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5px;"> 隨著一曲悠揚(yáng)、美妙、動(dòng)聽的歌聲,帶我走進(jìn)了美麗的瀘沽湖,走進(jìn)神秘女兒國的摩梭人家,親耳聆聽摩梭人講述她們的生活方式,以及她們對情感的認(rèn)知。</b></p> <p><b style="font-size: 15px;"> 原先聽說瀘沽湖,誤以為瀘沽湖在云南,這次旅游才搞清楚,瀘沽湖2/3位于四川省西昌涼山彝族自治州的鹽源縣,1/3在云南,由于云南旅游開發(fā)時(shí)間早,大多數(shù)游客走云南麗江進(jìn)入瀘沽湖,而我們這次走川滇線路至瀘沽湖,從西昌至瀘沽湖大約258公里。</b></p><p><b style="font-size: 15px;"> 一路坐車觀景,體驗(yàn)山區(qū)公路的崎嶇,狹窄的山路,一邊是山,一邊是崖,親身感受那里的山路十八彎,倒是別有一番的“風(fēng)景”。</b></p> <p><b style="font-size: 15px;"> 瀘沽湖面積有50多平方公里,湖泊最長9.5公里,最寬7.5公里,最深水位93米,平均水深45米,湖面海拔2690米。瀘沽湖在群山環(huán)繞之中,湛藍(lán)的天空,朵朵白云,清澈碧藍(lán)的湖水,海鷗空中翱翔,水中覓食,船夫湖中劃槳行舟,映襯著水中倒影,猶如一幅油墨重彩、色彩繽紛、美如仙境的山水畫。</b></p> <p><b style="font-size: 15px;"> 隨著一條柏油馬路,我們的車開進(jìn)了摩梭人居住的村寨。接待我們是一個(gè)孩子的媽媽,叫興英卓瑪,她身穿摩梭人的服裝早早等候在村口。當(dāng)見到我們的車開過來,她面帶笑容地迎上去,雙手合十 ,用摩梭人的語言和游客們打招呼。這就是她今天的工作,帶游客們?nèi)ニ?,深入了解摩梭人真?shí)的生活現(xiàn)狀,以及她們的民風(fēng)民俗。</b></p><p><b style="font-size: 15px;"> 我們首先看到的是她家的老房子,已破舊不堪,離不遠(yuǎn)就是她家的新房,是個(gè)四合院,正房為祖母屋,用來接待貴賓,其它房屋,一層居住生過孩子的女人,樓上則是姑娘居住的地方。</b></p> <p><b style="font-size: 15px;"> 卓瑪講述了許多有關(guān)摩梭人的文化與習(xí)俗。目前摩梭人口在五萬左右,因人口少,所以,56個(gè)民族不包括摩梭人。摩梭人大概分為兩部分,居住在云南的摩梭人為納西族,而四川境內(nèi)歸為蒙古族,她們信仰藏傳佛教。摩梭人只有語言,沒有文字。她們有著自已特有的禮儀和習(xí)俗,如成人禮,走婚習(xí)俗等等。 </b></p> <p><b style="font-size: 15px;"> 卓瑪和她的老阿媽,老阿媽已接近百歲,身體還很硬朗。</b></p> <p><b style="font-size: 15px;"> 引起我關(guān)注的是她們對一些事情做法和理念,摩梭人從小教育孩子要尊重長輩,好吃的要讓長輩先吃;她們管老不管小,也就是說對母親要管到老人離世,而孫輩則由孩子的母親及舅舅撫養(yǎng);老人在世,兒女孝順,老人去世不跟活人爭地,不留墓穴等等。這些傳統(tǒng)文化在摩梭人中是代代相傳的。</b></p> <p><b style="font-size: 15px;"> 摩梭人最具有代表性的風(fēng)俗習(xí)慣就是走婚,而走婚后的女人懷上寶寶,要到寶寶出生才通知男方家人,男方家人會(huì)殺豬擺席慶賀。</b></p><p><b style="font-size: 15px;"> 孩子出生和母親的家人一起生活,而“父親”不用盡撫養(yǎng)義務(wù)。摩梭人對男女之間的情感,以她們的理念,就是不和“丈夫”生活在一起,是為了減少家庭矛盾,如果有真愛,兩人可以經(jīng)常在一起,沒有愛就會(huì)分手。</b></p> <p><b style="font-size: 15px;"> 摩梭人至今還保留著她們特有的生產(chǎn)方式,孕婦生產(chǎn)不上醫(yī)院,而在家站著生孩子。這讓我想起了電視劇《知否知否應(yīng)是綠肥紅瘦》中盛明蘭的生產(chǎn),摩梭人生產(chǎn)方式就跟電視劇中的情節(jié)一模一樣。</b></p> <p><b style="font-size: 15px;"> 卓瑪告訴我們,她們現(xiàn)在的日子比從前好了很多,習(xí)主席很關(guān)心摩梭人的生活,對她們精準(zhǔn)扶貧,指示要在兩年內(nèi)擺脫貧困。</b></p><p><b style="font-size: 15px;"> 摩梭人多居住在山區(qū),當(dāng)?shù)匾荒曛簧a(chǎn)一季地瓜、土豆和玉米,副業(yè)靠手工打造銀器制品。當(dāng)?shù)卣龑?dǎo)摩梭人以旅游脫貧,將公路修到村寨,將游客帶到家中,讓更多的人了解摩梭人,摩梭人制作的銀器可供游客們選購,男人們還可作為船夫在瀘沽湖上為游客們乘船作導(dǎo)游。</b></p> <p><b style="font-size: 15px;"> 如今,摩梭人的后代也有不少適齡青年參軍報(bào)國,卓瑪?shù)膬鹤?、給我們乘船船夫的兒子都在外地當(dāng)兵。</b></p> <p><b style="font-size: 15px;"> ?。ㄏ聢D)最后穿黑色衣服的是船夫</b></p> <p><b style="font-size: 15px;"> 盡管如此,摩梭人的生活還在貧困線上。扶貧必扶智,少年智國則智,教育是扶貧的根本。而摩梭人村寨僅有的一所希望小學(xué),因無教師而被迫關(guān)閉,那里的孩子至今沒有學(xué)上。</b></p><p><b style="font-size: 15px;"> 卓瑪還告訴我們,家中如有不穿的衣服,大人小孩都行,可以給她們郵寄過去。(裙子、高跟鞋除外)</b></p> <p><b style="font-size: 15px;"> 在黨中央和當(dāng)?shù)卣年P(guān)懷及精準(zhǔn)扶貧下,脫貧致富奔小康的目標(biāo)離摩梭人應(yīng)該說是越來越近了。真心希望她們的日子越過越好,早日脫貧奔小康!</b></p> <p><b style="font-size: 15px;"> 卓瑪向游客們介紹摩梭人的現(xiàn)狀以及她們的習(xí)俗和文化。</b></p><p><br></p><p><br></p><p><b style="font-size: 15px;">?</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