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020年10月20日,據(jù)湖南省鳳凰縣官莊鄉(xiāng)新民村村民反映,有著“湖南第一壽星”之稱的田龍玉老人,已于2020年9月28日去世,享年127歲。</p><p><br></p><p>田龍玉老人1893年出生于湖南省鳳凰縣,她的一生走過了19、20、21三個世紀。2008年被評選為“中國十大壽星”,她也是整個湖南省唯一一個入選該稱號的老人。</p><p><br></p> <p>據(jù)老人同村的村民介紹,老人的晚年是和養(yǎng)女張桂英生活在一起。雖然老人都100多歲了,但是<b>身體依然很棒,耳不聾眼不花,頭發(fā)也沒有全白,嘴里的6顆牙也很結實,很多不知道的人,都以為老人也就80多歲</b>。</p><p><br></p><p>令我們欣慰的是,老人無病無痛,是自然仙逝的。從養(yǎng)女對田龍玉老人的身前描述,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老人的長壽,是有它的秘訣的。</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一天只吃兩頓飯,每餐吃七分飽</b></p> <p>“老人生活簡樸,一天只吃兩頓飯,上午9點左右吃早飯,下午5點左右吃晚飯,每餐吃七分飽?!薄B(yǎng)女張桂英對老人的描述</p><p><br></p> <p>在古代,<b>人們是只吃兩頓飯的,一般不吃晚飯。</b></p><p><br></p><p>在《墨子·雜守》上記載,兵士每天只吃兩頓。第一頓稱“朝食”,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早餐。第二頓稱“飧”或“食”,在申時(下午四點左右)進餐。</p><p><br></p><p>雖然只有兩餐,卻是可以滿足他們一天的消耗的。古人的作息時間與現(xiàn)在的我們不一樣,他們講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基本天黑(晚上七八點)就休息了,身體消耗的能量也就少了。</p><p><br></p> <p>而<b>老年人一天兩餐基本可以滿足他們一天的能量消耗的。</b>與年輕人相比,老年人的活動大大地減少了,也沒有太多夜生活,晚上睡得早,維持身體機能所需的能量自然就少了。</p><p><br></p><p>《黃帝內(nèi)經(jīng)》說,<b>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又說,大飽傷脾。</b>腸胃怕堵不怕餓,吃得太飽太撐容易傷及脾胃。脾胃乃后天之本,一旦損傷,五臟六腑都會受到影響。所以,吃飯要講究<b>“七分飽”</b>,對身體健康大有好處,這對老年人尤其重要。</p><p><br></p> <p>晚餐就更應該少吃了。孫思邈曾說<b>“夜飯飽,損一日之壽”</b>,就是說晚上吃撐一頓,就是在減損一日的壽命,故晚餐宜少食為養(yǎng)生之道。</p><p><br></p><p>老人的長壽之道并不是要我們照搬照抄。年輕人一日三餐還是必要的,畢竟每天能量消耗比較大,<b>規(guī)律的一日三餐,七分飽,晚餐吃少</b>的飲食習慣就很健康。年紀大一些的,在保證能維持身體正常機能的前提下,可以減少一餐,一日兩餐也是符合健康長壽的養(yǎng)生之道。</p><p><br></p><p><br></p><p>“ </p><p>愛吃包谷、紅薯、蔬菜,豆腐是她最喜歡的食物。</p><p><br></p><p>”</p><p>老人喜歡的食物大多是素食,但我們不要因此就認為健康長壽就必須做個“素食主義者”。其實<b>葷素搭配才是健康長壽之道</b>。</p><p><br></p> <p>營養(yǎng)學家認為:人體每天都需要補充大量的優(yōu)質蛋白質和必需的氨基酸。而素食中除豆類含有較豐富的蛋白質外,其他食物中的蛋白質含量都較少,因此營養(yǎng)價值也較低,難以滿足身體對營養(yǎng)的吸收利用。只有在日常飲食中將素食和葷食搭配食用,才能保證身體吸收到平衡全面的營養(yǎng)。</p><p><br></p><p>但不可否認,老人喜歡吃的這幾樣都是有益于身體健康的:</p><p><br></p><p><b>包谷</b>即玉米,中醫(yī)學認為,玉米性平味甘,入肝、腎、膀胱經(jīng),有利尿消腫、平肝利膽、健脾滲濕、調中開胃、益肺寧心、清濕熱等功能。玉米含有一種長壽因子——谷胱甘肽,它在硒的參與下,生成谷胱甘肽氧化酶,具有<b>延緩衰老</b>的功能。</p><p><br></p><p><b>紅薯</b>富含蛋白質、淀粉、果膠、氨基酸、膳食纖維、胡蘿卜素、維生素A、維生素B、維生素C、維生素E以及鈣、鉀、鐵等10余種微量元素,是世界衛(wèi)生組織評選出來的“十大最佳蔬菜”的冠軍。</p><p><br></p><p><b>?豆腐</b>中的蛋白質含量和鈣含量都挺很高!同樣的重量,豆腐的蛋白質含量比羊肉還高,兩塊豆腐就相當于一個雞蛋所有的蛋白質。</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勞動伴隨著老人的一生</b></p><p><br></p><p>在老人的一生中,“勞動”一詞一直伴隨著她:從小,她就在家?guī)透改阜排?、砍柴、打豬草;結婚后,她打點里里外外,在家操持家務,在外幫人做工。80多歲時,老人還到吉首市給人當了幾年保姆。后來搬到城里,她也經(jīng)常外出遛彎,干點瑣碎家務。</p><p><br></p> <p>運動有益身體健康,這應該是我們的共識了。對于那個年代的老人而言,運動就顯得有點多余了,每天繁重的“勞動”就已經(jīng)達到甚至超過每天所需的運動量了,而現(xiàn)在的我們,少了放牛、砍柴、打豬草這類繁重的農(nóng)活,所以就需要做些運動來補充。會吃會動才能健康長壽。</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她就是心態(tài)好,思想上沒什么壓力</b></p><p><br></p> <p>“她就是心態(tài)好,思想上沒什么壓力。像子女相繼夭折這樣沉重的打擊,老人也挺了過來?!薄B(yǎng)女張桂英對老人的描述</p><p><br></p> <p>田龍玉老人一生經(jīng)歷十分坎坷。在她80歲的時候時候老板便去世了,老人一生生育了13個子女,卻沒有一個能夠長大成人,最大的一個孩子,也僅僅活到了18歲。</p><p><br></p><p>這種經(jīng)歷足以讓人崩潰。但是既然已經(jīng)成為了無法改變的事實,老人唯有微笑著去接受它。你怎樣對待生活,生活也會怎樣回報你。有時候,生活就像一面鏡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p><p><br></p> <p>人常說,笑一笑十年少,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是老人長壽最好的保障。</p><p><br></p><p>舉個例子,一個癌癥晚期患者,還有多少光景可活呢?這可能已經(jīng)與治療手段、藥物沒什么關系了,更多的是看他的心態(tài)了。有人在痛苦中郁郁寡歡地走完了最后的日子,也有人樂觀的接受了命運的安排,奇跡般地戰(zhàn)勝了病魔……</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部分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若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