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周末閑暇無事,忍不住想到附近走走,作為我這個年紀的人大多有“三不想去”:人太多的地方不想去、太現(xiàn)代的地方不想去、太遠的地方也不想去。所以就選擇了離玉林市5公里范圍內(nèi)的城北高山村。下面是我從網(wǎng)上搜索到的簡介,作于2016年。<br> 玉林高山村古民居群是以嶺南地區(qū)宗祠文化為主要特色的明清古建筑群,至今已經(jīng)有430多年歷經(jīng)滄桑,容顏依舊的古民居群,吸引著無數(shù)攝影愛好者前來光顧 此外,高山村還是一個書香世襲,人才輩出的歷史文化村。高山村現(xiàn)存有300多幅壁畫、100多件古泥塑以及一大批古畫、古手稿、古書籍、古牌匾。高山村曾經(jīng)出過4名進士、19位舉人、193位秀才,這些無不給高山村賦予了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被世人稱為“進士村”“廣西文化第一村”,可謂名至實歸。走進高山村,其文化氣息撲面而來,每一塊磚、每一個窗格,無不是高山村百年文化的載體,也是高山村古民居建筑的靈氣精魂所在。在建筑布局上,高山村周邊環(huán)繞著七個低谷,俗有“七星伴月”之說。南面有清灣江順流而下,水流緩慢,地勢柔和。背山面水,為古人擇地而居的基本條件。房屋構(gòu)造采用嶺南常見的梳式布局形式,古民居大多坐北向南和坐西向東兩種走向排列。<br>在建筑裝飾上,門窗、屋脊等裝飾藝術(shù)豐富多彩:屋脊多以博古、卷草、鵲尾等形式,壁畫則以吉祥題材、傳統(tǒng)教化故事、花草蟲魚為主題。寄予了高山村人“趨利避害”的純樸愿望和興旺發(fā)達的美好祝愿。在高山村,李拔謀進士第和牟日銖故居是最典型的古民居代表。兩座民居風格是主房高大而重院深藏,坐西向東,門戶向陽,屏屋屋遮掩。前半部疏陰開闊,影壁、屏風點綴典雅幽靜,后半部逐層攀升,飛檐屋脊縱橫,莊嚴肅穆。古人稱為“聚龍窩鳳”。院落則由廳、屋、廂房、耳房組成,四進三廳或三進兩廳,為嶺南四合式結(jié)構(gòu)。上廳供祭祀、族長議事,中廳接宮議政,偏廳接客會友,樓廳藏書課子,廂房橫屋起居飲沐,家庭聚居,集政、住、居、教于一體。高山村古民居大多以一條軸線為主體,一條軸線代表一個家庭,一座院落代表一個大家庭,同宗聚居的宗族形態(tài)得到充分體現(xiàn),也彰顯了“親”、“孝”的道德本位。值得一提的是,高山村古民居絕少有獨門獨戶的建筑格局,大多連片而建,輔以巷道相連。村里有牟、李、陳、鐘、馮、朱、易等七個姓氏,在八百年的歷史進程中各姓之間始終和睦相處。體現(xiàn)了高山各姓氏之間的兼容并蓄的開放性文化視野。<br></h3> <h3>這是村頭的一塊小公園,有幾個村民在大榕樹旁駐足休閑,兩輛電單車隨性地放在一邊。橫幅的內(nèi)容是“消防連萬家、安全你我他”,估計是11.9的應(yīng)景之舉吧。</h3> <h3>看到的第一座房子感覺有點年頭的土坯房,房門緊閉,屋頂燕子瓦片上長了一些植物,應(yīng)該是沒人住了,一輛中國某牌神車靜靜停在房前青磚鋪墊的空地上。</h3> <h3>一座明顯荒棄多時的老宅院,有點陰暗,陰暗中透漏點點光亮。</h3> <h3>一個小池塘,池子已經(jīng)干涸,枯枝搖曳,塘泥干裂,有水有荷有花的時節(jié)想必有點光艷。</h3> <h3>又一個池塘,有點發(fā)綠的塘水映襯著一座雜草環(huán)繞的老房,也映照著中國自古崇水、善水、樂水、逐水的追求和理念。</h3> <h3>小巷深深,落葉褐黃,野牽?;ǖ奶俾烈馍鞆?。</h3> <h3>一處明顯已被后人遺棄的老房,褪色的對聯(lián),一地的殘磚,感覺有一個靈魂在發(fā)黑的木窗口張望。</h3> <h3>又一處被遺棄的老房,斑駁滿墻,雜草瘋長,無處尋覓那個老村長。</h3> <h3>這個就是介紹中的牟家祠堂了,因為尚有人打理,房子保護相對完好,估計也定期開展一些家族活動。因為看護人要下班了,我匆匆進去打了一轉(zhuǎn),因為把人家的姓氏讀錯,還被看護人“教育”了一番。</h3> <h3>墻頭的琉璃神獸挺拔依然,似乎訴說這里曾經(jīng)“聚龍臥鳳”的榮光。</h3> <h3>墻面依稀可見的壁畫,即使相隔幾百年,依然清晰傳遞著主人美好美滿的向往。</h3> <h3>墻面白石灰粉刷的印跡非常清晰,一盞復古的燈籠有些泛黃,讓人看到今人做過某些努力之后的茫然。</h3> <h3>斷壁殘垣,野花燦爛,這是何人曾經(jīng)的家園?</h3> <h3>落寞深巷,曾有多少人過往。</h3> <h3>破敗滿園,不忍卒看。</h3> <h3>春聯(lián)紅艷,主人現(xiàn)在何方。</h3> <h3>此處危房,給誰看,誰在看?</h3> <h3>這個是另一個較有名氣的李家古宅大院,宅子的主人當年應(yīng)該做過廳官,也做過京官。屋內(nèi)無人,大門開敞。</h3> <h3>幾進幾廳,重院深藏,何處是屋,哪里是房。</h3> <h3>坐西向東,門戶向陽,屋屋遮掩。</h3> <h3>都說出頭的椽子先爛,想必這家先人未曾想、本不愿。</h3> <h3>這構(gòu)造難道是嶺南常見的梳式布局,有點詞窮,有點慌張。</h3> <h3>有點彷徨,雨季來了它該怎么辦。</h3> <h3>一排隱隱約約的標語,一股轟轟烈烈依稀可見。</h3> <h3>這兩株小草甚是倔強,給點陽光它就燦爛,別忘給它點個贊。</h3> <h3>中規(guī)中矩,方圓有序,看著總有一點點舒服。</h3> <h3>村尾有一個評比臺,不知要評哪門子的先,比哪門子的產(chǎn)。</h3> <h3>這里也有屋,也有塘,但怎么拍怎么看,總覺得有那么一點點迷茫。<br>古村和文化遺產(chǎn)保護應(yīng)該是一項千秋大計,需要一代一代延續(xù)接力,而不該成為某人某代人急功近利的業(yè)績功績政績……</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