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積山位于甘肅省天水市東南約35公里處,是我國秦嶺山脈西端小隴山中的一座奇峰,海拔1742米,但山高離地面只有142米,山的形狀奇特,孤峰突起,猶如麥垛,因此人們稱之為麥積山。 麥積山石窟為中國四大石窟之一,其它三窟為:龍門石窟、云岡石窟和敦煌莫高窟。麥積山石窟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聞名世界的藝術(shù)寶庫。<div> 石窟建自公元384年,后來經(jīng)過十多個朝代的不斷開鑿、重修,遂成為中國著名的大型石窟之一。麥積山石質(zhì)皆為紫褐色之水成巖(即沉積巖),其山勢陡然、獨峰聳立,最初有許多天然巖洞。由于麥積山山體為第三紀沙礫巖,石質(zhì)結(jié)構(gòu)松散,不易精雕細鏤,故以精美的泥塑著稱于世,絕大部分泥塑彩妝。<br></div> 麥積山石窟的歷史<div><br>麥積山石窟的創(chuàng)建年代為十六國的后秦,此后西秦、北魏、西魏、北周、隋相繼開采,唐、五代、宋、元、明、清又加重修;70%以上的石窟為北朝時期的作品。<br>明代之后,麥積山石窟一度湮沒無聞。1940年,天水人馮國瑞在整理地方文獻的過程中,得到了大量麥積山的資料,對其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1941年,馮國瑞邀游人共登麥積山,對石窟做了第一次實地調(diào)查。馮國瑞為麥積山的石刻、造像等藝術(shù)珍品所震撼,回家后用了兩個月的時間,編寫了《麥積山石窟志》一書,交付出版。消息傳出后,吸引了眾多專家、學(xué)者,麥積山從此享譽海內(nèi)外。1953年經(jīng)馮國瑞多次申報后,國家派出了專家考察后,才引起重視和保護。1961年馮國瑞先生去世前捐獻了所有收藏的文物和資料。</div> 麥積山石窟開鑿于山體西南、南、東南三側(cè)的壁上,洞窟之間有層層相疊的棧道相連。<div>敦煌以輝煌絢麗的壁畫稱雄于世,云岡石窟、龍門石窟以石雕聞名,而麥積山石窟獨以泥塑冠絕于世,被管為東方雕塑陳列館。<br></div> <div>麥積山石窟保存情況<br></div>在唐開元二十二年(734年)的時候,因為發(fā)生了強烈的地震,麥積山石窟的崖面中部塌毀,石窟被分隔為東崖和西崖。東崖長53米,有57窟;西崖長63米,有141窟。兩崖總面積合計超過3000平方米。<br>現(xiàn)存各代洞窟198個,編號分別為1號至196號、217號、218號。<br>現(xiàn)存雕像塑像共12182身,包括泥塑7866身(園塑953身、浮塑4342身、影塑2571身)、石雕3995身、石胎泥塑312身、木雕9身。<br>另有壁畫1065.2平方米,石碑18座,題記222處。 麥積山石窟是中國佛教石窟, 麥積山則是一座大雕塑館。這里的雕像,大的高達16米,小的僅有10多厘米,體現(xiàn)了千余年來各個時代塑像的特點,系統(tǒng)地反映了中國泥塑藝術(shù)發(fā)展和演變過程。這里的泥塑大致可以分為突出墻面的高浮塑,完全離開墻面的圓塑,粘貼在墻面上的模制影塑和壁塑四類。 麥積山的塑像有兩大明顯的特點:強烈的民族意識和世俗化的趨向。除早期作品外,從北魏塑像開始,差不多所有的佛像都是俯首下視的體態(tài),都有和藹可親的面容,雖是天堂的神,卻象世俗的人,成為人們美好愿望的化身。從塑像的體形和服飾看,也逐漸在擺脫外來藝術(shù)的影響,體現(xiàn)出漢民族的特點。 高浮雕石胎泥塑一佛二菩薩像。