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前幾日,做了一個夢,夢見洪水奔流而來,我慌不擇路,這時家人在不遠處喊,快往山上跑,很快跑到山頂,山頂一個寺廟,我們躲到寺廟避雨。山下洪水咆哮,發(fā)出轟鳴聲,這時一堵墻倒了,但是寺里僧人表情平靜,我們也不再慌張。</p><p> 這幾日就在想,附近除了馬泉,哪里還有寺廟?忽然想起,有朋友在群里曬過圖,一問附近沂水有個靈泉寺,假期無事,遂驅(qū)車前往。</p><p> 五十多公里路,一個多小時的路程就到了,然而大門緊閉,售票口空無一人,問停車場的老人,說停業(yè)整修。來都來了,感覺不進去朝拜一下,心有不甘。轉(zhuǎn)了一圈,看到左側(cè)邊門門縫很大,可以進出。很輕松的過了邊門,順著石塊鋪成的路向上走,一層落葉枯草覆蓋了路面,路邊小溪流水潺潺,落葉順流而下,有點荒涼,感覺這個森林公園歇業(yè)不止一兩年了。前行至一片水塘,向右拾級而上,至山腰平攤處,再向右就看到了靈泉寺。</p> <p> 靈泉寺位于山東省沂水縣龍家圈鄉(xiāng)境內(nèi),距沂水縣城15公里,緊鄰全省第三大水庫跋山水庫。</p><p> 因傳說唐朝一法號昌弘的高僧在此建靈泉寺而命名?,F(xiàn)寺院周圍尚存有五株古銀杏樹,相傳為昌弘所植,樹齡已達1300余年,高30余米,至今仍枝繁葉茂,果實累累。</p><p> 靈泉寺位于遂寧城東靈泉山,與廣德寺隔涪江相望。寺廟依山而建,蒼松古柏,綠樹成蔭。山間有一泉,色碧味甘,終年不溢不涸,名曰“靈泉”,據(jù)載,蘇東坡曾于石壁題書“七泉”一首,現(xiàn)已不存。靈泉寺始建于隋文帝開皇年間(581—600),時寺號為圣佛寺,明孝宗弘治三年(1490)重建后,寺方以山名。據(jù)《輿地記勝》記載:靈泉山,隋開皇中,因大霧晦暝三日而解,忽有釋迦石像立于其所,遂建寺,號圣佛寺。北宋真宗賜名資圣院,明孝宗弘治三年(1490)重建后,命名為靈泉寺。在隋、唐、宋、明鼎盛時期,香火興盛,西南各省前來朝山進香者絡繹不絕,被譽為靈泉圣境、西方圣境,幾與南海普陀山齊名,已列入《全國名勝詞典》。</p><p> 因寺內(nèi)有天然靈泉而得名。寺院始建于唐朝貞觀年間,寺院靠山而建,氣勢磅礴,寺院內(nèi)五株唐植古銀杏樹茂密參天,其中被稱為“世界亞雄”的一株更是氣度非凡。羅漢殿內(nèi)五百羅漢栩栩如生,盡顯世間五彩人生,靈泉、觀凌晨殿、南海軒更添寺院之靈氣。 </p> <p>夢中的危墻,巧合吧?</p> <p>1350多年的銀杏樹,詮釋了寺廟的古老</p> <p>這棵銀杏樹1000年樹齡</p> <p>樹上掛滿了平安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