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人與人之間的不同,不在慧根,不在出身,而是將寶貴的注意力置之何地。</p><p> 單純而好奇,是引發(fā)注意力的前提。余幼時,注意力倒是集中,可惜沒有可專注的指向,無聊也是一種丑陋,那個年代無書可讀,也許人的一生自幼即已決定,而“一個國家為其年輕人所提供的教育,可以讓人看到這個國家未來的樣子”。從有啥吃啥,到吃啥有啥,待有專注指向后,注意力失去一角,再難聚合。惡土開惡花結(jié)惡果,如我這般碌碌無為者,沒有一人無辜。風(fēng)飄絮雨打萍,秋霜起寒氣侵,歲月有憂,按時帶走該帶走的一切。隨著年齡漸老,自身的油膩瑣屑、自私自利、力難從心、才情不逮,皆一一顯露,越發(fā)覺得能力應(yīng)付不了當(dāng)下的生計,皮塌嘴歪,焦頭爛額,白族話就像沙溪人所說的“漾每漾每”,無法挺起胸膛自如生活。</p> <p> 做能力范圍內(nèi)的事,容易保持心情的平靜,尼爾·波茲曼《童年的消逝》云:“在一個沒有書籍和學(xué)校的世界里,青年人的旺盛精力得以最大限度的發(fā)揮。但在一個有書本學(xué)習(xí)的世界里,這樣旺盛的精力需要大幅度地予以限制?!鄙眢w安靜,擺脫情緒糾纏,乃頭腦專注基礎(chǔ),身體退隱而智力彰顯,對于活力四射的少年,不妨是一種專注的方式。同一本書,同一讀者,一時可讀出一時之味道,專注與散漫,效果大不同。專注者讀一遍,即知其意;散漫者翻數(shù)回,不知所云。專注與否,刻意不來,無關(guān)讀書抑或讀屏,也與自律無涉,在于對內(nèi)容可否興趣。急中生智,未必能夠長久,手不釋卷,失眠般無以專注,脫穎欲出者,每每是另外的虛無。</p> <p> 天賦異稟者,自帶DNA。就專注于廚藝者而言,和面剁餡這樣有趣的勞作,何須交由機器;對于嗜酒者,捧得佳釀,把杯端坐,與君對飲到海醉,何須人勸。憑本能與感覺行事人人都會,拉開差距的是選擇與思考。眼高手辣、膽大心細的專注,源于眼力先行,高于手法。進入理性程序,思索嚴謹,邏輯一致,非專注無以然,如此方能不囿古今,法度自生,靈感神思,縹緲而來,所有的輕車熟路,如數(shù)家珍,皆兼容并蓄,融會貫通。理自天而開,天衣無縫,巧逾織女;道因時以立,妙手偶得,文章天成。遲到或拖延,其實是種心理暗示,就是不想去作,無法專注的暗示,則是對其不感興趣,而惟有興趣所致,方能持久專注。</p> <p> 專注于一事,時間猝然而逝。王質(zhì)伐木山中,見童子數(shù)人下棋,遂觀之,俄頃童子提醒,回過神來,斧柯盡爛。心有旁騖,難免分散注意力。管寧華歆同席讀書,忽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書如故,歆廢書出觀。</p> <p> 不入其行,不知其苦,于某個領(lǐng)域深耕不已,生命厚度,由此增加。有實力始得自信,自嘲本就是一種強大,得意之處,必有隱瞞,世間哪有那么多的隨隨便便,輕輕松松。沒有吃功課之苦,便需受生活之累,以前覺得未來可期,面對山水時,內(nèi)心會有極大的自由,嗣后才知,星辰與大海皆需門票,詩與遠方路費且貴。閑人愁多,懶人病多,懶惰帶來的并非蓄銳安逸,乃倦怠消沉,莫名緊張,喪失的是注意力。</p> <p> 專業(yè)處未必專注,至于私好,雖曰無求無執(zhí),云淡風(fēng)輕,卻是守靜善思,持誠篤踐,十分的經(jīng)心。業(yè)余處的品味,高過專業(yè)處的成就,便是雨天多了把傘,風(fēng)中多了件氅。對什么都沒有特別的喜好、格外的專注,萬事皆可皆不可,說白了就是沒那么熱愛生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