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難忘秦家情

駝鈴

<p>  1968年9月19日,遼寧省實驗中學的同學們告別了沈陽,大部分同學插隊落戶到遼寧省昌圖縣東嘎和大洼公社。我們以66年高一四班、初三四班為主的54名同學落戶到東嘎公社秦家大隊。</p><p> 秦家大隊共有十個小隊,我們分別安排到六個小隊。其中一、六隊在張家窩堡,二隊在秦家窩堡,五隊在申家窩堡,九隊在倪家洼子,十隊在韓家洼子。我們就在這里度過了難忘的知青歲月。</p> <p>  我們這些知識青年,在秦家大隊插隊落戶的時間并不長,從1969年就有同學陸續(xù)離開,四年后最后一批知青被抽調回城,告別了我們的第二故鄉(xiāng)秦家大地。</p><p> 在插隊期間 ,秦家大隊鄉(xiāng)親們純樸熱情的民風,以及對我們這些未經(jīng)世面的孩子,給予親人般的關心與呵護,讓我們時時感受到家的溫暖,這些都是我們終身難忘的。同時艱苦的生活和繁重的勞動也磨練我們的意志,鍛練了體魄,為我們今后的成長打下了基礎。</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秦家的部分知青與大隊領導合影</p><p><br></p> <p> 1970年部分秦家知青在秦家小學操場上合影</p><p> 前排左起:姜蔭之、李學偉、石桓利、劉偉群</p><p> 二排左起:李民、張海英、程稚穎、佟麗娜、張臺安 </p><p> 后排左起:張玉穎、楊麗芳、趙凌河、朱科志、譚華、許曉紅。</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一、秦家一、六隊青年點各9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地點:張家窩堡</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span><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 1, 1);">一隊男:邵富生(點長、高一四)、公白山(高一四)、王琪瑛(高一四)、劉武(初二四)、孫曉世(初二四)</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 1, 1);"> 一隊女:</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劉曉敏(高一四)、楊麗芳(高一四)、徐曉錦(高一四)、霍阿俊(初二四)</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六隊男:李學偉(點長,初三四)、鐘離玉章(初三四)、經(jīng)家凱(初三四)</span></p><p> 六隊女:趙魯燕(高一四)、郝安利(高一四)、霍蘇蘇(高一四)、羅群(高一四)、陳積棟(高一四)、霍小蘭(初一二)</p><p><br></p> <p>她們對農(nóng)村的一切都感到新奇和陌生</p><p> 前排左起:霍蘇蘇、楊麗芳、郝安利</p><p> 后排左起:趙魯燕、張平平、羅群、劉曉敏</p><p><br></p><p><br></p> <p>一隊、六隊八名親密無間的女伴</p><p> 右起:張平平、劉曉敏、羅群、霍阿俊、楊麗芳、霍蘇蘇、趙魯燕、郝安利</p> <p>  田間辛勤耕耘難不倒她們</p><p> 左起:郝安利、霍蘇蘇、霍阿俊、陳積棟</p> <p> 耕耘后的歡樂</p><p> 左起:霍蘇蘇、陳積棟、郝安利、羅群</p> <p>  在長滿野花的草地上小憩</p><p> 左起:霍阿俊、陳積棟、郝安利、羅群</p> <p>  生活勞動艱苦繁重 但她們個個都笑容滿面</p><p> 前排左起:楊麗芳、霍蘇蘇、郝安利、霍阿俊</p><p> 后排左起:趙魯燕、張平平、羅群、劉曉敏</p> <p>  拉起心愛的手風琴 唱響我們的青春之歌</p><p> 左起:楊麗芳、霍蘇蘇、陳積棟、郝安利、羅群、張平平、劉曉敏、霍阿俊</p> <p>  秦家一隊的知青公白山(現(xiàn)名李公白)是最后一個離開青年點的。