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2020年8月27日我們秦腔劇院來到固原張易黃堡村結(jié)對幫扶工作間隙,于29號早上由民進寧夏秦腔劇院支部主委李小榮,帶領(lǐng)我們民進寧夏秦腔劇院支部民進會員:馬斌、武松、民進秦腔劇院支部宣傳委員段興旺,民進秦腔劇院支部組織委員黃瑞妮,預備會員鄧文,一行六人前往將臺堡紅軍長征紀念館實地接受革命傳統(tǒng)教育。通過解說員講說了很多很多紅軍故事,在展館和微課堂視頻中看到一幅幅珍貴的照片、一場場戰(zhàn)役的場面,也讓我們了解了一個個為了光明而戰(zhàn)的烈士們。這一切的一切,都讓我們深切地感受到中國革命斗爭的艱苦,中國革命政權(quán)的來之不易;感受到紅軍長征的艱巨,更體會到無數(shù)革命先驅(qū)鑄就了中國共產(chǎn)黨的光榮和偉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長征留給我們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是長征精神。新時代,我們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走好新的長征路,繼承和弘揚偉大長征精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不負歷史使命、不負人民重托,堅定文化自信,為建設(shè)美麗新寧夏貢獻我們的力量。</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李小榮 寧夏秦腔劇院國家一級演員,中共黨員,民進會員,民進寧夏秦腔劇院支部主委。</span></p> <p>預備會員:鄧文</p> <p>民進寧夏秦腔劇院支部民進會員:</p><p>從左到右 武松 黃瑞妮 馬斌 段興旺</p> <p>全體民進寧夏秦腔劇院支部會員合影留念</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1934年7月,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七軍團和第六軍團北上和西進,揭開了長征的序幕。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率領(lǐng)中央紅軍主力五個軍團和中央軍委縱隊共8萬多人,從江西瑞金,福建長汀和古城等地出發(fā)離開革命根據(jù)地實行戰(zhàn)略轉(zhuǎn)移,開始浩浩蕩蕩的長征。</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歷經(jīng)艱難險阻,突圍強敵圍追堵截,繼1935年9月,紅二十五軍進入陜甘寧蘇區(qū)與陜北軍會合后。同年10月,毛澤東率中國工農(nóng)紅軍陜甘支隊,途徑單家集,在這里與回族阿訇拜文?!皢渭壹乖挕?,紅軍與回民魚水情的故事,讓單家集載入了中國革命的史冊。1935年8月至1936年10月,紅軍長征三次途經(jīng)和駐扎在單家集,由于紅軍尊重回民群眾的風俗習慣,主張民族平等,紅軍和回族群眾凝聚成魚水深情,譜寫出“回漢兄弟親如一家”的千古佳話。為解放寧夏做好提前的迎戰(zhàn)準備工作。</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1936年6月19日,針對張國燾的繼續(xù)對抗活動,中共中央致電朱德、張國燾、任弼時,紅二、六軍團與紅四方面軍會合后,“宜出至甘肅南部,而不宜向夏、洮地域”。7月上旬,紅四方面軍組成左、中、右三個縱隊,第二次北上。甘孜會師后,中央軍委命令紅二、六軍月紅三十二軍編為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二方面軍,賀龍任總指揮,任弼時任政治委員,蕭克任副總指揮。7月中旬從甘孜出發(fā),經(jīng)過一個月艱苦行軍,戰(zhàn)勝艱難險阻、過草地,于8月抵達班佑、寶座地區(qū)。7月27日,中共中央正式批準成立中共西北局,任命張國燾為書記,任弼時為副書記,統(tǒng)一領(lǐng)導紅二、四方面軍北上。8月5日開始,紅二、四方面軍各路先后由寶座地區(qū)向甘南進軍,9月初進至哈達鋪地區(qū)。接著繼續(xù)東進,形成三大主力會師有力形式。</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9月19日,中共中央致電朱德、張國燾電報中指出,向?qū)幭募案饰靼l(fā)展,重點在寧夏,不在甘西。19日晚,總部下達要四方面軍向西南公路靜寧、會寧段前進的命令。張國燾20日到達漳縣召開會議推翻推翻中共西北局的決議,命令四方面軍撤離通渭,掉頭西進,準備從蘭州以西之永靖、循化一代北渡黃河,向青海和甘肅西部前進;22日,朱德在十分困難的條件下,一方面將此情況報告中共中央,已明確表示要堅決維護靜、會行軍計劃,一方面致電張國燾,對擅自改變西北局的決定表示反對,同時命令四方面軍停止一切行動,并通知西北局各成員速到漳縣開會,再次決定行軍的方針問題。</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26日,張國燾致電中共中央,紅一方面軍單獨攻占寧夏,紅四方面軍先占領(lǐng)甘北,避開胡宗南的不利因素,寧夏120萬人,在西北最富,與陜甘蘇區(qū)連成一片,便于控制、與永登接壤,便于向甘西發(fā)展,“一、四合則力厚,分則力薄,合則寧夏、甘西均可占領(lǐng),分則兩處均難占領(lǐng)并且會合將不可能,有一者不慎,全局皆非之慮”。紅二在外翼牽制敵人,以利主力。</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9月29日,西方野戰(zhàn)軍遵照中央軍委指令,對一方面軍作出緊急部署。以第一軍團第二師和騎兵第二團主力為左縱隊,于30日出發(fā),經(jīng)硝河、將臺堡、興隆鎮(zhèn)、單家集、隆德縣與靜寧間出莊浪,相機威脅秦安;以第一軍團第七十三師為右縱隊出郭城驛,以一部相機襲取會寧,主力為紅四方面軍征集糧食,迎接四方面軍北上。經(jīng)過再三的說服,加之蘭州黃河西渡計劃落空,四方面軍被迫北上,從30日起,四方面軍分為五個縱隊,先后由岷縣、漳縣等地向通渭、莊浪、會寧、靜寧前進。</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三大主力勝利會師</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西方野戰(zhàn)軍左、右縱隊,向會寧、通渭一線推進,紅十五軍騎兵團長途奔襲會寧,夏云飛率領(lǐng)騎兵團繞過海原縣城,連續(xù)行軍20多個小時,行程150多公里,于10月1日攻占會寧城。