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青城山:全球道教全真道圣地,中國四大道教名山之一。東距成都市區(qū)68公里,景區(qū)面積200平方千米,最高峰老君閣海拔1260米,群峰環(huán)繞起伏、林木蔥蘢幽翠,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譽(yù)。公元143年,張陵在此結(jié)茅傳道,創(chuàng)立了中國的本土宗教----道教,使青城山成為中國四大道教名山之首……。<br></h3> <h3><font color="#010101">劉湘墓園:劉湘墓建成於1940年,位於成都市南郊,東與武侯祠相連,占地115畝,墓園仿北京清陵建筑風(fēng)格,線條對稱,氣勢宏偉,布局結(jié)構(gòu)嚴(yán)謹(jǐn)。劉湘葬於劉備墓旁,有認(rèn)祖歸宗之愿,亦有比肩為“蜀王”之意。然劉備終身奮斗之“匡復(fù)漢室”相較劉湘“民族救亡”就汗顏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青羊?qū)m:被譽(yù)為“川西第一道覌”,也是全國著名的道教宮覌之一。始建於周朝,至唐、明所建殿宇毀於兵災(zāi),現(xiàn)存建筑大多為清康熙六至十年陸續(xù)重建,占地約12萬平方米,清羊?qū)m內(nèi)最寶貴的文物是一部《道藏緝要》,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版本……。</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寬窄巷:由寛巷子、窄巷子、井巷子平行排列組成,全為青黛磚瓦的仿古四合院落,這里也是成都遺留下來的較成規(guī)模的清朝古街道。寛巷子是“閑生活”區(qū),是老成都生活的再現(xiàn),風(fēng)土民俗都在這里,一個有著老臉龐的懷舊地帶;窄巷子是“慢生活”區(qū),展示了老成都的院落文化,一條小資情調(diào)延長線;井巷子是一處市井老成都的文化情景再現(xiàn)……。</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杜甫草堂:是中國唐代大詩人杜甫流寓成都時的故居,坐落於成都西門外的浣花溪畔,公元759年,杜甫為避“安史之亂”,攜家由甘入蜀,先后在此居住四年,創(chuàng)作詩歌240余首。唐末詩人韋莊尋得草堂遺址,重結(jié)矛屋,使之得以保存,唐元明清歷代都有修茸擴(kuò)建。占地300畝,建筑古樸典雅,園林清幽秀麗,是中國文學(xué)史上的一塊圣地……。</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望江樓:位於成都市東門外一片茂密修竹之中,面積176畝,是明清兩代為紀(jì)念唐代著名女詩人薛濤而建,民國辟為望江樓公園,作為清代古建筑,園內(nèi)岸柳石欄,波光樓影,翠竹夾道,亭閣相映。望江樓,望江流,望江樓上望江流,江流千古,江樓千古。迎客舫,迎客訪,迎客舫中迎客訪,客訪幾人,客舫幾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洛帶古鎮(zhèn):地處成都市龍泉鎮(zhèn)北10公里,建於三國蜀漢時期,是成都近郊保存最完整的客家原生態(tài)村落,有“天下客家第一鎮(zhèn)”的美譽(yù),鎮(zhèn)內(nèi)千年老街,客家民居保存完好,老街呈“一街七巷子”格局,街道兩旁商鋪林立,屬典型的明清建筑風(fēng)格,一街寛約8米,長約1200米,東高西低,石板鑲嵌。相傳漢代即成“萬景街”,后因蜀漢后主劉阿斗的玉帶落入鎮(zhèn)旁八角井而更名為“落帶”(后演變?yōu)槁鍘В?lt;/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昭覺寺:位於成都北郊5公里,漢朝是眉州司馬董常故宅,唐貞覌年間,初名建元寺,唐宣宗時賜名“昭覺”。明崇禎17年毀於兵災(zāi),清康煕二年重修,殿宇規(guī)模宏大,林木蔥籠蔽日,是我國著名佛教寺院和活動場所,不僅有川西“第一叢林”之稱,更有川西“第一禪林”之譽(yù)……。</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錦里:曾是西蜀歷史上最古老、最具有商業(yè)氣息的街道之一,早在秦漢、三國時期便聞名全國。占地30000平方米,建筑面積14000余萬平方米,街道長550米,以明末清初川西民居作外衣,三國文化與成都民俗作內(nèi)洆,集旅游購物、休閑娛樂為一體。成都版清明上河圖----“錦里”,是感受浪漫休閑的精神驛站,是體驗三國文化與成都民俗的魅力街區(qū)……。</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武侯祠:肇始於公元223年修建劉備惠陵時,它是中國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廟和最負(fù)盛名的諸葛亮、劉備及蜀漢英雄紀(jì)念地,占地15萬平方米。公元234年,諸葛亮積勞成疾,死后又被蜀漢后主劉禪追謚為“忠武侯”,因此,歷史上尊稱其祠廟為“武侯祠”。公元223年,劉備病故於白帝城后,下葬於成都,史稱惠陵,而按照漢制,有陵必有廟,所以在同期,就有了漢昭烈廟誕生。大約在南北朝時期,成都武侯祠與惠陵、漢昭烈廟合并一處,明朝初年重建時將武侯祠并入了“漢昭烈廟”,形成現(xiàn)存的武侯祠君臣合廟,現(xiàn)存祠廟的主體建筑為1672年清朝康熙年間重建……。</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