位于東崖中部。開鑿于隋代,南宋紹興年間重修。系摩崖淺龕,立面近方形,高17米、寬約18米。 東方三圣,隋代,佛與菩薩,也稱東崖大佛。中間的釋迦牟尼高約17米,兩側(cè)的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則高13米,懸立崖面,一副“觀照大千”的神態(tài)。同時體現(xiàn)了隋唐時代以體態(tài)豐滿為美。<div>這是麥積山現(xiàn)存最大的一組石胎泥塑造像。正中主尊為釋迦牟尼佛,高15.7米。佛面形圓潤飽滿,螺紋低平肉髻,頂有肉髻珠。彎眉細長目,雙眉間有白毫相,兩眼下視,眼角上挑。高鼻闊口,下頜豐滿。兩耳緊貼后頰,短頸端肩,頸部陰刻三道蠶節(jié)紋。坦胸鼓腹,倚坐姿,雙腳踩于仰蓮臺上。內(nèi)著偏衫,外穿垂領(lǐng)式袈裟,服飾表面堆塑數(shù)道流暢舒展的衣紋線。雙手已失,從殘跡推測原左手撫左膝,右手齊胸,施無畏印和與愿印。表情肅穆莊嚴中帶著一絲慈祥,仿佛在注視著世間蕓蕓眾生。<br></div> 佛雙膝以下部分泥皮全部剝落,石胎外露,巖層表面整齊分布著大小不一的方形柱眼及部分殘存木樁,可知此類大型佛像制作流程為先在崖面雕鑿出大形,然后在石胎表面等距鑿出大小、深淺不一的樁孔,插入纏有絲麻的木楔。然后再敷泥塑形,精雕細塑,最后加以妝彩。既能減輕塑像的重量,又可以增加強度和穩(wěn)定性,充分彰顯出古代雕塑家們高超嫻熟的創(chuàng)作技藝水平。 右側(cè)普賢菩薩 隋代<div>佛右側(cè)為普賢菩薩,高13米。束發(fā)高髻,頭戴高花冠,寶繒自耳后垂至雙肩。面容飽滿圓潤中透著一絲清秀,彎眉細長目,鼻梁直挺,雙唇緊密,下頜豐滿。短頸端肩,挺胸斂腹。身穿袒右偏衫,下著貼身長裙。帔帛橫膝前一道后,搭肩繞臂,沿身體側(cè)下垂至腳面。胸前綴飾一串聯(lián)珠狀瓔珞,現(xiàn)多已殘毀無存。左手自然下垂,微曲于膝前,執(zhí)一凈瓶。右手橫置于胸前,持一蓮葉及蓮蕾,跣足立于仰蓮臺上,神態(tài)恬靜安逸,身姿婀娜挺拔。<br></div> 左側(cè)文殊菩薩 隋代<div>佛左側(cè)為文殊菩薩,高13米,裝束、神態(tài)等大致同右側(cè)菩薩,左手上揚至頜下,掌心托一圓蓮。胸前綴飾瓔珞。體態(tài)挺拔之中略顯敦厚,仍有北周造像之遺韻。<br></div> 定窯白瓷碗 宋代<div>這組造像在唐開元二十二年(734)秦州大地震中部分受損。南宋紹興二十七年(1157)秦州甘谷城信徒高振同對大佛進行了重新修繕,并在佛白毫相內(nèi)敬奉一件定窯白瓷碗留題。1983年,麥積山石窟藝術(shù)研究所組織專業(yè)人員對東崖大佛面部進行重修時,發(fā)現(xiàn)了這件文物。白瓷碗基本完整,高5.4、口徑16.4、底徑6.4厘米。敞口、淺腹、圈足。通體施白釉,胎質(zhì)細密,色澤溫潤?,F(xiàn)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br></div> 《金光明經(jīng)》局部 晚唐<div>唐代抄本《金光明經(jīng)卷第四》,出土于1983年6月修復(fù)東崖大佛頭像時右頰破損處。此經(jīng)首殘尾全。全卷長740厘米,卷高25厘米,書眉2.5厘米,地腳21厘米,行15至17字不等,共424行。竹卷軸,高28厘米,竹軸上下兩端涂有黑漆,軸的上端有部分火燒痕跡。用藥涂色,已裱褙 ,上下烏絲欄,有黑灰色鉛界行,楷書,無題年。<br> 這是麥積山迄今為止現(xiàn)存最早的珍貴卷軸裝抄本佛經(jīng)。