</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10月2日,紅十五軍團七十三師等部從同心王團出發(fā),途徑海源趕赴會寧迎戰(zhàn),在三師配合下,在會寧城外將胡宗南部隊擊敗。</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10月5日,四方面軍地三十一軍占領(lǐng)通渭。至此,會寧、靜寧、通渭一帶完全被紅軍控制,為三大主力在會寧城會師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10月8日,四方面軍先頭部隊到達靜寧界石鋪。</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10月9日,朱德、張國燾率領(lǐng)的紅四方面軍指揮部到達會寧縣與紅一方面軍會師。</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10月10日,紅一、四方面軍的先頭部隊在會寧縣城文廟前舉行連環(huán)慶祝大會,宣讀中央發(fā)來賀電。</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10月12日,紅二軍渡過渭河,紅軍總司令部與第四軍 、第三十一軍撤離會寧縣。</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10月19日,面對處境不利,在紅二軍六軍團的抵達會寧老君坡,紅二軍總指揮部和紅二軍團于10月21日到達西吉濫泥河地區(qū)。</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10月21日,紅一方面軍一軍團一師和十五軍團在海源地區(qū)與胡宗南三個師展開激戰(zhàn),牽制胡部,保障紅二、四方面軍右翼安全。同日,紅二方面軍總指揮部及六軍團到達平峰鎮(zhèn)與紅一方面軍一軍團及二師會面。</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10月22日,賀龍、任弼時、關(guān)向應等率領(lǐng)的紅二方面軍總指揮部及二軍團到達將臺堡,與紅一方面軍主力會師。</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22日上午,紅二方面軍總指揮、紅二軍團與紅一軍團及二師在將臺堡勝利會師后,當時紅二方面軍的總指揮設(shè)在將臺堡,會師部隊11500多名將士在圡堡東側(cè)廣場舉行盛大的聯(lián)歡會。午夜,左權(quán)、聶云臻致電彭德懷電報。</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電文如下:</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彭、陳、楊并報毛:二方方面軍一部賀、任、關(guān)、劉于今日到將臺堡、硝河城,余部明日可到達,左、聶二是二十日二十四時”。至此,三大主力歷經(jīng)艱難險阻,浴血奮戰(zhàn),終于勝利會師。</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23日,紅二方面軍之紅六軍團在參謀長彭紹輝、模范十八師師長劉轉(zhuǎn)連率領(lǐng)下,全軍團1800多名指戰(zhàn)員勝利到達興隆鎮(zhèn),與前來迎候的紅一方面軍一師勝利會師。</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1996年,在中國工農(nóng)紅軍長征勝利暨將臺堡會師60周年之際,一座高20余米的紀念碑拔地而起。碑身正面,銘刻著“中國工農(nóng)紅軍長征將臺堡會師紀念碑”。</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在紀念碑的頂端,雕刻著三尊紅軍頭像,象征著紅軍三大主力部隊勝利會師。碑身下部,戰(zhàn)略大轉(zhuǎn)移、遵義大轉(zhuǎn)折等8幅浮雕,再現(xiàn)了紅軍長征的壯闊歷史畫卷。</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堅如磐石的信仰鑄就豐碑巍峨的莊嚴,淬火成鋼的信心造就浩氣長存的偉岸。我們來到長征紀念館,聽著解說人員講述當年的故事,從一張張舊照片里回望新中國誕生的曙光。</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2016年7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將臺堡,向紅軍長征會師紀念碑敬獻花籃。參觀三軍會師紀念館時,習近平總書記說,緬懷先烈,不忘初心,走好新的長征路。今天我們已經(jīng)踏上的是為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而努力奮斗的新的長征路,我們要走好我們這一代人的長征路。</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1936年10月22日,中國工農(nóng)紅軍一、二、四方面軍在將臺堡會師,標志著紅軍長征勝利結(jié)束。 2017年3月,將臺堡會師紀念碑被中宣部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 2019年11月12日,國家民委公布“第六批全國民族團結(jié)進步教育基地”,將臺堡紅軍會師紀念館位列其中。</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長征路。當我們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背景之下,以中華民族歷史繼承者的眼光來品讀這段歷史,那壯麗史詩中激昂的旋律和傳遞的精神力量依然令人心潮澎湃,令人振奮和鼓舞。今天,全體中華兒女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征程上,正在繼承著長征為我們留下的永遠的精神力量,不斷走向新的勝利。</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