他說:我能堅守四年是鄉(xiāng)親們給我的深情厚愛。冬天屋子冷,房東用自己都不夠用的柴火給我們燒炕,燒水洗腳;菜不夠吃,他們經(jīng)常將自己舍不得吃的菜醬給我們端上飯桌;感冒生病,他們就給我們找藥熬姜湯;過春節(jié)了,鄉(xiāng)親們爭著邀請我們去喝酒吃血腸。那時鄉(xiāng)親生活都很貧困,但我們感受到確是溫暖和親情,秦家情不了情,讓我們終生難忘。</p> <p>  右起:公白山、姜蔭之、李春娥、劉偉群、許小紅</p><p> 公白山與秦家大隊各青年點留點知青合影</p> <p>  1972年公白山被抽調到沈陽第二師范學校學習美術。畢業(yè)后到松陵中學當美術老師。后轉入沈陽曲藝團沈陽木偶劇團擔任舞美設計。創(chuàng)作了許多深受少年兒童喜愛的木偶形象,其劇作曾多次在中央電視臺,遼寧電視臺,沈陽電視臺播出。</p><p> 多年來,他在繪畫藝術上不斷探索,深耕細作,陸續(xù)創(chuàng)作了許多讓人耳目一新的油畫、水彩畫、烙畫,其作品多次受獎,好評連連。</p><p> 他認為自己能在藝術創(chuàng)作上取得一定業(yè)績,有家庭影響,他父親曾是齊白石的學生;也有學校培養(yǎng)和個人的努力;當然也離不開知青歲月艱苦的生活磨練,離不開秦家村鄉(xiāng)親們的呵護和鼓勵,這些都是他成長的動力。</p><p> “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這些年來他從未忘記秦家的鄉(xiāng)親們。他曾多次返鄉(xiāng)給鄉(xiāng)親們送衣物、被褥和家用電器,帶給他們力所能及的幫助。1998年返鄉(xiāng)時,無意中聽說有的鄉(xiāng)親對電飯鍋很感興趣,他立即買了10多臺電飯鍋送給了需要的鄉(xiāng)親們。</p><p> </p><p><br></p><p> </p><p><br></p> <p>  左起:邵富生、李春閣、公白山  </p><p> 2018年秋天,秦家一隊青年點點長邵富生和公白山回到秦家村探望鄉(xiāng)親們。與當年的房東兒子李春閣交談。</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  二、秦家二隊9人</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 地址:秦家窩堡</span></p><p> 男:李鐵生(點長,高一四)、王景堯(高一四)、董慶(初三四)</p><p> 女:李華(初三四)、程稚穎(初三四)、劉穎平(初三四)、許小紅(初三四)、徐延波(初三四)、王蕾(初三四)</p> <p class="ql-block">  前排左:董慶、李鐵生、王景堯</p><p class="ql-block"> 二排左:許小紅、徐延波、王蕾</p><p class="ql-block"> 后排左:李華、程稚穎、劉穎平</p><p class="ql-block"><br></p> <p>  左起:徐延波 、程稚穎 、李華</p> <p>  二隊知青李華因故要回沈陽了,同學們依依不舍。"送君千里終有一別",照張相吧!</p><p> 左起一排:徐延波、李華、張臺安 </p><p> 左起后排:趙凌河、劉穎平、佟麗娜。</p> <p>  前排一為董慶 、后排四為劉穎平</p><p> 二隊知青,屬董慶和劉穎平兩人表現(xiàn)最突出。</p><p> 董慶聰明勤快,干農(nóng)活上手非???。打楂子、散糞、扶犁、鏟地、拔麥子、割高粱、割谷子這些累活、技巧活,他掌握很快,生產(chǎn)中他總是干在前面,“老打頭的”都拉不下他。他經(jīng)常干到壟頭,轉身就接落后的同學。鄉(xiāng)親們都夸他干活“沙楞”,是個農(nóng)家好手。</p><p> 劉穎平“巾幗不讓須眉”,不僅在勞動中比許多男同學都能干,而且主動要求冬天跟車送公糧。黎明即起,正是冬天最冷的時刻,俗稱“鬼呲牙”。起車前要把170來斤重的20多袋糧包與車老板一起裝上車,一路上幾十里地顛簸著,又冷又餓。