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p><p>久仰仙都盛名,大半原因那是眾多電視劇的取景勝地,《仙劍奇?zhèn)b傳》、《笑傲江湖》、《花千骨》...... ,還有就是這張偶然之間看到的別樣的導(dǎo)游圖。臨行之前想象了許多幅仙都的畫面,如夢似幻。</p> <p><br></p><p>仙都這個名字,充滿了傳奇,相傳在唐天寶年間,有許多繽紛彩云回旋于此,山谷樂聲震天,山林增輝。當(dāng)時有剌史苗奉倩上報玄宗,玄宗聽后驚嘆地說:“這是仙人薈萃之都也!”并親自寫下“仙都”二字,仙都盛名由此傳到今天。</p> <p><br></p><p>仙都景區(qū)正門口。</p> <p><br></p><p>踏入仙都,打卡的第一個景點(diǎn)是鼎湖峰。</p> <p><br></p><p>祥云繚繞,鸞鶴飛舞。</p> <p><br></p><p>鼎湖峰前的登仙橋,好象在很多部古裝劇中都能看到,兩邊有低矮石墩,是鼎湖峰前拍照的最好位置,是景區(qū)入口到鼎湖峰、黃帝祠宇的必經(jīng)之道。</p> <p><br></p><p>堤上左眺便是鼎湖峰,據(jù)說峰頂還有一個小湖,湖里的水四季不枯。相傳,軒轅黃帝就是在此筑鼎煉丹,這湖便是被鼎所壓而至,謂鼎湖。</p> <p><br></p><p>哇!鼎湖峰絕對讓人大開眼界,不同于張家界的雄偉霸氣,也不是桂林的秀美,映入眼睛的就是碧水石橋,既讓你驚嘆于它的美,又不會讓你覺得被拒之千里之外。</p> <p><br></p><p>鼎湖峰是世界上最高大的石柱 ,被譽(yù)為"天下第一峰",傲然挺立在天地之間,遠(yuǎn)遠(yuǎn)望去,有種頂天立地的磅礴氣勢。</p> <p><br></p><p>聳入云霄的鼎湖峰,一柱擎天,直指蒼穹,高 170.8 米,頂部面積為710 平方米,底部面積2787 平方米,峰巔蒼松翠柏間蓄水成池,四時不竭。</p> <p><br></p><p>從哪個角度都可以看到這座高聳入云的神峻峰巔,宛若一桿直插云霄的長槍,凌厲異常,那略帶舍我其誰的霸氣,還真有幾分軒轅黃帝的風(fēng)采。</p> <p><br></p><p>從這個角度看,鼎湖峰很像一只豎著的大拇指。</p> <p><br></p><p>鼎湖峰一側(cè)的峽谷內(nèi),就是大名鼎鼎的黃帝祠宇,黃帝大統(tǒng)天下后,從昆侖山巡游至仙都,置鼎煉丹,最后御龍飛升了。</p> <p><br></p><p>黃帝祠宇座東南朝西北,與陜西黃帝陵遙相呼應(yīng),形成“北陵南祠”的格局,是我國南部祭祀、朝拜中華民族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主要場所。</p> <p><br></p><p>黃帝祠宇包括宮門、軒轅殿、縉云堂、騰龍閣等一系列建筑,依山而建,拾級而上,很是壯觀。</p> <p><br></p><p>正趕上祭祖表演,場面恢弘,引人入勝。</p> <p><br></p><p>進(jìn)殿迎面就是黃帝的高大塑像。其實(shí)那時的生產(chǎn)水平,不可能是這樣的裝束,這都是后人的想象,正如黃帝和嫘祖教會先民男耕女織,也是后世的神化。人類喜歡把群體智慧集中在個體身上,這就是“英雄”、“圣人”、“圣祖”吧。</p> <p><br></p><p>尋根問祖,來找找你的姓屬于哪個分支?</p> <p><br></p><p>因為是仙都景區(qū)的C位擔(dān)當(dāng),這個自帶仙氣的地方就是天然的影視城,所以來這里,一定要穿上漢服,體驗古風(fēng),要不然,撞幾下鐘也釋然......</p> <p><br></p><p>沒去仙都之前,我以為這張照片是在鼎湖峰下的石板橋上拍的,到了以后才知道,這個取景地叫朱譚山,這座橋叫仙堤。</p> <p><br></p><p>朱譚山山清水秀,尤其是晨曦,濃霧覆蓋,山時隱時顯,水飄渺如紗,真可謂:一條石梁橋,兩岸婀娜柳;一泓獨(dú)峰泉,滋潤四鄉(xiāng)人。</p> <p><br></p><p>唐代詩人白居易曾用“黃帝旌旗去不回,片云孤石獨(dú)崔嵬,有時風(fēng)激鼎湖浪,散作晴天雨點(diǎn)來” 的詩句來描繪這個天下奇觀。</p> <p><br></p><p>相信看到這張照片的人都會驚嘆:仙境啊!晨霧輕籠群山,水波不興,猶如明鏡,碇步石橋上有老農(nóng)扛著農(nóng)具、牽著黃牛,農(nóng)婦挑著菜擔(dān),后面跟著一條狗,緩緩走過,如同從中國畫里活了過來,一派避世的田園風(fēng)光。