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1-2、南站--麻城??K253??15:13--次日06:05??硬臥254.5<br>麻城--s309--木店子鎮(zhèn)方向(0713)2831001--向明村向明村石灰沖?60km<br>向明河村至少有500畝五顏六色的紅葉,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br>3、石灰沖-門前灣村(迷人的秋日風(fēng)光)14km--張家畈鎮(zhèn)---羅田縣--鳳凰關(guān)水庫?85km<br>4、鳳凰關(guān)水庫(早晨游玩湖邊晨霧紅葉)--大河岸鎮(zhèn)--白廟河鎮(zhèn)--天堂湖--徐鳳沖60km<br>???騎行百里畫廊,下午拍攝到徐鳳沖、野雞沖賞紅葉???<br>5、徐鳳沖--九資河鎮(zhèn)--圣人堂村10km??游玩天堂寨???旁晚拍攝圣人堂村秋色田園13409996969<br>6、圣人堂村--九資河鎮(zhèn)--青苔關(guān)--天堂寨鎮(zhèn)--燕子河鎮(zhèn)--漫水河鎮(zhèn)?65km<br>或者?圣人堂村--九資河鎮(zhèn)--徐鳳沖--S201--漫水河鎮(zhèn)?65km<br>7、漫水河鎮(zhèn)--銅鑼寨--太陽鄉(xiāng)--包家鄉(xiāng)?30km/鷂落坪+10km<br><br>包家鄉(xiāng)徒步到鷂落坪(十里畫廊位于鷂落坪國家自然保護區(qū),是一條沿山腰而建,縱貫峽谷的人工水渠(包家燎原渠),全長7公里,因其四季風(fēng)景如畫而得名,每到深秋初冬,樹葉變得五彩斑斕,自然風(fēng)景的變化把十里畫廊涂抹成了一副自然的油畫,十里畫廊也迎來了最佳觀賞季節(jié),包家鄉(xiāng)美麗大峽谷穿越到鷂落坪自然保護區(qū)鷂落村。<br>8、包家鄉(xiāng)--鷂落坪村--吳楚古長城--十里桃花溪--太平畈鄉(xiāng)--x071--太陽鄉(xiāng)--包家鄉(xiāng)?70km<br>9、包家鄉(xiāng)--太陽鄉(xiāng)--翻白馬尖--龍井沖村--磨子潭鎮(zhèn)--黃尾鎮(zhèn)??70km<br>10、黃尾鎮(zhèn)--來榜鎮(zhèn)--清潭村--雙竹村--來榜鎮(zhèn)65km??(318岳西境內(nèi)最美彎道)<br>11、來榜鎮(zhèn)--明堂山--妙道山--茅山鄉(xiāng)--五河鎮(zhèn)?60km?<br>12、五河鎮(zhèn)--天柱山鎮(zhèn)??50km<br>13、天柱山鎮(zhèn)--安慶?77km</h3> <h3>今天下午坐3點15南站綠皮車出發(fā)騎游大別山賞秋小分隊一行12人,將在火車上舉行預(yù)祝此次挺進大別山騎游、加徒步約二星期活動在車廂內(nèi)舉行小聚慶典。我們坐8號下午3點15K253上海南至麻城第二天早上6點?05分到達。麻城市棣屬于王崗市。在武漢疫情事件初期,因武漢疫情事件的王崗市所屬的麻城市都受到了嚴(yán)重的疫情蔓延,當(dāng)?shù)仡I(lǐng)導(dǎo)瞞報事件影響全國。地處大別山區(qū)域,由于交通蔽塞,經(jīng)濟基礎(chǔ)落后,當(dāng)?shù)匾咔橐欢仁謬?yán)重。當(dāng)時我們的上海市市長應(yīng)勇臨危受命,執(zhí)事武漢及周邊城市及山區(qū)疫情得到了控制。今天我們一行12人再次踏上這塊神秘的大別山一探究竟這紅色歷史:1947年夏天,劉鄧(劉伯承-鄧小平)大軍挺進大別山,揭開全國性大進攻的序幕。大別山區(qū)位獨特,位于華東地區(qū),靠近國民政府首都南京與湖北重鎮(zhèn)武漢,具有獨特的戰(zhàn)略地位。我們將從武漢的麻城市進入大別山,翻閱大別山,徒步大別山幾個景區(qū),騎游進入安徽地界的安慶市,結(jié)束此次大別山穿越賞秋活動。安慶坐高鐵回滬。<br>大別山坐落于中國安徽省、湖北省、河南省交界處,西接桐柏山,東延為霍山(也稱皖山)和張八嶺,東西綿延約380公里,南北寬約175公里。西段呈西北—東南走向,東段呈東北—西南走向,長270千米,一般海拔500~800米。大別山山地主要部分海拔1500米左右,是長江與淮河的分水嶺。大別山主峰白馬尖(海拔1777米),位于安徽省六安市霍山縣境內(nèi)。大別山西望武漢,東守南京,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其對民國首都南京和中心城市武漢具有重要的軍事價值,這也是當(dāng)年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的地理前提。大別山區(qū)是我國著名的革命老區(qū)之一,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全國第二大革命根據(jù)地——鄂豫皖革命根據(jù)地的中心區(qū)域<br>大別山在我國可謂家喻戶曉,但凡第一次聽到這個山名的人都覺得這名字太與眾不同了,為什么叫大別山呢??追根溯源,大別山名稱來源于我國第一部地理著作《尚書·禹貢》,《禹貢》中兩次提及大別(大別山),如:導(dǎo)嶓冢,至于荊山;內(nèi)方,至于大別(譯文:開通嶓冢山到達荊山。開通內(nèi)方山到達大別山)......嶓冢導(dǎo)漾,東流為漢,又東,為滄浪之水,?過三澨,至于大別,南入于江。(譯文:從嶓冢山開始疏導(dǎo)漾水,向東流成為漢水;又向東流,成為滄浪水;經(jīng)過三澨水,到達大別山,向南流進長江。)另外,大別山有著獨特的地理條件和文化淵源,大別山脈連綿數(shù)百里,是中國長江和淮河的分水嶺,山南麓的水流入長江,北麓的水流入。(地理知識來之百度)<br>出發(fā)后的途中稍后分享</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