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太行山與燕山相銜。這里,北京與河北交界。<br> 這里,有一段長城,驢友叫長峪城長城,老鄉(xiāng)叫高樓長城,墻迷叫黃樓院長城。其實,人家的官稱是黃臺子長城。<br> 這里,去年來過。5月19日的黃樓院至雙關子穿越活動,因那場十來級的大風,不得不中途下撤,所以此番為補課。<br> 從黃臺子村南下車,迎接我們的是“黃臺子35號敵臺”這塊碑。我知道黃臺子35號敵臺根本不在附近,肯定遠著呢。走讀長城多年,對這種設置不到位的標志碑牌,早已見怪不怪。起碼說明,從這里可以去黃臺子35號敵臺,您就把這塊碑當作高速路上的分道提示好了。如此一來,您完全可以忽略這塊碑可能的誤導作用,而應該感謝它的提示功能吧。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1 穿越線路起點</h3> 當我們忽略了環(huán)境的消極作用而放大它的積極功能,世間的一切就會變得美好。因此,盡管是第一次見到這塊碑,我都有種熟悉而親切的感覺,仿佛早就是老朋友。其實,只要走近長城,這種感覺就會如風一般生長,進而鼓蕩。心態(tài)好了,不用你期待,美好自會接續(xù)而來。于是,山林間的那條小路引領著我們,開始了一天的賞心悅目之旅。<br> 于是,淡淡的花草清香,迎面撲鼻。即使那些丑陋的灌木,浸出表皮的汁液也不難聞。于是,青草那泛黃的葉片,有了迷醉的光芒。我知道,除了季節(jié)的沉淀,還有陽光的散淡。盡管,已過上午九時,但這里尚有晨曦的味道。林隙里的光如金雨泄地,你看那枝條間傾泄的光斑,不正跳著舞嗎?秋分,真是個好時節(jié)??粗鴺渲ι系穆吨?,踩著碎石間的流水,并不覺得濕漉漉的難受與泥濘的費力,倒有一種富氧的享受與浪漫的歡愉,還有一種游戲的頑皮。我要說,離開長城兩個月了,復出的感覺真好。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2 上山途中</h3> <p> 所以,盡管坡度越來越大,汗水越來越多,喘氣越來越粗,我竟沒有太多累的感覺。有時,自欺欺人,真的很妙。</p><p> 上墻,已是十點半。更隆重的歡迎,就在眼前。這是一場難得的平流霧,從長城的南側的黃樓洼掠谷而上,漫卷城墻后,撲向北邊的黃臺子。“哇塞!”霧卷長城,堪稱奇觀。除了五年前的金山嶺,這是第二次有幸。</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視頻,霧漫長城,黃臺子25號臺西側</h3> 真想隨霧而上,沖上高樓,來場霧里看樓,一覽霧中高樓(黃臺子27號)及圓樓(黃臺子29號)的雄姿,與藍天白云里的有何不同。但按計劃,我們本次要走讀的,只是黃臺子25號臺至黃臺子7號臺,也就是懷來長城42號臺至24號臺。所以,只能老實地左轉,向東北方向的雙關子前進。<br> 首先要經過的,是黃臺子25號臺(高樓13號、懷來42號)至22號臺(高樓10號、懷來39號)。在去年“黃樓院至雙關子”長城穿越活動中,我對他們的陌生,衍生了深切的感嘆,詳見《遺憾,黃樓院!》。此番再來,他們依然那么規(guī)整那么新穎。而且,少了那天藍天白云的映襯,顯得更丑。我不想敗壞他們的形象,便在拍照時局部取材,盡可能把他們拍得可愛。比如,黃臺子25號臺的東南墻角如塔矗立,該算最大亮點;黃臺子24號臺南緣的一堵殘墻,尚存古韻;黃臺子23號臺的券門總算沒拆,形象英武;黃臺子22號臺只能遠觀,否則那堵塞成實芯的門洞太玩具而玩笑了。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4 黃臺子25號臺一角</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5 黃臺子24號臺局部</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6 黃臺子23號臺局部</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7 了望黃臺子22號臺</h3> 上次穿越,看到的黃臺子馬面(高樓9號)還是一堆亂石,現(xiàn)在已修成了方臺。再一看原來那一長溜的城墻散石,也都立了起來,成了順坡而下的馬道。心頭一緊,“可別都給修了呀!”我記得,上次那場風,就是從這里變大。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8 從黃臺子馬面下行</h3> 繼續(xù)前行,欣喜隨之而來。我發(fā)現(xiàn),黃臺子21號臺(高樓8號、懷來38號)修得很棒,遠出乎我的意料。原來埋在泥土里的墻體被清理出來了,原來的鼓漲被重砌消除了,原來的裂隙被灰漿抹平了,原來的酥堿也被刮掉掃除了。這次看清了,標準的3×4規(guī)制,中室方形,四周回廊,南北兩面各開4孔箭窗;東西有拱形券門,門開南側,往北各2孔箭窗。關鍵是,那殘破的門窗甚至坍塌的洞口還都原汁原味地保留了。我想說,“這才是長城修繕嘛!”“這才是文物保護嘛!”“這不可以最小干預嗎?”“干嘛給長城大改造,動胳膊動腿削骨墊膠地整容呀?”“失去了古韻,還是文物嗎?”“沒有了原真性,還是歷史嗎?”