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橋名的由來 <h1> </h1><h1> 清光緒年間,工運橋的位置原為渡口位置。1906年,上海至無錫的火車正式開通,隨后數(shù)年,臨近地區(qū)又建起不少紗廠和絲廠,原來的渡口僅靠渡船已遠遠不能滿足需要。為改善火車站到城里的交通,1913本地士紳祝大椿等人捐資建造了一座四孔大木橋,這是無錫當(dāng)時最大的一座四孔木橋。該橋橋樁以杉木為柱,橋身及面板多為洋松,取名“通運橋”,連接這座橋的道路也因橋而改稱為“通運路”。由此,從火車站進入市區(qū)的渡口停止擺渡,結(jié)束了它的使命。</h1> <div><br></div><h1> 1923年的通運橋</h1> <div><br></div><h1> 1926年5月下旬,在中國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dǎo)下,無錫21家絲廠2萬多工人上街請愿游行,開展了一場震撼滬寧地區(qū)的同盟總罷工。在通運橋上,罷工工人遭到荷槍實彈的反動軍警阻攔,工人們以馬桶刷、掃帚等物為“武器”,奮不顧身地與反動軍警搏斗,擊退了反動軍警的鎮(zhèn)壓與封鎖,搗毀了絲業(yè)公所的辦公室,沖進光復(fù)門警察所,救出了13名工人代表,迫使資方接受工人提出的改善生活待遇、增加工資、減少工時等四項條件,堅持9天9夜的罷工斗爭取得了勝利。在那次斗爭中,由于此橋年久失修,橋身已腐朽不堪,罷工工人在與軍警搏斗的過程中,一些工人跌入河中。因此,在北伐軍進駐無錫后,多次要求政府重建通運橋,但政府以“無錢可支,難于實施”推諉,一直未列入政府的計劃之中。</h1> <div><br></div><h1> 無錫絲廠大罷工,《工業(yè)改造》雜志1926年7月刊作了詳盡的報道。</h1> <h1> </h1><h1> 1927年10月9日,在當(dāng)時的無錫縣各業(yè)工會聯(lián)席會議上,絲業(yè)職工代表首先提出“本業(yè)職工自愿犧牲一日之薪水捐作建橋資金”的倡議,得到紗廠職工會和其他行業(yè)職工會的響應(yīng),最后由絲紗兩業(yè)工人每人捐獻兩日工資作為建橋資金,共捐19000余元,絲廠業(yè)、紗廠業(yè)(資方)公會亦捐助7500元,滬寧鐵路局捐助3000元,市行政局資助2000元。建橋工作由當(dāng)時無錫縣工聯(lián)總會牽頭,成立橋工委員會,負責(zé)修橋工程的具體工作,項目由上海新順記營造廠承包,改建成鋼筋水泥橋。1928年2月11日動工,11月7日無錫歷史上第一座鋼筋水泥大橋就此落成。新橋長38米,3跨(11.9米+12.15米+11.9米),寬約10米。關(guān)于新橋的名字,在當(dāng)時還引發(fā)了一番爭議。時任無錫縣長俞仲提議叫“中山橋”,工商界人士認為命名為“工商橋”更合適,但更多的人認為,建橋經(jīng)費主要來自絲、紗兩業(yè)工友罷工賠償及工資,因此叫“工運橋”才合適。這個合理的要求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的支持,最終這座新橋被命名為“工運橋”,并在橋的兩端樹立石碑,以志紀(jì)念。由于當(dāng)時人們把水泥叫成洋灰,而建橋的主要材料用的就是水泥,所以老百姓又把“工運橋”稱為“大洋橋”。隨后,始建于1912年的“通運路”也改為“工運路”。</h1> <div><br></div><h1> 改建通運橋籌建委員會召開第一次會議,確定各項改建事宜,1927年11月26日《錫報》專門作了報導(dǎo)。<br></h1> <h1> </h1><h1> 20年代的通運橋</h1> 二、橋梁周邊的配套建設(shè) <h1> </h1><h1> 工運橋所處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從上世紀(jì)初開始,這里就是無錫最為重要的鐵路、公路、水路運輸樞紐,其周邊建造了許多配套設(shè)施及建筑,它既是無錫的重要門戶,也是無錫的重要商圈,多少年來,一直見證著無錫的繁榮發(fā)展。