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020年10月24日,我們從北京乘坐高鐵,前往丹東,參加"共和國不會忘記一一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zhàn)70周年"主題活動。車廂里處處可以看見和我穿著一樣衣服的同伴,大家都是奔著同一個方向。列車長得知我們的目的后,主動邀請與我們在列車旁合影留念。</p> <p>原來不知道主辦方可以安排車輛接站,特意麻煩志愿軍參謀長解方的孫女、我同學解海南的侄女解宇飛托戰(zhàn)友前來接站,住在華美匯酒店。</p> <p>早就聽說在沈陽的北京紅山小學的校友要參加這次活動,自1973年以后也有近半個世紀未曾謀面?;疖囋谏蜿柾A魰r見她們上了這趟車,一到酒店就馬上合個影。從左至右:張旭東(張竭誠之女)、鄧東安(鄧岳之女)、吳皖平(吳信泉之子)、吳志民、肖春華(肖應棠之女)。</p> <p>北京開國將軍后代合唱團也來了不少人。從左至右:吳志民、張東林(張?zhí)煸浦?、彭少江(彭清云之子)、韓愛華(韓懷智之女)。</p> <p>活動開始前,在旗幟上簽上自己的姓名。</p> <p>在晚宴大屏幕前留個影。</p> <p>活動主持人步鋼宣布本次紀念活動啟動儀式開始,并逐一介紹一號桌就坐的志愿軍將士后代部分代表。</p> <p>志愿軍研究會副會長、四野后代聯(lián)誼會會長、解放軍空軍首任司令員劉亞樓上將之子劉煜濱講話。</p> <p>作為志愿軍第38軍第二任政委吳岱之子,我被安排在一號桌,并進行了自我介紹。一號桌就餐人員:1.劉煜濱(劉亞樓之子),2.梁曉東(梁興初之子),3.梁曉源(梁興初之子),4.高燕生(高崗之子),5.吳志民(吳岱之子),6.劉英(劉富海之子),7.譚斌(譚政文之子),8.黃春光(黃永勝之子),9.劉衛(wèi)兵(劉震之子),10.張雁之(張南生之子),11.李南征(李德生之子),12.吳皖平(吳信泉之子),13.吳繼華(吳瑞林之子),14.曾強(曾澤生之子),15.肖春華(肖應棠之女),16.付欣(付崇碧之子),17.趙海濱(趙霄云之子),18.李永平(李雪三之子),19.張東林(張?zhí)煸浦?,20.王延(王政柱之子)。</p> <p>啟動儀式現(xiàn)場。</p> <p>與閩西老鄉(xiāng)煜濱合影。</p> <p>志愿軍第38軍在朝鮮戰(zhàn)場上榮獲了"萬歲軍"美譽,梁曉東、梁曉源兄弟又是召集人和贊助人,38軍后代來的也多于其他單位。從左至右:管鐵華、邵小兵、吳志民、江嵋、趙海濱、江力群、李珂、劉小坤、范琳、于洋、劉英、王玉魁、翟若冬、朱曉斌。</p> <p>與劉衛(wèi)兵、沈克娟夫婦合影。</p> <p>我與皖平和曾住在沈陽延安里的老友合影。從左至右:曾瑩(曾雍雅之女)、肖江(肖全夫之子)、鄧東安、吳皖平、張旭東、吳志民、江嵋(江擁輝之女)、謝海巢(謝振華之女)、管鐵華(管松濤之子)。</p> <p>從左至右:____、曾瑩、鄧東安、江嵋、張旭東、吳志民、李英山(李少元之子)。</p> <p>和東安合影。1964年她父親調到旅大之前,她姐妹倆在我家住了很長時間,每天同利民和我哥倆一同上學、娛樂。</p> <p>煜濱夫人劉曉春</p> <p>與韋杰之女韋娜莎</p> <p>準備朗誦祭文的人員。從左至右:吳櫻花(吳榮正之女)、曾瑩、吳志民</p> <p>與謝海巢</p> <p>人到了丹東,但38軍紀念抗美援朝出國作戰(zhàn)70周年的活動還牽掛在心。讓管鐵華幫助我錄一段視頻,用于慰問志愿軍第38軍健在的叔叔阿姨們。