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丘作為濟南市最東面的區(qū)縣,東鄰淄博;普集作為章丘最東面的街道辦,東接王村;而與王村一線之隔的村落是省道s102南側的孫趙村。孫趙村、高趙村、董趙村被當?shù)厝私y(tǒng)稱東三趙,主要是相對于官莊西三趙來講的。作為東三趙三個村先后遷徙的順序來說,孫趙村相對晚一些了。<br> 據(jù)《山東省章丘縣地名志》記載,孫趙村孫姓始祖孫子玉在明初(1369年)攜帶二子,從河北棗強首先遷徙到普集的許河村(許家河洼)東側,一個叫壯坡溝的地方立足,后來又遷到如今所在。因為鄰近原來的趙莊,也為了區(qū)別于西鄰村---孫家村,取村名為孫趙村(孫家趙莊)。此村面積不大,東西兩條大街,南北三條胡同,其中北側的東西大街還是濟南府通青州府的古道。就是這樣一個偏遠小村,卻留下了濃重的傳奇人物故事和遺跡。 青龍山遺跡 奉旨建造的鉄梁節(jié)孝碑坊<br> 聽孫趙村的老人說,以前村里一位叫孫芬芳的人,二歲時候父親去世,母親孤身守寡,她一肩擔起了全家的事務,上孝敬公婆,下教育孩子,還需要操持家務和宅田物業(yè)的管理。雖然擔負著繁重的家業(yè)事務,對待公婆更是精心照顧,耐心禮貌地與鄉(xiāng)鄰處事,深得公婆和鄉(xiāng)鄰的稱贊。同時,堅持給孩子提供學習教育的條件,教導孩子要發(fā)奮讀書,勵志成才。當這個家庭失去主要創(chuàng)收的男人,家境必然日漸窘迫。屋漏偏逢連陰雨,年邁的婆婆又生病了,在老婆婆的奶頭上長了個膿瘡,膿瘡越長越大,老人疼痛不已。家中無錢請醫(yī)看病,求告藥房的醫(yī)生,醫(yī)生告知需要排出膿血,再敷以藥膏才能治好。沒有錢請醫(yī)生治療,就自己想方設法地先試著排膿血,終究不能排出。最后孫芬芳的母親,將病床上的婆婆搬到椅子上,自己跪在地上,用嘴吸吮婆婆乳頭,將膿血吸出。一次次吸吮后,再用鹽水清洗。就這樣膿血排出后,婆婆的乳瘡漸漸好了。母親的行為深深地感動著孫芬芳和鄉(xiāng)鄰們,立志攻讀的孫芬芳長大后,參加科舉,不負眾望,中了舉人,然后進京趕考。在京期間,孫芬芳母親守節(jié)孝敬、為婆母吸膿療病的事逐漸傳開,皇上得知,大為感動,立即派官員專門赴山東調查此事。調查結果屬實,馬上下圣旨:撥國庫銀兩為孫芬芳的母親建造節(jié)孝坊一座,以彰守節(jié)盡孝行為,教育世人。<br> 得到圣旨的山東官府,立即行動起來。官員們勘測地形后,決定在孫趙村里東西古道上修建一座大型節(jié)孝牌坊,因為這是官道,道路寬(可以相向而行兩架馬車),寬度上要求牌坊跨越大道,高度上要求不阻礙運貨車輛載貨高度。所以,一座巨型牌坊,在召集來的設計師圖樣上逐漸成型。牌坊為塔形樣式,基部先夯實地基,南北安置兩塊巨型大石為基礎,然后在每塊基石上壘砌東西兩堵石墻,四堵石墻壘砌的很高,每堵石墻朝外的一端各安置一尊石獅,這樣就形成了牌坊的東西兩側,各有四個石獅,兩雄兩雌。雄獅個頭較大,雌獅相對較小。用石塊輕敲石獅頭部,雄獅能發(fā)出清脆的金屬響聲,非常悅耳,雌獅卻不能。