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余蔭山房,</p><p>又稱“余蔭園”,建成于清同治六年,距今已有150多年的歷史了,是嶺南園林的代表,與清暉園、可園、梁園一道合稱為嶺南四大園林[1]。園占地總面積約1598平方米,以小巧玲瓏、布局精細的藝術特色著稱,充分表現了古代嶺南園林建筑的獨特風格和高超的造園藝術。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p><p>余蔭山房的布局十分巧妙,園中亭臺樓閣、堂殿軒榭、橋廊堤欄、山山水水盡納于方圓三百步之中,充分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文化特色,表現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宇宙觀。余蔭山房深柳堂的檀香木雕屏上刻有晚清三大才子梁山舟、張船山、翁方綱等人的詩句和乾隆大學士劉墉的書法手跡,園內還有清代名士陳允恭所書的對聯。</p><p>中文名</p><p>余蔭山房</p><p>外文名</p><p>Yu Yam Ancestral Garden</p><p>別名</p><p>余蔭園,馀蔭山房</p><p>所屬地區(qū)</p><p>廣州市番禺區(qū)南村鎮(zhèn)</p><p>面積</p><p>1598 m2</p><p><br></p><p><br></p> <p><br></p><p><br></p><p><br></p><p>造園背景文化歷史主要景點建筑結構造園手法社會評價規(guī)劃重建交通信息相關消息</p><p>園林簡介</p><p>余蔭山房園中之磚雕、木雕、灰雕、石雕等四大雕刻作品豐富多彩,其精湛的雕刻技藝和不朽的藝術價值,充分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卓越才能和藝術創(chuàng)造力,盡顯名園古雅之風。更有古樹參天,奇花奪目,頓使?jié)M園生輝。而園中“夾墻竹翠”、“虹橋印月”、“深柳藏珍”、“雙翠迎春”等四大奇觀,使游人大開眼界,樂而忘返。穿過余蔭山房景區(qū)的大牌坊就是兩座大祠堂,分別是余蔭山房建造者鄔彬的祖父和父親的祠堂,潛居鄔公祠和善言鄔公祠,鄔彬當年隱居的私家花園就緊挨著祠堂,再往最深處走還有鄔彬后人建造的瑜園。[2]</p><p>共35張</p><p>余蔭山房</p><p>余蔭山房與順德的清暉園、東莞的可園、佛山的梁園一道,合稱為清代嶺南四大園林,而且余蔭山房是四大名園中保存原貌最好的古典園林,是典型的嶺南園林建筑。1989年6月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1990年國家建設部、國家文物局、中國建筑學會核定公布為全國近代優(yōu)秀建筑單位。 2001年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p><p>全園建筑面積只有近二千平方米,為四大名園中最小巧玲瓏的,并因它小巧玲瓏的建筑風格而著稱,譽為廣東四大名園之一。[3]余蔭山房整座園林布局靈巧精致,以“藏而不露”和“縮龍成寸”的手法,在有限的空間里分別建筑了深柳堂、欖核廳、臨池別館、玲瓏水榭、來薰亭、孔雀亭和廊橋等,在面積并不大的山林里,濃縮了園林的主要設施和景致,使有限的空間注入了幽深廣闊的無限佳景。 余蔭山房園地雖小,但亭橋樓榭,曲徑回欄,荷池石山,名花異卉等,一應俱全。</p><p>余蔭山房</p><p>余蔭山房有亭、臺、樓、閣、堂、軒、橋梁、廊堤、石山、碧水,園林所需的元素全部具備,建筑極具特色。深柳堂是整個園林的主體建筑。余蔭山房的造林之妙在于通過回廊、花窗、影壁的巧妙借景,造就了園中有園、景外有景的絕妙效果,使得小小園中的景致更加的深幽廣邃。而且在以模仿自然山水為特色的中國古典園林中,融入不少來自西方的建筑元素。中西合璧,共同營造出這方別具特色的嶺南佳景,其中“夾墻竹翠”、“虹橋印月”、“深柳藏珍”被稱為余蔭山房三大奇景。</p> <p><br></p><p>造園背景</p><p>余蔭山房是在中國古典園林的晚期造園高峰期——明、清時期修建的。中國造園藝術之集大成,始于明,理論代表作是計成著的《園冶》;成于清,理論代表作是李漁著的《一家言》。清代,私家園林如雨后春筍,涌現于全國各地,尤其在南方形成了空前絕后的造園高潮。廣東四大名園都是在清代建造的。</p><p><br></p> <p><br></p><p> 余蔭山房</p><p>余蔭山房始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歷時5年,于同治十年(1871年)竣工。山房故主鄔彬,字燕天,是清朝舉人,任刑部主事,咸豐五年(1855年),因“克襄王事”被咸豐皇帝誥授為通奉大夫,官至從二品。他的兩個兒子也是舉人,因而有“一門三舉人,父子同登科”之說。</p><p>咸豐八年(1858年)鄔彬以母年邁為由,辭去官職,歸隱鄉(xiāng)里。一面全心料理家業(yè),一面又勤奮讀書。同治六年(1867年),鄉(xiāng)試中舉,同年族人將建造潛居鄔公祠和善言鄔公祠所剩下來,面積約為三畝的土地賞給鄔彬。鄔彬便參考畫師繪制的園林景觀圖紙和在京任職時獲貝勒王爺贈送的一幅水粉畫,又借鑒了廣州“海山仙館”的造園技法,利用這塊土地因地制宜地建造余蔭山房。經過五年時間,耗資白銀三萬兩,于同治十年(1871年)落成。為紀念先祖的福蔭,取“余蔭”二字作為園名。與余蔭山房緊貼相通的建筑就是善言鄔公祠,是鄔家的祖祠。</p> <p>余蔭山房,久聞其名,一直想去,但不在意,在哪?怎去。完全找不到理由去掀開真面孔。</p><p> 一天,同學約好去一游,終盼那一天的到來,時間關系,怱怱忙忙游了2個鐘,拍了些照片作為留念,并編成美篇便于回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