<br>此本于2008年4月入選第一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編號00141)》。并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頒發(fā)的國家珍貴古籍名錄證書。<br></div> 西方三圣 北魏<div>,又稱西崖大佛,阿彌陀佛和大勢至菩薩腳踏祥云,左邊觀音菩薩已經(jīng)殘毀。阿彌陀佛高約13米,兩側(cè)的菩薩高9米,雖然形體沒有“東崖大佛”那么大,但是雕塑年代卻早了近一百年——北魏開鑿,北宋重塑。在1982年維修時,左側(cè)的菩薩并沒有修復(fù),而是依舊保留著它原來殘毀的模樣,裸露著內(nèi)部的原鑿石胎,以及北宋重修時為加固泥塑而附加的一根根木樁和樁孔。據(jù)說這是為了保持文物的原貌,讓游客更多、更真實地看到“歷史”。<br></div> 麥積山0004窟<div>北周,唐、宋、明、清重修,又名“散花樓”、“上七佛閣”,為大都督李允信所造之“七佛龕”。北朝文學(xué)家庾信為之作銘,大型廡殿頂崖閣,全長31.4米,雕鑿精致,宏偉壯麗。<br>是麥積山最精彩洞窟之一。<br></div> 麥積山0004窟。高16米,寬31.7米,深13米。仿宮殿式窟龕,七間佛龕,各供一佛。 第4窟第四龕 佛龕門楣匾額“是無等等”。<div>“是無等等”這塊匾,是清初書法家王了望晚年游天水麥積山時,面對河山壯麗,悵然所感題下的。<br></div> 王了望是清初當?shù)爻雒臅?,他一心想反清?fù)明,于是把自己的名字改為“王明望”。但愿望一直沒能實現(xiàn),自己卻已老了,于是他把希望寄托在兒子身上,又改名為“王子望”??墒莾鹤右矝]能幫他完成宿愿。老年的他登臨麥積山,看到山水空靈毓秀,自然景觀美不勝收,令他心頭霍然開朗,頓時明白,無論誰執(zhí)政天下,只要國泰民安,欣欣向榮。就是好皇帝。于是他了卻了一生的心愿,揮筆題了“是無等等”四字。隨將名字改為王了望。<div>《是無等等》<br>……對也好,錯也好,得到也好,失去也好,都不過如此。<br>成功也好,失敗也好,贏也好,輸也好……不過如此。<br>世間之事,無非如此而已,何必強求……!<br>官大官小,沒完沒了;錢多錢少,夠用就好;健康身材,無價之寶;知足長樂,憾事全了。<br></div> 005窟,隋代始造,初唐完成,俗稱“牛兒堂”,三間四柱式崖閣,也是麥積山石窟精彩之一 中龕外,有踏牛天王,孔武雄健,氣勢不凡。 麥積山的壁畫<div>這里有些壁畫是在浮雕上再彩繪的,顯得立體感更強,表現(xiàn)更生動。</div> 麥積山石窟第3號崖閣,千佛廊,北周?,F(xiàn)存石胎泥塑千佛297身,造像大小相近,身高0.90—0.95米,頂作低平肉髻,身穿圓領(lǐng)袈裟,結(jié)跏趺坐,后有圓形頭光,面相渾圓,身軀壯實。上部兩排千佛雖經(jīng)宋、明兩代重妝,面部及衣紋改動較大,但在體形方面仍保留北周造像特征。 這次是跟團旅游,只能走馬觀花,回來后經(jīng)消化講介員的錄音和上網(wǎng)查找,才有了進一步的了介。下面再介紹一般人看不到的”特窟“。 <p>第127窟和第133窟均是特窟,是麥積山兩個最大的洞窟。第127窟建于西魏,因比較完整地保存著西魏精彩的100多平方米的壁畫而著稱。</p> 第127窟的壁畫,上圖描述的釋迦摩尼當太子時舍身飼虎的故事,筆法粗狂奔放,是我國早期的壁畫精品。下圖正壁龕中的菩薩為中國古代雕塑中的佼佼者。 第133窟(特窟)俗稱萬佛洞,是麥積山現(xiàn)存造像最多的石窟,開鑿于北魏,五代、宋、元重修。