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font color="#ed2308">D4:乾坤灣--吳堡縣--佳縣。</font></b><font color="#167efb"><b>上午:</b></font>千年古窯、乾坤灣、梁家河、文安驛古鎮(zhèn);<b><font color="#167efb">下午:</font></b>吳堡石城、黃河二磧,<font color="#ff8a00">入住佳縣</font>。 <font color="#ed2308"><b>一、千年古窯。</b></font>延川縣土崗鄉(xiāng)小程村<font color="#ff8a00">乾坤灣大酒店</font>右側(cè)不遠。<font color="#ff8a00">門口立牌介紹:</font>千年古窯距今約有1500多年歷史,兩孔尖頂拱形窯口由六、七塊有圖案石塊砌成。雕刻著蓮花、牡丹花、匈奴武士,波浪水花、祥云頭、鳳、凰等。這些圖案反映了當時匈奴民族的風俗和文化。 進入大門是<font color="#ff8a00">第一院落</font>,即見一排古窯洞;最前面關(guān)門處,是千年古窯所在<font color="#ff8a00">第二院落</font>。 正琢磨怎么進到第二院落,來了一個老人打開院門。這個老人叫<font color="#ff8a00">程江</font>,據(jù)說過去是窯洞主人,現(xiàn)是小程村民間藝術(shù)家,還是個小有名氣的網(wǎng)紅--千年古窯講解都由他包攬。 二院門側(cè)還有一個院落。程老說,這些窯洞也有五、六百年歷史。 現(xiàn)今天延川縣及周圍地區(qū)在東漢末年和隋唐時,曾多次被匈奴侵犯。唐代時匈奴部族的稽胡族和青眉族兩個分支居住在這,時稱<font color="#ff8a00">修文縣</font>,縣治設在今土崗鄉(xiāng)小程村。 進入<font color="#ff8a00">第二院落</font>,即見一排3孔窯洞。<font color="#ff8a00">窯前石碑描述:</font>“千年古窯石塊門神,屬匈奴人物造像,頭戴氈帽,手提弓箭,是神的崇拜;鳳凰、蓮花和水水瓶生命樹是生殖的崇拜。據(jù)唐代盛行貼門神和佛教在中國盛行時出現(xiàn)的蓮花圖騰,加之本縣縣志所記公元407年匈奴人赫連勃勃建大夏國,延川屬大夏國管轄。據(jù)此所論,這一古窯建于千年以上?!?lt;div><font color="#ff8a00">匈奴人赫連勃勃(381--425年):</font>原名劉勃勃,匈奴鐵弗部首領(lǐng)劉衛(wèi)辰之子,稱五胡亂華時第一猛將,兇猛殘暴。曾帥數(shù)十萬精兵強將爭雄天下,奪取長安。東晉十六國時期叱咤風云一代梟雄,昌武元年(419年)建立<font color="#ff8a00">胡夏</font>,定都統(tǒng)萬城。劉宋元嘉二年(425年)赫病逝,終年45歲,謚號武烈皇帝,廟號世祖,葬今延 川縣稍道河鄉(xiāng)古里村東1.5公里的嘉平陵。<br></div> 左邊小窯洞里面,供奉神像似乎有點特別。 程老用濃重陜北話講解,我們只能聽懂一二。<font color="#ff8a00">網(wǎng)上資料介紹:</font>2001年中央美院教授靳之林來到這個院落,對中間兩孔古舊窯洞發(fā)生濃厚興趣;陜北窯洞窯口普遍是圓潤弧形,而這兩孔是尖頂拱形;靳教授將窯口圖案拓片拿到內(nèi)蒙古考古研究所,經(jīng)鑒定為<font color="#ff8a00">匈奴武士造像</font>,從此確立千年古窯歷史地位。通過這些圖案,可了解當時匈奴社會風俗觀念和民族文化融合情況。 <font color="#ed2308">左邊窯洞:</font>窯口由<font color="#ff8a00">7塊</font>刻有圖案石塊砌成。頂部和左右兩邊相接3塊面石均雕刻<font color="#ff8a00">蓮花</font>,頂部蓮花向上代表天,左右兩邊蓮花向下代表地,寓意天地相合。 頂部蓮花向上代表天。 