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從2018年開始嘗試跑馬拉松到今年以越野為主,這是我的第一篇賽記,記錄了很多瞬間和細節(jié),全文比較長,讀完需要一定的時間和耐心,希望看完的朋友不會覺得浪費時間。</p> <p>今年九月份,跑過桂林龍脊梯田68公里越野賽后,惠州項目部的老歐把我拉進了惠東跑友群里,團報了2020羅浮山越野賽的50公里組。</p> <p>2020年11月20日,下班后從公司開車直接來到領(lǐng)物點(離羅浮山景區(qū)大門約3公里),賽事冠名方上善公館的售樓處,旁邊就是觀音寺,很順利地領(lǐng)了參賽號碼布,T恤等。</p> <p>晚上到起點轉(zhuǎn)了一圈,出發(fā)拱門準備得差不多了。</p> <p>21日05:45到達出發(fā)檢錄處,遇到了陽臺山越野群里很多美女心心念的靚仔哲豪,他上次跑了從化50,這次是30K,簡單聊了幾句。人群里轉(zhuǎn)了兩圈,沒看到一起跑50K的老歐。</p> <p>這次比賽,100,50,30三個組別都是6點開跑,從現(xiàn)場看人不算多。</p><p>說好的6:00統(tǒng)一起跑,結(jié)果5:55就倒數(shù)三下發(fā)槍開跑了。</p> <p>按照路書,從起點到CP1桃子園,全程14公里,爬升不大,賽道難度很低。</p> <p>第一個小上坡后,是一段廢棄很久的機耕路,中間的地縫裂隙宛如深深的傷疤,賽事方安排了安全人員和喇叭提醒。</p> <p>CP1之前的14公里,爬升不大,登山杖放背包里,到了打卡點再拿出來。</p> <p>跑了6公里多,來到了“那里花開”景區(qū),時間不到七點,景區(qū)內(nèi)就是我們這群越野跑友。</p> <p>剛好旁邊有衛(wèi)生間,順便去解決了大問題,速戰(zhàn)速決??</p> <p>那里花開景區(qū)適合帶小朋友的家庭親子游,溫馨浪漫有童趣。</p> <p>出了那里花開,一路都是公路,跑到約10公里處,看到法云寺的牌坊。從牌坊下穿過,一路沒看到法云寺的廟堂樓閣等建筑。</p> <p>很快時間到了7點半,遠遠看見了CP1打卡點桃子園。</p> <p><br></p><p>小帥哥哲豪應(yīng)該早就在CP1打卡走了,這是群里淘到他當時的照片。</p> <p>打完卡,進了CP1補給站,簡單吃了點西瓜面包,分別裝了瓶寶礦力和水,把登山杖拿出來,準備向今天的第一個大坡出發(fā)。</p> <p>出了CP1沒多遠,就跟著其他人從馬路上到了山路,聽人說要沿著長生谷一直向上爬升一千多到撥云寺。</p><p>山路很原始,剛走出幾百米,就過了這條溪,然后沿著溪流的左邊往上爬。</p> <p>剛進入長生谷,原始的地貌和幾乎無路可走的軌跡讓人有點興奮。</p><p>對于某些城市長大而又第一次越野的跑友,跑完CP1之前的第一賽段,可能會覺得越野也就不過如此,但當他們進入人跡罕至的長生谷后,眼前長滿青苔的亂石,歪倒腐朽的樹木,野蠻生長的雜草和無處不在的藤蔓,會讓他們既新奇又艱辛,加上某段陡峭濕滑混雜著軟泥爛草和青石的爬坡,借助著開路者提前準備的輔助繩三步一滑艱難地上升,讓很多越野老鳥都懷疑人生。</p><p>在幾塊巨大山石和倒臥的朽木造成的障礙前,幾乎所有人都小心翼翼跨過朽木,在長滿青苔的山石上挪動。拐過一個彎,突然聽到有人驚叫:有馬蜂!我下意識地縮脖低頭,感覺一只撞上了肚子,還有幾只從旁邊飛過,定睛一看,黃色的蜂身,比蜜蜂大一些,應(yīng)該是黃蜂,個頭比馬蜂小。不敢停留,趕緊縮著脖往前趕。一路聽到好些個跑友被叮了。</p> <p>借用一下群里跑友分享的視頻,長生谷行走艱難,人跡罕至,風景卻很不錯,流水潺潺,水聲或急或柔,偶遇一泓池水 ,清澈見底,兩邊山樹青翠欲滴,實乃絕好的山中溪澗之景。