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p><p><br></p><p> 下村壩,是恩施市白果鄉(xiāng)的一個自然村落,位于白果鄉(xiāng)東部,距恩施州城20余公里,西與白果居委會交界,東與桑樹坪相鄰,南與肖家坪接壤,北與茅壩槽相連,東北還與六角停掛角。 這里群山環(huán)繞,地勢平坦,土地肥沃,物產(chǎn)豐富,民風(fēng)淳樸。更有神秘詭異的觀音塘,連同從這里穿行而過的鐵路、高速路,延伸至遠。</p><p><br></p><p> 一、因壩得名</p><p><br></p><p> 白果轄區(qū)的地名,多以壩或坪相稱,又以壩居多,下村壩就是其中之一。</p><p> 下村壩的地名由來,資料沒有記載,訪問當(dāng)?shù)厝?,也沒有確切的說法,或許就是地處白果壩的下方的另一個平壩。</p><p> 下村壩,所轄水井灣、老娃洞、趙家灣、武家院子、五石坪、漆樹淌組等6個村民小組,全村645戶,2277人,共有國土面積21、49平方公里,50年至53年由芭蕉管轄,后劃歸白果管轄至今。</p><p> 這個村,而真正像模像樣的壩,只有村委會所在地的老娃洞組,其他村民小組所在地,基本上都屬山坳坳,或叫山旮旯,多數(shù)村民,祖祖輩輩,都靠耕種陡坡地或緩坡地,盤家養(yǎng)口,繁衍生息。難怪在舊社會,當(dāng)?shù)厝司幜诉@樣幾句順口溜,坳坳旮旯二面山,上街賣貨一兩天,要遇棒客坐埡口,錢財小命會玩完。舊社會,不僅有坐埡口劫財劫物的搶犯,還有豺狼、虎豹、毒蛇出沒,這樣的環(huán)境,身背貨物,負(fù)重前行,全靠兩條腿,翻山越嶺,來回丈量回家的路,那種艱辛,那種體力與心力的付出,還有汗水和淚水,是今人難以體會得到的。</p><p> 新社會后,當(dāng)?shù)爻?、惡、搶、偷等社會亂象,得到了徹底根除,村民們享受著自由平等安定的新生活,但由于受地理自然環(huán)境限制,吃水、行路、吃飯、穿衣、住房等一系列問題,尚未得到全面改善。</p><p>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精準(zhǔn)扶貧國家大政策的逐步落實,下村壩的地貌,和下村壩人的生產(chǎn)積極性,還有精神面貌都發(fā)生了極大變化。</p><p> 居住在群山峻嶺中的家戶人家,路通了、水通了、電通了,信息通了,多數(shù)人因循守舊的思想也通了,發(fā)展產(chǎn)業(yè),發(fā)家致富,成了鄉(xiāng)里鄉(xiāng)親竟相追求的志向和目標(biāo)。這不,隨著周書記來到五石坪組,一位黨員、組長、退伍軍人,名叫向少銀,他家種養(yǎng)殖業(yè)的發(fā)展,就是標(biāo)志。</p><p> 這位年已63歲的老人,除了有風(fēng)濕病,身體還算硬朗,見到周書記和我們一行到來,高興的合不攏嘴,急忙吩咐家人“裝煙倒茶”。然后,拉來兩把椅子,請周書記坐下來聽他說,今年,在養(yǎng)殖方面,現(xiàn)已出欄小豬30頭,還有大小存欄豬13頭,其中母豬6頭,有幾頭母豬正待產(chǎn),另外養(yǎng)雞160只;種植方面,種有香椿15畝、銀杏8畝、洋芋12畝(已采收)、茶葉10畝、玉米4畝。年收入預(yù)計15萬余元。</p><p> 山有山的特色,壩有壩的看點。</p><p> 那壩上,一片片整齊有序,遠看成片,近看成塊的茶園,鮮嫩翠綠。鑲嵌在綠色中的一棟棟新民居,依山傍路,清新耀眼,還有一字型排開的嶄新易遷戶安置房,與黑色硬化的鄉(xiāng)村公路,過境高速路、鐵路構(gòu)成的現(xiàn)代組合,讓一度閉塞封閉的鄉(xiāng)村,連通了外面的世界,成就了下村壩別樣的景致,和下村壩人別樣的生活。</p><p> 今日的下村壩,多種經(jīng)營發(fā)展,水、電、路、訊暢通,新民居和易遷房清新耀眼,人們的生產(chǎn)生活條件得以明顯改善。以壩得名,實至名歸。</p><p><br></p><p> 二、慕名隨拍</p><p><br></p><p> 8月27日,我與文友范建生老師,在兩河口采風(fēng)以后,打算第二天一大早,去拍下村壩的風(fēng)光、民俗,愛好攝影的兩河口村第一扶貧書記李建安說,如果是這樣,建議你們今晚就去下村壩,明早好拍日出。</p><p> 還沒待我們回答,他就聯(lián)系到了下村壩扶貧第一書記周宏偉,他們都是恩施市檢察院的下派干部,相互很了解,少了客套。</p><p> 來到下村壩,按照周書記的安排,我們住進了下村壩一一農(nóng)戶家。主人,名叫向遠沛,三層的樓房,窗明幾凈,一看就是殷食人家。</p><p> 第二天,晨光柔柔的透過窗戶溜到了床邊,我一個激靈起來,走向陽臺上,觀察天象,尋找景觀,期待冉冉升起的陽光,照在群山原野、田園農(nóng)家,加上飄逸似紗的薄霧,朦朦朧朧,若隱若現(xiàn)的美色出現(xiàn)。