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9 黃臺子21號臺東側回廊</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10 黃臺子21號臺西側回廊</h3> 在此,我要為黃臺子21號臺點贊,為施工隊點贊,為當?shù)卣c贊??磥恚麄兾×烁邩情L城西段6個敵臺修繕的教訓,知錯就改,改得很好。如果,長城都如此修繕,將是中國長城之幸,是中國歷史之幸。<br> 時值中午,修繕施工的老鄉(xiāng)們陸續(xù)下山,但還有兩人在鋪地砌墻。我說,“你們辛苦了,向你們致敬!”那倆老哥憨憨一笑。我問,“這修得多好呀,原汁原味的。那西邊的干嘛不這么修呢?多丑!”一老哥答,“那不是我們修的,我們只負責1到9號?!蔽抑?,他說的是高樓系列,應該是指從前面的馬面一直到上次埡口下撤點東側。那就好好看看吧!<br> 果然,黃臺子20號臺(高樓7號、懷來37號)和黃臺子19號臺(高樓6號、懷來36號)兩座殘臺也都修得保守,重在清理臺基與適度修補。上次都看不出規(guī)劃呢,現(xiàn)在看是2×4。也是南北各4孔箭窗,東西有門,門靠南側。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11 黃臺子20號臺</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12 黃臺子19號臺</h3> 黃臺子18號臺(高樓5號、懷來35號),又是座3×4的敵臺,應該與黃臺子21號一個模式。上次在這里,大風已發(fā)狂,刮得人不能站立,甚至坐下也抗不住風,于是躺倒弓著背,腳蹬著石頭,才勉強平衡??茨蔷扌沸值苋缍惚芘趶椀膽?zhàn)士一般,跑幾步臥倒,再跑幾步再臥倒。他說,“聽風聲一小就跑,風聲一大就倒。”我記得,此臺東側下大坡,更加恐怖,總感覺要把人兜起來摔到墻下的樹上去。不過,現(xiàn)在,也不好下。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13 黃臺子18號臺</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14 黃臺子18號臺東側坡道</h3> 所以,過黃臺子17號臺(高樓4號、懷來34號)和黃臺子16號臺(高樓3號、懷來33號)時太緊張,就根本顧不上細看,只記得是兩堆殘磚亂石的廢墟?,F(xiàn)在好了,居高臨下看,竟是這般模樣,還是規(guī)制不明。下來看,也是一樣。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 15 俯瞰黃臺子17號臺</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16 北望黃臺子16號臺</h3> 黃臺子16號臺正處于埡口,上次我們在東側的石墻下集結。這個丟了眼鏡、那個飛了帽子的一幫殘兵敗將,經過集體決議,就此往北下山。現(xiàn)在,那個曾經避風的所在,已被兩匹馬占據。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17 黃臺子16號臺東側</h3> 其實,整個行程到此,不過一半。還有一上一下,這才是要補課的地段。<br> 再度攀升,不遠處是黃臺子15號臺(高樓2號、懷來32號)。時已過午,空了六個多小時的肚子明顯餓了。于是喊,“風,進樓吃飯!”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18 東望黃臺子15號臺</h3> 這是個2×3的敵臺,東西兩橫、南北三縱,估計是東西一門一窗、南北各三箭窗的格局。此臺有墻,但參差不齊,多在半人之高,正好可以借墻擋風,放置飯食。進餐期間,一兄弟發(fā)現(xiàn)一塊完好的筒瓦。顯然,這是本次修繕施工中發(fā)掘出來的,令我浮想連篇。<br> 筒瓦,當為明清卷棚屋頂?shù)纳w瓦。連同此臺墻體中的一根木立柱和一個中間有坑類似的方石,是否可以推論此臺曾為抬梁式建筑。如果是,那此臺太高級了,當為相當級別的指揮機構所在。如果不是,起碼說明此臺有鋪房加蓋。可惜,缺乏足夠的其他證物。我知道,我的推論在考古專家眼里,定為天方夜譚?!罢f你呢,別笑!”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19 黃臺子15號臺上的筒瓦</h3> 我很興奮,顧不上飛和其他兄弟,抓緊上山,再找。但黃臺子14號臺(高樓1號、懷來31號)只余臺基,臺面平整。除了一個“保林有責”的水泥樁,我還看到了東西兩塊門枕石,兩側有明顯的海窩。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20 黃臺子14號臺</h3> 至此,高樓地段結束。剛剛修繕或正在施工的高樓1-9號真心不錯(馬道除外)。在此建議,有關方面在此召開個現(xiàn)場會,把黃臺子14號至21號臺當作長城修繕的“樣邊”,加以推廣。同時也建議,進一步完善結構安全和防水措施,可以考慮像蟠龍山長城中段那樣,對殘樓進行內部鋼架支護、外部鋼筋牽引,并加修排水設置、補做防水處理。但是,原已癱散的毛石城墻,不建議同步修繕。