再往下雕有<font color="#ff8a00">牡丹</font>圖案,牡丹為陽象征男性,蓮花為陰代表女性。 最底下兩邊石塊,雕刻剽悍驍勇匈奴武士。<font color="#ff8a00">左邊武士</font>頭戴氈帽,高鼻梁,大眼睛,耳朵上帶著大耳環(huán),腳踩云頭,身穿戰(zhàn)袍,手持弓箭。 <font color="#ff8a00">右邊武士</font>頭戴通天冠,手執(zhí)寶劍。蓮花是佛教象征,武士頭上的通天冠是道教標志。 <font color="#ed2308">右邊窯洞:</font>窯口由<font color="#ff8a00">6塊</font>刻有圖案石塊砌成。<div><br></div> 最頂部兩塊<font color="#ff8a00">一鳳一凰</font>,寓意男歡女愛。從這些圖案可看出,當時人們對生命力的崇尚、對宇宙萬物的崇拜。 中間兩塊,左邊是祥云頭,右邊之對稱是波浪水花;<font color="#ff8a00">祥云頭</font>為陽代表天,<font color="#ff8a00">波浪水花</font>為陰象征地。 底部雕刻栽植有常青樹的花壇。 這兩個窯洞里面都是空蕩蕩的。 右側(cè)上臺階還有一個窯洞。 窯洞最里面墻壁上保留戰(zhàn)時遺存的<font color="#ff8a00">彈孔</font>,水缸是用整塊石頭鑿挖的。 水缸右側(cè)是<font color="#ff8a00">暗道</font>,遇緊急情況可從這里逃生。 最后,程老還為我們表演了陜北歌舞。他左手持毛主席像,右手拿折扇,扭秧歌,唱陜北民歌。為感謝他的講解和表演,我們按貫例付給他一點小費。 <font color="#ed2308"><b>二、乾坤灣。</b></font>小程村到乾坤灣很近。現(xiàn)在游客不多,自駕車可通往各個景點,往日旺季則需坐景區(qū)區(qū)間車。 乾坤亭對面有一系列人文景觀。<font color="#ff8a00">乾坤臺:</font>八卦臺象征“日”,浮雕墻呈圍攏之勢象征“月”,有“日月乾坤”之意。<font color="#ff8a00">浮雕墻:</font>二百多米雕墻展現(xiàn)延川歷史文化,分為三部分:史前文明;紅色文化;現(xiàn)代文化生活。<font color="#ff8a00">天壇:</font>祭天、祈五谷豐登,三層石制圓臺,整體結(jié)構(gòu)均取九或九的倍數(shù)(即陽數(shù)),用以象征天。<font color="#ff8a00">地壇:</font>祭祀土地神,二層石制方臺,整體布局按“天圓地方”和“龍鳳“乾坤”等圖騰設計,坐南朝北布局和陰數(shù)鋪成的墁石象征“地為陰”。 <font color="#ff8a00">乾坤亭:</font><font color="#333333">網(wǎng)上說是</font>觀賞乾坤灣最佳位置。<font color="#ff8a00">亭柱對聯(lián):</font>“天地造化乾坤灣,羲皇推演太極圖”。<font color="#ff8a00">傳說:</font>伏羲先祖在乾坤灣仰觀天象,根據(jù)自然風水現(xiàn)象發(fā)明了太極八卦陰陽學理論。 亭內(nèi)正中地面上,大石鋪成<font color="#ff8a00">陰陽太極圖</font>。 乾坤亭向下眺望,形似太極圖的乾坤灣盡收眼底。 <font color="#ff8a00">天氣依然陰暗</font>,拍攝效果不好,只能將就。 <font color="#ff8a00">定情島:</font>也叫秦晉島、鞋島,左彎中一個小島,從<font color="#ff8a00">伏羲碼頭</font>坐船可登島。 乾坤灣右側(cè)有<font color="#ff8a00">黃河棧道去伏羲碼頭</font>,也可從<font color="#ff8a00">小程村沿黃河棧道到乾坤灣</font>。 乾坤灣右側(cè)小峽谷。 乾坤亭下較長臺階到觀景臺。<font color="#ff8a00">其左側(cè)還有2個觀景臺</font>。 