在四堵石墻之上就是橫跨大道的梁,跨度大用石梁顯然不行,修建者選擇了澆筑鉄梁的方案,一架方形生鐵大梁,不知是現(xiàn)場澆筑還是鑄造完成再架在石墻上的,四千斤的大鐵梁成為了牌坊上部的承重梁。<br> 大鐵梁之上設計有四層塔式建筑,塔形好像房的房頂一樣,呈斜坡狀、有檐頭,東北、西北、西南、東南四方向有四條屋脊狀的挑檐,挑檐上有飛禽走獸,相當美觀大方。第一層二層之間有一面大的石壁,東西兩面刻有字跡,如今已經無人記得刻的什么字了。南北兩側刻有較大的花紋圖案。二至三層之間,是一塊比一至二層之間石壁稍小的一塊石壁,有人記得,刻有四個大字:“孝德傳家”。三至四層之間也有一塊更小的石壁,為上下斜型,底部為蓮花,蓮花中心安置一塊青石,青石上刻“圣旨”二字,“圣旨”二字上下排列,字跡較大,兩邊刻有小型的花紋圖案。最頂層的塔尖部分是一匹頭朝南、尾朝北的瑞獸,有村人說,看著像馬,也有村人就將此獸喚作“嘚”(類似趕馬車時候的吆喝聲)。牌坊每一層的塔檐都有刻花瓦當,斜面部分是青瓦陰陽扣。牌坊的四角,塔脊飛檐。承載大鐵梁重量的四堵墻外側,有兩面大型鼓面雕刻,“富貴牡丹、祥云飄逸”,因是陽面雕刻,立體感很強,給人以栩栩如生的感覺。作為基礎的兩塊巨石,常為孩童攀爬嬉戲,早已黝光發(fā)亮。就連下面為加固牌坊,鏈接南北巨石用的生鐵鑄造成“E”型鐵護角,也打磨的锃光瓦亮。<br> 這項工程在那個年代可謂工程量巨大,冶鐵筑梁、巨石簪花、塔式構造,無一不是精工巧匠們的杰作。在貫通濟南府和青州府的官道上,赫然矗立著一座標榜節(jié)孝的大牌坊,不僅是孫芬芳一家的榮耀,也是整個孫趙村人的榮耀,更是當年皇家對節(jié)孝的肯定和倡導。<br> 只可惜這座大牌坊經歷了那么多的歷史風雨、戰(zhàn)火熏陶,即使在抗戰(zhàn)時期,日本鬼子因為汽車坦克大型車輛不易通過,將穿村而過的官道移到了村北繞行,也沒有動它。還是在咱們大煉鋼鐵的年代,孫趙村人響應號召推倒牌坊,謀取大鐵梁用于煉鐵。終于,這座集合古代工匠才藝和智慧的大牌坊,再也沒了影蹤。<br> 圖片選自網絡 圖片選自網絡 矗立的古樓和兄弟連科<br> 現(xiàn)在的孫趙村尚存兩座古樓,分別在路南的兩條胡同里,東邊是一座青磚和石灰胚子建成的二層小樓,據(jù)現(xiàn)在村人說,此樓現(xiàn)在因家中無有男丁,姐妹四人最小的也已經七十多歲了,都不在本村居住,此樓早已無人居住。西邊胡同的古樓,就是本村出了文武兩舉人的一家。<br> 據(jù)說樓的主人年輕時趕過馬幫,長途:自四川和蘇杭運來茶葉、絲綢等物資,沿絲綢之路販往新疆和西藏。短途:從嶺子往濟南送煤炭,從博山往各地送瓷器。經商積累下資金后,家長開始注重孩子的培養(yǎng)。根據(jù)孩子不同的特長,讓孫元龍、孫元林等兄弟四人念書習武。后來孫元龍考取了武舉人,孫元林考取了文舉人,一家兩舉人一文一武,被當時的邑人稱之為“兄弟連科”。<br> 孫元龍、孫元林他們家發(fā)達后先蓋的此樓,從外面看樓房分上下兩層,下層用青石方塊砌墻,上層用青磚砌墻,樓頂為歇山式,青瓦覆頂,樓脊和樓梢上瑞獸點綴,整個樓體整齊精美。此樓坐北朝南,樓面三間,一明兩暗,一層中間是門,兩個窗戶。兩層之間木梯相連。樓上層三個窗戶。