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廟山湖位于青銅峽市區(qū)以西30多公里處,賀蘭山東麓前沿洪積扇地區(qū),西為賀蘭山余脈,東接甘城子揚黃灌區(qū)開闊地;北起鴿子山,南抵紅崖子,長達10余公里的地段上,有大小泉眼25處。</p><p>其中廟山湖清涼寺東側(cè)的兩個大泉眼,泉涌直徑有50厘米,不管是春夏秋冬,不論是白天黑夜,泉水總是一刻不停的汨汨流淌,據(jù)初步測算日出水量達4000立方。水的溫度也是恒定的,總是保持在攝氏12度左右。</p> <p>這段長城,建于嘉靖十年(1531年),是為了防御瓦刺、韃靼和元朝殘余勢力侵擾而建。屬于青銅峽大壩至三關(guān)口的“西北門墻”。全長百余公里,分布有敵臺、烽火臺、狼煙臺,另外還分布著多處采石場、擋馬墻、壕塹、山險墻。 </p> <p>當年修筑長城時,這里多沙礫少土壤,于是軍士們遍剖諸崖谷,得壤土數(shù)處。又因無水,做水車百輛,到5千米遠的廟山湖取水,與壤土、礫石相拌,夯筑而成,堅固異常。</p> <p>長城隨山勢走向而修筑。呈南北走向,南接廣武蘆溝湖,北接鴿子山。沿線分布著眾多烽火臺、城堡等遺址。其墻體多為黃土夯筑,個別山地為石塊砌筑。</p> <p>由于遠離人類居住地,不像其他地方變成平地。雖然破舊,但墻體、敵臺、烽火臺、關(guān)堡,攔馬墻、山險墻在此都能找見,囊括了寧夏長城所有雄偉和險峻,充分體現(xiàn)了長城是一個設(shè)施完整的軍事防御體系。</p> <p>向東瞭望,雄奇遼闊的邊陲大漠,黃沙茫茫,氣象萬千。東北方向崛起了一排排風(fēng)車,似流星劃破時空。現(xiàn)代化的賀蘭山風(fēng)力發(fā)電場與古老的長城峰燧在這里交融成景。西邊雄偉的賀蘭山高聳入天。昂首望天,湛藍如洗,一幅塞外長城美麗畫卷呈在眼前。</p> <p>由于多種原因,長城逐漸失去原貌,有待加強保護,部分段屬內(nèi)蒙保護范圍,不夠引起重視。</p> <p>洪水的沖刷是自然破壞因素。</p> <p>沿途有許多牛羊糞,說明還在放牧,加強長城的保護,應(yīng)禁牧。</p> <p>也有人為的損壞和自然的風(fēng)化,使古長城隨著歲月變遷而逐漸失去原貌。</p> <p>青銅峽境內(nèi)明長城位于賀蘭山東麓,北起汝龍溝,南迄蘆溝湖,全長68千米,始建于明成化年間,后經(jīng)歷年增建,修葺,形成以墻體,敵臺,烽火臺,關(guān)堡,壕塹等構(gòu)成的軍事防御體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