</p> <p>越往上,山霧越濃。</p> <p>一路爬升,中途歇了幾次,聽到一位野友感嘆道,兩周前的從化賽道跟羅浮山比起來,真的是很溫柔了</p> <p>快到撥云寺,山腰以上都彌漫著白霧。</p><p>撥云寺是廣東境內(nèi)海拔最高的寺廟,因山頂經(jīng)常被濃霧籠罩,取撥云見日之意而得名。以前的寺廟被破壞,寺名匾額也被棄之于地,目前只有屈指可數(shù)的僧侶在此修行,棲身于一棟低矮的小寺堂內(nèi)。</p> <p>從濃霧里看到撥云寺用山石壘的山墻,掛有重陽節(jié)祈福的活動橫幅,欣喜地發(fā)現(xiàn)臨時增加的補給點,是寺廟提供的僧粥。我到的時候,正應(yīng)了那句:僧多粥少,有位負責人解釋說第一鍋粥分完了,第二鍋就快好了。當時感覺還好,喝了一碗淡鹽水就出發(fā)了。</p> <p>我當時沒有進去撥云寺,在分粥邊上的門口往里看了看,都是霧,啥都沒看見。</p><p>借用群里野友分享的視頻,從視頻里感覺適合重拍《倩女幽魂》里蘭若寺的那段。??</p> <p>過了撥云寺不到百米,看到了分岔路口,30K的往左,100、50K的往右。繼續(xù)一小段后,就開始下降了。</p> <p>順著山路起伏著向下,來到了溪流邊,遠遠看到了白水門瀑布。</p> <p>由于過了豐水期,瀑布已大大縮水,只掛著兩三縷水流紗線。</p> <p>過了白水門,差不多到了21公里處,一路臺階下坡,這段下坡被群里跑友戲稱為膝蓋粉碎機。對于右膝隱隱作痛,且下坡技術(shù)欠缺的我,耐著性子借助登山杖兩步一階、一步一階交替著快步頻往下。</p> <p>手表顯示里程快到25公里,前面就是酥醪觀,離CP2茅坪也就2公里多,沒多看酥醪觀啥樣,就直接順著山路往下跑。</p><p>順著路標跑出臺階,跑上了公路,前面應(yīng)該離第二個打卡點不遠了。</p> <p>11點半左右 ,在村口的打卡點打完卡,直奔補給站。一路上背的飲料和水喝得差不多了,直接拿了瓶寶礦力灌了起來。</p><p>進到飯店(補給站一般由賽事方包給飯店),放好登山杖,脫下背包,洗干凈手,開始吃吃吃……雞湯,米粉,白粥,榨菜,面包,可樂,啤酒,西瓜,香蕉</p><p>吃完,自己又在外面做了拉伸和腿部放松。</p><p>12點過后 ,從補給站出來重新上路,50K和100K在此分道揚鑣,CP2到CP3,50K將開始最難的賽段。</p> <p>從補給站出來幾十米,在志愿者的指引下,順著路標拐進了山路。剛開始,小路雖然狹窄但很舒服,沒多遠就開始了爬坡,從地上爬滿榕樹根的土坡往上。相比11月初陽臺山40越野的黑蟻坡,今天的這個坡容易多了。陽臺山那次以賽代練,特地沒用登山杖,沒想到幾個坡雖然不高,卻很陡,前面大半路段都是在不斷的上坡下坡,節(jié)奏快強度大。今天羅浮山長生谷的爬升,很原始的野,但中間有幾個小段較平緩,加上雙杖,感覺比陽臺山要輕松不少。</p> <p>這種爬滿樹根的上坡,其實比較友好,提供了天然的防滑受力點,不象陽臺山的黑蟻坡,不光陡峭,而且土質(zhì)松軟,常常三步一滑,五步一跪,還有無處不在的黑蟻隨時鉆進鞋子里,爬到腿上,每個人都不敢稍稍歇息,喘著粗氣盡快往上爬。聽說有的女生爬完黑蟻坡后在坡頂忍不住哭起了鼻子。</p> <p>爬升快到2公里,就是四方山,看到山路旁立有“蘭溪森林公園”的石碑,路書上的爬升圖也開始變得稍稍平緩。經(jīng)過筆架峰,線路基本上沿著山脊向上向前延伸。</p> <p>雖然已是正午,但山上云霧繚繞,從密林鉆出來走上山脊,山風帶著霧氣把悶熱一掃而光,讓人站在山頭對著群山忍不住放聲長嘯,不求聲震山谷,惟愿一吐為快直抒胸臆而已。