</h1> <div><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20px;"><br></span></div><div><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20px;"> 熱鬧的火車站,《無錫童報》1933年第12期作了專題報道。</span><br></div> <h1> </h1><h1> 工運橋東北面的火車站。1905年開始修建,1906年7月18日通車營業(yè),開站時建筑面積275.18平方米,有辦公室1間,票房1間,行李房2間,雨棚2間,貨物倉庫3座,每天開行客車2對。1949年政府接管,當(dāng)時有客運候車室、行包房、售票房建筑面積1016.73平方米,開行滬寧、滬錫、滬常、滬鎮(zhèn)、滬蘇旅客列車16對,無錫至上海區(qū)間運行3小時零5分,年發(fā)送旅客135.99萬人。</h1> <div><br></div><h1> 上世紀(jì)20年代的火車站</h1> <div><br></div><h1> 上世紀(jì)50年代的火車站廣場</h1> <div><br></div><h1> 火車站貴賓接待室(1959年)</h1> <div><br></div><h1> 1922年建造的機車庫</h1> <h1> </h1><h1> 工運橋西北堍的輪船站。解放前,無錫輪船站就設(shè)在工運橋西北堍。當(dāng)時,無錫僅輪船公司就有幾十家,比較著名的是申錫輪船公司和華東內(nèi)河輪船公司,這兩家是專門搞貨運的,西南和西北輪船局是以客運為主。每天碼頭的人來來往往,大小船只穿流不息,一片繁忙景象。解放后,無錫輪船站更加繁榮,共有十多條客運航線及赴杭州、宜興善卷洞、張公洞等旅游航線。</h1> <div><br></div><h1> 上世紀(jì)20年代的工運橋輪船站</h1> <p><br></p><h1> 上世紀(jì)30年代工運橋輪船站</h1> <div><br></div><h1> 上世紀(jì)70年代的工運橋輪船站</h1> <h1> </h1><h1> 工運橋西北堍的汽車站。1930年,錫澄路筑成,商辦錫澄長途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在工運橋西北堍建立汽車站,運營無錫至江陰班線。解放后,錫澄長途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被政府接管,改稱為錫澄長途汽車公司,仍運營無錫至江陰班線。</h1> <h1></h1><h1> 解放初的無錫長途汽車站</h1> <div><br></div><h1> 早期的北門汽車站<br></h1> <div><br></div><h1> 工運橋東北堍的碼頭及倉儲。解放前,無錫水運十分發(fā)達,工運橋東北堍碼頭極為熱鬧,碼頭上有許多倉庫,用于進出卸貨。解放后,作為火車站貨運碼頭,1963年有木質(zhì)碼頭7座,碼頭總延長67.2米。1978年有泊位54個,碼頭總延長795米,碼頭通過能力達65萬噸。<br></h1> <div><br></div><h1> 早期的工運橋東北堍碼頭景象<br></h1> <div><br></div><h1> 解放后的工運橋火車站貨運碼頭</h1> <h1> 工運橋東南堍的新世界娛樂城。1916年建成,由陳庸全創(chuàng)辦,是與上海大世界相似的綜合游樂場,設(shè)有旅館、影劇院、書場,頂層平臺是露天劇場,并備有升降電梯,由各種戲班日夜不停演出。尤其是盛夏時節(jié),生意特別興隆。京劇名伶孟小冬一生中的首演,就是在無錫的新世界屋頂花園,第一場唱的《逍遙津》,一炮走紅,贏得滿堂喝彩。新世界曾遭遇兩次劫難,第一次是1925年不慎失火,燒到只剩下屋架,后修復(fù)重開;第二次是1937年毀于戰(zhàn)火,后全部拆除。</h1> <div><br></div><h1> 通運橋畔的兩大著名飯點,左側(cè)為新世界娛樂城,右側(cè)為無錫飯店。