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深澳”以水得名,因為地下都是泉水,溝就是“澳”,深藏地下之溝即為“深澳”。</p><p>深澳老街,全長200多米,南北走向,寬約3米。原為卵石鋪設,后改為水泥路面,現(xiàn)又為卵石鋪設,兩側(cè)建筑為清中后期及民國建筑,多為店鋪,成為附近一帶的交易中心。村內(nèi)還有黃家弄、后居弄、三房弄等傳統(tǒng)街巷。</p><p>深澳文物古跡眾多,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申屠氏宗祠(含跌界廳),另有文物保護點懷素堂、恭思堂、景松堂、尚志堂等26處。深澳古建筑集中,保存有百余幢傳統(tǒng)建筑,面積近四萬平方米,其中有四十余幢清代建筑。內(nèi)部雕飾華麗,建筑基本為清代中、晚期建造,多為民居,部分為祠堂、廟庵、戲臺和橋梁。建筑形式類同,多為四合式院落,民居之間可相互以角門、后門相通,外觀簡樸,但梁架、門窗木雕十分講究。重要的建筑有攸敘堂、神農(nóng)堂、懷素堂、恭思堂、懷荊堂等,這些建筑與村內(nèi)的水系構(gòu)成了自己獨特的風貌和特色。</p><p>深澳古鎮(zhèn)的主體——深澳村隸屬杭州市桐廬縣江南鎮(zhèn),位于桐廬縣城東北約16公里,龍門山的余脈,一條叫應家溪的水邊。這里的村民大多有一個古老的復姓——申屠。相傳申屠氏最早的祖先為炎帝神農(nóng)氏后人。約公元前十一世紀商朝末年,伯夷因不愿做孤竹國的國君而投奔周國,后來伯夷的子孫因紂王無道而擁周滅商,被封為申侯,在謝(今河南南陽)建立申國。至春秋戰(zhàn)國時期,周室衰微。申侯子孫遷居安定屠原,為紀念故國(申國)和落籍之地(屠原),始姓申屠。據(jù)考證,申屠氏族人于1153年(即南宋紹興二十三年)遷入同里(今深澳),繁衍生息,遂成望族。至明清時期定安鄉(xiāng)(即深澳)達到全盛,貿(mào)易往來異常頻繁。當時經(jīng)濟繁榮的痕跡仍依稀可見,古建筑上的牛腿、窗花、人物、走獸無不訴說著昔日的輝煌。一些外出讀書做官和做生意的人,有了一些本錢后,回到村子里買地建房。也正是這一時期,深澳的古民居基本形成了規(guī)模。2006年6月深澳村因其保存完整的罕見的古建筑群落,被列為省級歷史文化保護村,隨后又被列入全國歷史文化保護村。</p><p>古建筑內(nèi)部雕飾華麗,多為民居,部分為祠堂、廟庵、戲臺和橋梁。建筑形式類同,多為四合式院落,民居之間可相互以角門、后門相通,外觀簡樸,但梁架、門窗木雕十分講究。村內(nèi)的建筑與村內(nèi)的水系構(gòu)成了深澳獨特的風貌和特色,憑借其古老的文化,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源遠留存的文物古跡,成為桐廬著名的江南古村。</p> <p>走進古鎮(zhèn)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大池塘。</p> <p>池塘左邊是一座大禮堂。上面還有文革的標語。</p> <p>老宅的門窗,都雕刻各種圖案花紋,透露出主人的家境殷實與富有。</p> <p>老宅的百歲老人。</p> <p>戴公館 1944年國民黨軍統(tǒng)局局長戴笠出資建造,隱匿二小在深澳古鎮(zhèn)里。</p> <p>不大的院子,兩層小樓,五開間。</p><p>傳說戴公館是戴笠用于訓練特務與會見情人。</p> <p>公館一樓,有詳細的戴笠生平介紹。</p> <p>戴公館現(xiàn)在在整修。</p> <p>大宅門的銅環(huán)。</p> <p>高墻深宅,雖已斑駁,任顯露當年的輝煌。</p> <p>申屠家屬的祠堂</p> <p>作者本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