17mm廣角拍攝乾坤灣全景。乾坤灣<font color="#ff8a00">彎度320以上</font>,黃河蛇曲中彎度最大,號稱“<font color="#ff8a00">黃河蛇曲第一灣</font>”。奔涌黃河在峽谷中形成兩段規(guī)則曲線,宛如一幅天然太極圖。 走去左側(cè)觀景臺。 觀景臺后面巨石像一個鷹頭。 <font color="#ff8a00">鷹嘴石:</font><font color="#333333">從</font>觀景臺另一側(cè)觀看。本來這里過去是個<font color="#ff8a00">經(jīng)典機位</font>,裝上欄桿雖更安全,但破壞了自然美景。 在這再拍攝乾坤灣全景。 <font color="#ff8a00">母親石:</font>又稱“生命之源”,寬4.9米,高10.3米。 繼續(xù)前行,去第三個觀景臺。 從這下到<font color="#ff8a00">第三個觀景臺</font>。其實左側(cè)位置更高山頂上<font color="#ff8a00">還有一個觀景臺</font>,我們沒時間去。 觀島角度有點變化。 在這再拍攝一張全景。 觀景臺往回走,路邊突兀崖石。懸崖下面,綠化已見成效。 <font color="#ff8a00">巨蛇觀島:</font>當年農(nóng)民開山取石時發(fā)現(xiàn)的一塊蛇狀石條。民間稱蛇為“小龍”,“龍蛇交替”呈祥瑞之意,與蛇曲國家地質(zhì)公園龍文化相對應,被譽為福照之地。 蛇狀石條保護在玻璃箱中,玻璃箱中有人敬奉的錢幣。 離開乾坤灣,稍微繞道去<font color="#ff8a00">梁家河村</font>。<div><font color="#ff8a00">路遙(1949年12月2日 -1992年11月17日):</font>本名王衛(wèi)國,出生榆林清澗縣農(nóng)民家庭,7歲時因家貧過繼延川縣伯父;1973年延安大學中文系學習,畢業(yè)后任《陜西文藝》編輯;1980年發(fā)表《驚人動魄的一幕》,獲第一屆全國優(yōu)秀中篇小說獎。1982年發(fā)表中篇小說《人生》;1986年后推出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第一、二部,1992年寫完《平凡的世界》第三部后不久英年早逝。曾任中國作家協(xié)會陜西分會黨組成員、副主席。<br></div> <font color="#ff8a00">文安驛鎮(zhèn)到梁家河村5公里</font>。我們參觀梁家河村后,再返回文安驛鎮(zhèn)。 <font color="#ed2308"><b>三、梁家河村。</b></font>1969年1月23日,北京1300多名知青到延川縣落戶插隊;其中15名知青在梁家河村,其中包括15歲的<font color="#ff8a00">習近平</font>。 2015年2月13日春節(jié)前夕,習近平陜西考察第一站就到梁家河村。2019年<font color="#ff8a00">陜西省歷史文化名村</font>。<br> 梁家河導游圖。 <b style=""><font color="#167efb">1、知青井。</font></b>陜北農(nóng)村常在河邊挖個滲水坑作飲用水源--當?shù)匕傩战小胺核?,人畜共用很不衛(wèi)生。習近平組織村民在這打了一口水井,多余蓄水灌溉農(nóng)田。 窯洞墻上展板介紹此井歷史。 現(xiàn)梁家河自來水就源于這口井。 <b><font color="#167efb">2、梁家河村村民委員會。</font></b>里面是個大院,設有村史展覽館。 習近平:“陜西是根,延安是魂,延川是我的第二故鄉(xiāng)”。 <font color="#ff8a00">村史展覽館:</font>建于2012年,原為梁家河村小學舊址。展示梁家河村發(fā)展歷程、北京知青插隊激情歲月、改革開放后改變貧窮落后奮斗史實。 1973年習近平(左二)在陜西延川縣。