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唐三彩,中國古代陶瓷燒制工藝的珍品,全名唐代三彩釉陶器,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種低溫鉛質彩釉陶器,釉彩有黃、綠、白、褐、藍、黑等色彩,而以黃、綠、白三色為主,所以人們習慣稱之為“唐三彩”。因唐三彩最早、最多出土于洛陽,亦有“洛陽唐三彩”之稱 。</p> <p>唐三彩全名唐代三彩釉陶器,在同一器物上,黃、綠、白或黃、綠、藍、赭、黑等基本釉色同時交錯使用,形成絢麗多彩的藝術效果。“三彩”是多彩的意思,并不專指三種顏色。</p> <p>唐三彩在唐代時期作為隨葬品使用,用于殉葬。新中國成立以來隨著人們對唐三彩的關注增多,以及唐三彩復原工藝的發(fā)展,人們熱衷于文房陳設,是饋贈親友的良品。</p> <p>唐三彩是一種多色彩的低溫釉陶器,它是以細膩的白色黏土作胎料,用含鉛的氧化物作助熔劑,目的是降低釉料的熔融溫度。在燒制過程中,用含銅、鐵、鈷等元素的金屬氧化物作著色劑融于鉛釉中,形成黃、綠、藍、白、紫、褐等多種色彩的釉色,但許多器物多以黃、綠、白為主,甚至有的器物只具有上述色彩中的一種或兩種,人們統(tǒng)稱為“唐三彩” 。</p><p><br></p><p><br></p><p><br></p> <p>制作唐三彩,是先經過舂搗、淘洗等加工的白色粘土捏制成一定形狀,再修整、晾干后,放入窯內經1 000℃燒制,待冷卻后,上釉掛彩,再入窯焙燒至800℃即可。唐三彩始見于唐高宗時,開元年間極為盛行,器物造型多樣,色彩絢麗,到天寶以后數量逐漸減少。</p> <p>唐三彩實際上是唐朝人陪葬用的東西,就和我們現在送葬燒的紙人紙馬是一樣的,到了宋朝因為嫌他浪費所以改扎紙人紙馬。那東西太多了,不值錢,民國時候農民刨地要是刨出來唐三彩都砸了,認為晦氣。不過唐三彩有個好處就是這個東西相當于唐朝時候的歷史照片,對于研究唐朝歷史有很大價值。 中華人民共和國剛建國的時候北大有個老師叫什么名字記不得了,一個人捐了六萬件唐三彩,故宮有個唐三彩的館就是在他捐贈的基礎上建起來的。從一個側面也看出唐三彩并不值錢,不過很有研究價值而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