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雁中學子 歡聚母校</p><p class="ql-block"> ——雁蕩中學62屆高三乙班</p><p class="ql-block"> 首屆同學會追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3年前,暮春時節(jié),花開鳥啼。2007年5月15、16日,離開母校離開恩師己經(jīng)45年后,雁蕩中學62屆高三乙班52位老同學,首次在雁蕩山母校歡聚。</p><p class="ql-block"> 難忘的那兩天,我們匯聚在雁蕩山銀鷹山莊。15日下午,舉行了同學會,高一高二班長金忠遙主持,首先熱烈歡迎班主任、語文教師楊華柏先生和數(shù)學教師鄭圣道先生參加同學聚會,并請恩師再次教誨學生。高三班長張永壩匯報了同學會籌備情況和活動安排。張四喜同學代表全體與會同學講話,隨后各位同學自由發(fā)言。</p> <p>楊華柏先生 鄭圣道先生</p> <p> 晚上聚餐。席間,楊相政、翁蓮芬先后清唱了越劇選段,林正芽唱歌,連士友和章美云合唱,尤其是團支部書記鮑洪正作了精彩的表演。還有,班花分別和兩位老同學飲了交杯酒,把宴會的氛圍推向了高潮。</p> <p> 16日上午,與會同陪兩位恩師游覽了修葺一新的能仁寺和附近的燕尾瀑等景點。</p> <p><br></p><p> 能仁寺位于雁蕩山大龍湫景區(qū)錦溪巖畔,是雁蕩山十大古剎中規(guī)模最大的一座。初建于北宋咸平二年(999),南宋時已名聞遐邇,鼎盛時期有僧人三百,每日有香客千人,躋身全國三十名寺之列。寺內(nèi)藏有一口大鐵鑊,高1.38米,直徑2.4米,重18500公斤,系北宋元祐七年(1092)鑄造,故能仁寺俗稱大鑊寺。</p> <p> 昔日風華正茂,同學雁蕩;而今年屆垂暮,難得相聚??稍浀?,48年前中秋時節(jié),我等少男少女,懷著對未來的無限憧憬,從樂清灣邊,雁湖崗下,清江之濱,蒲溪之畔,從鳥山花村的四面八方,匯聚到雁蕩中學,開始了三年的高中學習生涯。在校長鄭遜華、尤俊章等領(lǐng)導下,虛心聆聽楊華柏、鄭圣道、陳孝民、應云璋、王學來等恩師的諄諄教誨,追求真理,學習知識,增長才干,留下了令人難以忘懷的崢嶸歲月。其間互相關(guān)愛呵護,歷歷在目;情似兄弟姐妹,依依在懷。高三乙班的基礎(chǔ)為高一丙班,高二時四個班并為三個班,高三畢業(yè)時僅為甲乙兩個班。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三年同班學習過的老同學有72位,當歡送張新瑚、滕萬國兩位同學入伍的“歡送榮行分別紀念”合影時,僅見留校高考沖刺的26位同學身影。我們是母校第二屆畢業(yè)生,是我國歷年高考錄取率最低的一屆。當年乙班有10位同學(張新瑚、滕妙林、葉顯高、孟常冰、張永壩、徐妙海、吳文輝、徐汝錫、徐才登、林正芽)考取大學,占應試同學的三分之一強,其中張新瑚同學被全國著名重點高校大學復旦大學錄取。后來,還有5位同學(葉錫宏、滕萬國、仇寶如、張四喜、章曰智)相繼進入高等學府學習,超了應試同學一半。甲班當年考取了5人(包忠星、蔡方權(quán)、侯球英、倪桂松、鄭邦柱),后來又有4人(謝國華、詹恭定、陳育鳳、姚友洪)上大學。母校62屆畢業(yè)生先后上大學共有24人,約占畢業(yè)生總數(shù)的四分之一。當年雁中8人參加第三類文科高考,5人錄取,遠遠超過了樂清中學。</p> <p> 三年,在人的一生中雖然是那么短暫。但誰能忘記:每日清晨早操后,從溪坑里背一塊石頭回來修筑學校圍墻;每日中午吃的飯菜,是像泥鰍干似的番蒔干配咸菜;每日夜幕降臨時,在墨水瓶做的煤油燈下自修功課!誰能忘記:從澤前埠頭抬木頭擔磚塊建造校舍;在下塘田里插秧苗割水稻勞動鍛煉;還有,在烏巖尖植樹時黑夜抓特務(wù)的情景!三年同窗,難忘尊師愛生,團結(jié)友愛的良好班風;難忘相互關(guān)心,互相幫助,親如兄弟姐妹的純潔情誼。真如楊老師在畢業(yè)照上的題詞:“惜別離,情依依,無限友情影中寄!”</p> <p> 45個春秋,彈指一揮間。無奈終年為公為私勞碌,同學難得聚首,有的至今未能晤面,惟有那一幀幀發(fā)黃的老照片,教人引發(fā)無盡的回憶。還有,無限懷念駕鶴西去的滕妙林(滕忠銘)、馬式琴、陳定輝、黃啟田、項亨泰、謝順波、張懷方、詹恭銀等8位老同學(現(xiàn)又有詹王琴、徐卓騏、項亨忠、胡守操、李守志、葉文華、陳祖西、盧西鈿、李宗清、楊相福、黃慶元等11位同學仙逝了,超過同學總數(shù)的四分之一)。</p> <p> 我們這一代人,人生道路多么坎坷:童年時期,正處于戰(zhàn)爭年代和建國初期;少年時期,正處于大躍進和國家困難年代;青年時期,又恰逢文化革命年代。但是,我們終于熬過來了,走過來了!現(xiàn)在,我們都快到“古稀之年”,讓過去的恩恩怨怨都隨著歲月而永遠逝去吧!今后,大家都要注意養(yǎng)生保健,吃得好,睡得香,時時快活,天天開心,安度晚年,健康長壽! </p><p> 張永壩 翁蓮芬攝影制作 </p><p> 2020.10.05一稿,10.15修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