到了糧庫,她竟然把男子漢都吃力的麻袋往肩上一扛,蹭蹭地走上七八米高的跳板,轉身把糧食倒入糧倉,幾趟下來驚得送糧的車老板們目瞪口呆,聲聲叫好。當年女知青劉穎平扛麻袋上跳的事,驚動和傳遍整個八面城。</p> <p class="ql-block">   1999年秦家二隊知青返鄉(xiāng)感謝隊長秦萬珍當年的關愛</p><p class="ql-block"> 前排左起:李華、秦隊長、李鐵生 </p><p class="ql-block"> 后排左起:徐延波、劉穎平、程稚穎、許小紅、徐延波、王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下鄉(xiāng)30周年秦家二隊同學返鄉(xiāng)看望房東大娘及兒子</p><p class="ql-block"> 前排左起:李鐵生、房東大娘、房東兒子</p><p class="ql-block"> 后排左起:徐延波、劉穎平、程稚穎李華、王雷、許小紅</p> <p>上山下鄉(xiāng)50周年秦家二隊知青返鄉(xiāng)與秦家村領導班子合影,前排中間為村支部書記村長楊明。</p> <p>  整整50年了,再返秦家村與房東兒子秦寶權合影留念。</p><p> 左起:徐延波、李華、房東兒媳、房東兒子、王景堯、李鐵生</p><p> 秦寶權說:變了全變了,你看我家有兩套共七間大瓦房,你們來了隨便住。當年你們住到我家,干打壘的草房很小很寒酸,我都沒地方住了,只好東家睡一宿,西家睡一宿,直到你們青年點蓋上房,人家吃“百家飯”,我睡“百家炕”。那會兒我爸和隊長很心痛你們城里來的孩子,也真想多幫幫你們,可那時太窮了幫不了大忙呀!</p><p> 我們說,這件事我們當時還真不知道。只記得當年隊里給我們燒柴,夜里來一群牛給吃掉了大半,房東大爺急忙找隊長幫忙,把隊里剩余不多的柴都給了我們。那年冬天我們沒來得及存儲冬菜,最后只好吃高粱米飯拌鹽水了。是房東大爺和隊長挨家挨戶給我們湊了20多碗大醬,我們真沒出息,只用一個星期就給吃完了。第二年是房東大爺大娘親手教我們學會下大醬。說到這些往事我們眼睛濕潤了,心里都熱乎乎的。</p> <p>  又是一個豐收年,房東家倉院里堆滿了黃澄澄的苞米,我們坐在苞米堆上照了相。</p><p> 寶權說,我們村早就脫貧了?,F(xiàn)在我們一家收獲的糧食快趕上當年一個隊打的糧了,我還養(yǎng)了10多頭牛,最多時養(yǎng)了50多頭豬。你們來那時,隊里一天也就賺幾分錢,年底分完糧,分文不剩,還要倒找錢。你看現(xiàn)在政策好,家家糧食滿屯,牛豬滿圈,雞鵝成群。年底去掉吃喝,還能剩個幾萬塊錢……</p><p> 說著我們用手機又給他家的牛、豬、雞、鵝拍了照。</p><p> </p><p> </p><p> </p><p><br></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  三、秦家五隊9人</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 地址:申家窩堡</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男:王向陽(點長,高一二)、吳春春(高一四)、孫曉黎(高一四)、</span>孫曉世(初二四班)、邱紀林(初一四班)</p><p> 女:張平平(高一四)、張臺安(初三四)、吳超英(初二三)、邱小平(初二三)</p> <p>秦家五隊4名女生合影左起:邱小平、張平平、張臺安、吳超英</p> <p>  天寒地凍,北風嘯嘯,那也要來張合影留念</p><p> 左起:孫曉黎、吳春春、王向陽、邱紀林、孫曉世</p> <p>  知青在秦家大隊大榆水庫旁散步</p><p> 左起:姜蔭之,許小虹,程稚穎,李春娥,張臺安,李民,張海英。</p><p> 這個水庫,在69年夏季發(fā)生一次溺水事件,一個農(nóng)村的小青年在戲水時誤入深水區(qū),在水面上掙扎一會兒很快就沉入庫底。</p><p> 就在這危機時刻,附近的五隊知青吳春春、孫曉黎臨危不懼,立即撲身潛入水中搶救。一次兩次……始終摸不到人。漸漸地春春和曉黎已經(jīng)體力不支了,但他們沒有放棄,決心再拼最后一次,也許他們行為感動了上天,這次終于把這位溺水小伙子撈了上來。