在7年知青插隊歲月里,他在這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擔任大隊黨支部書記……直到1975年10月7日離開就讀清華大學。 習近平等6名知青在梁家河第一個住處是張青遠家,不到一年搬到呂侯生家,70年搬進新挖的知青窯洞。 <b style=""><font color="#167efb">3、知青院。</font></b>1970年為知青砌的6個并排新窯洞,是習近平在梁家河第三個住處。2014年<font color="#ff8a00">陜西省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font>。 <font color="#ff8a00">沼氣池:</font>習近平四川考察后, 1974年7月建成陜西首個沼氣池,一舉打破“沼氣不過秦嶺”謬言。此后村里相繼建成42口沼氣池,解決村民燒柴和照明問題。1975年8月,陜西省沼氣現(xiàn)場會在梁家河召開。 現(xiàn)窯洞里展示當年的代銷店、磨房和縫紉社等。 知青書屋。 知青院這個窯洞,是習近平在梁家河最后一個住處。 習近平曾說:“15歲來到黃土地時,我迷惘、彷徨;22歲離開黃土地時,我已經(jīng)有著堅定的人生目標,充滿自信”。 習近平擔任大隊黨支部書記后,設立代銷店,成立縫紉社,把延安地委獎勵給他的三輪摩托車換成磨粉機和粉碎機辦起磨房。 簡陋的集體住宿。 知青院對面青山下,一處小面積的土林。 陜北、山西黃土高原都有壯觀的土林景點,可沒有時間去。 <font color="#ed2308"><b>四、文安驛鎮(zhèn)。</b></font>西魏大統(tǒng)三年(公元537年)始筑城設<font color="#ff8a00">文安縣</font>,隋朝開皇三年(公元583年)并入延川縣,明清時期是陜北規(guī)模較大驛站和繁華貿(mào)易集鎮(zhèn)?,F(xiàn)留存古城墻、文州書院、古道驛站、烽火臺、魁星樓等遺址。 大門旁邊的城樓。2019年1月9日,文安驛鎮(zhèn)憑借延川剪紙入選2018--2020年度<font color="#ff8a00">“中國民間文化藝術(shù)之鄉(xiāng)”</font>。 <font color="#ff8a00">文安驛城址:</font>2014年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安驛游客中心。2014年開始修復保護文安驛古鎮(zhèn),現(xiàn)是集精品住宿、特色餐飲、主題文化展示和人文體驗于一體的休閑度假勝地。 <font color="#ff8a00">文州書院:</font>游客中心旁邊。 孔子祠。 書院教學場景。 文安驛古鎮(zhèn)修復和保護,保持陜北古村落肌理風貌,表現(xiàn)古鎮(zhèn)驛站文化、道情文化、窯居文化、知青文化及陜北風情。 這里規(guī)模還不小,趁午餐前抓緊時間逛逛。商業(yè)街基本沒開門,只有一些餐館在營業(yè)。 <font color="#ff8a00">6座石牌坊</font>雕刻精細。 西城門。 站在西城門樓上向下拍攝,對面造型特別房子是“<font color="#ff8a00">車馬店演藝中心</font>”。 <font color="#ff8a00">文安驛古鎮(zhèn)美術(shù)大酒店</font>依山而建155孔石窯洞,共有227個床位。 <font color="#ff8a00">知青墻:</font>上面鐫刻文革十年在延川下鄉(xiāng)1400多位知青名字。 午餐后前往<font color="#ff8a00">吳堡古城</font>。 我們走高速,暫時偏離沿黃公路,到吳堡古城又回到沿黃公路。赤土溝隧道上,層層疊疊的護坡。 這個隧道里面燈光漂亮。 路邊黃土溝谷。 山頂上豎立一個碩大的醬瓶。吳堡縣<font color="#ff8a00">辛家溝鎮(zhèn)</font>尚家坪村是孕育傳統(tǒng)<font color="#ff8a00">老黑醬</font>的天然孵化場。 <font color="#ff8a00">辛家溝:</font>剪紙文化之鄉(xiāng)。 