</p> <p>10月25日上午,中國人民志愿軍將士后代紀念抗美援朝出國作戰(zhàn)70周年活動,在麗日藍天下、風清氣朗的丹東英華山抗美援朝紀念館廣場拉開帷幕。</p> <p>首先在丹東抗美援朝紀念館前廣場合影。合影現(xiàn)場井然有序、快速排布、隊列嚴整,引得參觀群眾紛紛駐足,贊嘆不已,成為廣場上有史以來最亮麗的風景線。</p> <p>紀念抗美援朝出國作戰(zhàn)70周年儀式在抗美援朝紀念塔前正式舉行。全體志愿軍將士后代列陣塔前,旌旗獵獵,肅穆莊嚴。</p> <p>紀念活動主持人以氣勢雄渾、鏗鏘昂揚的開場詞宣布本次活動正式開始。志愿軍研究會會長、志愿軍第二任司令員鄧華上將之子鄧穗、志愿軍研究會副會長和四野后代聯(lián)誼會副會長、志愿軍第38軍軍長梁興初中將之子梁曉東、志愿軍第27軍胡周杰烈士之女、新中國第三批女飛行員胡銀娣先后講話。</p> <p>高聳入云的抗美援朝紀念塔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志愿軍將士后代向己熔鑄進塔身的數(shù)百萬志愿軍將士的偉大戰(zhàn)斗精神和英烈忠魂敬獻花籃。向抗美援朝紀念塔和烈士英靈祭獻鮮花。</p> <p>后代們紛紛在紀念塔下留影明志。照片中是北京開國將軍后代合唱團的部分團員,從左至右:張雁之(張南生之子)、吳志民、張東林、彭少江、成健(成少甫之子)、劉朝春(劉賢權之子)、曠雄偉(曠伏兆之子)。</p> <p>志愿軍第38軍子弟在《萬歲軍》旗幟下合影。</p> <p>準備向丹東抗美援朝紀念館捐贈物品。從左至右:肖春華、陳慶立(李志民之女婿)、吳志民。我要捐贈的是1975年10月,李志民和吳岱率領的中國人民友好代表團訪問朝鮮時受到金日成接見時的合影照片。照片的電子版是多年前陳慶立、李新星夫婦送給我的。</p> <p>捐贈現(xiàn)場。</p> <p>自從紀念館建館以來,不少志愿軍將士將自己榮獲的勛章捐贈給紀念館。一級自由獨立勛章是朝鮮最高級別的勛章之一。可前幾天志愿軍第38軍子弟前來參觀,我從傳來的照片中沒有發(fā)現(xiàn)我父親捐贈的勛章。在紀念館捐贈填寫捐贈證書時,我剛報出父親的姓名,工作人員馬上說出父親捐贈的勛章和擺放的位置。我趕到展柜前,請人拍下了這張照片。</p> <p>和梁曉源(梁興初之子)在紀念館大廳合影。</p><p>抗美援朝紀念館基本陳列主題為"抗美援朝、保家衛(wèi)國",分為序廳、抗美援朝戰(zhàn)爭廳、抗美援朝運動廳、中朝人民友誼廳、中國人民志愿軍英烈廳、紀念廳6部分,共展出1000余幅珍貴歷史照片,近2000件珍貴文物,輔助以"臨危受命""并肩作戰(zhàn)"等雕塑,"偉大的抗美援朝運動""向最可愛的人致敬"等藝術裝置,《首戰(zhàn)告捷》《運籌帷幄》等油畫,"冰雪長津湖""鏖戰(zhàn)上甘嶺"等場景,全面、真實、客觀、生動地再現(xiàn)了偉大的抗美援朝戰(zhàn)爭和抗美援朝運動的光輝歷史。</p> <p>和江嵋在紀念館外合影。我父親和江擁輝伯伯在中央蘇區(qū)少共國際師就是戰(zhàn)友,平型關大捷時都在115師686團。在山東時暫時分開一段,后來在東野一縱一師,志愿軍第38軍,旅大警備區(qū)三次搭班子,均取得輝煌成績,倆人也十分融洽,兩家也親如一家。</p> <p>從左至右:曠雄偉、肖春華、吳志民</p> <p>午飯時38軍戰(zhàn)友合影。從左至右:劉英、吳志民、吳皖平、趙海濱</p> <p>10月25日下午,志愿軍將士后代來到著名的鴨綠江斷橋。70年前,部分志愿軍指戰(zhàn)員從這里跨過鴨綠江,撲向戰(zhàn)火硝煙的朝鮮戰(zhàn)場。美軍為切斷中方供給線,多次對大橋狂轟濫炸。