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文 攝影/ 鄧杰</p> <p> 褚村位于桂林市臨桂區(qū)茶洞鄉(xiāng)東南三公里的獅子山下,距離桂林兩江機場只有10公里,為桂林市保存最好的古村之一。因村莊依山而建,褚村在古代叫褚家寨。該村現(xiàn)有200多戶人家,1000多人口,全村人同祖同宗皆姓褚,是典型的以家族式親緣關系聚居、以姓命名的自然村落。</p><p> 該村有三個看點:一是古寨墻。古寨墻興建于明嘉靖年間,規(guī)模宏大,它是褚村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古寨墻共有三道:第一道是圍繞整個村子的外墻,長約1900米,現(xiàn)多已拆除,殘存100余米。第二道叫“中墻”,環(huán)繞著村子西邊的獅子山腳,留存500余米,有一個恢復的寨門“聯(lián)興門”。第三道是從獅子山腳到山頂?shù)氖瘔ΓF(xiàn)在保存有500余米。登上后山,可現(xiàn)場感受其險要和滄桑。歷時近500年環(huán)繞山寨的石墻多處仍保存較好,堪稱桂北鄉(xiāng)野一奇觀。褚村的古寨墻大多用整塊的大青石砌成,一般高2至3米,易守難攻,三道寨墻構成了整個褚村完整的防御體系</p><p> 二是古建筑。褚村的房屋,以青磚瓦房居多,大都保存得比較好。房子之間形成很多小巷子,巷子里的青青石板路光滑明亮,歲月的足跡盡在眼底。村子里有一座古祠堂,建筑很有特色,有點像徽派建筑,不過房頂是弧形,有點意思。還有一口古井、一座古石橋,都是清朝時建造的,有兩百多年的歷史。古色古香的建筑,充分顯示了當?shù)貧v史人文的民間積淀。走到山上,俯瞰整個村子,青瓦黃墻,錯落有致,視覺感很好。</p><p> 三是古石刻。褚村自古就有刻石的傳統(tǒng),石匠眾多,技藝精湛,桂林市很多有名的石刻均出自褚村的工匠。在褚村村中巷道行走時,不時看到的古石刻也可見一斑。尤其是有一戶的門礅上刻有香草、竹子也比較精美,很是難得。</p> <p>綠茵下乘涼的阿公阿婆 </p><p>咀嚼著如煙的往事 </p><p>品味著當下生活的安好……</p> <p>原來我對故鄉(xiāng)的思念</p><p>并不是她的美好 </p><p>而是童年的回憶</p><p>裝滿空寂的過往</p> <p>斑駁的老墻 見證了歷史的滄桑</p><p>總嫌棄故鄉(xiāng)蒼老破舊 埋怨故鄉(xiāng)離得太遠</p><p>故鄉(xiāng)從未責怪 我遲遲不歸……</p> <p>堅硬的石頭訴說著歷史的傳承</p><p>柔弱的水流過小巷家門</p><p>形成大大小小的村落</p><p>清洌的山泉通過石砌的水渠依次流經每一戶人家……</p> <p>各巷道間有堅固的防御門墻。</p><p>保存完好的古城墻</p> <p>巷子里自由自在的家禽</p><p>是否村頭還住著不愿離去的思鄉(xiāng)的情愫</p><p>故鄉(xiāng)人…</p> <p>村子的外圍全是石徹的圍墻。</p><p>真是固若金湯!</p><p><br></p> <p class="ql-block">泥土的清香 滋潤著泥土上的新芽</p><p class="ql-block">滋養(yǎng)著這里的祖祖輩輩……</p> <p>百年古井 止水如鏡 </p><p>來一個大合影</p> <p>古老與現(xiàn)代的對話</p><p>印稱著當年的繁華</p><p>遠古的呼喚</p> <p>褚村學堂 當年的教書育人的地方</p> <p> 興建于明嘉靖年間的桂林茶洞鄉(xiāng)褚村山寨石墻,規(guī)模宏大,在桂北鄉(xiāng)村中罕見。因村莊依山而建,褚村在古代叫褚家寨,村中近500年環(huán)繞山寨的石墻多處仍保存較好,是堪稱桂北鄉(xiāng)野一奇觀的古村落。</p> <p><br></p><p>1986年,褚村的一座山寨石門和與它相連整段石墻被縣人民政府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記者見到一塊嵌鑲在山寨門洞中的碑刻,上寫“大明國廣西道桂林府臨桂縣西鄉(xiāng)安仁里褚村坊思祖村主褚傾會等為防盜立:先祖原系青州人氏,宋大觀二年(1108)遷來褚 村居址……成化、弘治年(1465至1506年)流移野賊連年出劫,殺人放火,燒毀房倉,苦情難盡。逸今嘉靖庚寅仲冬,是以村主說計,眾等大小各出錢米,命匠取石圈砌石墻門路及繞山墻垣。嘉靖十年(1522年)立?!贝謇锏睦先苏f:如果不是老祖宗有遠見,褚村不會完好保留至今。據(jù)前輩人講:古時候與褚村相鄰三四里有個徐村,當褚村的寨墻修筑好后,徐家人向官府舉報褚村人謀反,官兵將褚村村主抓捕入牢。可沒多久,盜賊突然洗劫了徐村,把全村大小都殺光。后來徐村就僅留下一個村名。如今的徐村無人姓徐,村里人都是后來從外地遷入的。 ?</p> <p> 近500年來,褚村人依靠堅固的寨墻抵御了敵人無數(shù)次進攻。最危險的是1944年底,桂林城淪陷,日軍包圍了褚村。當時桂林有上萬的難民逃到褚村,躲進獅子山大巖洞里(該洞可容納兩三萬人),日軍打破村寨兩道防線,逼近獅子山門。見洞高墻險,防守堅固,未敢貿然向前。就搜集數(shù)袋干辣椒磨成粉子,在山洞前架起風車,往洞中吹送。但山洞太大了,內有岔洞10多個,山頂洞口通向外面,洞里的風反往外灌,嗆得搖風車的鬼子流眼淚。日軍無奈只好撤退,棲身洞中的萬余人無一傷亡。到獅子山大巖洞門前,見封閉的洞門內,寬敞的山洞如大禮堂,可容五六千人。村民稱之為第一洞天,里面還有數(shù)重洞天。洞中有地下河,流水長年不斷,村里數(shù)百畝田地都用它灌溉。所以備下食物,可在洞里長期生活無憂。</p><p>?</p><p><br></p> <p> 這是以前村里的村公所,墻上的花窗刻著“光前裕后,全村成立公所”這兩排字。(光前:光大前業(yè);裕后:遺惠后代。為祖先增光,為后代造福。出自南朝·陳·徐陵《歐陽頠德政碑》:“方其盛也,綽有光前?!薄渡袝ぶ衮持a》:“以義制事,以禮制心,垂裕后昆?!彼巍ね鯌搿度纸洝罚骸皳P名聲,顯父母,光于前,裕于后。”聽村里的啊婆說,這里以前是村里開會和民兵訓練的地方,也就是以前的團練,刻上“全村成立公所”這幾個字的意思是這是公用的建筑,不允許私人霸占。</p><p>?</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