這一路,還是第一次看見這么一大群羊。 我們似乎走錯了--提前下了高速公路。不過,雖可能繞了一些彎,但小路上可見<font color="#ff8a00">陜北鄉(xiāng)村風景</font>。 黃土高原上的溝壑、梯田挺壯觀的。 到達吳堡縣城。<font color="#ff8a00">吳堡縣:</font>隸屬榆林市。5000多年前人類文明之光--龍山文化;金正大三年(1226)升吳堡寨為縣,始定名吳堡縣;屬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qū)。 穿過吳堡縣城。 回到沿黃公路,左拐上山幾公里就到吳堡古城。 一路爬坡上山。 我們從<font color="#ff8a00">南門</font>進入?yún)潜す懦恰A砜蓮?lt;font color="#ff8a00">北門</font>進入。 <font color="#ed2308"><b>五、吳堡石城(吳堡古城)。</b></font>明弘治《延安府志·卷之八》記載:五代后周廣順元年(951)在此筑吳堡水寨,北宋元豐五年(1082)擴筑吳堡寨。金正大三年(1226)置吳堡縣,<font color="#ff8a00">古城即成為縣治</font>。明洪武十四年(1381)、嘉靖十五年(1536)、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吳堡古城屢有修繕。民國25(1936)3月<font color="#ff8a00">吳堡縣府遷至宋家川鎮(zhèn)</font>,古城遂為城關(guān)鎮(zhèn)一個行政村(現(xiàn)名古城村)并逐漸荒置,在以后"拆城運動"中免遭被拆毀,得以完整保存。<div>吳堡石城堪稱“華夏第一石城”,2006年<font color="#ff8a00">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font>。</div> 村中宣傳牌上<font color="#ff8a00">吳堡石城簡介及布局圖。</font>古城周長1125米,占地面積約10萬平方米。高出黃河約150米。城墻內(nèi)為黃土夯筑,外為石砌。城垣殘高1.6-11.2米。城垣設東南西北四門,上均建有門樓(今皆毀)。清乾隆年間,知縣倪祥麟分別題東南西北四城門為“聞濤”、“重巽”、“明溪”、“望澤”。原門上所嵌石刻題額,現(xiàn)僅存西門、南門二處三塊。 <font color="#ff8a00">網(wǎng)絡圖片:</font>古城東南西三面懸崖峭壁,北門外為咽喉狹道連接后山梁。城東以黃河為池,西以溝壑為塹,南為通行道路下至河岸,北為咽喉狹道連接后山,在俗稱<font color="#ff8a00">“銅吳堡、鐵葭州、生鐵鑄的綏德州”</font>中居首。著名考古學家李乃夫考察認為,該城是西北迄今保存<font color="#ff8a00">最完整年代最久遠一座古縣城</font>。 <font color="#ff8a00">南門外的甕城</font>,城門匾額曾名”帶礪“(1628年),1766年知縣倪祥麟題名“石城”。 <font color="#ff8a00">南門:</font>嵌石刻題額“重巽”。南門至“甕城”之間原有一座關(guān)帝廟,毀于日寇炮火,今已蕩然無存。 <div>城中設有縣衙、捕署、男女監(jiān)獄、常平倉、文廟、城隍廟、觀音閣、真武廟、魁星樓、文昌宮、興文書院、貞節(jié)牌坊等。有東西南北街道各一條,鋪面數(shù)十間及大量民居建筑。四十年代侵華日軍隔黃河炮擊石城,城內(nèi)部分古建遭毀,城墻也遭到不同程度破壞。</div> 城內(nèi)現(xiàn)有<font color="#ff8a00">70多處</font>明清所建窯洞和民居保存相對完整。2001年對石城西城門及城墻局部加固維修,2003年對石城南門及部分城墻加固維修。 <font color="#ff8a00">李灼故居:</font>李 灼字芳芝,先任興平教諭,后升為榆林府教授。