</p><p> 經(jīng)過五隊知青緊張地心臟按摩和人工呼吸,小青年吐出污水,蘇醒了。村民們非常感謝知青的救命之恩,他們見義勇為的事跡很快就在整個公社傳為佳話。</p> <p>  1999年下半年東嘎鄉(xiāng)的領導號召知青返鄉(xiāng),意圖是希望有能力的知青到東嘎鄉(xiāng)投資。這張照片是秦家村知青在返鄉(xiāng)時與村委會領導合影。這次活動后面還有一個讓秦家村鄉(xiāng)親們交口稱贊的感人故事。</p><p> 秦家五隊的知青,離開農(nóng)村走向社會后,心里一直惦念著五隊申家窩堡的鄉(xiāng)親們。“魂牽夢繞秦家情”,他們總想找個機會回報當年鄉(xiāng)親對他們的厚愛和幫助。</p><p><br></p> <p>  1999年上半年東嘎鄉(xiāng)為了各村用電方便,每個村給配1臺變壓器,用以擴容。誰也沒想到貨到當天晚上,申家窩堡變壓器竟被人偷了。村長和鄉(xiāng)親們太上火了,報警也沒解決問題。</p><p> 五隊知青聽說了,點長王向陽立即和吳春春、孫曉黎 、孫曉世商量一定幫鄉(xiāng)親們救急,于是四名知青每人出2000元,購買了同型號的變壓器,裝上木箱,鎖上鎖頭 ,安全運送到申家窩堡。車輛返程時,鄉(xiāng)親們給車里裝了很多雜糧,以示感謝!</p><p> 這件事引起昌圖縣和東嘎鄉(xiāng)領導的重視,他們立即組團赴沈看望五隊知青,并商量組織知青返鄉(xiāng),搞一次招商引資活動。</p> <p>多年后,邱小平和張臺安回到申家窩堡,探望當年的房東梁大娘</p> <p>  左起:邱紀林、張臺安、邱小平、孫曉世、孫曉黎、吳春春</p><p> 五隊知青多年后再相聚,都感到很遺憾,當年沒有留下全體合影</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  四、秦家九隊9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地址:倪家洼子</span></p><p> 男:任源民(點長,高一四)、石桓利(高一四)、陸午嬰(高一四)、潘博生(高一四)、苑長江(11中高一一)</p><p> 女:趙凌河(初三四)、朱科志(初三四)、佟麗娜(初三四)、石寶利(初三三)</p> <p>  前排左起:苑長江、陸午嬰 、石桓利 任源民 、潘博生</p><p> 后排左起:朱科志、佟麗娜、石寶利 趙凌河</p><p><br></p><p> </p><p><br></p><p><br></p> <p>  帶著主席像章合影</p><p> 前排左起:任源民、石桓利、陸午嬰</p><p> 后排左起:朱科志、佟麗娜、石寶利、趙凌河</p><p><br></p><p><br></p><p><br></p><p><br></p> <p>  石桓利手指東方讓大家向前看</p><p> 左起:石寶利、佟麗娜、趙凌河、陸午嬰、任源民、石桓利</p><p> </p><p><br></p><p><br></p> <p>  秦家九隊青年點落成合影留念</p><p> 前排左起:石桓利、陸午嬰、任源民</p><p> 后排左起:朱科志、石寶利、佟麗娜、趙凌河</p><p><br></p><p><br></p><p><br></p><p><br></p> <p>  左起:潘博生 、姜蔭之</p><p> 九隊知青高一四班潘博生,從小就志存高遠,又聰慧好學,一直都是班里的學霸。所以大家送他外號“潘大頭”。</p><p> 1968年潘博生跟隨同學下鄉(xiāng)到秦家九隊。由于父母的問題,他一度思想壓力很大。在勞動中他很快學會了基本的農(nóng)活,鏟地、割地都能跟上當?shù)氐恼麆诹Α?嗪屠蹧]有扳倒他,慢慢地他放下思想包袱,樹立自信,理想的火焰又重新燃起。下鄉(xiāng)4年他堅持自學高等數(shù)學、解析幾何,復習俄語,并自學起英語。有耕耘就有收獲,在離開農(nóng)村前他已經(jīng)可以閱讀英語讀物了。</p><p> 1972年底,潘博生是最后一批離開秦家大隊,被選調到哈爾濱醫(yī)科大學學習。1980年他作為中國第一批留學生赴美留學深造。