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一尺大街”,還真有這地方!</p> <p> 最短的胡同“一尺大街”。</p><p><br></p><p> 一尺大街雖名為“大街”,實際上仍是胡同,它雖是北京最短的胡同,卻也并非真的只有一尺長,而是長約30余米。此街雖短,卻是老北京胡同的縮影,具有明顯的老北京文化特色。</p> <p> 我曾三次來到這里,第一次坐公交到前門煤市街,走到楊梅竹斜街,往里從櫻桃斜街東口進去拐進了“鐵樹斜街”,還轉了八大胡同其中的五條,沒找到;第二次還是原路進去,最后在櫻桃胡同北口,也是櫻桃斜街中間找到了這條【一尺大街】。</p> <p> 楊梅竹斜街緊鄰“大柵欄西街”,您要是觀賞別走錯了路。</p> <p> 這是“楊梅竹斜街”</p> <p> 據考證:楊梅竹斜街、棕樹斜街(原名王廣福斜街)與附近的櫻桃斜街、鐵樹斜街(原名李鐵拐斜街)都是人走出來的。元朝滅金朝后,元朝政府放棄金中都城,在金中都城東北面另建元大都城。金中都城的施仁門(位于今虎坊橋西側)內的丁字街(位于今菜市口附近)是一個繁華市場。新建的元大都城的商業(yè)尚沒有發(fā)展起來,所以大都城內的百姓很多都到中都城購買所需物品。出大都城麗正門(今正陽門)向西南到丁字街,逐漸被百姓們走出一條從東北向西南的道路,便是這些斜街的來歷。 </p> <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歲月流逝,如今“一尺大街”名稱已經撤銷,被并入楊梅竹斜街。</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在楊梅竹斜街西段,桐梓胡同北口至櫻桃胡同北口之間的那段路,就是舊時的“一尺大街”。</span></p> <p> 遺址詳情</p><p> 一尺大街上原有6座店鋪,路北3家都是刻字店,路南3家是酒館、鐵匠鋪和理發(fā)店。一尺大街雖名為“大街”,實際仍是胡同,它雖是北京最短的胡同,卻也并非真的只有一尺長,而是長30余米。</p> <p> 現如今只有地面上一塊長條的銅牌上面寫有“一尺大街”四個黑字,這是一尺大街的地標。</p> <p> 第三次是陪客人游覽胡同,正巧遇到“胡同達人”李正榮先生,由他詳細介紹老北京胡同“一尺大街”的來龍去脈。</p> <p> 老人講:坊間聊以解嘲素有“北平一尺街短,桐城六尺巷寬”的故事。找不到的原因:它早已成為櫻桃斜街里的一部分,只是在舊址上鑲嵌了一塊小牌牌,不留意根本看不見。(一尺大街就是很短的意思,東西走向,十幾米長,南北各有仨門,據說舊時北邊是飯館,南邊是刻字的門臉房)。</p><p><br></p><p> 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尺大街的舊貌早已不見。</p> <p> 只有地面上這塊長條的銅牌上面寫有“一尺大街”四個黑字,這是一尺大街的地標。</p> <p> 我深深的知道釘在地上的地標的涵義,要他時時提示著人們不要忘記過去和現在。</p> <p> 老北京胡同的名字分門別類,五花八門,有的很形象看起來很干脆,直接用形狀來稱呼。比如:拐彎多的就叫“八道灣”,“九道灣”,“弓子胡同”,“轆轤把胡同”;圓形的,讓人進去又能回原地出來的就叫“羅圈胡同”,“磨盤胡同”;胡同口小里邊寬敞的叫“悶葫蘆罐胡同”,“茄子胡同”,“鈴鐺胡同”;細長的胡同叫“筆管胡同”,“豆芽菜胡同”,“狗尾巴胡同”;比較短的胡同叫“一溜兒胡同”,“一跑兒胡同”,“一尺大街”等等等等。</p> <p> 喜歡嗎?喜歡京城串子講胡同嗎?喜歡,就繼續(x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