據(jù)文字介紹,窟內(nèi)復(fù)室重疊,大小高深各異為中國佛窟之罕見。 第133窟其中第九龕的小沙彌發(fā)自內(nèi)心的甜甜微笑,充滿著無限的憧憬,它的微笑深深地打動著人們的心靈。是麥積山泥塑的典型代表。他俯首、側(cè)耳,眼睛笑得細成一條線,看那樣子像是在靜聽,又像是在回味、領(lǐng)悟,更像一份對佛出自內(nèi)心深處的謙卑。小沙彌的這種憨厚且稚氣的笑容, 133窟也稱為“碑洞”窟內(nèi)保存著20余件北魏到西魏時期的造像碑,以10號碑最為精美,它以連環(huán)畫形式雕刻釋迦摩尼生平傳記,成為稀世珍品。 第135窟(特窟)是北魏至西魏時期的大型洞窟。泥塑倚座佛像為北周作品,彎眉闊目,臉頰豐潤,可以看出向隋代造像轉(zhuǎn)變的風(fēng)格。 第43窟也叫“魏后墓”,便是1500年前乙弗皇后所葬的“寂陵”,這已是考古界約定俗成的定論。 第43窟中宋代重塑的力士泥塑剛勁勇猛,無所畏懼的氣勢,是宋代力士造像的上乘之作。 第44窟(特窟)為西魏代表洞窟??邇?nèi)主佛是一尊精美的女性雕塑,陰柔華美,儀態(tài)莊重,捉摸不清的微笑,被國際塑像藝術(shù)界稱為“東方的蒙娜麗莎”。這是一尊依據(jù)西魏文帝元寶炬廢后乙弗皇后面容來塑造的佛像。神秘的微笑后面有一個凄涼的故事,原來元寶炬為了西魏的社稷,不得不廢掉愛妻乙弗皇后,而迎娶柔然國公主為皇后。乙弗皇后出宮,來到二兒子武都王元戊所轄的秦州(即今天水)帶發(fā)修行,皇后的虔誠沒有使之脫離厄運,重返宮中,最終西魏文帝元寶炬為了免遭柔然國再度來犯,無奈下詔書“賜死”乙弗皇后。 第62窟(特窟)為北周代表洞窟。佛與菩薩造像比例準確,刻畫細致,袈裟飄逸,服飾繁雜,面目方圓,體態(tài)逼真,傾注著工匠們虔誠心血,為北周造像上乘之作。 第78窟(特窟)為北魏早期石窟,是麥積山最早開鑿的石窟之一,面目方圓,高鼻深目,體格健壯,體現(xiàn)早期中國佛教藝術(shù)受古印度犍陀羅造像的影響。 第121窟(特窟)為北魏晚期代表洞窟。螺髻梵王與菩薩緊緊相依,面帶笑意,竊竊私語,將世俗中男女傳情的瞬間,逼真地展現(xiàn)在佛教造像之中,不得不佩服,了不起的古代工匠大膽地沖撞佛教造像肅穆冷峻的傳統(tǒng)形象,藝術(shù)還原現(xiàn)實生活的勇氣。<br> 第123窟(特窟)為西魏代表洞窟之一。戴氈帽的童男造像淳厚樸實,梳牛角辮的童女甜美稚嫩,造型天真、純樸,生活氣息濃郁,生動地表現(xiàn)了虔誠信佛的世俗少男少女的形象。 第12窟,為北周開鑿的小形洞窟,這尊身高不足一米站立的佛門弟子,面龐豐圓,低垂下視,仿佛要把我們帶到一個美妙無比的佛國世界。極為生動地表現(xiàn)了虔誠的年輕僧人的形象。<br> 第35窟為麥積山石窟中為數(shù)不多的元代作品,此尊佛像屬于密宗造像風(fēng)格,這大概與元朝推行藏傳佛教有關(guān)吧。 第37窟為隋代的代表洞窟,泥塑菩薩造像優(yōu)雅,端莊秀麗。是隋代泥塑的代表作品。 第87窟弟子迦葉是北魏時期的泥塑,造像概括簡練,輪廓線條清晰,鼻梁高挑,充滿著印度僧人的異域風(fēng)情,夸張地展現(xiàn)了苦行僧的睿智的形象。 以上介紹的精品藝術(shù),是麥積山石窟中不同朝代的泥塑造像代表作,由此可見麥積山的佛像是古人留下獨特的藝術(shù)瑰寶,它記錄了中國泥塑藝術(shù)在不同時期佛教造像演變的過程和古人的審美訴求和生活印跡,歷史的變遷,世間的滄桑,依然煥發(fā)出誘人的光彩,帶給我們的是極大的震撼,麥積山石窟不愧被譽為“東方雕塑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