1950年11月8日炸斷此橋,中方所剩四孔殘橋保留至今,被稱為"鴨綠江斷橋“。這座橋問世近百年來,見證了中華民族奮起抗爭,從歷經(jīng)挫折到不斷勝利,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艱難歷程。</p> <p>志愿軍群雕像,正中間是中國人民志愿軍總司令員彭德懷。</p> <p>遙望沉默的斷橋,撫摸扭曲的鋼梁,猶如置身于血與火的戰(zhàn)場,跟隨著父輩以偉大的犧牲精神,與鋼鐵之敵搏斗拼殺</p> <p>我們高舉著父輩鮮血染紅的《萬歲軍》旗幟,雄糾糾,氣昂昂,跨過鴨綠江</p> <p>我們整隊唱著《中國人民志愿軍戰(zhàn)歌》,正步走在鴨綠江斷橋上</p> <p>在斷橋橋頭合影留念</p> <p>晚上,主辦方安排觀看電影《金剛川》</p> <p>10月26日上午,志愿軍將士后代祭掃丹東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坐落在風景秀麗的錦江山北麓的丹東烈士陵園,是國內修建最早的志愿軍烈士陵園。當時志愿軍后勤總醫(yī)院設在丹東,犧牲的重傷員和運輸途中犧牲的傷員就地安葬在丹東。犧牲的團以上干部和著名戰(zhàn)斗英雄運回國內的,最初也安葬在丹東。1951年5月志愿軍第50軍歸國休整,在此修建了最早的烈士陵園,當時安葬著400位志愿軍烈士。包括志愿軍特級戰(zhàn)斗英雄楊根思、黃繼光等烈士。1951年8月,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建成后,將一部分團以上干部和著名戰(zhàn)斗英雄遷往沈陽安葬。</p> <p>祭掃烈士陵園的志愿軍將士后代,手持鮮花,在陵園烈士紀念碑下列隊肅立。隨著總指揮的口令,方陣齊整前移,拾階而上,猶如軍陣一波波涌上,狀若潮水一浪浪撲來。志愿軍將士后代向烈士紀念碑敬獻花籃,整理花籃上的緞帶。</p> <p>烈士紀念碑前,肅立著朗誦祭文的四位志愿軍將士后代,分別是:志愿軍第67軍政委曠伏兆之子曠雄偉、志愿軍第38軍第二任政委吳岱之子吳志民、志愿軍第50軍第一副軍長曾雍雅之女曾瑩、志愿軍第21火箭炮師師長吳榮正之女吳櫻花?;顒踊I備期間,梁曉東讓我推薦一名志愿軍第38軍后代朗誦祭文,我推薦了江克濱(江擁輝之子),沒料想他在11日主持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祭掃活動時不慎摔傷,只好由我朗誦。</p> <p>祭文</p><p>麗日丹東,光耀陵園,</p><p>后代列陣,英靈巍然。</p><p>七十年前,半島烽煙,</p><p>強虜進犯,三千里江山淪陷。</p><p>鴨綠江畔,軍旗漫卷,</p><p>將士出征,義薄云天。</p><p>抗美援朝,保家衛(wèi)國擔在肩。</p><p>五次戰(zhàn)役,美軍魂魄散,</p><p>鐵流滾滾,打回三八線。</p><p>浴血再拼,強敵終喪膽,</p><p>協(xié)定停戰(zhàn),高歌勝利奏凱旋。</p><p>中華兒女,壯志彌堅,</p><p>忠勇英烈,人民贊嘆。</p><p>松骨峰、長津湖、上甘嶺</p><p>寸土皆血染。</p><p>龍源里、漢江南、老禿山</p><p>忠骨猶未寒。</p><p>翻開《志愿軍烈士英名錄》,</p><p>舍身楊根思、英勇黃繼光,</p><p>壯士何止成百千。</p><p>仰望"志愿軍烈士紀念碑",</p><p>血灑三千里、馬革裹尸還,</p><p>忠魂更有19萬。</p><p>腳踏敵寇 、傲視兇頑,</p><p>氣貫長虹、頂天立地、</p><p>英雄高聳入云端。</p><p>后代肅立,泣淚呼喚,</p><p>英烈猶生,笑看今天。