</p> <p>一路上從或高或矮的竹林,還有茅草叢中穿行,腳下或是土路或是山石,遇到一人高的矮竹林,就得用前臂立起擋在臉的左右,防止被兩邊的竹枝抽刮到。</p> <p>登上飛云頂之前的六七公里,雖是上坡,但坡勢較緩,強度不大,路上遇到一位小哥,這位姓劉的小哥來自揭陽,兩人邊走邊聊,聽他講桂林堯山越野,中山越野,分享梅州馬拉松河源馬拉松的感受。后來有位跑友認出了他腳下的武警鞋,一對話,雙方都是軍旅之家。</p> <p>因為趕時間,我加快速度,與崴了腳的揭陽劉小哥拉開了距離,獨自前進了一公里左右,遇到一位F號的老哥,記得在CP2茅坪就問過他,30公里組的為啥沒在撥云寺那里分道,跑到50K、100的打卡點?這老哥很淡定地說雖然他報的是30公里組,可他就是想跑50的。現(xiàn)在又遇到了他,兩人邊走邊聊,原來這位老哥是玩鐵三的大神,標鐵大鐵玩了好幾年。</p><p>遠處的飛云頂在霧氣中若隱若現(xiàn),偶爾露出遠遠朦朧的山尖。我們不禁加快了腳步,在草叢竹林中穿行。轉(zhuǎn)過一個小山坡,看到路邊有石頭壘的尼瑪堆,往前沒多遠,突然看到了山風中飄揚的國旗,旗桿插在高高的石堆里。</p> <p>我手機沒電自動關(guān)機了,鐵三趙哥用他手機幫我拍了幾張。</p> <p>飛云頂上還有另一處平臺,很多登頂?shù)挠慰鸵苍诖蚩ㄅ恼湛达L景。趙哥和我按著路標的指示下山,向著第三個打卡點(分水坳補給站)奔去。</p> <p>從飛云頂下山,正是游客上山游玩的高峰期,絡(luò)繹不絕的游客三三兩兩或上或下。我邁著小碎步一邊發(fā)出“對不起,借過”、“謝謝”的提示音,一邊快速地在人流中奔下山,不規(guī)則的臺階雖然潮濕但不至于滑溜,幾位年輕人似乎有一爭高下的意思,看我飛奔而下也跟著跑起來,我的目標是前面不遠的分水坳,腳下沒有絲毫停頓,而這幾位年輕人似乎早早地到達了目的地,幾百米后就停下聚在一起,任由我從他們身邊跑過。</p> <p>跑著進了分水坳,有幾棟屋舍,道路兩旁擺有不少的飲食攤檔。兩三位志愿者把我攔下,拍照打卡,并指給我補給站的專門攤位,又是開啟吃吃吃模式。粥,米粉,包子,面包,西瓜,香蕉,飲料,啤酒,礦泉水等。剛好遇見一幫穿紅十字隊衣的人員,不管是不是賽事方的醫(yī)療組,請人家?guī)兔o自己僵硬酸脹的大腿小腿放松放松。一位壯實的中年哥們很熱心地戴上手套給我拍打按揉,我自己則拎著個空的啤酒瓶捶打另一條腿。一陣折騰后,雙腿的酸脹明顯減輕,加上吃飽喝足,狀態(tài)回血到了80%。</p> <p>給水壺水袋分別灌滿寶礦力和水后,一看表,差不多在CP3呆了半個鐘,趕緊出了補給站,沿著志愿者指引的砂土馬路盤山而下,一路小跑,又遇到了鐵三趙哥,兩人結(jié)伴而行,不久就看到往南樓寺的分岔路口,從盤山公路下到小路,是崎嶇不平的下坡,有亂石,樹根,土坑,好在干燥不濕滑,有好幾個下坡技術(shù)好的跑友蹭蹭蹭地跑遠了,我們倆不緊不慢地一路向下,注意力集中在腳下,防止踩空崴腳。</p> <p>到了南樓寺,似乎沒看到傳統(tǒng)的寺廟建筑,也許寺廟掩藏在某個山坳之內(nèi),跑上公路,牌樓很有氣勢。</p> <p>順著公路跑了不遠,路標指示進入山路,時間不到下午五點,但一進密林,天色陡然暗了不少,一個人在微瞑的林中快速通過,背包水袋的聲響總讓人產(chǎn)生背后有人的錯覺,幾次都以為有跑友追上來,一回頭又沒人。林中小道跑了一公里多,就又轉(zhuǎn)上了公路。</p> <p>順著公路一路下坡,跑了一公里左右,看到了華首古寺的牌坊,當時下午五點左右,天還是亮的,借用別的跑友分享的照片貼上。</p> <p>過了華首古寺牌坊,繼續(xù)沿公路往下跑,幾分鐘后就遠遠地看到了“回頭是岸”的牌坊,前面不遠處應(yīng)該就是CP4黃龍觀。