故居“令德是依”匾額于崇禎葵末年(1643年)由李灼立,嵌刻在南大街李家大院中間窯洞正上方。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李灼后人重建。 <font color="#ff8a00">古城管理所:</font>古堡唯一有人居住地方,保存一些石雕文物。 <font color="#ff8a00">興文書院:</font>原”吳堡縣委大院“舊址。清嘉慶十九年(1814年)知縣張履臣創(chuàng)建,清道光元年(1821)知縣陳元杰續(xù)建。院內(nèi)正面石窯三孔為校部,東西各有石窯三孔供生員居?。辉褐杏兄v堂三大間,前有月亮門--取月中折桂之意,大門木刻對聯(lián)系當年貢生宋步詳書寫:進步文明,所望諸生有志;熱心教育,休云此地無人;橫批:何地無才。民國時期改為高等學堂,成為先進文化傳播中心,吳堡許多革命志士由此走出,如張毅忱、王國昌、慕生桂等。 興文書院正在修復。 急于多走多拍,一個人提著相機往村里亂竄,破敗荒蕪景色中惟有棗林郁郁蔥蔥。 樹上棗了長滿枝頭,卻無人采摘。一個人在里面亂竄,著實還有些害怕。 縣官官?。? 里面破舊不堪。 <font color="#ff8a00">縣衙署:</font>明代洪武初年知縣范平仲建,后知縣俞安續(xù)修增修。清雍正七年(1729年)知縣詹紹德增修吏舍,至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存大堂三間、庫房一間、門房三間。二堂三間,東廂房一間,西廂房三間。三堂五間,三堂后石窯三孔,東邊書房三間,廚房馬號共八間。西邊上下書房各三間。大堂前東捕快皂役石窯兩孔,科房八間。儀門三間。外左為<font color="#ff8a00">衙神廟</font>,右為禁獄,獄內(nèi)神祠三間,男監(jiān)內(nèi)外各三間,女監(jiān)三間。衙署磚木結(jié)構(gòu)毀于日軍炮火,唯留有石砌窯洞五孔一院。 <font color="#ff8a00">衙神廟:</font>縣衙北院旁僅存小廟,元明時陜北典型“枕頭券式”石窯廟宇,內(nèi)供神像已不存,但東西兩壁上壁畫保存完好,兩壁畫所繪都是古代騎馬官人及隨員出巡的場景,壁畫歷經(jīng)數(shù)百年仍保持鮮艷顏色。 <font color="#ff8a00">貞節(jié)牌坊:</font>相傳為小寡婦而立。為圖“沖喜”,小寡婦13歲結(jié)婚,婚后不久本已重病丈夫病故,小寡婦一直守節(jié)到90余歲才故。當時縣令申報上司修建貞節(jié)牌坊一座,以勵后人。 <div><font color="#ff8a00">王思故居:</font>明洪武初四川布政司右參政王思所建。典型陜北“明三暗二四”合院窯洞,正面可見三個明窯,兩側(cè)各有一個暗窯。</div> 矩形四合院左右對稱封閉式院落,石城保存最完整四合院。 整個石城被<font color="#ff8a00">棗林</font>包圍。 <font color="#ff8a00">東段城墻:</font>在周長1225米城墻上,原有365個垛口,垛墻高2米,上部設瞭望口、下部設射洞,內(nèi)側(cè)一周為高約1米女兒墻,墻頂為石板覆蓋,可惜大多毀于日寇炮火。 東段城墻北面非常險峻,對面是<font color="#ff8a00">山西呂梁柳林縣</font>。 東段城墻南面。 城墻上一條狹窄小道,絕壁邊緣沒有護欄,感覺十分奇險。 <font color="#ff8a00">東門:</font>匾額曾名“觀瀾(1554年),1766年知縣倪祥麟題名“聞濤”;城門頂上曾建有城門樓名”生聚“,可惜全毀。 城墻上遺存的女兒墻和垛口。 前面是<font color="#ff8a00">魁星樓</font>遺址。 城墻高高聳立在黃河岸邊陡峭山崖上。 手機拍攝全景。 魁星樓遺址下面是<font color="#ff8a00">關(guān)帝廟遺址</font>。 最后回到南門,離開古城。轉(zhuǎn)一圈下來,<font color="#ff8a00">古城北面</font><font color="#333333">竟無</font>時間去逛。