</p><p>民富國強,軍威雄壯,</p><p>賊寇小兒,誰敢來犯?</p><p>戰(zhàn)鷹排空,蛟龍伏海,</p><p>東風快遞,北斗廵天。</p><p>敵若挑釁,有來無還,</p><p>偉大復興,必將實現(xiàn)。</p><p>英烈千古,正氣浩然,</p><p>與日月同輝,共江河不朽,</p><p>跨越天地、穿越時空,</p><p>民族功勛世代永傳!</p><p>志愿軍烈士的功績彪炳千秋!</p><p>志愿軍烈士的英名萬古留芳!</p> <p>志愿軍將士后代在丹東烈士陵園合影。</p> <p>志愿軍第38軍后代合影</p> <p>與小坤(劉海清之女)合影。他父親也把一枚二級自由獨立勛章捐贈給紀念館,1993年劉海清、牟立善、劉玉堤與我父親一同到丹東參加紀念館活動。</p> <p>丹東烈士陵園設有小型展覽館一處,陳列抗美援朝戰(zhàn)爭歷史和志愿軍烈士的英雄事跡。志愿軍第38軍前進報社主編周谷性同志,在第四次戰(zhàn)役中,為及時將戰(zhàn)況報道出去,被敵扔下的凝固汽油彈擊中,燒成重傷,在運往后方醫(yī)院搶救途中不幸犧牲。</p> <p>部分紅山口(北京高等軍事學院)子女合影。從左至右:張旭東、鄧東安、曾瑩、吳志民、梁曉東、吳繼華(吳瑞林之子)、吳海洋(吳瑞林之女)、吳婷婷(吳榮正之女)、吳櫻花。</p> <p>10月26日下午,志愿軍將士后代驅車2小時,來到長甸河口首批志愿軍主力渡江赴朝參戰(zhàn)的斷橋遺址。</p> <p>組委會會務組預先準備了花瓣,安排志愿軍將士后代乘船在鴨綠江江心祭灑,寄托對犧牲在朝鮮戰(zhàn)場上的19萬7千多名志愿軍英烈的無盡哀悼。</p> <p>志愿軍第38軍后代在《萬歲軍》旗幟下</p> <p>部分38軍后代。從左至右:王玉魁(江潮之女婿)、江力群(江潮之女)、江嵋、吳志民、于洋(于敬山之女)、李珂(李忠信之子)</p> <p>部分志愿軍第38軍后代。前排從左至右:梁曉源、江嵋、吳志民、江力群、于洋、李珂、翟若冬。后排從左至右:邵小兵、寇強勝、劉小坤、鄭丹妮、梁曉東、范琳。</p> <p>與陳慶立合影</p> <p>《萬歲軍》旗幟迎風飄揚。從左至右:梁曉源、江嵋、吳志民、江力群、于洋</p> <p>右一為吳海洋。她弟弟吳繼雨在紅山小學曾與我同班,偷偷把家中從海南島帶來的水晶石標本送給我。說起六十年前的往事,她還記得。后來總在八路軍115師山東根據(jù)地的活動中見到繼云、繼兵,可惜繼雨不在了。</p> <p>志愿軍將士后代來到下河口斷橋。紅山口(高院)子女在彭德懷廣場留影。從左至右:韓愛華、鄭丹妮、梁曉東、曾瑩、吳海洋、吳志民、鄧東安、張旭東、陳慶立、吳繼華、吳婷婷、吳櫻花、吳皖平。</p> <p>從左至右:趙海濱、梁曉源、吳志民、成健、張晉湘、李英山。</p> <p>抗美援朝下河口公路斷橋遺址。斷橋原名清誠橋,全橋總長709.12米,橋面寬6米,22座橋墩,21孔。始建于1941年,次年12月竣工。1950年10月19日,彭德懷司令員臨危受命,率領中國人民志愿軍自丹東、河口、集安三地跨過鴨綠江。1950年10月23日,毛岸英由浮橋前往朝鮮戰(zhàn)場。1951年3月30日,美軍飛機輪番轟炸鴨綠江橋,河口公路橋被炸斷。</p> <p>10月26日晚,是本次志愿軍將士后代紀念抗美援朝出國作戰(zhàn)70周年總結會。劉煜濱、鄧穗先后講話。主持人在播放志愿軍第38軍后代為紀念抗美援朝出國作戰(zhàn)70周年而準備的演出視頻前,讓我介紹一下四野38軍(東野一縱)后代聯(lián)誼會最近做的工作。