格州達里恩的家里摔倒之后,瑪格麗特于1971年8月27日去世,享年67 歲。</p><p> 縱觀她的職業(yè)生涯,瑪格麗特·伯克-懷特一直非常重視她的專業(yè)獨立性,她為自己挑選報道任務、發(fā)起極具意義的社會活動、為自己尋找工作機會并讓自己投入到新書的出版和作品的展覽中去:這無疑是引領(lǐng)一種生活態(tài)度和追求職業(yè)發(fā)展的先驅(qū)性做法。</p> <p> 俄羅斯大橋 The Bridge, Russia. 1930</p> <p> 布魯克林區(qū) Brooklyn, NY, US,1951.</p> <p> 金門大橋 Aerial view of the Golden Gate Bridge. 195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