(1923年)</h1> <div><br></div><h1> 新世界娛樂城1925年不慎失火后的慘狀</h1> <div><br></div><h1> 工運橋西南堍的中國飯店?;I建于1946年,由毛仲寅、章綏卿等合伙經(jīng)營,地基租期12年,于1947年6月正式竣工,外觀4層,內(nèi)分3層,樓下有廳,樓上有房80間,有職工108人。解放后,中國飯店由蘇南行政公署指定為會議住宿處,1951年6月,改為地方國營中國飯店。1965年、1975年中國飯店兩度擴建,2002年在站前商貿(mào)城改造時拆除,在原址向北約一、二百米處重建。</h1> <div><br></div><h1> 早期的中國飯店廣告</h1> <div><br></div><h1> 中國飯店新景象(2020年)<br></h1> <h1> 熱鬧非凡的通運路(工運路)。通運路建于1912年,路寬3米多。1914年拓建,成為寬12米的石片路。1918年,工運橋兩側(cè)已有旅社10多家,工運橋建成后,通運路隨之得到了快速發(fā)展。1928年這一帶已有飯館21家、旅社20家。到1949年,通運路及附近商店多達千余家,其中以服務(wù)、飲食、娛樂行業(yè)占多數(shù)。計有小旅社54家,飲食店38家、茶館13家,浴室9家,影劇院7家。其繁華程度,可與城中心崇安寺一帶相提并論。</h1> <h1> 早期的通運路(1906年)</h1> <div><br></div><h1> 1955年的通運路</h1> <div><br></div><h1> 50年代后期的通運路</h1> <div><br></div><h1> 通運路拓寬前的街景(1959年)</h1> <div><br></div><h1> 通運路上的大中華旅館(1959年)</h1> <div><br></div><h1> 通運路上的第二百貨商店(1959年)</h1> <h1><br></h1><h1> 通運路上的泰山飯店。1947年由陳庸全等集資創(chuàng)辦,由工運橋側(cè)堆棧翻建而成。由于地處火車站和輪船碼頭附近,交通方便,設(shè)備齊全、生意十分興隆。該店曾將南大廳取名為“太湖廳”,設(shè)有茶室、舞廳、菜館,菜肴名貴,服務(wù)對象多為巨富商賈,1948年3月蔣經(jīng)國先生來錫時曾住該店。后泰山飯店在火車站地區(qū)舊城改造中拆除,1994年在工運路口重建28層新樓。</h1> <div><br></div><h1> 泰山飯店即將開業(yè),上海《新光》報1947年2月17日專門刊發(fā)了消息。<br></h1> <div><br></div><h1> 獨步梁溪的泰山飯店,上?!短┥健冯s志1947年3月5日專門刊發(fā)消息。<br></h1> <p><br></p><h1> 通運路上的醉月樓。1933年由楊阿泉、楊永昌父子創(chuàng)辦,名為四時新菜館,位于通運路中段,創(chuàng)辦時僅一間矮腳樓。抗戰(zhàn)勝利后,楊氏在原址重建了二層二開間小樓,改名為四時新面飯店。1956年公私合營,文革時改店名為“工農(nóng)飯店”,1976年擴建成六層大樓,1986年,更名為“醉月樓”。車站地區(qū)改造時,被拆除,現(xiàn)重建于建筑路溪南公館內(nèi)。</h1> <p><br></p><h1> 通運路上的啟泰棧旅館。清光緒后期,顧達山在北門外黃泥橋堍開設(shè)了啟泰棧旅館,生意不錯,幾乎天天客滿。隨著通運路的興旺,黃泥橋一帶逐漸失去了昔日的光彩。顧達山即把啟泰棧旅館搬至通運路漢昌路口,成為當(dāng)時占地面積較大的一家旅館,也是自備游覽艇的旅館。啟泰棧旅館一直保持一個傳統(tǒng)習(xí)俗,即由店小二打著燈籠到官道、車站、碼頭接客,燈籠上閃爍著啟泰棧的金字,形成了一道獨特的風(fēng)景。</h1> <h1></h1><h1> 早期的啟泰棧旅社</h1> <h1> </h1><h1> 通運路上的京滬飯店。創(chuàng)辦于1917年,主要經(jīng)營旅館、茶室、書場和餐飲??谷諔?zhàn)爭勝利后擴充為兼營歌舞和戲院的大型飯店,是蘇南地區(qū)最負盛名的高級社交場所之一。