我簡要介紹了以下幾點:一是在沈陽、集安、丹東、北京等地進行了祭奠志愿軍先烈的活動,央視國際臺等進行了報道;二是在保定、沈陽、北京等地看望志愿軍第38軍健在的老同志;三是舉辦了征文活動,已發(fā)表文章、詩歌、視頻近百篇,并撰寫出版了《萬歲軍從硝煙中走來》一書;四是趕排了一場紀念抗美援朝出國作戰(zhàn)70周年的節(jié)目,短時間內點擊率幾十萬。晚宴自始至終反復播放我們推薦的節(jié)目,受到與會者一致好評。</p> <p>與四野38軍(東野一縱)后代聯(lián)誼會秘書長劉朝春共同慶賀38軍后代演出視頻播放成功。主辦方原安排我們演唱38軍軍歌《鋼鐵的部隊》,除了與會的17人外,還聯(lián)絡了父輩曾在38軍工作或本人在38軍當過兵的多人,也準備了伴奏帶,與工作人員溝通。后考慮兄弟部隊的感受,沒有演唱。</p> <p>參加活動的北京開國將軍后代合唱團成員。前排從左至右:成健、劉朝春、曠新偉、吳志民、張東林。后排從左至右:肖春華、陳知進(陳賡之女)、李曉林(李真之女)、楊秋華(楊得志之女)、彭少江。</p> <p>與著名作家魏巍之女魏平合影,我們都是北京軍區(qū)八大處大院的同齡人。</p> <p>在抗美援朝戰(zhàn)爭中,出現(xiàn)大量宣傳作品,在全國引起轟動效應的,當屬魏巍的《誰是最可愛的人》。奉解放軍總政治部命令,魏巍赴朝鮮隨軍采訪(1950年12月至次年2月),接觸到許多感懷至深的英雄主義故事,尤其是第二次戰(zhàn)役中,38軍112師穿插堵截南撤的敵人,在松骨峰與武器精良的美軍遭遇,打出了一場驚天地泣鬼神的悲壯戰(zhàn)斗。英雄的壯舉與情懷深深打動了同為軍人的魏巍,他在激情涌動的思緒中,將之化為感動萬人國人、激勵中國軍人的不朽詩篇一一報告文學《誰是最可愛的人》。于1951年4月11日在《人民日報》發(fā)表,毛主席批示:印發(fā)全軍。從此,"最可愛的人"成為志愿軍的代稱。我請魏平和38軍后代合影。從左至右:邵小兵、朱曉斌、劉英、趙海濱、江嵋、劉小坤、于洋、魏平、江力群、吳志民、李珂、范琳。</p> <p>38軍112師戰(zhàn)友合影。從左至右:朱曉斌、吳志民、彭少江、趙海濱、范琳。</p> <p>10月27日從丹東回到北京,29日下午到河北省衡水市冀州中學給5000名同學講述《萬歲軍從硝煙中走來》,28萬多人在線上收看。圖為向校長贈送由我撰寫的《萬歲軍從硝煙中走來》一書。</p> <p>冀州中學學生整齊就坐,認真聽講。</p> <p>11月2日上午,在北京西直門賓館四野38軍(一縱)后代聯(lián)誼會舉辦的《"萬歲軍"精神永放光芒》座談會上,做《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偉大勝利》發(fā)言。</p> <p>前排就坐從左至右:徐然(特等功臣、二級戰(zhàn)斗英雄徐恒祿之女)、郭愛陽(特等功臣、一級戰(zhàn)斗英雄郭忠田之女)、張明(龍源里特功三連連長張友喜之子)、劉朝春(劉賢權之子)、周林峰(周赤萍之子)、李冰天(李作鵬之子)、萬明明(萬毅之子)、李亞濱(李天佑之子)、吳志民(吳岱之子)、梁曉東(梁興初之子)、羅東進(羅榮桓之子)、鄧穂(鄧華之子)、陳知庶(陳賡之子)、劉煜濱(劉亞樓之子)、楊秋華(楊得志之女)、楊冀平(楊勇之子)、洪煒(洪學智之女)、韓毅(韓先楚之子)、彭宇(彭德懷侄孫)、李林(李連秀之子)。</p> <p>11月17日上午,在北京長城飯店參加《萬歲軍》電影籌備會。</p><p>今年12月1日,是志愿軍彭德懷司令員親筆寫下"中國人民志愿軍萬歲!三十八軍萬歲!"七十周年紀念日,特發(fā)表此美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