博士后畢業(yè)后,他進入美國著名的默沙東醫(yī)藥公司。憑借多年的打拼積累,他成為該公司醫(yī)藥研究所的領軍人物,帶領一批年輕的博士研發(fā)了很多新藥,并在醫(yī)藥理論方面發(fā)表很多優(yōu)秀的論文,成績斐然。</p><p> 退休一年后,他又作為第一作者與默沙東同事合作,在世界頂級《科學》雜志上,發(fā)表一篇學術論文,詳細介紹了一個能刺激小鼠抗腫瘤免疫力的有機分子的作用機理。這篇文章在世界醫(yī)學界影響很大,為人類最終戰(zhàn)勝癌癥,做出了重大貢獻。這是我們秦家大隊知青的榮耀,也是實驗中學的光榮。</p><p><br></p><p> </p> <p>  左起:任源民、苑長江、石桓利 </p><p><br></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  五、秦家十隊9人</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 地址:韓家洼子</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男:趙福安(點長,高一四)、</span>劉偉群(高一四)、姜蔭之(高一四)、胡德然(高一四)</p><p> 女:李民(初三四)、張海英(初三四)、張玉穎(初三四)、李春娥(初三四)、譚華(初三四)</p> <p> 前排左起: 姜蔭之、 劉偉群、 苑長江、 趙福安</p><p> 后排左起:李春娥、 李民 、張海英 譚華 、張玉穎 </p> <p>  韓家洼子青年點早餐</p><p>  這里曾經(jīng)發(fā)生幾個小故事,映襯著韓家洼子知青,那種勇挑重擔,吃苦在前,團結互助,樂觀向上的精神風貌。</p><p> 1、夜宿冰天雪地</p><p> 秦家十隊的隊部又小又破,社員開會連坐的地方都不夠,所以隊里決定易地重建新隊部。地點選在村后的在耕地,一馬平川,視野開闊,建成后,韓家洼子全村就在它前面一字排開,很有統(tǒng)領全村的味道。</p><p> 隊里的大車從八面城陸續(xù)采購回來各種木料:檁子、椽子、長短木方就堆放在曠野上,等春暖凍土化開后才能開始建房。</p><p> 這些建材都是村民的心血,韓家洼子本來就很貧窮,丟了可是天大的事!作為大隊新任命的生產(chǎn)隊長知青劉偉群當下決定,自己同保管員知青姜蔭之去做守夜人。</p><p><br></p> <p> 左起:劉偉群、姜蔭之</p><p> 他們在木料堆旁邊平整出一塊地,搭起了一個看木料窩棚,上面捆上許多谷草,窩棚地上鋪上厚厚的谷草,鋪上褥子,放好枕頭、棉被,開始守夜生活。</p><p> 他倆穿著棉大衣,戴著狗皮帽子,鉆進窩棚被窩里,冷得上牙打下牙,窩棚畢竟只能擋風不能防寒吶。夜里,他們換班出外巡邏,大團雪花撲到臉上,灌進脖梗子里,那滋味讓人難忘;早晨,兩人爬起來,雙腿僵直、疼痛,相互攙扶慢慢走出窩棚,然后繞著村子踱步、小跑、快跑,直跑得全身冒汗,氣喘吁吁為止。春暖花開的季節(jié)到了,隊部房子蓋好了,鄉(xiāng)親們坐在新房子里開會都很開心很滿意,為此付出心血的劉偉群和姜蔭之也笑在其中。</p> <p>  在青年點房屋前合照</p><p> 左起:程稚穎、張海英、李民、許小紅</p><p> 2、“白宮”里的故事會 </p><p> 過冬取暖的燒柴一直是青年點的大問題。生產(chǎn)隊統(tǒng)一分配的燒柴不夠用,為了保證女同學冬天必須睡暖炕,男同學當然要做出犧牲。所以,我們男生就不燒炕了。三九寒冬屋里的墻上就都鑲上了一層亮晶晶的白霜,我們管這里叫“白宮”。晚上睡覺時,我們都戴著狗皮帽子,脫下棉褲(穿棉褲睡覺更冷),穿著秋褲一下子鉆進棉被里,嘴里喊著: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好長時間,誰也不動一動,直到感到周身被褥被自己烘得有點熱氣了,這才長噓一口氣。公白山就開始了晚間故事播報,給我們講那些似乎講不完的笑話和故事。同樣的笑話和故事,別人講起來很一般,可經(jīng)他一講,就很吸引人,讓大家發(fā)笑開心。所以他在“白宮”里每天晚上的故事播報,就伴隨我們度過一個個難熬的冬天。