心里覺得有點奇怪,道觀的牌坊上為啥是佛家的回頭是岸?</p> <p>黃龍觀CP點的志愿者很熱情,有幾位站在拐彎處路口,打著橫幅遠遠地加油打氣,到了補給點又熱情地端水遞吃的,邊吃還邊接受了采訪,贊揚了志愿者的熱情服務(wù)和賽道路標布置的專業(yè),相比其他賽事,以及羅浮山其他活動遺留下的路標,此次比賽的路標掛得高,很明顯,基本沒有被遮擋,晚上頭燈一照,反光非常明顯。</p> <p>補給結(jié)束后,把頭燈戴好。由于頭燈續(xù)航能力三小時,為了避免龍脊68最后一小時摸黑的情況,趁著天色還有點亮,出了CP4直奔黃龍古觀。幾百米后從公路轉(zhuǎn)上小路,沿臺階向上600多米就到了黃龍古觀,拐進古觀后山,又是向上的臺階,這段是最后的一段大爬升。在臺階,山路交替中,上了盤山公路,結(jié)果又橫穿而過進了山,繼續(xù)石階而上,大概七八次如此循環(huán)往復(fù),爬升了快兩個小時,手表顯示里程已是45公里多,終于遇到晚上守候在路口的指路的志愿者,說再往上約3~4百米后就開始下降了。</p><p>果然,石階往上不多會,拐過一個彎,臺階就開始向下延伸了。</p> <p>這時,山間彌漫著濃霧,頭燈的亮光只能照出十來米,陪著一位頭燈比較暗的跑友下了快兩公里,他的頭燈在霧氣中幾乎看不到路,直到霧氣漸漸消散的低海拔,那位跑友的頭燈才能照亮前路,我就加快速度一個人跑遠了。</p><p>同樣,身后背包和水袋的聲音仍然造成有人跟隨的錯覺,黑暗中憑著頭燈漸漸昏暗的燈光,沿著路標指示的臺階向下而行,周圍山林中的蟲鳴和樹葉隨風搖曳的沙沙聲越發(fā)顯出獨行者的孤寂。好在沒聽到夜貓子(貓頭鷹的別稱)瘆人的哭笑聲,小時候農(nóng)村長大的我最怕的就是夜晚夜貓子的叫聲。</p> <p>跑到49公里左右,稍稍停頓了一下,把最后一支能量膠吃完,喝了點水,剛邁出兩步,左腳不小心踩到了臺階上兩塊石頭中間的凹坑,腳脖子一崴,一陣疼痛感竄上來,心里一涼,倒吸一口涼氣,緩了好幾分鐘,疼痛感漸漸減輕,左腳輕點了幾下,感覺還好,心里慶幸問題不大,而這時頭燈的亮光更暗淡了,就著微光小心翼翼地一個個臺階向下。</p> <p>終于,看到了亮著路燈的公路,而路標指示賽道仍在山路臺階上向下延伸。跑了一段臺階,實在不想再下臺階了,最后這段下坡差不多有六公里都是臺階,我就轉(zhuǎn)上公路,開啟了路跑。一開始心里還吐槽賽事方不該有公路的路段還讓我們跑臺階,后來一想,估計是考慮到白天景區(qū)內(nèi)有不少車輛在公路上往來,為了跑友安全,盡量減少在公路上的時間。</p> <p>順著景區(qū)內(nèi)的公路,最后兩公里基本上按五分半的配速跑著,遠遠地看到了白蓮湖,燈光妝點的白蓮湖格外漂亮,在一個小轉(zhuǎn)盤,把倒在地上的標識牌扶好擺正,向著景區(qū)出口奔去,遠遠地看到終點拱門,還有100米,50米,終點看上去人不多,我大喊一聲:我來了!沖向終點線,有位攝影師趕緊端起相機抓拍,而沖線布帶沒來得及拉起,我就沖過了終點。</p> <p>終點處志愿者給我掛上獎牌,灌了瓶水,吃了點東西,稍稍做了幾個拉伸,領(lǐng)了完賽服,就慢慢走回賓館。</p> <p>同樣的山,同樣的賽道,在每一個經(jīng)過的人心中都不一樣。越野與馬拉松不同的是,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個拐彎等著你的是什么。越野之路的不確定性,讓人滿懷好奇和期待,然后在失望甚至絕望中突破自身的極限,收獲了艱辛之后的征服感和成就感。</p> <p>下一站:雁蕩四尖。</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