<div>這里<font color="#ff8a00">現(xiàn)在不收門票</font>。相信修復完善后,這個景點很快就會熱鬧起來;但那時人多商業(yè)氣息濃,反而沒有現(xiàn)在這種荒蕪神秘的感覺。</div> 回到<font color="#ff8a00">沿黃公路</font>繼續(xù)前往佳縣,黃河對岸燈火輝煌處是<font color="#ff8a00">李家山村</font>(明清窯洞群)周邊的賓館。 開車上到黃河二磧景區(qū)的<font color="#ff8a00">紅龍塔</font>(仿山西應縣木塔建造)<font color="#333333">。此時已是</font><font color="#ff8a00">晚上7:30</font><font color="#333333">,天色已暗。</font> <b><font color="#ed2308">六、黃河二磧(大同磧)。</font></b>吳堡縣丁家灣鄉(xiāng)拐上村,與山西磧口古鎮(zhèn)隔河相望。<font color="#ff8a00">黃河二磧景區(qū):</font>包括黃河奇石館、紅龍塔、紫云亭、漂流文化廣場、觀景長廊、綜合服務區(qū)等。<br> 從紅龍塔下來,仰拍紅龍塔。 <font color="#ff8a00">紫云亭:</font><font color="#333333">觀看二磧平臺之一。</font>天色太暗,我們沒有下到河邊。 <font color="#ff8a00">磧:</font>砂石積成的石灘。黃河從秦晉大峽谷流經(jīng)這里,寬闊河面急劇收縮為百米左右,跌入約長150米、落差近10米狹窄河道,平靜河水頓時卷起驚濤駭浪,澎湃水聲連綿入耳,其景觀僅次于<font color="#ff8a00">壸口瀑布(黃河第一磧)</font>,被譽為“<font color="#ff8a00">天下黃河第二磧</font>”。<div>在過去交通落后年代,黃河二磧是黃河上游水運通道終結(jié)點,貨船至此不得不卸貨改走旱路。明末清初,黃河二磧附近的川口、拐上、包括對面山西侯臺鎮(zhèn)、曲峪鎮(zhèn)都成為名噪一時物資中轉(zhuǎn)渡口和集鎮(zhèn)。</div> 當然,壯觀氣勢相比<font color="#ff8a00">壸口瀑布(黃河一磧</font>)遜色許多。據(jù)說后來為疏通航道曾炸過二磧,致使二磧威風比原來減弱許多。 <font color="#ff8a00">紫云亭向下拍攝:</font>對岸是燈火輝煌處是<font color="#ff8a00">山西磧口古鎮(zhèn)</font>,左邊公路通往佳縣,下面還有觀景長廊等景點。 <div><font color="#ff8a00">磧口古鎮(zhèn):</font>明清時期,因黃河大同磧而成為黃河北干流上水運航道中轉(zhuǎn)站。當時西北各地大批物資源源不斷由河運而來,到磧口后轉(zhuǎn)陸路運到太原、京、津、漢口等地,回程時再把當?shù)匚镔Y經(jīng)磧口轉(zhuǎn)運到西北,成為北方商貿(mào)重鎮(zhèn),享有"<font color="#ff8a00">九曲黃河第一鎮(zhèn)</font>"、“水旱碼頭小都會”之譽。至今明清建筑保留完好,,2005年我國第二批<font color="#ff8a00">歷史文化名鎮(zhèn)</font>。</div><div><font color="#ff8a00">磧口周邊景觀:</font>黃河大同磧、麒麟灘、古商道、陳家垣黃土高原景觀、馮家會土林、黃河浮雕畫廊、毛主席東渡黃河紀念碑等;五里長街和磧口鎮(zhèn)、西灣村、李家山、寨子山、白家山、高家坪、垣上七處保存相對完好明清民居建筑群。</div> 磧口古鎮(zhèn)位于<font color="#ff8a00">黃河與湫水河交匯處</font>。<div>離開二磧天色已黑,到佳縣路上無法拍攝。</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