1985年10月,京滬飯店進行翻建,新樓高5層,建筑面積1800平方米,1986年由旅游公司與香港華耀雄基公司合資經(jīng)營,1992年,飯店解體注銷。</h1> <h1> 通運路上的真正老陸稿薦。該店由陸步高夫婦于1871年創(chuàng)辦,地點在通運橋堍,生熟兼營,生意日漸興隆。1904年,陸步高長子陸稿在蘇州開辦了蘇州陸稿薦,二兒子陸薦在無錫開辦了無錫陸稿薦。1927年,無錫陸稿薦改名為真正老陸稿薦,解放后公私合營中改名為公私合營真正老陸稿薦。1992年,原老三珍肉店、新陽肉店、裕興肉店并入陸稿薦成立真正老陸稿薦肉食品總店。</h1> <div><br></div><h1> 公私合營真正陸稿薦舊貌(1959年)</h1> <div><br></div><h1> 早期真正老陸稿薦廣告<br></h1> <p><br></p><h1> 通運路上的人和菜飯店。該店由謝盤聲等人于1937年創(chuàng)辦,是無錫地區(qū)特色飯店之一??拷邪俣?,以供應(yīng)經(jīng)濟實惠的大米豬油菜飯為主要經(jīng)營特色。高峰時,年銷售豬油菜飯7萬公斤,同時還供應(yīng)各種炒菜、鹵菜和面飯。后因站前商貿(mào)區(qū)改造,于2004年拆除。</h1> 三、橋梁的四次拓寬改建 <div><br></div><h1> 解放后,隨著無錫城市建設(shè)的發(fā)展需要,工運橋先后進行了四次較大規(guī)模的修建和拓寬改建,每一次修建和拓寬改建,都給工運橋帶來了全新的面貌。</h1> <h1> </h1><h1> 1954年,工運橋進行第一次修建,修建后混凝土橋面雖然能通行汽車,但只能單向行駛,不能在橋面進行交匯。據(jù)說當(dāng)時動工時圍觀的人非常之多,場面十分熱鬧。</h1> <div><br></div><h1> 工運橋第一次拓建后的情景(1960年初)</h1> <div><br></div><h1> 工運橋第一次拓建后的橋堍情景(1960年初)</h1> <h1> 1960年3月起,工運橋進行第二次拓寬改建,橋兩邊各拓寬了2.5米,但汽車在橋面仍然不能雙向交匯,工程于12月30日竣工。其后,1962年又對工運橋的駁岸進行了修建。</h1> <div><br></div><h1> 1960年工運橋拓建時的施工場面</h1> <div><br></div><h1> 1960年拓建后的工運橋<br></h1> <div><br></div><h1> 1983年,工運橋進行第三次拓寬改建。在原基礎(chǔ)上橋面兩側(cè)又各拓寬了3.2米,這個時期的工運橋橋?qū)掃_到21.5米,與1927年相比,橋面加寬了一倍多。這次拓寬改建后,汽車終于可以在橋面進行雙向交匯。</h1> <h1> 2002年,正值無錫火車站改造之際,市政府對工運橋又同步實施了第四次拓寬改建。工程歷時7個月,于2002年9月25日,一座全新的工運橋展現(xiàn)在市民眼前。橋長81.4米,橋面寬40米,盡管依然還是三跨,但是跨徑已增至71.6米,與解放前的老橋相比更長更寬更大也更加平坦。</h1> <div><br></div><h1> 2002年工運橋改造后的景象</h1> <div><br></div><h1> 工運橋新景象(2020年)</h1> <div><br></div><h1> 工運橋洞中展示的《工運橋的繁華風(fēng)情》長卷畫<br></h1>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無錫工業(yè)企業(yè)發(fā)展親歷記》一書以“三親”(親歷、親聞、親見)史料為載體,運用圖文并茂的方式,反映無錫市工業(yè)企業(yè)解放以來70年的發(fā)展變遷歷程,文稿均為歷史當(dāng)事人、見證人、知情人的口述或文字記載史料,全書總計七冊,420余篇文稿,220余萬字,2200余張照片,是我市工業(yè)企業(yè)發(fā)展史中極為珍貴的史料。敬請期待。</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