</p> <p><br></p><p>老農(nóng)、牛、狗、挑婦都是拍照的人化錢雇來的,也就是擺拍了,這仙氣縹緲的場景也是人工施放的煙霧,只是自然景色是真實(shí)的,在咔擦的快門聲中,記錄下來的不止是這眼前的柔情,仿佛還穿越了時光,和數(shù)百年前的山水來一場藝術(shù)的對話。</p> <p><br></p><p>據(jù)說這張是2019屆PICTURA國際攝影大賽獲獎作品。</p> <p><br></p><p>這里是欣賞鼎湖峰的最佳位置,清晨或是傍晚是這里的最佳拍攝時期,這里也曾是《阿詩瑪》、《絕代雙驕》、《天龍八部》、《漢武大帝》等數(shù)十部影視劇的拍攝基地。</p> <p><br></p><p>漫步在石堤上,云霧繚繞的山間,還有粼粼蕩漾的湖水,仿佛是走在武俠的江湖里一般,醉夢前塵,相忘于煙。</p> <p><br></p><p>初陽山上倪翁洞,相傳春秋時期越國的興國之臣計倪曾隱居于此,唐時李陽冰在洞口石壁上刻下“倪翁洞”三字,故成其名。</p> <p><br></p><p>倪翁何許人?原來他是古代的隱士,傳說是范蠡的師父,世外高人。如果不解釋一下,我還以為是倪云林呢。想進(jìn)倪翁洞見到真人的尊容,需要爬一段較陡的臺階到洞窟深處。</p> <p><br></p><p>眼前是倪翁的臥像,其中最惹眼的是他的寵物 - 一只猴子。這可不是普通的猴子,是一只通靈的白猿!金庸《越女劍》中教會越女阿青玄妙劍法的也是一只白猿。這個家伙是個半獸半妖,本來為非作歹,為害一方,被倪翁降服后就甘作寵物了??梢娔呶淌莻€被神化的人物。</p> <p><br></p><p>洞在石峰之內(nèi),峰側(cè)有一亭一池,青山碧水之中,人文景觀和自然山水融合一體,天光云影之內(nèi),自有古人的哲學(xué)智慧。</p> <p><br></p><p>盡管只是由大小3個洞組成的景點(diǎn),算得上是仙都景區(qū)的各個景點(diǎn)里最小的一個,卻也是仙都文物古跡數(shù)量最多的一處。</p> <p><br></p><p>別有洞天的倪翁洞,沿著長滿青苔的路走,移步易字,從唐代至民國的風(fēng)格各異的大大小小的摩崖石刻布滿了原本不大的地方,行、楷、隸、篆齊全,琳瑯滿目。</p> <p><br></p><p>這石刻初陽谷的“初”字缺一點(diǎn),只有在清晨第一縷陽光射進(jìn)時,才可補(bǔ)全,持續(xù)時間極短,機(jī)遇十分難得,不論此說是真是假,頗有樂趣。</p> <p><br></p><p>各種石刻使得原本造型奇特的初陽洞更是蓬蓽生輝,其中最有氣勢的當(dāng)數(shù)樊問德寫的“旭山”二字。</p> <p><br></p><p>“天然泉石”是陳駿業(yè)題字于民國三年,字跡清晰。</p> <p><br></p><p>半圓形倚山巨石,酷似頭小腳短大腹卡卡的奇形人像,俗稱大肚巖。據(jù)說當(dāng)年軒轅黃帝東巡,在仙都觴百神。大肚神貪吃了飯甑中的飯娘,肚子越來越大,黃帝見了又好氣又好笑,只好命他和南海龍王一起守南大門。</p> <p><br></p><p>小赤壁為臨溪斷崖絕壁,崖壁紅白相間,猶如焰火燒過,酷似長江赤壁,因規(guī)模小,所以叫小赤壁。</p> <p><br></p><p>崖壁有明代邑令印海題字的崖刻。</p> <p><br></p><p>山體原為東北向斷裂,因受溪水侵蝕和分化作用,巖石崩塌,斷面裸露,成此絕壁奇觀。</p> <p><br></p><p>走在小赤壁下方,人變得很渺小,仿佛僅僅是山水畫中的一個點(diǎn)綴。歷史面前、自然面前,人類只能謙卑。</p> <p><br></p><p>山、水、人,景觀相融,構(gòu)成了一幅風(fēng)光旖旎的畫卷。</p> <p><br></p><p>空氣新鮮、景色秀麗,小憇的是我們的心、我們的情。</p> <p><br></p><p>曾經(jīng)有詩人描述小赤壁:</p><p>削壁入云天,凌空幾歲年。</p><p>石橋藏野艇,幽谷瀉飛泉。</p><p>洞隱諸峰臺,林蔭一鶴眠。</p><p>草堂歸路近,明月半溪煙。</p><p>形象貼切地形容了這里的風(fēng)景,山美、水美、林美、景觀美。</p> <p><br></p><p>婆媳石左邊的石頭很像是佝僂著身子的老婆婆,右邊的石頭很像是只有身軀沒有頭顱的年輕女子身影。傳說是這位年輕兒媳,不孝敬老人,虐待婆婆,天神震怒,天雷滾滾,劈去了兒媳的腦袋……</p> <p><br></p><p>滿懷憧憬的來,滿滿收獲的歸。 縉云仙都有故事、有歷史、有文化、有美景, 縉云仙都有仙氣.....!</p> <p>借用了網(wǎng)上幾張照片和一些資料,向原作者致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