<br> 由此往東不遠,長城向北左轉,并進入了純正的野生狀態(tài),保留著戰(zhàn)火的痕跡與歷史的年輪,絕對“夠勁兒,夠味兒!”<br> 首先是黃臺子13號臺(懷來30號),似為2×3的規(guī)制,但已殘墻斷壁,可謂飽經滄桑,盡呈歷史的歲月遺痕。作為當年南口戰(zhàn)役的主戰(zhàn)場的一員,不知他中了多少彈?今天,他還能堅挺在此,該是留給后人的碑吧。這里,什么木樁子鐵牌子石頭碑都不要豎了,有他在就夠了,足夠!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21 黃臺子13號臺</h3> 接續(xù)而來的黃臺子12號臺(懷來29號),西墻尚存,三孔箭窗,但東半邊坍塌,規(guī)制推測為2×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22 黃臺子12號臺北望</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23 南望黃臺子12號臺</h3> 黃臺子11號臺(懷來28號)更慘,只南墻挺立,還有大大的裂隙。如此不屈的形象應該保護,希望有關部門快快加固。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24 南望黃臺子11號臺</h3> 黃臺子10號臺(懷來27號),雖頂坍塌,但還有些空芯敵臺的形狀。其南北有券門,靠東側開,東墻4孔箭窗,西墻也該對應,推測為2×4的規(guī)制。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25 黃臺子10號臺</h3> 黃臺子9號臺(懷來26號),也是空芯敵臺,但坍毀嚴重,尚有西南、東北兩角殘存。不過,能看出南北開門靠東側,西側箭窗。東西墻體無幾,但能據窗下射孔判斷,各有4孔箭窗。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26 北望黃臺子9號臺</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27 黃臺子9號臺拱筒局部</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28 黃臺子9號臺箭窗南望</h3> 這里地處埡口,高程1109米。往北的地勢又在攀升,最后的一個高地,全力走起吧。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29 向黃臺子烽火臺攀登</h3> 這是一面大坡度的斜面,攀登很費體力,不得不一步一小喘,幾步一小歇。好不容易爬上黃臺子烽火臺,高程竟提升了整一百米??偹愫竺娑际窍缕侣妨耍统龅巧秸劝?。<br> 此時,聽后面有人喊,“誰丟了佳能相機的鏡頭蓋了?”我一驚,“我的!”待那人跟上來,遞給我一看,這老哥明顯老驢。不是說歲數(shù),是說走路的利索勁兒。一聊才知道,他二十來年前就走過這線,今年都七十了,真看不出來呀。只能說,向前輩致敬吧!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30 隊友下山<br></h3> 早就知道,這段下山的路不好走,沒想到小斷崖忒多,絕對大意不得。好不容易下了那有段電線的最險大滑坡,一抬頭,那老哥早沒影了。能看到的,是腳底下的臺子8號臺(懷來25號)前,幾個隊友在歇息,那咱也過去。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31 北望黃臺子8號臺</h3> 過去一看,人全沒了,那就別著急了。于是,放下背包,拿出水瓶,繞著敵臺轉。這臺有意思,南面獨眼,西面北面沒門窗,東面過不去,只好放棄。不過,明顯是空芯敵臺。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32 黃臺子8號臺的“獨眼”</h3> 再向北,穿過一片密林,發(fā)現(xiàn)了此行的最后一座敵臺,黃臺子7號臺。反正時間有的是,好好拍拍吧!“這臺好呵!”盡顯邊關之風、偉岸之氣、滄桑之貌與戰(zhàn)將之魂。這,才是長城作為國人特別是軍人精神圖騰的所在呀。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33 東望黃臺子7號臺</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34 西望黃臺子7號臺</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35 黃臺子7號臺南墻箭窗射孔</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36 黃臺子7號臺東門外的野花</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37 最后的狂拍</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38 北望羅鍋城,終于接了龍</h3> 所有的人,我們都善待長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