</p><p><br></p><p><br></p><p><br></p><p><br></p> <p>  左起:程稚穎、張臺安、李民、佟麗娜、張海英、許小紅、李春娥、劉偉群、姜蔭之、公白山</p><p> 3、難忘韓家洼子之夜。</p><p> 艱辛繁重的生產(chǎn)勞動難不倒我們知青,但缺少文化娛樂活動卻是我們難以忍受的。于是有人出了個好主意。十隊的青年點養(yǎng)了一頭豬,只有一百多斤,考慮到過冬的豬飼料不好解決,大家決定宰了打牙祭,一起熱鬧熱鬧。消息不脛而走,收工后不僅韓家洼子的同學,連鄰隊同學都聞訊趕來了。</p><p> 兩張長條炕桌上擺滿了飄香的菜肴,十幾個同學圍坐四周,開始品嘗自己的勞動成果。酒,是昌圖農(nóng)村燒鍋里釀出的地瓜酒;菜,是我們自己菜地里種出的菜;肉,更是我們自己養(yǎng)大的豬宰殺后割下的肉。這樣的聚餐當然別有風味。大口喝酒,大塊吃肉,忘卻了春耕夏鋤的勞作之苦,拋下了背井離鄉(xiāng)的思親之想,那時的我們吶,真的是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p><p> 酒足飯飽,撤下酒席之后,拉開了我們自演自唱自我欣賞的聯(lián)歡之幕。喜愛樂器的同學拿起了二胡、大阮、笛子、口琴。董慶拉起了手風琴,奏響了我們都熟悉的樂曲。</p><p> 同學們依次吟唱自己喜歡的歌兒,沒有忸怩作態(tài),沒有謙讓冷場,只有年輕的嗓音在抒懷,只有青春的火焰在燃放。</p><p> “坐上了大馬車,戴上了大紅花,遠方的年青人,塔里木來安家·····”這首歡快的歌曲勾起了所有人的歡暢。</p><p> “採油井屹立在祁連山上,象高高青松不怕風霜。採油姑娘穿行在採油線上,象燕子在蘭天上飛翔”,張海英的歌聲唱出了心中的理想。</p><p> 李春娥和李民合唱的俄羅斯歌曲把我們帶進了對未來生活的向往:“一條小路曲曲彎彎細又長,一直通向迷霧的遠方······”</p><p> 嗓音并不好聽的劉偉群又亮出了他的保留節(jié)目,動畫片《小貓釣魚》里的兒歌:……小喜鵲造新房,小蜜蜂采蜜忙,幸福的生活從哪里來?要靠勞動來創(chuàng)造。</p><p> 姜蔭之唱的是紀錄片《航標兵》里的插曲“航標兵之歌”,他特別喜歡歌中最后那兩句:“年輕的航標兵用生命的火花,點燃了永不熄滅的燈光”。</p><p> 最后在大家一致要求下,能歌善舞的佟麗娜表演了芭蕾舞《白毛女》的舞蹈片斷,她那優(yōu)美自如的舞姿激起了同學們的陣陣歡笑,把聯(lián)歡晚會引向了高潮。</p> <p>  左起:程稚穎、張臺安、李民、張海英、許小紅、劉偉群、李春娥、姜蔭之、公白山 </p><p> 1971年,隨著許多同學去了內蒙軍馬場、西豐鋼廠、鐵法煤礦及投奔父母,全大隊的同學只有十幾個人了,于是,都并點到十隊的韓家洼子青年點里,在這里組成了一個團結歡樂的大家庭。 </p><p> </p><p><br></p> <p>頭伏蘿卜、二伏菜、三伏種蕎麥, 讓蕎麥花陪著我們照張相?!?lt;/p><p> 左起:朱科志 許小紅 趙凌河 程稚穎</p><p> </p><p><br></p><p><br></p> <p>  北風使勁地吹吧!我們心都是熱的。</p><p> 左起:程稚穎、張臺安、張海英、許小紅、李民、李春娥</p><p><br></p><p><br></p> <p>  初三四班的吳耕、董慶在軍馬場的草原上騎馬挎槍,英姿颯爽。</p> <p>  左起:李民、姜蔭之、程稚穎、潘博生 、張海英</p><p> 我們在農(nóng)村堅守四年了,抬頭看見春天正向我們走來。</p><p> 秦家十隊初三四的知青李春娥,多年后回憶我們在秦家大地的知青歲月,滿懷深情地寫了下這首詩:</p><p> 我的知青歲月</p><p>別夢依稀憶當年,農(nóng)舍田家別有天。一腔熱血豪言爽,少年壯志氣吞山!春風遍撒希望籽,秋收萬畝好良田。嚴寒酷暑等閑度,汗水化作盤中餐!閑來聚首歡歌笑,清涼小院綠滿園。崢嶸歲月逝流水,幾多辛苦幾多甜。 </p><p> </p><p><br></p><p> 編輯制作:李鐵生 姜蔭之</p><p> 二O二O年八月</p><p><br></p><p><br></p><p><br></p><p><br></p>