</p><p> 山腰青霧流云,沿著山脈溝壑緩緩而來,湛藍的天空下,山嵐疊嶂,郁郁蔥蔥,平壩上,金黃的稻谷、成熟的玉米,還有瓜果飄香,諸多因素構(gòu)成的田園山景,如能固化在鏡頭里,那該有多好??!但事與愿違,初升的太陽卻躲在山那邊偷偷竊笑。</p><p> 等待,一直等待,當(dāng)太陽從山那邊露出笑臉的時候,晨霧卻跑的無影無蹤。美好的想象,都因山峰屏障作怪,讓看日出、拍霧片化為云煙。</p><p> 過了些時辰,一束陽光,直射到我們夜宿的農(nóng)家的曬臺上,與主人剛收獲的玉米交相輝映,金燦燦的,加之老人用工具翻動玉米的情景,好一幅豐收圖,何不及時收入鏡頭。</p><p> 帶著些許遺憾和小小的收獲,吃過早餐,在周書記的安排和帶領(lǐng)下,爬坡上嶺,進村入戶,進行拍攝與采訪。</p><p> 來到山的高處,站在公路坎邊,舉目鳥瞰,哦,下村壩周圍群峰凸起,山峰相連,這些自然隆起的座座塔型地貌,或叫乳峰聳立,相互交錯,似哪位神秘大仙,為下村壩打造的道道天然圍欄,就像母親,吝惜的把自己的孩子緊緊摟在懷里。</p><p> 順著周書記手指的方向,下村壩盡收眼底,那一覽眾山小視覺盛宴,呈現(xiàn)在眼前,既飽了眼福,又收獲了美景。</p><p> 圓形的觀音塘、莊稼地、新民居、高速路、鐵路隧道口,還有滿目蒼翠的森林植被,可惜鏡頭太小,只能局部畫面入鏡。</p><p> 說起這里的森林植被,周書記略有所思的說,原來,這里森林茂密,古樹很多,可惜在生態(tài)保護之前,有過兩次毀壞,一是大煉鋼鐵時期,不少山林古樹倒在了鋸齒利斧之下,二是燒炭、賣方料、燒柴,還有燒火土肥,對森林破壞也不小。周書記用手指了指壩上那唯一一棵林業(yè)部門掛了牌的古樹,接著說,這棵楓香樹已有200多年的歷史了,它是幸運者,也是下村壩滄海桑田的見證者?,F(xiàn)在隨著人們生態(tài)意思的不斷提高,還有天然氣的逐漸使用,植被才得以恢復(fù)。</p><p> 周書記說完,我們把鏡頭對準(zhǔn)古樹,不停的按下快門。</p><p><br></p><p> 三、神秘池塘</p><p><br></p><p> 據(jù)2011年恩施市地方志,白果鄉(xiāng)志卷,321頁,白果鄉(xiāng)地名簡介記載,觀音塘位于下村壩村,村委會附近的平壩中,呈圓形,塘水一畝見方,水面略低于周圍塘坎,無論久雨,還是久旱,水位常年不變,不漫出,不干枯,水近墨綠,深約2米,時常有人在這里垂釣。</p><p> 白果志卷還記載,當(dāng)?shù)卦S多老者也證實,觀音塘曾經(jīng)在1949年全國解放時,1976年周總理、朱總司令、毛主席先后逝世那年,還有2008年汶川地震時,塘水消失見底,塘成鍋底狀。 </p><p> 查完志卷,我們又找來原白果小學(xué)70多歲的老校長——向興茂求證,老校長說,白果志卷記載的觀音塘幾次干枯的事,是當(dāng)?shù)厝擞H眼所見,不是假說和謠傳。</p><p> 他接著說,原來這里相距不遠有大小相差無幾的兩口塘,除了觀音塘,還有一個滾龍?zhí)?,后來,滾龍?zhí)林饾u被泥沙填滿而消失。</p><p> 為了探秘觀音塘,我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查閱了有關(guān)資料,但遺憾的是,大多沒有具體時間記載,唯有汶川地震那年,記載較為詳實?!?月26日上午,恩施市白果鄉(xiāng)集鎮(zhèn)居民紛紛趕往附近的觀音塘看稀奇。筆者現(xiàn)場看到,直徑近百米,深數(shù)十米的池塘現(xiàn)了底,水全部消失,只在塘底留下黑色淤泥。一陳姓村民只身下塘,捉得兩條10多公斤重的大魚?!?lt;/p><p> 沒有具體記載,事實還是事實。從時間節(jié)點看,塘水消失,并非與事件和偉人有某種直接聯(lián)系,1949年全國解放那年,2月24日新疆南麓庫車附近發(fā)生7、4級地震;1976年,周總理、朱總司令、毛主席先后逝世那年,7月28日,河北唐山,豐南一帶發(fā)生7、8級強烈地震;2008年汶川地震前夕,觀音塘塘水突然消失,楚天都市報,還作了專題報道。</p><p> 也就是說,觀音塘塘水突然消失干枯,無不與地震有關(guān)。</p><p> 據(jù)此分析,觀音塘地處喀斯特地貌,形似漏斗,漏斗下必有暗流,當(dāng)泥沙堵住了漏斗,水就蓄上來了,如遇地震,稍微觸動,加之水的壓力,泥沙滑落,漏斗沖開,蓄水涌進暗河,塘水消失,然后,泥沙淤積,又堵住了漏斗,水又慢慢蓄了起來。</p><p> 上述分析,是否有理,得由專家說了算。</p><p> 神秘詭異的觀音塘,當(dāng)?shù)厝嗣篮玫亩U意,祈求保佑下村壩人平安幸福。</p><p><br></p><p> </p><p><br></p><p><br></p><p><br></p><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