一層的兩個窗戶不算大,但做工精細,窗框和窗模用一塊砂石鏤空雕刻而成,石質窗欞形狀與舊木制窗戶模樣一樣,工藝精湛。樓門前砌有平臺,平臺面積不大,長寬各3米,用青磚花墻砌成,平臺與地面留有五級臺階。(筆者注,一般建這種樓房平臺高出地面許多,因為承重的地基石墻要深埋才能托舉住樓體,所以,通常下面會有一個半掩埋的地下室。地下室留有隱秘的上下通道,外來人員平時看不出,常常存放一些貴重物品和金銀)<br> 孫元龍、孫元林他們家此后又在樓的南邊建了兩套院落。兩套院落各蓋練武廳和習文廳,供兄弟四人及后人習文練武。也有村人說,最早他們家的習武是為了跑馬幫時候護送貨物途中對付盜匪,家中專門聘請的當時有名的武師,訓練運貨隊伍。后來,又聘請周村一帶的有名望教師在家開設私塾。功夫不負有心人,弟兄四人參加科舉,這一門就出了一文一武兩個舉人。<br> 再往后因戰(zhàn)亂,絲綢之路通行受阻,其家遂放棄了馬幫生意。有句話說的好,不怕日進文錢少,就怕坐吃山空久。偌大一個家族習慣了日進斗金,當社會、生活發(fā)生巨變時候,迫于生活,陸續(xù)把練武廳和習文廳陸續(xù)賣掉了,只剩下此樓和幾十畝土地維持全家?guī)资谌说纳睢?lt;br> 想當年,文武舉人家胡同口的大宅門第,高懸大匾一塊,上書“兄弟連科”四字。牌匾上的字是陽刻,金黃色,因年代久遠,現(xiàn)在的老人們說,他們小時候這塊門牌匾的落款和年月日就已看不清楚。門匾下厚重木板制作的門扇上,鐵皮包裹,大頭蓋釘橫豎成行,鑲嵌住鐵皮和門板。硬木制作的門擋板,插在門枕石的凹槽里,嚴絲合縫,如要提出來需要兩個壯漢左右共同用力才行。大門外兩邊各有一座插旗的旗桿座。旗桿座底下為巨石基座,每塊有1.5米見方,兩塊長方形巨石豎在基座的方孔中間,長方形巨石中間各有半園形凹槽,合并起來,中間就形成一圓孔,圓孔直徑有0.3米,為插旗所用,旗桿座以北兩側各有一塊半凹型青石,是一對上馬石。旗桿基部護石和上馬石現(xiàn)在還躺倒在門前路旁,精美的雕花紋飾依然清晰可見。<br> 如果有人還記得,前文(青龍山北董趙村)提到孫趙村這家,大門進門正對著一個高挑的方形屋子。其實,這個所謂高挑的四方房子,原來是個二門,也就是過廳作用的內門,內門以里才是文武舉人居住的宅院。從臨街大門口進來,里面一個很大的院子,主要用于盛放販運的貨物;院子兩側各有東西廂房,主要是用于伙計們居住。正南面的內門正對著大門,高度基本與臨街門相仿。進入內門迎面是磚雕影壁,東西各有一個院落,現(xiàn)存的磚石古樓就坐落在西院。 現(xiàn)存古樓側影 旗桿基礎護石圖案 現(xiàn)存旗桿基礎護石 現(xiàn)存上馬石 臨街大門正對四方房子(內門) 深秋傍晚,看著孫趙村這座飛檐斗脊的古樓,將夕陽柔紗般地披在它身上。我忽然冒出一個想法,如果把太陽當作時間,古樓當作空間,他們就組成了歷史的維面。因為中國家族的傳承伴隨著國運起伏,無論經歷戰(zhàn)火、天災、瘟疫的沖擊,幾乎沒有斷裂。但愿,多少年以后的年輕人,依然記得你是誰?從哪兒來?到哪兒去?還知道你祖輩的脈絡、傳奇,還想在家族記憶中寫下自己的一筆。<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